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明代山东蝗灾频繁肆虐,危害极大,但各方积极应对,采取有效措施抗灾救荒。蝗灾的应对措施主要有五项:及时上报灾情;捕杀蝗虫;掘蝗种,捕蝗蝻;免田租,减税粮;赈济饥民,招抚流民。蝗灾的应对措施有效降低了蝗灾的危害程度。  相似文献   

2.
2006年2月9日,范小建副部长主持召开农业部蝗灾治理指挥部工作会议。会议回顾了2005年全国蝗虫灾害发生和防治情况,总结了工作成效和经验教训,分析了今年蝗灾发生趋势和防控形势,研究部署了下一步工作。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蝗灾及防控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顾了我国蝗灾发生的历史,从中总结分析了蝗灾发生的原因及防治的对策.防治蝗灾的方法主要包括:生态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利用现代化技术进行防治,并且应始终坚持“改治并举”的方针政策,综合各种防治手段,与时俱进,以开创出一种有效、环保、低耗的治理体系为目标,结合传统与现代技术全方位地减轻乃至消灭蝗灾.  相似文献   

4.
北宋时期,频频发生的蝗灾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破坏农业生产、引发饥荒问题、造成社会动乱等等,治蝗也成为北宋历代政府都要面临的一大难题。北宋神宗一朝在总结和借鉴前人治蝗措施的基础上,出台捕蝗诏令指导治理蝗灾,这一诏令切实改善了治蝗效果,并给后世治理蝗灾留下了宝贵经验。本文首先考察了北宋时期蝗灾的概况,进而聚焦神宗朝论述了北宋蝗灾引发的经济危害和社会问题,最后探讨了神宗朝的治蝗措施。  相似文献   

5.
垦利区是东亚飞蝗的蝗灾重灾区,蝗灾等级高,蝗区面积大,每年山东省都会在东亚飞蝗防治方面花费巨大资金,所以对加强垦利区东亚飞蝗的防治的研究变得尤为关键。基于此,本文简单介绍了垦利区东亚飞蝗灾的发生因素,并从生态治理、生物防治和农药治理等方面详细讨论了东亚飞蝗的防治办法。  相似文献   

6.
明清时期鄂南地区水灾、旱灾、蝗灾、疫灾、雪灾等爆发频繁,给社会带来很大危害,导致庄稼歉收、绝收,大量田庐被损毁,人畜死伤无数,粮价飞涨,乡民被迫流离.根据鄂南方志中的记载对上述灾情予以详细梳理,从中可以了解明清时期鄂南的相关灾情.  相似文献   

7.
金城 《农业考古》2019,(4):126-131
北宋前期蝗灾频频,但常伴有“蝗不为灾”现象,真宗朝以后这种现象消失,南宋时期,仅高宗朝出现过两次。随着宋人对蝗虫生活习性不断深入认识,宋代朝廷一方面保留了蝗虫的祭祀活动,但破除蝗虫的神性;另一方面,在治理蝗灾的政策上,朝廷采取务实的治蝗灭蝗态度,将蝗灾治理推向了法制化和制度化建设。  相似文献   

8.
野外数据采集是蝗灾管理的重要信息来源。本文主要介绍了在GIS、GPS技术的支持下,开发的蝗虫灾害野外数据采集系统,该系统包括GPS数据输入、地图形成、数据编辑、属性数据输入和数据导出等模块,系统经过在天津、河北、河南、山东、山西等省(市)的应用,结果表明该技术具有更为精确和快捷的特点,能够作为传统的采集数据方法的替代技术用于蝗灾治理之中。  相似文献   

9.
蝗虫综合治理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蝗灾是农业生产上的重要灾害。本文从生态治理、生物防治、化学防治、机械防治、人工防治、农业防治、现代生物技术的利用等7个方面综述了近些年来我国在蝗灾治理方面所取得的主要进展,并对蝗虫的综合治理进行了探讨,提出了4方面的治蝗对策。  相似文献   

10.
针对中国目前蝗灾发生和防治的现状 ,从生态保护和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提出了新的观点 ,并对蝗虫资源的产业化提出了相应的构想 ,这对蝗灾的长期可持续的治理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吉林省四平郊区蝗虫群落组成及其时间动态研究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报道了吉林省四平郊区直翅目(OnhopteIa)蝗总科(Acridoidea)中蝗虫群落的组成和时间动态变化。结果显示:四平郊区蝗总科昆虫共有6科、22属、27种;时间动态变化表明:蝗虫6月末始见,8月中旬蝗虫的发生达到高峰,为6科、19属、22种,10月中旬之后成虫全部消亡。根据蝗虫发生数量确定绿牧草蝗[O.viri-dulus(Linnaeus)]、中华蚱蜢(A.cinerea Thnunberg)、黄胫小车蝗(0.infernalis Sauss)、条纹异爪蝗(Eu.vittatus Zheng)、素色异爪蝗[Eu.unicolor(Ikonn.)]、异翅负蝗(A.heteroptera B.-Bienko)和长翅素木蝗[S.shirakii(I.Bol.)]为本地区优势蝗种;分析了优势蝗种发生的时间动态。  相似文献   

