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野外收录繁殖期黄喉鹀的不同鸣声,在室内做出鸣声的语图和声谱图,比较的结果表明:鸣叫声有惊叫声、威胁叫声与应答叫声的区别,它们的频率范围、持续时间和鸣声间隔均有差异。鸣叫声的语图基本形式为间断的柱形,是没有谐音的嗓音语图。鸣唱有求偶、占区等功能。语图的结构复杂,具有相似的频谱结构。但同一个体的鸣唱仍有差异,暗示着鸣唱还有更加复杂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刘立  庞元 《野生动物》1991,(5):43-45
鸟的叫声传统的分为鸣叫与鸣唱,鸣唱是长的。在繁殖季节雄性鸟类鸣唱的发声结构与产生更复杂。而鸣叫是短的简单的,在整个一年中两性都能产生。一、鸣叫的功能鸣叫的功能比较好理解,鸟在非常特殊的环境里或某一行为模式其间才鸣叫。鸣叫也可能传送给其它个体。如果一种特别的鸣叫,仅仅发生在领土显示与争斗之间,假设这是一种侵略动机的恐吓叫声,这似乎还是合理的。此外,如果把鸣叫视为种的其他成员行为的影响作用,那么鸣叫就为确定鸟  相似文献   

3.
声音通讯是动物交流个体信息的五大通讯方式之一,围绕鸟类、两栖类、鲸目、翼手目等以声音通讯为主要交流方式的动物相关研究多聚焦在叫声特征、产生机制、物种演化等研究内容。鹿科(Cervidae)动物雄性个体在发情期叫声音调多变,种间差异明显,是研究鹿科动物种间和种内声音变异及解剖学机制的理想群体。文章基于各项国内外鹿科动物发情期的叫声研究,列举雄鹿发情期声音通讯行为的差异,并对发情期叫声进行了分类,总结鹿发声结构研究现状、鹿科动物在雄性竞争与雌性选择中对雄鹿叫声的基频和共振峰的不同偏好,以及基频与共振峰在传达信息时的种间差异。此外,文章还探讨了杂交鹿在叫声发育与性选择偏好演化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鹧鸪(Partridge)属脊椎动物门、鸡形目、雉科,最近被分类学家重分类为鹧鸪种。鹧鸪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由于各地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不同。因此,形成具有不同的外形特征和生产性能的品种和亚种。国外许多鸟类权威人士,从1830年开始对鹧鸪种源,生活特性及其分布进行了大量的研究,1962年Waston将红脚鹧鸪列属7个品种和30多个亚种。其在世界的分布大致如下:  相似文献   

5.
过去的几十年来对山雀科鸟类及其亲缘类群的系统发育关系的研究很多,然而,由于各研究采用不同的遗传标记,关于这些物种间系统发育关系的争议越来越大.在本研究中,我们采用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法分析所获得的15个物种(10个山雀科物种,4个长尾山雀属物种和中华攀雀)的线粒体基因cyt 6和COI片断的联合序列.基于不同片断和分子进化模型间的一致性且强烈的支持,山雀科及其亲缘类群物种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和以往用不同的遗传标记研究结果一样,山雀科和攀雀科的单系性得到支持,而山雀科和长尾山雀属的单系性则被拒绝.我们的结果建议将山雀属亚属Machlolophus提升为属.虽然在我们的研究中,长尾山雀属的系统发生关系获得很高的支持,然而,考虑到该属物种内的分子和形态性状的差异,还需要更多的数据来解决该属的系统发育.基于该属物种的多样性和特有化格局,我们认为中国西南山地很可能就是该属的演化中心.以每百万年2%的进化速率来估算物种的分化时间,结果表明该属物种的分化时间为从晚第三纪到第四纪(从5.5至0.1百万年).经比较分析,我们发现同域分布的物种存在着一致的遗传分化格局.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旨在揭示不同鹅品种间求偶和交配行为的差异及其对受精率的影响,为科学选配、提高水禽生产力和经济效益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采用观察记录法,比较四川白鹅与浙东白鹅求偶行为和交配行为的差异,分析发现,鹅求偶方式可分为公鹅单方主动求偶、母鹅单方主动求偶和公母鹅互相求偶3种,其中公鹅单方主动求偶为主要方式,且纯繁组公鹅主动求偶的频次大于杂交组。浙东白鹅纯繁组互相求偶频次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该组存在明显的选择性交配。浙东白鹅母鹅主动求偶频次与追逐公鹅频次均大于四川白鹅母鹅,其中反交组(四川白鹅♂×浙东白鹅♀)母鹅单方主动求偶和追逐公鹅的频次显著大于四川白鹅母鹅(P0.05)。对不同鹅品种杂交组合中求偶交配行为与受精率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受精率与成功交配频次和母鹅配合交配频次显著正相关(P0.05)。