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记述了灰眶雀鹛在鼎湖山的种群生态分布情况,并对其繁殖习性作了报导。灰眶雀鹛的种群繁殖期为4—6月,每年只繁殖一次。巢为杯形,一般筑于林下灌丛中,窝卵数2—4枚,在繁殖期内各月份无明显变化;孵卵和育雏都由双亲鸟共同承担,孵化期11—13天,雏鸟一般于11—12日龄离巢;种群孵化率为83.3%,雏鸟成活率为91.4%。文中还报导了雏鸟的生长发育情况及食性。  相似文献   

2.
高山兀鹫(Gyps himalayensis)是一种生活于东半球的食腐鸟类。多数中国种群生活于青藏高原。但是到目前为止,仍然缺乏对其种群的了解。我们分别于2003、2009和2012年着重研究了栖息于墨竹工卡县直贡梯寺高山兀鹫种群的大小、栖息地以及保护现状。白天,它们主要在高山草甸上活动;夜间,主要栖息于海拔4400–5000 m的悬崖上。调查结果显示,2003年寺庙周围高山兀鹫个体数量约为230只,2009年约为250只,2012年约为200只,是一个相当稳定的种群。分析认为,藏传佛教的僧侣和当地居民在高山兀鹫种群及其栖息地的保护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但是当前,因对其缺乏更多的了解使得有效的保护措施难以实施。  相似文献   

3.
我们于2009年在巴基斯坦波特瓦尔高原地区对农业生态系统中灰鹧鸪(Francolinus pondicerianus)的种群生物学进行了研究。该地区是灰鹧鸪在巴基斯坦的重要分布区之一。灰鹧鸪在作物区和灌丛林地的密度分别为每公顷1.59±0.39和0.87±0.14只,并且两种生境中的密度在季节间均稍有浮动。灰鹧鸪在由Desmostachia bipinnata、Acacia modesta、Imperata cylindrical、枣树(Zizipus jujuba)及大戟属(Euphorbia)等植物组成的植被地面营巢。产卵期为春夏两季,平均产卵期长约6±0.36天(5–7天),平均窝卵数为7±0.36枚(6–8枚)。平均孵卵期为20.6±0.50天(19–22天)。所记录的42枚卵中,32枚成功孵化(成功率76.19%),平均孵化率为每窝5.33±1.22枚。离巢雏鸟数约为每窝3.83±0.83只(离巢率63.08%)。该鸟种为杂食性,亦食天牛。从该鸟的食物中鉴别出10个种类,包括 7 种植物:珍珠粟(Pennisetum typhoideum)、高粱(Sorghum bicolor)、假高粱(S.halepense)、牧豆树(Prosopis juliflora)、绿豆(Phaseolus radiates)、尖刺红花(Carthemus axycantha)及金合欢属(Acacia)某种植物,2种昆虫:家白蚁(Coptotermes formosanus)及红褐林蚁(Formica rufa),以及砂砾。  相似文献   

