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基于淮河流域中尺度观测与应用试验基地的2种主要业务运行模式GRAPES、AREMS,对发生在2008年7月30~8月2日的"凤凰"台风外围云系造成的暴雨、大暴雨强降水进行了模式预报效果检验,同时针对L波段探空雷达,分析了探空垂直分布结构。结果表明:从逐日24 h降水预报情况来看,AREMS模式预报效果要明显好于GRAPES模式,不仅表现在AREMS模式预报降水接近实况降水,而且表现在AREMS模式能够预报出大雨、暴雨等较强降水级别,说明AREMS模式在降水预报方面具有优越性。从每隔12 h的AREMS模式预报效果可知,以7月30日8:00作为预报起点的降水预报,其效果好于以8月2日8:00作为预报起点的降水预报,说明AREMS模式的预报效果具有相对的波动性。分析南京站逐日8:002、0:00的L波段探空雷达数据发现,暴雨、特大暴雨过程的探空数据绝大多数呈现为随高度的增加温度降低的现象,使得大气呈现不稳定状况;但是个别时次出现逆温层,由于逆温层浅薄,不至于影响到大气的不稳定总体态势。  相似文献   

2.
分析2014年7月16日15:00—21:00朝阳市龙城地区出现的大到暴雨天气过程,结果表明:此次强对流天气的产生和降水峰值的分布主要由以下几个原因造成:一是在高空槽东移配合副高稳定少动的环流背景下,在低空急流源源不断的输送动力和水汽因素基础上,由低空切变线东移、低空急流加强配合地面倒槽北上触发强对流天气。二是第1个强降水峰值是在地面倒槽北上的过程中,露点锋随蒙古气旋前部东移划过龙城地区,由上干下湿的不稳定层结和地面露点锋触发造成的。三是第2个降水峰值是在露点锋移出龙城地区后湿度条件仍较好的背景下,低空急流不断加强使得辐合上升加强,由充足的水汽和较好的动力条件造成的。  相似文献   

3.
利用位于河西走廊西部的酒泉市7个国家自动气象站1976—2016年5—9月逐日20:00—20:00降水资料,运用统计学方法,研究酒泉市降水雨日、雨量以及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酒泉市小雨雨日最多,占总雨日的82.1%,5—9月雨量将近1/3是由小雨提供的,2/3是由中雨以上的降水提供的。各级雨日(量)的空间分布特点是,最多的是肃北,最少的是敦煌,近41年酒泉极端降水事件绝对强度较小,相对强度较大,暴雨事件频次没有显著的线性趋势,稳定维持在0.1次/年左右,但其年际和年代际波动十分明显,无暴雨事件的时间分布较为分散,在每个年代都有出现,另外在2011—2016年8—9月没有极端降水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2017年6月3—6日陕西省区域性暴雨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气象观测资料、FY-2D气象卫星资料、雷达资料,对2017年6月3—6日发生在陕西省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西风槽东移加强,槽前西南暖湿气流和低槽携带的冷空气交汇,为暴雨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低层低涡、切变线、低空急流是暴雨产生的主要影响系统;卫星云图显示低槽云系中有中小尺度系统,密实云体对应降水大值区,雷达反射率因子强回波区与液态含水量大值区与大降水对应一致,稳定性降水过程雷达反射率因子与液态含水量起伏不大,降水量级偏大主要和降水云系持续时间长有很大关系。降水持续和变化与云系发展、鼎盛、消散联系紧密。  相似文献   

5.
江西西部一次局地对流性暴雨过程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Micaps常规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地面加密自动站点资料,从环流形势、物理量场、回波特征方面,诊断分析了2014年5月24日08∶00—25日08∶00江西西部局地对流性暴雨天气过程。结果表明,这次对流性暴雨是在亚欧中高纬度环流经向度较大及副热带高压边缘扰动气流的背景下,中低层低槽和切变线共同影响下发生的;西南低空急流的建立、西南暖湿气流的增强,为这次对流性暴雨的产生提供了丰富的水汽、动力和热力条件。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和强烈的上升运动是产生这次对流性暴雨的重要动力条件;中低层有大的水汽积聚和水汽输送是产生这次对流性暴雨的重要水汽条件;大气层结不稳定、存在产生较强对流的有利条件、高能量区与中低层湿区和急流配合是产生这次对流性暴雨的重要热力条件。这次暴雨过程在雷达回波上以对流性回波为特征,出现2个主要降水时段(24日20∶00—25日01∶14、25日01∶24—09∶00),其中第2个降水时段维持降水时间长、降水强度大,是这次对流性暴雨的主要降水时段。  相似文献   