结果表明:不同杂交组合鹅的求偶行为与交配行为存在差异,且种蛋受精率明显受交配次数的影响,研究结果为制定种鹅科学选配方案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本实验于2005年3~5月在哈尔滨北方森林动物园鸟类繁育中心进行。本文利用Avisoft Seslab软件绘制了白头鹤、灰鹤和蓑羽鹤繁殖期的鸣声声谱图,并对其鸣叫和鸣唱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发现这3种鹤的鸣声基频均不超过2kHz,鸣叫在持续时间和频率上都显示出很大差异而鸣唱(对鸣)在持续时间上有较大差异,但在频率上都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雀形目(Passeriformes)莺科(Sylviidae)鸟类广泛分布于旧大陆,该科许多种类的系统发育关系一直存在争议.本研究采用分子系统学方法,对莺科11属37种鸟类的cyt b全基因序列和COI部分基因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构建TML和Bayesian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柳莺属(Phylloscopus)并非单系发生,(鹟)莺属(Seicercus)可能是其同类或其属下的一个类群;在柳莺属内,乌嘴柳莺(P.magnirostris)与极北柳莺(P. borealis)亲缘关系较近;黄腰柳莺(P.proregulus)、云南柳莺(P.yunnanensis)、橙斑翅柳莺(P. pulcher)及灰喉柳莺(P. maculipennis)亲缘关系较近;黄腹柳莺(P.occisinensis)、巨嘴柳莺(P.schwarzi)、棕眉柳莺(P. armandii)、叽喳柳莺(P. collybita)及褐柳莺(P.fuscatus)亲缘关系较近;树莺属(Cettia)并非单系发生,与拟鹅莺属(Abroscopus)和地莺属(Tesia)聚在一起;大苇莺属(Acrocephalus)为单性系;此外,林莺属(Sylvia)与绣眼鸟属(Zosterops)的亲缘关系、以及鹪莺属(Prinia)、缝叶莺属(Orthotomus)及扇尾莺属(Cisticola)三者间的亲缘关系也被支持.  相似文献   

9.
每年大地回春,白昼加长时,鸟类就开始进行占区、求偶、交配、筑巢、产卵、孵卵和育雏的繁殖活动。鸟类性成熟大多在孵化后一年。如:小型的鸟类孵化后,经9—12个月就达到性成熟;中型鸟类有许多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对来自新疆和甘肃9个甘草属杂交区物种的形态分类性状进行数值分类分析,以区别和鉴定不同杂交区的亲本种组成及杂交类型,为药用甘草种质资源利用和杂交物种形成研究奠定形态分类学基础。通过野外调查和标本采集,对形态学特征及数据进行记录和测量;数值化处理后,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具有分类价值的主要特征性状;通过R聚类对29个性状进行分类;通过OTU散点和Q聚类对不同杂交区的亲本种及其杂交类型进行分类。结果表明:在前3个主成分中果荚膨胀度(LeI)、小叶数上限(ULF)、小叶数下限(LLF)、果荚被腺体毛(LeG)、复叶长(CLL)、每荚含种子数(LePS)、复叶轴长(CRL)、小叶叶缘(LM)、果穗长/果穗宽(EL/EW)、果穗长(EL)、小叶长/小叶宽(LL/LW)、小叶宽(LW)的绝对权重值均在0.7以上,这12个性状在甘草属植物的分类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29个性状被归为2类:A类主要为叶片和果穗相关的性状;B类主要为果荚和复叶相关的性状,两类性状间的相关系数皆为1,表明这些性状相伴发生,具有很高的相关性。344份材料被分为A类胀果甘草;B类胀果甘草和乌拉尔甘草的杂交类型;C类乌拉尔甘草;D类光果甘草;E类胀果甘草和光果甘草的杂交类型。A类胀果甘草包括新疆阿拉尔、库尔勒和甘肃瓜州、民勤的胀果甘草,聚为一支,表明胀果甘草的不同居群遗传分化较小,形态特征不存在地域分布差异;C类甘肃民勤、张掖和新疆库尔勒、焉耆、博湖的乌拉尔甘草,分别被聚为两支,表明乌拉尔甘草出现种内遗传分化,甘肃和新疆不同分布区存在明显地域差异;D类光果甘草包括新疆阿拉尔的密腺甘草和光果甘草,支持密腺甘草为光果甘草的变种。9个自然杂交区类型分为3种:新疆阿拉尔、吐鲁番为胀果甘草与光果甘草的种间杂交区;新疆焉耆、库尔勒和甘肃瓜州为胀果甘草与乌拉尔甘草的种间杂交区;鄯善为胀果甘草、光果甘草及乌拉尔甘草的混合杂交区。所有杂交区的杂交类型均具有不同的种间镶嵌式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1.
