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意义重大。从中国干旱区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特别是水资源的形成、运行规律;特殊生态地理环境背景下的典型的中国盐渍土壤方面,并结合中国干旱区人文环境及开发过程所遇到的实际环境问题看,中国干旱区不能承担"我国耕地后备资源基地"、"我国新粮仓"的重任。从全国生态安全格局看,中国干旱区防治荒漠化,减轻沙(盐碱)尘暴,保护环境,恢复自然生态系统功能具有全局性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2.
关于严格限制西北干旱区荒地开垦的若干对策与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西北干旱区最大的特点就是高山-绿洲-荒漠组成的复杂而完整的山盆地域生态系统。盆地内降水极少,地表不产生径流,主要依赖出山口径流量来维护脆弱的荒漠生态平衡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历史上,特别是近60余年来,上中游绿洲区大面积开垦和发展灌溉,使有限的水资源越来越集中地消耗在中上游,导致下游地区日趋缺水和荒漠化,彻底改变了干旱区原有的水资源格局和生态演化趋势。应用确切的数据,比较了耕地适宜规模与实际耕地面积,突出了干旱区过度开垦的问题,表明这是干旱区生态问题的总根源。在此基础上,提出5条防治荒漠化的对策:① 建议国务院制定相关条例,禁止干旱区荒地开垦,并对已经过度开垦的荒地实行“退耕(牧)还草(荒)”工程;② 制定并严格实施科学合理的内陆河分水方案,兼顾上中下游地区,确保西北干旱区水土资源的有效配置与利用;③ 调整绿洲农业结构,发展高效区域特色产业;④ 生态需水需要逐步得到保障;⑤ 强化立法管理,保障西北干旱区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干旱区的平原湖泊,不仅是该区域重要的水资源,而且是举足轻重的环境资源,它的"冷岛效应"比绿洲更强,这对于西北干旱区的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但干旱区平原湖泊的生态环境非常脆弱,人为扰动对其影响较大.随着近年来干旱区平原湖泊旅游资源开发的增多,如何保证这些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尽可能保护这些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可...  相似文献   

4.
奇台绿洲地下水开采及其对地表生态环境作用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奇台绿洲地处我国内陆干旱区 ,其绿洲农业以开垦荒地、扩大灌溉面积来满足其自身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农业灌溉用水中地下水超采现象导致一系列地表生态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奇台绿洲地下水资源的开采现状 ,阐明在干旱区绿洲人类对地下水的开采已对地表生态系统已构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我国是干旱(含半干旱)面积广阔的国家,集中分布于西北和青藏高原北部.前者面积约2.80×106 km2,占国土总面积的29.3%,后者面积约2.20×106 km2,占国土总面积的23.2%,两者合计占国土面积的52.5%.在谱写我国5000余年的历史文明篇章中,干旱区占有突出位置,是我国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我国干旱区域是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天然草场、畜牧资源和农业特色产业资源发展潜力巨大的区域,也是我国当前乃至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资源依托区域,然而又是降水稀少、生态极其脆弱、荒漠化危害突出的区域.寻求资源有效开发和环境良性演替,实现干旱区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实现干旱区及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6.
文中基于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视角,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分别从“耕地资源条件、粮食种植情况、生态环境压力、社会经济发展压力”等方面选取指标对区域生产能力进行科学评估,并以评估结果为基础提出了基于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区域粮食生产布局分区.结果表明:耕地资源条件较好的主要集中在嫩江右岸区域、西辽河区域和河套-土默川平原区;粮食种植情况受耕地资源条件和市场及粮食种植意愿的共同作用的影响;生态环境压力较大区域不应盲目扩大粮食生产,需更多的考虑生态安全与粮食安全保障的可持续发展;快速的城镇化、工业化和人口集聚将对区域粮食产生较大影响.为保障区域粮食安全战略需在粮食生产能力评估的基础上对粮食生产布局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  相似文献   