4.
白尾地鸦(Podoces biddulphi)仅分布于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沙漠之中,为中国特有物种.目前有关这个种的现状和生态报道较少.自1988年以来,作者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对白尾地鸦种群状况、分布、繁殖生态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对沙漠化造成白尾地鸦"东扩"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5.
苏立英  邹红菲 《中国鸟类》2012,3(3):147-164
丹顶鹤(Grus japonensis)在全球范围受胁物种,数量是除美洲鹤(G.americana)外最少的鹤。尽管丹顶鹤一直受到鸟类学家、自然保护工作者和普通民众的广泛关注,但目前无论是从其种群动态,还是繁殖地和越冬地的栖息地状况来看,丹顶鹤的大陆种群都面临严峻的威胁。栖息地丧失和栖息环境恶化是导致种群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在其整个分布区内——繁殖地、迁徙停歇地和越冬地——天然栖息地大量丧失,迫使丹顶鹤进入农田觅食。因此而导致这些鹤类更容易受到人类的伤害,如中毒或因损坏庄稼而与农民发生冲突。回顾30年的科学研究成果,利用东部迁徙通道的东部种群相对稳定或略有升高;而利用西部迁徙通道的西部种群数量下降。西部越冬种群的数量从多于1100只,到少于500只。这期间不仅仅是种群数量下降至不足原来的一半,更让人担忧的是近年来以每年冬天50–150只的惊人速度下降。目前,西部种群的越冬区域仅为上世纪80年代的8%。因此,亟待采取行动对丹顶鹤栖息地进行严格保护,加强执法力度和加大对民众的环境教育,以遏制这一物种数量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灰胸竹鸡肌肉氨基酸种类及含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灰胸竹鸡,肌肉干品中氨基酸总量高达83.01%,鲜味氨基酸含量占总氨基酸含量的50.81%,高于白鹇、雉鸡和泰和乌骨鸡肌肉鲜味氨基酸的含量。灰胸竹鸡肌肉中含有高水平的牛磺酸。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三江平原沼泽湿地变化对繁殖丹顶鹤(Grus japonensis)和白枕鹤(G.vipio)的影响,2007和2008年夏季我们对该区域展开了全面地面调查;同时,通过解译1986、1995、2000和2005年4个不同年份的卫星影像,获取了沼泽湿地变化信息。对比1984和2008年两次全面调查结果,发现:1)丹顶鹤的数量基本稳定,维持在300只左右;而白枕鹤的数量呈现显著增加;2)两个年份中,丹顶鹤巢窝估计大抵相当,但两种鹤近90%的巢址均分布在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境内;3)两种鹤类逐渐集中于3个分布区:抚远三角洲、挠力河和七星河中游,以及兴凯湖湿地;而不是以前的6个分布区。1986–2005年的20年间,三江平原沼泽湿地面积减少了45%。在不同经济和政策的驱动下,湿地丧失的直接原因是人类活动,将湿地逐渐转变为水田和旱地。嘟噜河和阿布沁河的鹤类消失,主要原因就是大规模的农业开发。沼泽湿地的破碎化和斑块化的程度越来越高,适宜鹤类繁殖的栖息地势必越来越少。1984–1995年间,丹顶鹤的数量呈现急剧下降;到2008年,数量基本得以恢复。这种变化主要归功于2000年以后,三江平原自然保护区体系的完善。其次,保护区的土地权属对于维持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三江、洪河、挠力河和七星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些保护区拥有整个三江平原80%的鹤类种群。遗憾的是,在一些省级和市级保护区境内,本次调查期间,未发现有鹤类营巢繁殖。这可能与比较高的人为活动干扰有关。最后,就自然保护区管理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8.