2011年4月24~5月15日,在黑龙江省岭峰自然保护区对春季兴安落叶松林鸟类群垂直结构进行了研究,共观察到鸟类36种,分属6目17科,非雀形目鸟类6科13种,雀形目鸟类11科23种。雀形目鸟类的种类最多,占总数的63.89%,这和我国北方地区鸟类组成相一致。研究结果显示大兴安岭春季兴安落叶松林中,鸟类垂直分层现象较为明显,林冠层和地面(或水面)鸟类多样性较高,而乔木层和灌木层鸟类丰富度较高;草本层鸟类较少。分析显示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不仅与鸟类的食物资源分布有关,而且与鸟类的求偶、领域以及防御行为具有密切关系。本研究结果为鸟类保护和森林管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对来自新疆和甘肃9个甘草属杂交区物种的形态分类性状进行数值分类分析,以区别和鉴定不同杂交区的亲本种组成及杂交类型,为药用甘草种质资源利用和杂交物种形成研究奠定形态分类学基础。通过野外调查和标本采集,对形态学特征及数据进行记录和测量;数值化处理后,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具有分类价值的主要特征性状;通过R聚类对29个性状进行分类;通过OTU散点和Q聚类对不同杂交区的亲本种及其杂交类型进行分类。结果表明:在前3个主成分中果荚膨胀度(LeI)、小叶数上限(ULF)、小叶数下限(LLF)、果荚被腺体毛(LeG)、复叶长(CLL)、每荚含种子数(LePS)、复叶轴长(CRL)、小叶叶缘(LM)、果穗长/果穗宽(EL/EW)、果穗长(EL)、小叶长/小叶宽(LL/LW)、小叶宽(LW)的绝对权重值均在0.7以上,这12个性状在甘草属植物的分类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29个性状被归为2类:A类主要为叶片和果穗相关的性状;B类主要为果荚和复叶相关的性状,两类性状间的相关系数皆为1,表明这些性状相伴发生,具有很高的相关性。344份材料被分为A类胀果甘草;B类胀果甘草和乌拉尔甘草的杂交类型;C类乌拉尔甘草;D类光果甘草;E类胀果甘草和光果甘草的杂交类型。A类胀果甘草包括新疆阿拉尔、库尔勒和甘肃瓜州、民勤的胀果甘草,聚为一支,表明胀果甘草的不同居群遗传分化较小,形态特征不存在地域分布差异;C类甘肃民勤、张掖和新疆库尔勒、焉耆、博湖的乌拉尔甘草,分别被聚为两支,表明乌拉尔甘草出现种内遗传分化,甘肃和新疆不同分布区存在明显地域差异;D类光果甘草包括新疆阿拉尔的密腺甘草和光果甘草,支持密腺甘草为光果甘草的变种。9个自然杂交区类型分为3种:新疆阿拉尔、吐鲁番为胀果甘草与光果甘草的种间杂交区;新疆焉耆、库尔勒和甘肃瓜州为胀果甘草与乌拉尔甘草的种间杂交区;鄯善为胀果甘草、光果甘草及乌拉尔甘草的混合杂交区。所有杂交区的杂交类型均具有不同的种间镶嵌式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3.
<正> 随着畜牧业的发展和家畜生态学这一边缘科学的兴起,家畜行为生态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为了进一步探讨家畜行为,我们特地录下发情母猪求偶声,借以探讨母猪求偶声对各类猪性行为的影响。一、材料和方法 1.于1990年8月,在我县马安等区配种站用录音机录下发情母猪叫声(求偶声)。 2.将发情母猪叫声录音播放给种公猪、仔猪、后备母猪、怀孕母猪、哺乳母猪听,以观察各类猪的行为表现。 2.在人工采精时,播放发情母猪叫声录音,以观察公猪的性行为。  相似文献   

14.