6.
陈子健  李艳伟  何艳娜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7):9392-9396,9466
利用新一代非静力平衡中尺度数值模式WRF模拟,从动力、热力机制和微物理过程等方面分析了2009年4月30日08:00~5月2日02:00发生在华北地区的一次积层混合云降水过程。结果表明,水汽辐合主要是由西南暖湿气流提供,且西南暖湿气流区域的大气层结始终处于对流不稳定状态,为华北地区对流的发展提供了热力机构基础,而均匀上升气流场中的波动导致了对流云镶嵌其中;降水云系中冷云降水机制与暖云降水机制共存,主要降水由对流云提供,而播撒-供应机制可能是导致此次积层混合云降水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本文选取2000—2019年荆门、钟祥、京山3个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逐日降水资料数据观测资料,同时参考荆门市区域自动监测站降水资料对荆门市暴雨灾害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灾情资料阐述了暴雨灾害对农业的影响。结果表明:荆门市致灾性暴雨主要发生在6—8月,最早出现在4月1日,最晚出现在9月25日,平均每年5d暴雨日,最多的年份(2008年)有14d出现暴雨,20a中有10次局地强降水造成灾害,有17次持续2d暴雨,有4次持续3d暴雨,有1次持续4d暴雨;荆门市暴雨均出现在4—9月,4—9月降水量和直接经济损失存在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高达0. 7; 20a中暴雨灾害造成受灾人口共1067万人,因灾死亡29人,农作物受灾面积共999733. 3hm2,直接经济损失68. 3亿元,其中农业经济损失占78. 6%。  相似文献   

8.
利用宝鸡地区1960—2010年逐日降水资料,对宝鸡地区暴雨、大暴雨进行时空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其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均呈波浪型,20世纪60和90年代为谷值,20世纪70—80年代和21世纪00年代为峰值,特别是21世纪以来暴雨日数明显增多。宝鸡地区的暴雨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夏季暴雨最多,尤以7月为最;多局部暴雨,少大范围暴雨。暴雨南北山区多,东部塬区少;而大暴雨东北部塬区多,川道和南部山区少。  相似文献   

9.
利用2005—2016年5—9月乌鲁木齐市6个国家级气象站逐小时降水资料,运用常规统计方法,分析乌鲁木齐近12a降水的日变化特征。研究表明:小渠子、牧试站、大西沟和乌鲁木齐站的降水日变化趋势较为一致,明显降水时段出现在17:00—21:00之间;达坂城和米泉站的较为一致,明显降水时段出现在夜间22:00—05:00;小渠子和牧试站在17:00—20:00为小时强降水易发生时段,其余4个气象站则没有明显的波动。  相似文献   

10.
宋长远  梁曙光  寇思聪  赵雷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4):1630-1632,1649
利用常规资料、卫星云图和营口多普勒雷达产品,对2011年8月28~29日发生在本溪地区的暴雨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西风带低槽、低层切变线和副热带高压边缘强盛的暖湿气流共同影响造成了这次暴雨天气过程;在基本反射率图上,在混合性降水云系中存在强度为45~55 dBz的强回波中心,对流云团出现"列车效应"时有利于暴雨天气的发生;在多普勒速度图上,低空急流和逆风区是这次暴雨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常规地面与高空观测资料、区域站降水资料、卫星云图和雷达资料对2017年6月4—5日张掖市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呈北槽南涡型,是西北地区出现强降水的典型环流形势,500 h Pa低涡和低槽、700 h Pa切变线及地面冷锋造成强烈的上升运动,是此次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中尺度分析表明,较好的抬升条件、充沛的水汽、大气层结处于不稳定状态,有利于强对流和强降水的发生。副热带西风急流云系和高原切变云系在河西上空合并发展,且稳定维持,造成张掖市暴雨天气。从雷达回波图可以看出,辐合线和强回波带稳定少动,维持在民乐县上空,是造成此次暴雨天气过程的主要原因。此次暴雨过程的物理量场表现较好,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配置为降水提供了强烈的上升气流,而较强的上升运动为强降水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动力条件;500 h Pa和700 h Pa偏南暖湿气流将孟加拉湾和南海的水汽输送至河西地区以及水汽通量散度的辐合,均为降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汽;假相当位温高能舌为强降水的发生发展提供了不稳定能量条件。  相似文献   

12.
摘要:本文利用NECP再分析资料,对2020年9月3日12时-5日20时,吉林省受到的台风“美莎克”影响出现明显大风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白城市此次过程是由于台风外围云系和西风带系统共同作用而造成的暴雨。此次降水的水汽前期由台风系统提供,来自日本海;后期台风减弱,低涡系统形成,此阶段水汽来自于渤海。辐合辐散区、上升运动区、温度平流交汇区与暴雨区的对应关系良好,可作为较好的指标为落区预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2011年6月17日21:30~18日贵州省贵阳市修文县普降暴雨,此次降雨基本集中在了18日白天,造成了历史罕见的灾情,降雨形成的天气原因与整个云贵川特大降雨云系有关。本文从地形特征、水汽形成特征、环流形式演变特征、高低空气流成因特征、环流特征和降水时空分布规律特征等,简要概述了降雨形成的过程,并提出了降雨造成的自然灾害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4.
2005年6月1—7日,由于东北冷涡的形成造成通辽市大部分地区出现中到大雨、局部暴雨的天气,通过天气学分析发现,东北冷涡的形成和发展中,由于雅库茨克阻高的存在,不断有冷空气和水气的补充,使得当地出现了明显的降水过程且持续时间较长,全市大部分地区中到大雨,部分地区暴雨。  相似文献   