12.
周宇燕 《农业考古》2021,(1):124-133
明清时期山西地区的蝗灾尤为突出,虽不及黄河下游的河南、山东地区严重,却也是重灾害区,且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有较强的规律性。面对蝗灾,山西地区的蝗灾防治及社会应对自成体系,存在自上而下的两条治蝗线索——直接的备灾救灾实践与间接的祈禳弭灾信仰。利益驱使下的小农会因为蝗灾的代价高昂而忽略蝗虫作为现实世界保护神的身份,对其赶尽杀绝;飞蝗蔽天难以遏制以至束手无策时,又将其高高供起。此二者虽看似逻辑矛盾(崇信还是毁灭),却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并行不悖,形成明清时期山西地区乃至中国传统社会灾害防治与禳灾信仰关系处理的鲜明特色。同时,基于历史经验的治理措施,对我们今天的蝗灾防治不无启迪。  相似文献   

13.
用红外光、紫外光照射蝗虫卵,观察其对蝗虫卵孵化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红外、紫外育种和杀虫具有可行性。25w的红外光照射无预先培养的虫卵20min左右可以显著提高其孵化率,迭95%以上,降低其最快孵化时间(降低4d)和加快其总体孵化速度(提前3d)。25w的紫外光照射无预先培养的虫卵40min以上,杀虫率可达87%以上,并且可以延缓其最快孵化时间(可延缓6d)。  相似文献   

14.
研究低强度He-Ne激光照射蝗虫卵后对其产生的影响。实验旨在探求激光作用于生物所产生的生物效应及一些定量的数据,为今后研究激光育种和激光杀虫提供一些实验依据。结果表明:He-Ne激光照射对蝗虫卵的孵化率等均有明显的影响。不同的照射时间对虫卵的孵化情况影响不同,既可以促进其孵化.也可以抑制其孵化,甚至导致其死亡。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1991~2008年阿勒泰地区西部三县蝗虫发生面积与大气环流指数74项特征值的相关分析,分别筛选出与各县蝗虫发生面积显著相关的大气环流因子,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分别建立各县蝗虫发生面积的预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检验。利用模型对2009~2010年各县蝗虫发生面积进行延伸预测,并初步分析了大气环流特征量与蝗虫发生面积的关系。研究结果为蝗灾的预测预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克隆了金龟子绿僵菌MA4菌株蛋白酶Pr2基因,编码序列长度为771bp,推导蛋白由256个氨基酸组成,是一疏水性蛋白。与菌株ME1得到Pr2编码序列(GeneBank/X78875,AJ242736)相比,MA4比菌株ME1(X78875)多6个核苷酸,同源性为97.4%,编码的氨基酸同源性为95.3%;MA4与菌株ME1(AJ242736)的核苷酸数目相同,同源性达到97.8%,编码的氨基酸同源性达98.1%。MA4菌株对东亚飞蝗4龄幼虫的LT50为4.83d,RT-PCR检测Pr2基因在东亚飞蝗体内的表达:接种第三天时扩增预期771bp条带。  相似文献   

17.
采用逐步回归法对黄河三角洲沿海蝗区近26a的东亚飞蝗调查资料和气象观测资料进行分析,筛选适合的气象预报因子,分别建立东亚飞蝗夏、秋蝗发生面积和夏蝗发生密度统计预报模型,上述预报模型均通过0.05显著性统计检验。对建模内预报值和2009年预报应用效果进行验证,各预报模型预报准确率较高。  相似文献   

18.
四倍体刺槐优良无性系间组织培养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四倍体刺槐K2、K5无性系芽增殖基本培养基和激素配比比较试验研究,其结果表明:K2、K5无性系芽增殖各指标在不同培养基、不同激素浓度配比情况下生长趋势表现均基本一致;K2、K5无性系适宜的基本培养基为MS;芽增殖最佳激素配比为:6-BA1.0 mg/L+NAA0.5 mg/L+IBA 0.5 mg/L.  相似文献   

19.
四倍体刺槐试管苗玻璃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建武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2):4867-4869
[目的]探索批量组培快繁中的玻璃化的防止方法。[方法]以四倍体刺槐为材料,通过大量规范化系统试验研究试管苗玻璃化的影响因子。[结果]硝态氮与氨态氮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培养基中加入水解乳蛋白后玻璃苗减少,但污染率一直很高。棉塞、纱布封口对减少玻璃苗有明显作用。使用KT时玻璃化有所减轻,但繁殖系数只有1.5;使用6-BA时玻璃化苗比例较高,但未发生玻璃化的瓶苗繁殖系数高于3.5。蔗糖和琼脂浓度都可以改变玻璃化频率,其中蔗糖的作用更为明显,但它降低了生长速度。减少玻璃化的温度和光照的最佳组合是温度23℃,光照时间14 h/d。[结论]该研究为防止四倍体刺槐试管苗的玻璃化提供了一些可行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