7.
干旱区山地生态格局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我国干旱区以山地-绿洲-荒漠组成的独立的内陆自然体系为重要特征。在这个体系中,山地为绿洲区提供了几乎所有的水资源;山地是干旱区最主要的林业及牧业基地;山地是干旱区绝大部分矿产、旅游资源所在地;山地是干旱区生物多样性、文化多样性集中地。没有山区的生态稳定,就没有干旱区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多年来干旱区山地遭受森林破坏、草地退化、污染等影响,正侵蚀着干旱区可持续发展的根基。特别是干旱区在研究和政策上,重绿洲轻山地,使山区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概括出干旱区山地的四种生态格局:基本格局、草原-草甸优势格局、草原-荒漠优势格局及内部湿地中心格局。简要论述了干旱区山地森林稀有资源管理的“奥依塔克模式”、山地保护与发展相协调的“巴音布鲁克模式”、中国西部山地发展的一般模式,并首次提出了中山带发展战略,使干旱区形成绿洲-中山立体双带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土地面积达2.64×106 km2,占国土面积的27.5%.保护地球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防治土地荒漠化是当今首先要关注的人类生存环境问题.随着全球变暖,世界干旱地区的荒漠化趋势加剧,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已占到国土总面积的27.5%,其中以沙漠化危害最为突出.其生态状况不仅关系到广大干旱区的内部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深刻地影响到我国东部地区,甚至更远地区的环境.选择正确的生态战略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核心和基础.长期以来,我国生态安全以部门工程性措施和基于植树造林的政策为主,在实践中也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并非任何地区都适应这一治理途径,地理地带性是自然界的基本规律.植被与环境具有高度的区域共轭性和动态稳定性,是生态恢复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我国温带干旱区广袤的荒漠地带,不足200 mm的年降水量无力支撑由维管束植物组成的优势植被,但却足以支撑结皮中占优势地位的孢子植物类群.  相似文献   

9.
基于1965—2015年5期LUCC数据,通过人为干扰度和景观脆弱度构建生态安全度,开展长时间序列、大尺度、高精度的天山北坡经济带绿洲人为干扰和生态安全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近50 a,人类对天山北坡经济带绿洲的干扰程度逐年增加,现已达到中度偏强的干扰程度,乌鲁木齐、石河子、奎屯、米泉和昌吉的干扰度高于其他地区。(2)近50 a,天山北坡经济带绿洲生态安全度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较不安全和临界等级为主要的生态安全等级,该等级区域逐年增多且向西北方向移动,城市建设、绿洲扩张和过度开垦是生态安全降低的主要因素。(3)结构因素、人类因素、政策因素是天山北坡生态安全变化的驱动因素。从整体来看,天山北坡经济带的生态环境仍存在较大隐患,需要在今后的发展中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证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国绿洲研究文献分析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中国绿洲主要分布在西北和青藏高原北部的干旱区,绿洲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干旱区生态的稳定性。自2000年国家启动"中国西部干旱区生态环境演变与调控研究(973)"项目以来,绿洲研究得到了全方位、多学科的发展。通过对2000-2010年绿洲研究成果的不完全统计,近10年来,我国学术期刊发表的绿洲研究文献超过2000篇,专业著作近30部。同时,利用文献计量方法,从绿洲研究文献的数量、分布及研究主题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展示了近10年来我国绿洲研究的丰硕成果,并从绿洲生态系统的圈层结构特征,对绿洲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提出了中国绿洲研究的特点与不足,从而推动中国绿洲学的建立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水资源作为重要的自然资源 ,其安全问题已引起各国学者的普遍关注。对于中国西北干旱地区而言 ,水资源更是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因素。水资源安全问题的研究对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新疆尉犁县为例 ,选择了 6大类 2 2项指标 ,采用模糊数学的多因子二级评判模型进行了水资源安全评价。研究表明 ,目前尉犁县的水资源已处于非常危险的状态。根据评价的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对我国西北干旱地区水资源安全评价及其合理开发利用具有参考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西北干旱区水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重建研究   总被引:39,自引:32,他引:39  
西北干旱地区是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建设区域之一。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气候干旱以及在市场经济利益驱动下所形成的人类对水产 过度开发利用,导致了一系列阻碍区域经济发展的严重生态环境问题。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是干旱区振兴流域经济的主要保证,也是促使生态经济系统向良性方向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从分析西北干旱区内陆河流域水资源系统特征、开发利用现状以及主要的水环境问题出发,得出干旱区生态恢复与重建必须以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为核心的结论,同时提出了干旱区水资源利用优化途径与生态重建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3.
有限水资源条件下西北旱区农业发展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综述的方式,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西北旱区农业发展出路做了讨论:1.西北五省(区)水资源分布状况;2.资源农业利用现状;3.旱区农业的发展出路以及政策与工程保障制度。并从对水资源合理利用和开发的角度,阐述了 新形势下西北干旱地区农业用水问题,以及对于我国农业发展重要战略意义。通过讨论分析得出,西北五省(区)农业只有综合发展,多种经营,依靠科技及政策,才能走出一条适合本地区的多元化农业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4.
西部干旱区水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重建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是干旱区振兴流域经济的主要保证 ,也是促使生态经济系统向良性方向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从分析西北干旱区内陆河流域水资源系统特征、开发利用现状以及主要的水环境问题出发 ,得出干旱区生态恢复与重建必须以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为核心的结论 ,同时提出了干旱区水资源利用优化途径与生态重建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5.
中国西北干旱荒漠区盐生植物资源与开发利用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盐生植物是指在3.3bar渗透压盐水的生境中生长并完成其生活史的植物,在我国西北干旱荒漠区中有12%的植物为盐生植物,共有208种,分属于31科、90属,占我国盐生植物总数的49%,具有丰富的盐生植物多样性。这些盐生植物不仅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丰富的抗盐种质资源,为培育抗盐、耐盐的转基因作物品种提供基因库,而且在这些盐生植物中含有丰富的药用、食用、工艺以及绿化和固沙植物资源。在不能耕种的盐渍土上直接引种具有经济价值的盐生植物,可获得经济效益,以充分地利用西北干旱荒漠区大面积的土地资源,因此开发和利用盐生植物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西北地区与东部季风区秋季气温对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选取1962-2006年中国西北地区139个气象站、东部季风区378个气象站的秋季平均气温资料,采用相关分析、周期分析、线性趋势分析,分别对西北干旱区、东部季风区秋季平均气温时空分布特征作了初步对比,分析了西北干旱区与东部同纬度季风区气温变化特征的异同。结果表明:西北干旱区和东部季风区秋季气温主要受大尺度天气系统影响,其历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西北干旱区和东部季风区气温逐步升高的趋势是一致的,并且气温升高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西北干旱区增温幅度0.36℃/10 a,东部季风区增温幅度0.31℃/10 a,西北干旱区升温的幅度明显高于东部季风区,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脆弱区。  相似文献   

