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发挥多普勒雷达监测和预警冰雹、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的作用,对2013年8月1日河南省驻马店市泌阳县出现的冰雹雷雨大风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冰雹的回波强度强,达≥60 dBZ,回波顶高≥12 km;回波形态特征上,冰雹常为块状对流型;“V”型缺口、有界弱回波区等都是冰雹的典型特征。为冰雹的临近预报和人工消雹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3.
利用长乐新一代天气雷达(CINRAD/SA)产品等,分析了福建省莆田市2012年4月11日的一次冰雹过程。结果表明:2012年4月11日的莆田地区冰雹天气主要影响系统是低层有切变配合冷空气影响。三体散射回波的出现对冰雹天气的出现具有很好的预警意义。风暴低层前侧有弱回波区,风暴发展阶段垂直液态含水量VIL出现跃增;冰雹发生在弱回波区、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大值区重合的区域内;地面到500 h Pa之间属于中等强度的垂直风切变,使暖湿气流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发展中的上升气流中去,从而有利于相对风暴气流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2022年6月21日多伦县的天气实况,并利用天气形势、地面观测及锡林浩特多普勒天气雷达等资料,采用天气学和图像分析等方法,对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的天气图特征、雷达回波特征进行了分析,以期为多伦县地区预报夏季短时强降水天气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2019年7月27日下午,在冷涡的影响下,内蒙古通辽市霍林郭勒市北部出现短时强降水过程。本文主要对此次过程的环流形势、影响系统以及强对流天气雷达个例进行了分析。主要采用了micaps所提供的常规天气资料、自动站实况资料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等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7.27”暴雨冰雹天气过程主要受冷涡和低层低涡辐合系统造成了此次短时强降水天气,从物理量诊断分析来看,短时强降水需要充沛的水汽输送、较大的K指数、较大的比湿条件、较强的垂直运动、地面辐合等可以作为短时强降水短临预报的指标。在27日14时霍林郭勒市西北上空出现强对流云团,并逐渐向东移动,受高空冷涡与低层低涡辐合系统影响霍林郭勒市北部出现伴有雷雨、大风和冰雹等强对流天气。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2016年资阳2次短时强降水过程进行对比分析,表明6月过程为东高西低型,冷锋抬升明显,7月过程为两高切变型,无冷锋影响,均有不稳定能量存在,水汽条件6月过程优于7月。雷达回波6月过程为回波南压,7月过程为回波东北移,短时强降水最强时段出现在强回波发展维持过程中。 相似文献
7.
广东揭阳地区一次局地强降水的多普勒雷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分析了2008年7月31日揭阳市区的突发特大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结果表明,雷达回波从生成到迅速加强成大于50 dBz的强回波只不过二十几分钟的时间,风暴中心一直在揭阳市附近南落、北上来回摆动,东移分量极小,强降水回波停滞不动。在此强降水过程中,有利于强降水回波生成发展的径向速度特征类型:第1类逆风区、第2类逆风区、中尺度辐合型、气旋式辐合等相互交替出现,从而造成了此次破记录的强降水过程;分析表明,发展旺盛的逆风区以及在逆风区垂直方向上存在入流和出流气流的辐合对降水的贡献显著。 相似文献
8.
9.
运用风廓线雷达产品等对2011年8月20~ 21日西安市长安区短时强降水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根据风廓线雷达产品和多普勒雷达产品在暴雨过程中的表现特征,发现在整个降水过程的不同时间段,风廓线雷达产品的水平风廓线、垂直气流和折射率结构常数以及多普勒雷达产品的组合反射率、径向速度等均表现出非常明显的特征,并且两者产品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利用雷达回波图像可以直观反映降水过程中大气的变化情况,证明了风廓线雷达产品对短时强降水有较好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0.
《农技服务》2016,(16):88-90
2015年8月3日西安地区突发短时强降水,强度之大近年少有,并引发山洪。此次降水过程天气背景具备较好的对流潜势及湿度条件,是冷锋系统触发的强对流天气。应用风廓线雷达资料,并结合ncep分析场,分析发现风廓线雷达能够对冷锋系统的作用进行比较细致的体现,能够探测到冷锋带来的低空冷平流,而低空冷平流产生的逆温为当地集聚不稳定能量;冷锋过境产生的近地面大风也能够在风廓线雷达中得以观测,表现为超低空急流,起到水汽传输与抬升的作用;风廓线雷达探测到的中空弱冷平流,与低空暖平流相叠加,使得不稳定形势得以维持;当中空冷平流与超低空急流消失后,降水迅速结束。 相似文献
11.
12.
