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洋葱CMS-T型育性分子标记的筛选与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筛选便于鉴定洋葱细胞质雄性不育类型及育性相关基因型的分子标记,采用cob(s)、cob(n)、orfA501、Cpp1和orf725共5个与CMS相关分子标记,jnurf13、AcSKP1、DNF-566、RNS-357、OPT和PsaO共6个与育性Ms位点相关分子标记分别对洋葱CMS类型和育性基因型筛选与鉴定。在洋葱不育类型分子标记鉴定中,Cpp1标记不适合本材料CMS分类,cob(s)、cob(n)和orfA501 3个标记联合鉴定洋葱CMS-T类型,筛选出orf725标记适合区分不育株及其不育类型;在34份洋葱育性相关基因型鉴定中,DNF-566、RNS-357、OPT和PsaO4个标记鉴定结果与表型不一致,筛选出jnurf13和AcSKP1 2个分子标记能够鉴定洋葱保持系基因型msms、不育系基因型msms、育性恢复基因型MsMs及杂合子(Msms)。结果表明洋葱CMS-T材料由单核基因Ms位点控制,并且首次报道AcSKP1标记用于CMS-T材料验证,但AcSKP1标记采用混合PCR,鉴定成本相对较高。所以,orf725和jnurf13标记适合田间筛选洋葱不育株类型和育性相关基因型。  相似文献   

2.
辣椒三系选育技术初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引进的辣椒胞质雄性不育系植株和多种类型的自育材料,经4~5代测交、自交、回交得到新的胞质雄性不育系和同型保持系,同时筛选出多个较优的恢复系.研究发现,在测交或回交组合育性分离时,回交父本株系内不同单株对雄性不育的保持能力差异很大,甚至会影响到不育系选育的成败.因此,在测交或回交后代出现育性分离时,需要选择测交(或者回交)父本自交后代的多个不同单株进行成对回交,再根据回交后代的育性表现,淘汰具不良基因型(N(MsMs)、N(Msms))的回交父本,而不育株与基因型为N(msms)的父本饱和回交后将得到新的不育系和同型保持系.  相似文献   

3.
常规CMS育种技术需盲目地进行大量的组配和恢复系转育,花很多人力和物力,时间长,效率低,育成的品种也不理想;CMS逆向选育技术是先人工去雄配制组合,选出优良新组合,再利用CMS不育系与亲本测交鉴定亲本的基因型,根据基因型研究出针对不同基因型亲本进行与原亲本性状相似的不育系、恢复系转育技术,利用转育后的CMS材料配制三系配套组合,获得与原组合相似的新品种,成功育成新品种辣优16号.  相似文献   

4.
甘蓝型油菜雄性不育新材料RM3231A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不育系RM3231A与Polima CMS和陕2A CMS的保持系、恢复系和核不育两型系以及116份国内外不同来源的甘蓝型油菜品种(系)的杂交遗传试验结果表明,RM5637A不育系是不同于Polima CMS和陕2A CMS及核不育两型系遗传背景的另一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不育性除受胞质不育基因控制外,还受3对独立遗传并具有相同作用的重叠隐性基因控制,恢复源十分广泛,现有甘蓝型油菜中约有73.3%的品种(系)均为其恢复系,有1-3对显性纯合恢复基因共6类19种不同基因型,其中3对显性纯合基因型的约占6.4%,2对显性纯合基因型的约占14.3%,1对显性纯合基因型的约占65.1%。  相似文献   

5.
若干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类型(CMS)育性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研究用自风_1、风可_1等64个不同种质来源的自交系对MO17CMS唐徐等七种不同胞质来源的CMS系进行了广泛的测交,鉴定了它们测交后代的育性反应和恢复型组合的F_2、不育系/(不育系×恢复系)、(不育系×恢复系)/保持系等BC_1群体的育性分离比例;检查了不育系和由它们组配的恢复型组合F_1的花粉碘染情况;观察了各类型CMS系花粉败育细胞学特点;分析了它们散粉前花药的过氧化物酶同功酶酶谱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1、MO17CMS唐徐,MO17CMS双,成202CMS二马牙三种不育系均属于S组配子体不育类型。恢复性受一对显性基因控制。MO17CMS新单是属于T组孢子体不育类型。只要进一步查明自交系恢313、自风_1、MO17的基因型,就可作为胞质分类的测验系。2、对配子体不育系采用了一种“同质等位”性测定的方法,证明MO17CMS唐徐、MO17CMS双、77CMS—M和成202CMS二马矛是一组胞质基因相同。核基因等位的同质等位系。它们在育性上的差异和不稳定现象主要是由微效基因的作用所造成的。这种微效基因对不同败育类型的不育系发生的作用效应是不相同的。只要认真地注意亲本的选择,采用适当的选育方法,以减少微效基因的影响,S型不育系的育性不稳定现象是可以克服的。3、研究各类型CMS系花粉败育的细胞学特点和过氧化物酶同功酶酶谱特征,为育性机理的研究和不育胞质的分类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摸清大白菜核不育复等位基因在3种生态型大白菜品系中的分布特性,利用基因型为MsMs的大白菜纯合显性雄性不育株为母本,与68个正常可育的直筒、卵圆和平头型大白菜可育品系杂交,统计后代育性分离比例,鉴定各品系基因型,计算不同生态型可育品系在核不育位点上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结果表明,直筒型大白菜可育品系以纯合隐性基因型msms为主,占71.43%。可育基因ms频率为76.79%,恢复基因Msf频率为23.21%;卵圆型大白菜可育品系3种基因型MsfMsf,Msfms和msms分别占42.42%,39.40%和18.18%。Msf基因频率为62.12%,ms基因频率为37.88%;平头型大白菜可育品系以纯合隐性基因型msms为主,占57.14%。Msf基因频率为33.33%,ms基因频率为66.67%。直筒型和平头型大白菜可育品系的核不育复等位基因位点上以ms基因为主,而卵圆型大白菜可育品系的核不育复等位基因位点上以Msf基因为主。  相似文献   

