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利用宇宙空间的一系列特性使种子发生变异,从中筛选出有利变异进行常规培养,从而获得具有高产、抗病等性状的新品种.从形态学鉴定、生理生化分析、营养成分分析、细胞学观察、分子标记分析航天育种的特点和优势.航天育种开辟了培育特异种质资源和新品种的途径,为粮食作物育种提供了新的种质资源,因而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价值.加强航天诱变机理的研究,探索航空诱变因子及其分子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的反应机理,探讨独立与复合因子的突变规律,加快农业航天诱变育种的飞速发展. 相似文献
2.
阐述了航天育种机理的研究进展。对航天育种的主要因素—强辐射与微重力的来源、对植物种子的作用机理和所产生的生物效应进行了重点阐述,并指出了其研究的不足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利用返回式卫星搭载作物种子并研究其变异机理,进而培育新品种,这已成为一种新型的育种方法。近年来,我国已利用返回式卫星搭载了70多种植物500多个品种的作物种子,航天诱变育种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培育出许多新品种(系)。对航天诱变机理的研究方法也逐渐增多,从单一的形态观察向细胞水平、分子水平发展,并且取得了一些长足的进展。本文对航天诱变育种的成就、研究方法和机理进行了综述,同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对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5.
6.
我国水稻航天诱变育种的研究动态及展望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水稻航天诱变育种是将水稻干种子搭载返回式航天器(卫星),经过空间诱变作用产生变异,在地面选择有益变异培育新种质、新品种的育种方法。与常规育种相比,航天诱变育种具有诱变频率高、变异幅度大、育种周期短、有利突变体多等特点。目前普遍认同产生变异的主要因素有微重力、强幅射、转座子活化和高真空等,并从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水平以及细胞学水平开展空间诱变机理研究,取得了可喜进展。我国自1988年首次通过卫星搭载开展水稻航天诱变育种以来,已有9个育成品种通过了省级审定,其中“华航一号”等4个品种通过了国家级审定。鉴于水稻航天诱变育种技术具有的独特优势,其可望成为推动21世纪水稻育种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7.
作物航天育种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空间是当今世界竞争激烈的新领域。空间环境的显著特点是强辐射、微重力、弱地磁、超真空和超洁净等。利用航天诱变技术进行作物改良已经在水稻、小麦、棉花、青椒、番茄和芝麻等作物上取得较好进展,并从中获得了一些对重要经济性状有突破性影响的罕见突变。在简要概述国内外空间植物学研究发展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航天技术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现状与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
航天育种的成就与进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概述了植物航天育种研究的进展和我国作物航天育种的成就 ;航天飞行对生物的关键影响因素 ;空间诱变不同层次上的生物学效应 ;航天育种的研究动态 ;并对航天育种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10.
11.
微重力下的植物生物学效应与空间诱变育种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郑景生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3,25(5):671-675
综述了植物在空间环境及模拟微重力条件下的细胞形态学、生理学效应和空间诱变育种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16.
以金针菇航天诱变种(航金1号、航金2号)和亲本江山白为试验材料,通过不同条件栽培试验,对它们的耐高温性和早熟性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两个航天诱变种与亲本相比,表现出较好的耐高温和提早成熟的特性,其中又以航金1号最佳。同时研究发现,在30℃的高温下,航金1号和航金2号菌丝体仍可正常生长,而对照却出现老化现象;在18℃的相对高温下,航金1号和航金2号可正常出菇,而对照极少出菇。通过不同的栽培配方比较发现,以配方为棉籽壳34%,杂木屑34%,麦麸25%,玉米粉5%,石膏1%,蔗糖1%的混合培养料栽培出的金针菇产量较高。金针菇航金1号菌株具有重要的生产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7.
马铃薯单倍体诱导及在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马铃薯单倍体诱导在马铃薯育种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它包括孤雌生殖和花药培养等方法。简述了马铃薯单倍体诱导在育种中的应用现状和前景。 相似文献
18.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对经卫星搭载、在外层空间飞行8天的棉花种子第一代和第二代植株的子叶、叶片和花药,进行了酯酶、过氧化物酶和淀粉酶三种同工酶的酶谱分析,发现某些后代植株的酯酶同工酶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与对照相比在活性和酶带数目上都有变化,但没有观察到淀粉酶同工酶在处理和对照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油菜辐射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辐射诱变育种技术的发展和辐射诱变的方法及变异机理,介绍了通过辐射诱变创造的油菜新种质,探讨了当今油菜辐射诱变的发展方向,提出了辐射诱变、组培和分子标记相结合的复合育种的思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