17.
荒漠化防治的另一途径——C4植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经炜 《干旱区研究》2006,23(3):384-387
荒漠化和沙尘暴不仅影响西北地区,同时也影响到相邻地区的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虽然,我国政府历年来都十分重视西北地区的生态条件的改善和环境的建设,但我国沙尘暴的频次和强度在未来几年仍有增加之势.C4(碳四)植物具有高光饱和点、高光合速率和高光合生产效率的生理特性.比C3(碳三)植物耗水少,而光合效率高.对土壤的适应性广,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它应是优先考虑的干旱区水土保持植物.从美国选育的C4纤维禾草可以看出,多年生的C4纤维禾草具有:①光合效率高,而水耗低;②多年生可节省每年播种所需的种、肥和耕作费用,节省生产成本;③强大的根系可使植物体内的氮元素储存起来,提高了土壤养分的利用率等特点.它是干旱区中一种既节水,又是水土保持最有成效的植物资源,对缓解西北地区的荒漠化问题将会发挥巨大的作用.我国温带地区的草本植物资源丰富,其中有不少的C4植物.建议开展C4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选育、引种和推广研究,以在半荒漠地区营造一个环境良好、人与自然和谐的家园.  相似文献   

18.
"一带一路"倡议在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实施,是否会带来水、大气的污染转移效应引起广泛关注。匮乏的水资源、脆弱的生态环境决定了其不宜引入污染密集型的外商直接投资(FDI)。有别于以往文献从国家、省级层面或分东、中、西地区对FDI的污染转移效应进行研究,本文使用更能体现干旱半干旱区生态、经济差异的城市级数据,运用灰色关联、双重差分方法,研究"一带一路"倡议下,FDI是否对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城市水、大气产生污染转移效应。结果显示,"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西北干旱区城市水、大气污染排放与FDI的关联程度下降;且半干旱区远大于干旱区的FDI增幅,并没有导致城市间显著的水、大气污染排放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