7.
大白菜雄性核不育复等位基因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摸清大白菜核不育复等位基因在3种生态型大白菜品系中的分布特性.利用基因型为MsMs的大白菜纯合显性雄性不育株为母本.与68个正常可育的直筒、卵圆和平头型大白菜可育品系杂交.统计后代育性分离比例,鉴定各品系基因型,计算不同生态型可育品系在核不育位点上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结果表明:直筒型大白菜可育品系以纯合隐性基因型msms为主,占71.43%:可育基因ms频率为76.79%,恢复基Ms频率为23.21%.卵圆型大白菜可育品系3种基因型Ms/MsfMsfms和msms分别占42.42%.39.40%和18.18%;Msf基冈频率为62.12%,ms基因频率为37.88%.平头型大白菜可育品系以纯合隐性基因型msms为主,占57.14%:Msf基因频率为33.33%,ms基因频率为66.67%.直简型和平头型大白菜可育品系的核不育复等位基因位点上以ms基因为主.而卵圆型大白菜可育品系的核不育复等位基因位点上以Msf基因为主.  相似文献   

8.
甘蓝型油菜萝卜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材料的创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外源萝卜恢复基因的导入途径与筛选方法,转育甘蓝型油菜萝卜细胞质雄性不育(Ogu CMS)恢复材料,为甘蓝型油菜Ogu CMS育种应用创造条件。【方法】以萝-蓝(Raphanobrassica,2n=58)为供体材料,利用嫁接克服远缘杂交生殖障碍导入外源恢复基因,对获得的属间杂种依次进行甘蓝型油菜性状、自(异)交结实性状以及恢复率稳定性状等特征特性强化筛选。【结果】育成一份甘蓝型油菜Ogu CMS纯合恢复材料CLR650,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38-40条,减数分裂过程中部分细胞存在染色体落后及形成染色体桥等异常现象,但细胞异常对花粉正常形成没有明显影响,恢复株自交、测交均为100%可育。以基于Ogu CMS恢复基因(Rf0)设计的特异分子标记进行检测,证明该材料存在Ogu CMS恢复基因。以与之连锁其它萝卜分子标记分析比较,表明其萝卜片段长度短于国外同类恢复系R113。【结论】CLR650的育成为甘蓝型油菜Ogu CMS创制了新型恢复材料。  相似文献   

9.
张凤英  刘志萍  包海柱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7):13002-13003
[目的]对大麦雄性不育性的遗传机理进行系统的研究,为培育出大麦强杂交优势的杂交种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对4份大麦雄性不育材料2001—17、2001—37、2001—84、2001—116及其衍生后代的雄性不育性状的育性分离现象及形态特征和主要农艺性状进行观察和研究。[结果]大麦雄性不育的遗传存在因环境刺激偶尔表现出显性单基因核不育遗传现象,其不育性受单显性核基因MS控制,其不育基因型为MSms;大麦雄性不育性状存在稳定的核质互作型遗传,其不育性受细胞质不育基因S,核不育隐性基因rr控制,不育基因型为S(rr),该雄性不育属于CMS型不育;温度对育性没有影响。[结论]大麦雄性不育性状存在稳定核质互作型遗传,该研究结果对大麦的实际生产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甘蓝型油菜MI CMS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性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MI CMS系统双低不育系宁A6、保持系宁B6和恢复系宁R1、宁R2、宁R3和宁R4,研究细胞质雄性不育的育性归类、MI CMS系统恢复性的遗传、恢复基因的等位性和恢复系的细胞质育性。结果表明:(1)不同育性级别植株的花粉数量、花粉生活力、自交结实率等均存在显著差异,因而将本试验育性分级标准中的1级、2级和3级植株均作为不育株,仅4级植株为可育株。(2)根据这一归类方法,MI CMS恢复基因符合一对显性基因的遗传模式。另外,在分离世代中还存在部分雄性不育株,表现为开花前期有少量花粉,后期则完全不育,对于这些植株的遗传表现有待于进一步研究。(3)MI CMS系统恢复系宁R1、宁R3和宁R4的恢复基因处于同一位点,是等位的。(4)MI CMS系统恢复系宁R1和宁R4的细胞质是可育细胞质,宁R2和宁R3的细胞质是不育细胞质。  相似文献   

