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水资源在河西走廊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处干旱、极干旱区被沙漠包围的河西走廊绿洲,是发源于祁连山的内陆河水资源养育的结果,其规模和分布具有典型的流域特征,河流是土地沙漠化的重要防线,有限的水资源是绿洲生态的主导因素。要搞好生态环境建设,首要的是要做好流域水资源的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和合理开发利用,保护水环境、维护水资源的动态平衡是保证沙漠绿洲生态良性循环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喀什—巴楚北部荒漠植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6年,中国科学院新疆资源开发与生产布局研究考察队环境生态组在对南疆西部地区进行植物、生态、环境考察时,笔者对巴楚县北的三岔口至喀什市、喀什市至其西北的图鲁噶尔特山口(以下简称喀图线)一带的荒漠植被予以了特别注意,现就所收集资料整理成本文。  相似文献   

3.
河西走廊中部近53年降水变化及未来趋势预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利用位于河西走廊中部的6个气象站1957-2009年的降水资料,分析近53年降水量年际年代际变化、季节变化、空间变化、各月变化.在分析降水量历史演变的基础上,利用均生函数方法建立了河西走廊中部降水量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近53年该地区降水量以4.75 mm/10 a的速度在递增,20世纪80-90年代前期降水量出现下降...  相似文献   

4.
新疆荒漠类草地自然保护区的植被及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新疆荒漠类草地自然保护区内,有高等植物27科,94属,139种,其中有一些古老种,生态幅度狭域种,受国家保护的濒危珍稀植物和贵重中草药。植物区系地理成分组成中,表现出中亚西部荒漠亚区和中亚东部荒漠亚区的过渡性。本文还分析了植物生活型,并描述了14个群系级的植物群落类型及其一般特征,其中木本猪毛菜群落类型在新疆首次记录。  相似文献   

5.
荒漠-绿洲过渡带土壤温度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中国科学院临泽内陆河流域站2004-2014年的土壤温度与气象要素数据,分析了河西走廊中部荒漠-绿洲过渡带土壤温度年内和年际变化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土壤温度日变化与月变化大致呈正弦曲线,各层土壤最高、最低温度出现的时间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逐渐推迟;年均土壤温度总体上随着土壤深度的加深先减小后增加;气温是与土壤温度变化相关性最强的气象要素;同时,明确了该区3个特征差异明显的土壤温度层次:020cm土壤温度活跃层,40cm土壤温度过渡层和60100cm土壤温度稳定层,与其他地区结果有所差异。最后,利用相关性分析、多元逐步线性回归方法建立了气象指标与各层土壤温度之间经验预报方程。  相似文献   

6.
干旱区荒漠景观植被自然更新机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实地调查和参阅资料,依山前洪积扇、河流沿岸阶地、沙丘及丘间低地、戈壁、盐沼的景观斑块,探讨干旱区荒漠植被的自然更新机制。干旱区的高温干燥、温差强烈、风蚀沙埋已变为植物繁衍后代的动力;萌孽、劈裂、地下茎萌生等多种繁殖方式,使荒漠植物在严酷的条件下实现自然更新,形成以母株为中心的母系居群。地貌形态和种子传播动力决定了群落外形。在干旱区,繁殖植物的种子成熟期与年内的丰水期相吻合,有利于植被更新:只有在连续2a降水较大时(超过多年平均降水量),沙丘和丘间地、戈壁植被的自然更新才有可能发生。河流沿岸植被的自然更新受地下水影响最明显。湖盆盐碱地植被带有水生植被的痕迹,自然更新相对较难。景观斑块镶嵌分布,形成微环境均一的廊道,有利于植被的自然更新。  相似文献   

7.
基于Landsat 5 TM遥感影像,以塔里木河下游断流区的荒漠河岸林为例,选取植被指数随植被覆盖度增加的反映速率、植被指数的取值范围变化、植被与背景信息的区分度三个指标,对NDVI、SAVI、MSAVI、GEMI、EVI 5种植被指数探测低覆盖度植被信息的能力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根据三个指标的综合分析,GEMI指数是塔里木河下游断流区探测低覆盖度植被信息的最佳植被指数。  相似文献   

8.
甘肃河西地区地处欧亚大陆腹地,气候极端干燥,年平均降水量约40—200mm。水源缺乏,农、林、牧生态系统十分脆弱。雪线与冰川后退,总经流减少11.77%,泉水减少17.8%。祁连山森林遭受破坏,森林面积减少16.5%,因此,恢复与稳定河西生态系统是发展河西工农业生产,改善人民生活环境的首要战略任务。主要措施是:防止雪线和冰川后退,保护和扩大祁连山水源涵养林,大力营造绿洲农田防护林,保护和封育荒漠天然植被,改善现有水利设施,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减少水份的散失量、提高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率。  相似文献   

9.
河西走廊区域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整治对策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本文论述了河西走廊的生态环境的特征、区域开发的历史 ,分析了现代区域开发对环境的影响 ,提出了生态环境整治的战略和对策  相似文献   

10.
绿洲与荒漠交错带植被恢复区土壤水分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对绿洲与荒漠交错带的不同类型防护林和不同荒漠植被恢复区土壤水分动态特征作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配置的类型防护林含水量整体上远低于对照;说明在无灌溉补充水分的条件下,林木的蒸腾作用耗水量大,土壤含水量低,为了林木的正常生长,应该在夏季及时补水;不同荒漠植被恢复区的土壤水分远高于空旷的沙地,说明不同荒漠植被恢复区,...  相似文献   