辽宁省刺萼龙葵入侵区和未入侵区土壤真菌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2009年,对辽宁省刺萼龙葵入侵区(Ⅰ)以及未入侵区(Ⅱ)进行了选择性的取土和抽样调查。对采集的150份土样用平板法培养,经分离、纯化共鉴定的真菌分属30个属,其中刺萼龙葵入侵区(Ⅰ)21个属。通过计数统计发现在刺萼龙葵入侵区(Ⅰ)土壤真菌的各种类群中,以青霉属、曲霉属、木霉属、毛霉属、根霉属、镰孢菌属、枝顶孢属种类较多,为该区的优势类群。根据Jaccard相似性指数原理,刺萼龙葵入侵区(Ⅰ)与未入侵区(Ⅱ)土壤真菌群落的相似性指数Cj值为0.50~0.75,属于中等相似水平,其真菌多样性差异并不显著。从土壤真菌的角度分析,刺萼龙葵向未入侵区(Ⅱ)扩散蔓延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15.
长耳鸮的越冬习性、食性及鸣声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耳鸮(Asio otus)的越冬区分布在河北、河南、山东及南方数省(据《中国鸟类分布名录》郑作新,1976)。笔者于1985年1—2月间对在山东省德州地区越冬的长耳鸮进行了野外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试验使用GenBank中已知的鸟类细胞色素b(Cyt b)基因部分序列(1044 bp)(共13条序列,其中鸡形目4条、鸭科鸟类9条)作为本研究的数据集,并以鸡形目与雁形目(鸡/绿头鸭)的分歧时间(89.8 MYA)为锚定点,用核苷酸不同替代模型对鸭科的分子钟进行标定。雉科与鸭科间的分歧时间的估计值为116.3785 MYA("1+2TiTv"),雁属与5个鸭属间的分歧时间为63.8823 MYA("1+2TiTv"), 鸡与鹌鹑的分歧时间为37.6708 MYA("1+2TiTv"),灰雁、白额雁与鸿雁间的分歧时间的估计值为1.879331 MYA("1+2TiTv")。以上结果说明:用"1+2TiTv"模型分析得到的鸭科鸟类的分歧时间比较可靠;雉科与鸭科、雁属与鸭属两个接近基部类群的分歧时间发生在白垩纪(137-65 MYA),支持鸟类早期历史发生在白垩纪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在2002~2005年对吉林西部游禽资源进行了考察,共记录到游禽49种,隶属于4目4科17属。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鸟类7种,皆为二级,占我国重点保护鸟类的1.22%,占吉林省西部地区鸟类总数的13%。同时对吉林省西部游禽的区系组成、生态类群及数量进行了研究,并对游禽的资源保护和管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在2002~2005年对吉林西部游禽资源进行了考察,共记录到游禽49种,隶属于4目4科17属。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鸟类7种,皆为二级,占我国重点保护鸟类的1.22%,占吉林省西部地区鸟类总数的13%。同时对吉林省西部游禽的区系组成、生态类群及数量进行了研究,并对游禽的资源保护和管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以5个早胜牛类群(庆阳类群、平凉类群、南德温与庆阳类群杂种、西门塔尔与平凉类群杂种、秦川牛与平凉类群杂种)为研究对象,采用PCR-SSCP及DNA测序方法检测SCD1基因外显子5的多态性。结果表明,早胜牛及其杂交群体SCD1基因外显子5c.878CT位点发生了C/T的突变,检测到2种基因型(CC和CT)和2个等位基因(C和T),且5个类群均处于中度多态水平。相关性分析表明,早胜牛平凉类群及其余西门塔尔的杂交类群胴体品质和肉质性状在该基因c.878CT位点的CT和CC基因型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因此,SCD1基因外显子5突变位点可作为早胜牛及其杂交群体选育、加强胴体和肉质性状遗传效应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物种系统分类进化关系的角度提出了中国大陆地区特有鸟类新的保护优先度。通过使用和比较7个系统发育多样性指数(Phylogenetic diversity,PD),确立了前5个值得优先保护的中国特有鸟类物种,分别为海南山鹧鸪(Arborophila ardens),白眉山鹧鸪(A.gingica),四川山鹧鸪(A.rufipectus),绿尾虹雉(Lophophorus lhuysii)和大石鸡(Alectoris magna)。通过Wilcox signed rank检验和Pearson相关性检验,基于本文PD指数和国际保护联盟红色物种名录(IUCN Red List)的物种保护优先度排序有显著区别。因此,从进化遗产的角度来说,基于系统发育多样性指数的物种保护优先度排序也许可以作为IUCN红色物种名录排序的一种补充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