11.
以6个不同裂颖性状的水稻不育系为材料,研究各不育系的开花习性和裂颖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水稻不育系的开颖角度、开闭时间和午前花率均与重裂颖率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和通径系数分析得出,不育系的开花习性是造成不育系种子裂颖的主要因素(R^2=0.97258),即随着开颖角度的增大、颖花开闭时间的增长和午前花率的提高,将导致不育系种子重裂颖率的增高.  相似文献   

12.
甘蓝型油菜“质+核”不育系ZH7104A的选育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自育核不育两型系401AB群体中分离的可育株作核不育基因的供体,用自育的高含油量、高蛋白、高配合力的双低质不育系7104A对应保持系7104B作轮回亲本,通过杂交、连续3代自交-回交、自交育性分离、株系内兄妹交转育成新的高含油量、高蛋白、高配合力的"质+核"不育系ZH7104A。ZH7104A具有高含油量(44.04%)、高蛋白(29.20%)、高配合力(一般配合力)、低芥酸(0.01%)、低硫甙(18.12μmo·lg-1)等优良性状。且具有不育性彻底、恢复源广、较易配制出强优势的杂交组合等特点,具有较好的开发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不同磷效率大豆基因型苗期吸收氮磷钾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磷低效大豆基因型D03、D05、D17和D18及磷高效大豆基因型D31、D34、D37和D38,采用土培试验,设高(+P)、低磷(-P)2个处理,分析了不同磷效率大豆苗期吸收氮磷钾的差异。结果表明,(-P)处理下,不同磷高效率大豆基因型根茎叶吸磷量有所不同,根茎叶的干重与吸磷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磷利用效率呈负相关,但未达到显著水平,根、茎和叶的吸氮量和吸钾量均呈下降趋势。低磷胁迫下,抑制大豆苗期植株对氮磷钾的吸收,但磷高效大豆基因型对低磷胁迫的适应能力明显高于磷低效基因型。  相似文献   

14.
细胞质雄性不育(CMS)在作物遗传育种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多种植物的细胞质雄性不育均与线粒体基因结构变异及新嵌合基因的产生有关。为探索线粒体atp6基因与洋葱CMS的关系,以13份不育系和11份保持系为材料克隆洋葱atp6基因编码序列,测序结果表明不同材料atp6基因间存在一个C/A多态性位点,该多态性位点在不育系和保持系间随机出现,而不是不育系与保持系的特征差异。蛋白质分析表明这一多态性位点的变异并未改变atp6蛋白跨膜结构。进一步的蛋白比对分析揭示了atp6蛋白在物种间有一定的保守性,特别是第IV跨膜结构域的Arg在所有物种中是高度保守的,也是H+转运所必需的。基于atp6蛋白序列的系统进化树显示细菌和病毒位于树的基部,其次是真菌、低等藻类以及原生生物,然后高等藻类、苔藓和蕨类,高等绿色开花植物处于树的顶端,单子叶植物处于树的最顶端。  相似文献   

15.
甘蓝型油菜波里马雄性不育系的选育与研究   总被引:33,自引:5,他引:33  
  相似文献   

16.
水稻品种对白叶枯病抗性鉴定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共测定了20份水稻品种和3套同核异质的12个不育系及其相应的保持系,以及携带不同抗性基因的16个水稻近等基因系对白叶枯病的抗性。结果表明,20份水稻品种中高抗品种11份,占55%,其中粳稻品种的抗病性较强。12个水稻不育系的抗病性均比其相应的同名保持系差,不育系间抗病性差异明显;T型不育胞质的抗病性较强,D型、G型不育系的抗病性较差。16个近等基因系中含xa-5,Xa-7,xa-13,Xa-17和Xa-21等5个抗性基因的品系对绝大多数白叶枯病菌株表现为广谱抗病。在抗性鉴定的基础上筛选出了适于我国白叶枯病菌小种鉴别的单基因品种。  相似文献   

17.
采用AMMI模型评价了烤烟品种(系)烟碱、总糖、还原糖、总氮、钾、氯、蛋白质等7种内在化学成分的稳定性,并对各品种的稳定性大小进行了排序。结果表明:(1)除还原糖外,不同品种的化学成分均存在着极显著的环境效应;除总糖、还原糖和总氮外,其余化学成分也存在着显著的基因型效应。(2)钾存在着显著的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钾含量稳定性较好的品种(系)有遵烟6号、GS518和K326。  相似文献   

18.
芥菜型油菜优良性状导入甘蓝型油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芥菜型油菜独具的优良性状,提出了通过种间杂交将芥菜型油菜优良基因导入甘蓝型油菜的基本程序,并对所获得的甘蓝型油菜黄籽超高油分、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系、极早熟、高油酸和矮杆抗倒等新种质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