岩羊(Pseudois nayaur)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研究岩羊的种群特性和生态特性对于维持高山生态系统稳定和物种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就国内岩羊的研究资料对岩羊的生态学与种群特性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
本文综述了全球范围内15种鹤类的种群动态趋势及受胁状况,并对鹤类的优先保护行动作了总体评价。全球五大洲均有鹤类生存,其中东亚种类最多(9种),其次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6种)。IUCN红色名录中11种鹤类为受胁而濒临灭绝物种,其中1种为极危物种(CR),3种为濒危物种(EN),7种为易危物种(VU)。在目前无危的4个鹤类中,蓑羽鹤(Anthropoides virgo)和澳洲鹤(Grus rubicunda)种群现状不是十分明确;但在某些地区,这两种的种群数量也在不断下降。沙丘鹤(Grus canadensis)和灰鹤(Grus grus)的数量最为丰富,种群数量也在快速增长,部分原因是它们能够灵活选择觅食地,并利用农田中废弃谷物作为食物来源。本文更为详细地总结了灰冠鹤(Balearica regulorum)、蓝蓑羽鹤(Anthropoides paradise)、黑颈鹤(G.nigricollis)、丹顶鹤(G.japonensis)、沙丘鹤及白鹤(G.leucogeranus)的现状,以说明鹤类家族内种群多样性的变化以及受胁情况。列出了鹤类面临的主要威胁,对各种鹤的威胁进行了逐一评价,并对鹤类家族所受的各种威胁计分。5种主要威胁中的4种均对鹤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产生直接影响,而另外一种则来自于人类活动的直接干扰。特别讨论了4种主要的威胁,即:水坝及河流改道、农业开发、鹤类贸易、气候变化。对鹤类的保护措施应切实具备科学依据,减少对鹤类的直接威胁,保护或修复栖息地环境,增强决策者及群众关于保护鹤类及湿地的意识。对受胁极其严重的鹤类,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来综合理解鹤类的需求及其所栖息的生态系统,并与农业、水资源管理及能源发展的决策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0.
对野生灰胸竹鸡(Bambusicola thoracica)的笼养生活习性进行了初步观察,并对竹鸡的体尺指标进行了测定和比较,以便为人工饲养竹鸡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舍饲竹鸡在生活习性方面仍然保持有野生时的鸣叫、梳羽、集群等习性。环境因素对竹鸡生活习性的影响较大。在体尺指标方面,雄性体重大于雌性,差异极显著(P<0.01),雄性竹鸡胫长指标、强壮指数均高于雌性竹鸡且差异显著(P<0.05)。其它生理指标雌雄个体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11.
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是青藏高原特有物种,在新疆主要分布在与青海、西藏相邻的阿尔金山、东昆仑山地区。2011年9–11月,我们对该地区黑颈鹤的种群分布、数量变化、行为活动及生存状况等进行了详细调查。利用样点调查法和直接计数法,对黑颈鹤的分布和种群数量进行了记录。在若羌县(祁曼塔格乡、铁木里克乡)和且末县(吐拉牧场、车尔臣河流域)等地区的湿地中,都观察到有黑颈鹤分布。在依协克帕提湿地(37°15′–37°23′N,90°11′–90°20′E,海拔3903m)最多一次记录到126只黑颈鹤集群,在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共有黑颈鹤180–200只左右。结合早期的科学考察记录,推测整个新疆的黑颈鹤数量在260只以上。10月中旬,黑颈鹤开始大规模集群,10月29日达到最大值并开始迁徙,11月6日黑颈鹤全部迁徙离开。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对黑颈鹤的时间分配和昼间活动节律进行了系统观察。我们将黑颈鹤的日间行为分为8种类型,各行为所占的比例分别为:取食(58.9%)、理羽(13.2%)、警戒(9.5%)、行走(8.2%)、飞行(3.5%)、休息(3.4%)、鸣叫(2.7%)和其他(0.6%)。  相似文献   