15.
2021年3月30日至31日阿拉善盟出现大范围降水天气过程,高新区出现罕见春季暴雨天气,多个站点突破建站以来历史同期极值,本文对本次过程的影响系统及气象服务工作进行分析,认为此次暴雨天气过程中,阿拉善盟气象台预报准确、预警信息发布及时、决策服务主动,部门联动响应快,社会媒体宣传到位,使暴雨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同时也查找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为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寇思聪  韩梅  魏海宁 《安徽农业科学》2013,(28):11461-11464,11556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加密自动站、卫星云图、雷达等资料,对2012年8月28~29日发生在本溪市的台风暴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受台风“布拉万”外围暖湿云系影响,这次降水过程有降水量大、稳定性降水和对流降水相结合、持续时间长等特点,降水整个过程中偏南急流的维持为此次降水提供了很好的水汽条件.冷空气的大肆侵入加剧了降水强度。  相似文献   

17.
川渝盆地主汛期短时强降水事件日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四川盆地和重庆地区1980-2012年主汛期(5-9月)基本站小时降水观测资料,分析了短时强降水事件降水量、频次和强度的日变化特征,研究了短时强降水事件日峰值位相和空间分布特征,事件极值降水日变化和持续时间等分布特征,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川渝盆地短时强降水事件开始时间的日变化上(01:00-24:00时,北京时间,下同),表现为"V"型结构下典型夜间峰值位相特征;结束时间的日变化上,表现为多个峰值型结构分布.强降水事件持续时间的日变化上,频次和降水量均呈双峰型结构,频次极大峰值出现在3h,而强度上随着持续时间的延长,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2)短时强降水事件极值开始时间空间分布上,极大频次和极大降水量出现在20:00-01:00时内,主要分布在盆地南部和西部大部分地区;日峰值频次结束时间主要发生在20:00-01:00时和08:00-13:00时两个时段内,主要分布于盆地南部、中部和西部大部分地区;3)短时强降水事件极值降水的日变化上,降水量和频次呈现单峰型结构,白天多为短时间(2~4h)强降水事件出现极值,而傍晚开始至第二天清晨,持续2~10h强降水事件出现极值均有发生;强降水事件极值降水持续时间日变化,1~24h内呈单峰型结构,峰值出现在2h.  相似文献   

18.
襄阳地区降水多年变化特征及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襄阳地区7个观测站1960—2012年共53年的降水资料分析降水多年变化特征及趋势,结果表明:1襄阳地区年平均降水量为881.6 mm,最大值为1 247.5 mm,最小值为553.9 mm。降水随时间具有阶段性的增加、减少变化,但持续变化不超过4年。总体呈下降趋势。2各月平均降水量图呈两边少中间多分布,最大降水出现在7月,最小降水出现在12月;夏季降水最多,冬季最少。春、秋2季降水总体呈减少趋势,冬、夏2季降水总体呈增多趋势。3汛期降水波动较大,出现3个较明显峰值、2个较明显谷值。年际间降水总体呈上升趋势。4年平均暴雨日数2 d左右,每年的暴雨日数较少,最大每年8场暴雨,80%以上的年份都有暴雨天气出现。年平均大暴雨日数不足1d,最大的大暴雨日数每年只有3场,且大暴雨出现的年份大部分都在20%以下。  相似文献   

19.
钟球  赖家治  赖家环 《现代农业科技》2012,(19):241-242,245
根据天气形势特点,结合环流形势、地面实况、水汽场及卫星云图、实时雷达图等,分析了2012年6月22—24日万安县出现的连续性暴雨天气过程。结果表明:6月22—24日万安县连续性暴雨是受高空槽东移、低层强劲西南急流共同影响造成的;季风涌的水汽输送带强盛稳定,是出现暴雨持续时间长、降水落区集中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呼伦贝尔市暴雨时空分布特征及类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1971-2010年40年的降水资料,对呼伦贝尔市16个测站暴雨日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大兴安岭东侧暴雨日明显多于西侧,且大暴雨日仅出现在岭东的测站(不包括区域自动站),具有明显的区域性;暴雨集中出现在6-8月,7月份为峰值,大兴安岭东侧在5月和9月也有暴雨出现;年代际变化呈波浪形特点,基本上是呈少-多-多-更少的变化规律;年暴雨日数与年降水量呈很好的正相关;呼伦贝尔市产生暴雨主要有三种天气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