11.
Desert plants survive harsh environment using a variety of drought-resistant structural modifications and physio-ecological systems. Rolled-leaf plants roll up their leaves during periods of drought, making it difficult to distinguish between the external structures of various types of plants, it is therefore necessary to carry out spectral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for species identification of these rolled-leaf plants. Based on hyper-spectral data measured in the field, we analyzed the spectral characteristics of seven types of typical temperate zone rolled-leaf desert plants in the Hexi Corridor, China using a variety of mathematical transformation methods. The results show that:(1) during the vigorous growth period in July and August, the locations of the red valleys, green peaks, and three-edge parameters, namely, the red edge, the blue edge, and the yellow edge of well-developed rolled-leaf desert plants are essentially consistent with those of the majority of terrestrial vegetation types;(2) the absorption regions of liquid water, i.e., 1400–1500 and 1600–1700 nm, are the optimal bands for distinguishing various types of rolled-leaf desert plants;(3) in the leaf reflectance regions of 700–1250 nm, which is controlled by cellular structure, it is difficult to select the characteristic bands for differentiation rolled-leaf desert vegetation; and(4) after processing the spectral reflectance curves using a first-order differential, the envelope removal method, and the normalized differential ratio, we identify the other characteristic bands and parameters that can be used for identifying various types of temperate zone rolled-leaf desert plants, i.e., the 510–560, 650–700 and 1330–1380 nm regions, and the red edge amplitude. In general, the mathematical transformation methods in the study are effective tools to capture useful spectral information for species identification of rolled-leaf plants in the Hexi Corridor.  相似文献   

12.
甘肃河西地区生态问题与生态环境建设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生态问题是制约河西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南部祁连山水源涵养林减少 ,中部绿洲人为破坏和北部荒漠区土地沙漠化是主要的生态问题。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 ,导致河西走廊生态环境呈恶化趋势。欲实现河西地区可持续发展 ,需从水土资源适宜配置、加大投资、改变经济结构、控制人口增长、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等方面采取措施  相似文献   

13.
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沿线植被及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以塔克拉玛干浙江省公路为主线,调查由沙漠北缘至腹地自然概况,植物组成及分布特点,植被类型等,结果表明,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沿线植物组成非常贫乏,仅18种;生态学特性则以中生,耐盐的高位芽植物占主导地位;大多数植物以根蘖为主要繁殖形式;植被类型简单、隐域性盐化草甸植被占有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绿洲边缘积沙带的研究是一个新的科学问题。甘肃河西地区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防沙治沙,在绿洲边缘形成了一条积沙带。为了研究积沙带的形成和发育与气候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对河西走廊东端至走廊中西部绿洲边缘的积沙带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① 年降水量是决定积沙带高度和宽度的关键因子;② 降水量是决定植被盖度的关键因子,降水对天然植被盖度的影响大于对包括人工植被在内的植被总盖度的影响,随着降水增加,背风坡植被盖度增加幅度大于迎风坡;③ 积沙带不同样点之间植被盖度的差异主要是由植株个体大小引起的,亦即降水对植株个体大小的影响大于对植株密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河西走廊中部气候资源特点及其开发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河西走廊中部张掖市近50年的光、热、水等气候资源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张掖市具有光照充足,光能资源丰富;冷热悬殊,热量分布差异大;降水稀少且变率大,山区水资源较丰沛、气候分区多样、农业类型复杂等特点。根据气候资源特点,结合西部大开发和农业结构的调整,提出了该区域农业气候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河西走廊生态脆弱性评价及其恢复与重建   总被引:15,自引:18,他引:15  
河西走廊是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建设区域之一,其良好的生态环境质量是实现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本文在分析河西走廊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上,建立了生态脆弱性评价的相关指标体系,对全区19个县市进行了生态脆弱的量化评价,并提出了生态恢复与重建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7.
河西走廊荒漠化区域景观动态及变化机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应用马尔科夫模型法 ,对河西走廊荒漠化区域景观动态及变化机理进行分析研究 ,结果表明 :河西走廊的景观基质以沙漠和戈壁为主 ,在过去近半个世纪里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 ;各景观要素的斑块大小及变化特点是戈壁、流动沙地和半固定沙地等类型的平均斑块面积较大 ,且呈增大态势。而林地、固定沙地、水域和耕地等类型的平均斑块面积较小 ,并且呈减小态势 ;1 949~ 1 995年 ,景观要素转化速率较高的类型主要为耕地、草地、林地、固定沙地和半固定沙地 ,主要的转化形式有流动沙地与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间的相互转化 ,盐碱地、耕地、草地、固定沙地、水域等向半固定沙地的转化 ,草地和水域向固定沙地的转化 ,各种不同土地类型向潜在沙化土地转化 ,以及耕地、林地、草地三者之间的相互转化。景观动态表明 ,该区域土地退化极易发生 ,而生态恢复则相对困难 ,区域景观格局总体上呈现向荒漠化方向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8.
河西走廊全新世气候变迁与古文化响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对河西走廊中部黄土剖面磁化率、CaCO3百分含量、色度(明度、红度、黄度)、粒度等气候代用指标的分析,初步重建了河西走廊中部全新世气候变化.发现河西走廊全新世大暖期从9 000 a BP开始,结束于2 200 aBP,期间有3次明显的气候旋回:8000~6200 aBP,5 600~4 300 aBP,3 000~2200 aBP.在此基础上,简单阐述了在中国黄土高原西部,全新世古文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旨在说明河西走廊中部黄土剖面记录的全新世气候变化具有普遍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