12.
外贝加尔湖地区位于西伯利亚东南部,贝加尔湖以东,包括达乌尔大草原。达乌尔草原是几种鹤类如丹顶鹤(Grus japonensis)重要的栖息地。作者研究了自1988年以来该地区的鹤类情况。丹顶鹤在该地区主要出现在Torey湖及额尔古纳河,这两处地方是丹顶鹤大陆种群繁殖区域的最西缘。1990年之前,在Torey湖有丹顶鹤的零星记录,2002–2007年,丹顶鹤开始在该地定期出现并繁殖。进入21世纪后,在额尔古纳河观察到3–4只丹顶鹤,此后鹤的数量呈稳定增长趋势,并在2004年达到最高,该年至少有30对鹤在河滩湿地繁殖。然而,2004年以来,随着额尔古纳河水位不断降低,湿地陆续干涸,丹顶鹤种群数量急剧减少至4或7个。在额尔古纳河,丹顶鹤正面临着严重威胁,如频繁的春季焚烧、狩猎及水质污染。中俄双方需齐心协力共同保护丹顶鹤及其湿地生境。  相似文献   

13.
外来入侵物种的遗传变异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控制措施受到了广泛关注,但是,对本地产生杂草的遗传变异却研究较少。菊科中的黄帚橐吾主要依赖根状茎和种子进行繁殖,是青藏高原高山草地生态系统中的广布杂草。本研究利用RAPD随机扩增的DNA多态性研究该物种11个种群的遗传变异。结果表明,13个随机引物获得了81条可重复的扩增带,每个引物平均产生6.23条带,74.07%(61条)的带是多态的。种群中多态位点变化为19.45%~60.49%,He是0.1698±0.03,表明该物种具有中等程度的遗传多样性。种群间的RAPD表型(基因型)十分丰富,并且变异较大。进一步分析发现,总遗传变异的67.64%存在于种群间,而只有31.74%的变异分布在种群内。与起初认为该物种由于克隆繁殖导致的遗传多样性与遗传分化均较小的预期相反,发现了十分丰富的遗传变异和较高的遗传分化,这些遗传参数接近非克隆或非入侵物种的平均值。有性繁殖、长距离扩散以及可能的杂交渗入是导致该本地杂草具有不同于其他入侵杂草遗传结构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白头鹤(Grus monacha)是我国长江中下游湿地的越冬水鸟,湿地退化导致栖息地逐渐丧失,影响越冬种群的稳定,开展种群遗传结构研究对越冬白头鹤的有效保护具有积极意义。本研究共采集安徽菜子湖、升金湖、江西鄱阳湖、上海崇明东滩4个白头鹤越冬地粪便样品221份、羽毛样品9份和肌肉样品4份,从中获得了72份样品的mtDNA控制区(D-loop)1103-1104bp序列。结合从GenBank获得的两个来自日本的白头鹤个体序列(GenBank AB017625、AB023813),对越冬种群进行了遗传结构分析。长江中下游4个越冬种群共发现26个变异位点,定义了23种单倍型。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白头鹤单倍型多样性(h)为0.823±0.042,核苷酸多样性(π)为0.00157±0.00021。各个种群FST值表明我国长江中下游各种群之间无显著的遗传分化。两种中性检验(Tajima’sD = 2.10951, p < 0.05;Fu’s FS=19.351, p < 0.01)分析结果表明,白头鹤在进化史上可能经历了种群扩张。  相似文献   

15.
我们在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越冬的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进行了三个冬季的数量调查,结果确认日喀则地区是黑颈鹤最为重要的越冬地。在一些年份,这里越冬的黑颈鹤可占其世界种群的39%。计数的最高数量为2007年1月份的4240只,最低为2009年2月的2636只。幼鹤新增率(100只鹤类中幼鹤的数量)最低为2010年1月的8.2,最高为2007年1月份的11.3。在3个冬季,黑颈鹤分布最为集中的是拉孜至彭措林之间60km长的雅鲁藏布江河谷地带。为了评估距日喀则市西约50km的谢通门铜矿对黑颈鹤带来的潜在影响,我们在铜矿投产前对日喀则市和下布曲河谷之间的研究区重点进行了监测,在这个研究区记录到820±83只鹤(SE;n=8)。随着谢通门铜矿渐趋开工,雅鲁藏布江北岸的交通和和经济将会快速发展,由此极有可能导致北岸黑颈鹤分布区的移位,使得黑颈鹤离开北岸到附近其它适宜栖息的地方。基于我们调查的结果,建议把矿区附近的黑颈鹤数量集中的3个地区(包括聂日雄乡的聂日雄和甲庆则村以及下布曲河谷)纳入到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黑颈鹤国家级保护区范围内。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丹顶鹤的种群动态趋势,我们自1991年至2012年在中国东北双台河口国家级保护区开始监测迁徙的丹顶鹤(Grus japonensis)。研究结果表明,春季丹顶鹤一般在3月1日左右到达,而秋季最后离开日在11月8日左右。经22年的观察,春季迁徙丹顶鹤集群的高峰期为3月10–20日,春季的停歇期为25天左右。比较历年春季最高值,在1990年代,数量为400只左右,至2000年数量超过800只,之后有一短期种群数量在600–800只间波动。随之种群数量开始下降,至近年我们观察到每年春季的峰值数量为400只左右。我们的观察结果与越冬地研究结果相似——丹顶鹤种群自2000年来呈下降趋势。我们认为目前亟待加强对丹顶鹤的保护和管理,以维持和改善其栖息地质量。  相似文献   

