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王旭辉  赵晓梅  叶凯  陈维维  梅宇  王卉 《安徽农业科学》2013,(23):9575-9576,9598
利用宇宙空间的一系列特性使种子发生变异,从中筛选出有利变异进行常规培养,从而获得具有高产、抗病等性状的新品种.从形态学鉴定、生理生化分析、营养成分分析、细胞学观察、分子标记分析航天育种的特点和优势.航天育种开辟了培育特异种质资源和新品种的途径,为粮食作物育种提供了新的种质资源,因而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价值.加强航天诱变机理的研究,探索航空诱变因子及其分子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的反应机理,探讨独立与复合因子的突变规律,加快农业航天诱变育种的飞速发展.  相似文献   

2.
阐述了航天育种机理的研究进展。对航天育种的主要因素—强辐射与微重力的来源、对植物种子的作用机理和所产生的生物效应进行了重点阐述,并指出了其研究的不足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航天诱变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返回式卫星搭载作物种子并研究其变异机理,进而培育新品种,这已成为一种新型的育种方法。近年来,我国已利用返回式卫星搭载了70多种植物500多个品种的作物种子,航天诱变育种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培育出许多新品种(系)。对航天诱变机理的研究方法也逐渐增多,从单一的形态观察向细胞水平、分子水平发展,并且取得了一些长足的进展。本文对航天诱变育种的成就、研究方法和机理进行了综述,同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对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航天育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掌握航天器返地技术的三个国家(中、美、俄)之一,也是少数利用航天技术进行诱变育种的国家。航天育种是利用卫星、飞船等返回式航天器将作物的种子、组织、器官或生命个体搭载到宇宙空间,在强辐射、微重力、高真空等太空诱变因子的作用下,使其发生遗传性状变异,利用有益变异选育出农作物新品种的育种新技术。它是航天技术与农业遗传育种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作为农作物诱变育种的新兴领域,航天育种可以创造出新的种质资源,培育出更多的优良品种。一、我国航天育种的初步成果自1987年始至2001年初,我国已成功…  相似文献   

5.
航天育种研究进展及其在蚕业上的应用前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概述了航天育种的机理、特点,主要生物学效应以及国内外研究进展,并对航天育种在家蚕遗传育种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我国水稻航天诱变育种的研究动态及展望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水稻航天诱变育种是将水稻干种子搭载返回式航天器(卫星),经过空间诱变作用产生变异,在地面选择有益变异培育新种质、新品种的育种方法。与常规育种相比,航天诱变育种具有诱变频率高、变异幅度大、育种周期短、有利突变体多等特点。目前普遍认同产生变异的主要因素有微重力、强幅射、转座子活化和高真空等,并从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水平以及细胞学水平开展空间诱变机理研究,取得了可喜进展。我国自1988年首次通过卫星搭载开展水稻航天诱变育种以来,已有9个育成品种通过了省级审定,其中“华航一号”等4个品种通过了国家级审定。鉴于水稻航天诱变育种技术具有的独特优势,其可望成为推动21世纪水稻育种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7.
作物航天育种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空间是当今世界竞争激烈的新领域。空间环境的显著特点是强辐射、微重力、弱地磁、超真空和超洁净等。利用航天诱变技术进行作物改良已经在水稻、小麦、棉花、青椒、番茄和芝麻等作物上取得较好进展,并从中获得了一些对重要经济性状有突破性影响的罕见突变。在简要概述国内外空间植物学研究发展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航天技术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现状与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
航天育种的成就与进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概述了植物航天育种研究的进展和我国作物航天育种的成就 ;航天飞行对生物的关键影响因素 ;空间诱变不同层次上的生物学效应 ;航天育种的研究动态 ;并对航天育种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航天育种研究动态与展望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相似文献   

10.
湖南省水稻辐射与航天诱变育种研究及其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介绍了诱变育种的特点,国内外简况及湖南省在水稻诱变育种领域的成就。至2006年止,通过省级审定的水稻突变品种有24个,并育成了一批通过地(市)级审定的品种,同时获得了一批优质、抗病、矮秆、早熟及具有恢复能力的新种质资源;诱变育成品种累计推广面积1000万hm^2以上;在应用基础研究方面也取得了长足进展,并提出了在发展该项研究领域的设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微重力下的植物生物学效应与空间诱变育种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综述了植物在空间环境及模拟微重力条件下的细胞形态学、生理学效应和空间诱变育种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2.
航天生物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黄磊  吕淑霞  张利  邵立东  张忠泽 《安徽农业科学》2005,33(9):1726-1727,1775
随着航天技术和生物技术的发展,兴起了一门新兴的学科———航天生物学。在近半个世纪的研究中,航天生物学取得丰硕的成果。通过对其诱变机理的研究表明:太空的强辐射是生物发生诱变的主要原因;微重力是重要的辅助条件。  相似文献   

13.
诱发突变选育小麦新品种的研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了张掖市农科院小麦诱变育种研究的发展历程,介绍了小麦诱变育种的常用方法及辐照处理的参考剂量,并对张掖市小麦诱变育种今后发展的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航天诱变对农作物的生物学效应及育种成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概述了国内外航天育种研究的进展和应用领域,阐述了空间诱变对农作物生物学性状的效应以及我国航天育种的成就。空间辐射对农作物性状的诱变具有不确定性,但诱变后代变异范围大,稳定快,而且还会出现常规育种不易出现的变异。不同品种对空间辐射的相应存在差异。已经育成的水稻、小麦、棉花、大豆、芝麻等农作物新品种在生产上发挥了比较大的作用,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5.
航天育种原理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航天育种是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的诱变育种方法也是一种利用航天技术与现代育种技术相结合的新型育种技术。本文从航天育种的原理出发,综述了航天育种的特点、国内外研究进展,并阐述了航天育种在现代育种中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6.
以金针菇航天诱变种(航金1号、航金2号)和亲本江山白为试验材料,通过不同条件栽培试验,对它们的耐高温性和早熟性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两个航天诱变种与亲本相比,表现出较好的耐高温和提早成熟的特性,其中又以航金1号最佳。同时研究发现,在30℃的高温下,航金1号和航金2号菌丝体仍可正常生长,而对照却出现老化现象;在18℃的相对高温下,航金1号和航金2号可正常出菇,而对照极少出菇。通过不同的栽培配方比较发现,以配方为棉籽壳34%,杂木屑34%,麦麸25%,玉米粉5%,石膏1%,蔗糖1%的混合培养料栽培出的金针菇产量较高。金针菇航金1号菌株具有重要的生产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7.
马铃薯单倍体诱导及在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马铃薯单倍体诱导在马铃薯育种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它包括孤雌生殖和花药培养等方法。简述了马铃薯单倍体诱导在育种中的应用现状和前景。  相似文献   

18.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对经卫星搭载、在外层空间飞行8天的棉花种子第一代和第二代植株的子叶、叶片和花药,进行了酯酶、过氧化物酶和淀粉酶三种同工酶的酶谱分析,发现某些后代植株的酯酶同工酶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与对照相比在活性和酶带数目上都有变化,但没有观察到淀粉酶同工酶在处理和对照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油菜辐射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辐射诱变育种技术的发展和辐射诱变的方法及变异机理,介绍了通过辐射诱变创造的油菜新种质,探讨了当今油菜辐射诱变的发展方向,提出了辐射诱变、组培和分子标记相结合的复合育种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