17.
通过调查获得了南极半岛3个南极鸬鹚(Phalacrocorax bransfieldensis)群落在1997/98年繁殖期的食物组成、取食投入及繁殖成功率的相关资料。鱼类是这3个鸬鹚群落最主要的食物来源,其次是八足类及腹足类动物。3个群落的鸬鹚所捕食的鱼类大小有显著差异,在Py Point处的最小,这主要是因为在该处获得的小体型的鱼类样本数目最多。Py Point处的鸬鹚取食路径最长,日均取食时间最多。Py Point处的雏鸟存活率最低,尽管在调查初期这3个群落的平均窝雏数几近相同。该处鸬鹚的取食投入最多但繁殖成功率却最低,可能与群落之间捕食的鱼类差异有关。南设得兰岛附近靠近海岸的鱼类种群数量不断下降,或许能解释为何在该列岛繁殖的鸬鹚群数目越来越少。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物种系统分类进化关系的角度提出了中国大陆地区特有鸟类新的保护优先度。通过使用和比较7个系统发育多样性指数(Phylogenetic diversity,PD),确立了前5个值得优先保护的中国特有鸟类物种,分别为海南山鹧鸪(Arborophila ardens),白眉山鹧鸪(A.gingica),四川山鹧鸪(A.rufipectus),绿尾虹雉(Lophophorus lhuysii)和大石鸡(Alectoris magna)。通过Wilcox signed rank检验和Pearson相关性检验,基于本文PD指数和国际保护联盟红色物种名录(IUCN Red List)的物种保护优先度排序有显著区别。因此,从进化遗产的角度来说,基于系统发育多样性指数的物种保护优先度排序也许可以作为IUCN红色物种名录排序的一种补充体系。  相似文献   

19.
谌洪光  陈正林 《中国猪业》2013,(Z1):159-160
1从江香猪原种繁殖场发展概况贵州省从江县香猪原种繁殖场位于从江县丙妹镇辖区,隶属贵州省从江县农业局,该场始建于1979年,承担从江香猪遗传资源保护、选育等工作。该场占地面积30亩,其中饲料地20亩,场址地现位置较好,地势平缓开阔,坐北朝南,通风向阳;环境绿化良好,安静优美,距公路干线400米;水、电、路、通信等设施齐全,该场于2002年1  相似文献   

20.
王楠  郑光美 《中国鸟类》2012,3(1):33-46
在四川西部藏族地区,佛教和当地传统文化长期以来保护了当地的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在稻城县,由于白色在佛教中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白马鸡(Crossoptilon crossoptilon)也因此受到当地人的重点保护。由于类似的文化因素,当地的雉类以及一些森林得到了保护。2003年至2004年,我们在稻城县境内一些受到不同程度保护的地区对雉类开展了调查。调查发现,由于公路改善,当地与外界的交通变得畅通,与此同时保护野生动物的传统正在面临3个方面的压力。首先,当地采挖虫草和松茸量大幅增加,它们主要销往中国东部地区。第二,近年来旅游业蓬勃发展,游客主要来自东部大中城市,他们将外来价值观引入稻城,改变了当地人对所有动物的态度。第三,由于当地居民收入增加,他们消费更多木材用于建造大房屋,这严重影响了当地野生动物赖以生存的森林环境,但是当地人对于神山的崇拜却很好地保护了其中的森林。冲古寺位于稻城县吸引人的旅游区内,周围为森林环境,无序的旅游业对它的影响较为严重,而其他未开发旅游的神山和非神山地区长期以来却未收到这种影响。很多分布于青藏高原的雉类,由于主要分布在偏远地区,濒危程度较低,但随着这一地区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将来的保护形势可能会变得严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