利用2002~2006年济南雷达资料和探空资料对冰雹和强降水天气的物理量和雷达参数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SI愈小愈有利于降雹天气生成;K〉35℃时产生强降水天气的概率明显增加,K〈20℃时产生强降水天气的概率明显降低;CAPE值大于1 500 J/kg时,产生冰雹天气的概率明显减小,而产生强降水天气的概率明显增加;风切变小于5 m/s时产生冰雹单体的概率较小,风切变大于20 m/s时产生冰雹天气的概率较大。冰雹单体雷达预报指标为:VIL值达到35 kg/m2(5月)、43 kg/m2(6、7月),单体高度大于9km,最大反射率因子大于60 dBz,强中心高度达到3.3 km(5月)、4.3 km(6月)、5.5 km(7月);强降水单体的VIL值一般在25 kg/m2以下。 相似文献
13.
14.
《现代农业科技》2021,(14)
利用2013—2015年延安市7次短时强降水天气多普勒雷达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对短时强降水期间的雷达产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短时强降水以带状和块状居多,且40 dBZ以上强回波伸展高度在4 km左右,呈现低质心结构;回波中心强度和回波顶高与短时强降水雨强、持续时间有关,雨强越大、降水越集中,则回波中心强度越大、回波顶高越高;本地VIL值偏小,一般为8~23 kg/m~2,少数可达到43 kg/m~2以上。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延安短时强降水天气雷达临近预警指标:当满足天气尺度辐合特征,同时满足组合反射率、40 dBZ强回波伸展高度平均值分别达48.8 dBZ、4 km,则可以考虑该站点及附近地区进入短时强降水临近预警状态。利用2016—2018年延安市发生的短时强降水对其性能进行了检验,其成功概率和临界成功指数均达80%。 相似文献
15.
利用实况降水资料、MICAPS观测资料、风云卫星红外资料以及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从环流形势、影响系统、雷达回波等方面对2015年5月7日晚陕南中东部的一次区域性短时强降水过程成因进行了分析,探讨此次强降水过程的发生机制和预报指标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降水过程发生在东亚一槽一脊的天气背景下,700和850 h Pa切变线叠加、地面存在冷锋和辐合线、低空西南暖湿气流强盛,为强降水过程提供了充足的水汽;高空急流配合低层中尺度切变线形成高层辐散、低层辐合形势,为短时强降水过程提供了充足的能量和动力。过程中水汽饱和程度迅速增大,在强烈垂直运动作用下强迫抬升凝结产生强降水,其中水汽主要来自落区上空空气中本身。雷达回波显示,过程中强回波区逐渐形成带状回波,所经过区域出现雷暴大风等灾害天气;同时强降水回波带(≥55 d BZ)在向东南平移的过程中,其自身也有从西南向东北方向的传播移动,造成洋县、旬阳、平利等站出现短时强降水。 相似文献
16.
一次短时强降水暴雨天气过程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自动区域站降水资料及卫星云图资料,对2013年7月22日发生在甘肃省陇南市两当县的暴雨天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是在东高西低的典型暴雨环流形势下,高原短波槽、副高西伸北抬及低层切变线共同作用造成的,同时,偏南气流和地面锋面也是造成暴雨的重要因子;物理量诊断分析表明水汽通量、水汽通量散度、垂直速度等物理量在相同的时间均最有利于暴雨的发生发展;卫星云图上对流云团的发展移动与TBB梯度大值区暴雨落区有很好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7.
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准喀尔盆地南缘2007年7月3日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了多普勒雷达常规产品和导出产品分析。结果表明:多普勒雷达降水回波强度(VPPI)、速度场、回波顶高(ET)、垂直累积液态水的质量分数(VIL)、垂直风廓线产品(VWP)以及雨强(RZ)对准喀尔盆地南缘强降水天气具有很好的预警指示意义。强降水出现前,VIL、ET以及RZ等均明显增强;强降水鼎盛时期,回波速度(VPPI)中心强度达55~60 dBz,ET最大值达8 km,VIL产品最大值达25~30 kg/m2,RZ最大值达50~100 mm/h;强降水发生时,VWP低层有明显的风向逆转变化,存在冷平流,高层风向顺转变化,存在暖平流;强降水发生前天气区域存在流场逆时针旋转辐合上升运动。 相似文献
18.
利用2013-2015年延安市7次短时强降水天气多普勒雷达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对短时强降水期间的雷达产品进行分析发现,短时强降水以带状和块状居多,且40dBz以上强回波伸展高度在4km左右,呈现低质心结构;回波中心强度和回波顶高与短时强降水雨强、持续时间有关,雨强越大,降水越集中,则回波中心强度越大,回波顶高越高;本地VIL值偏小,一般为8~23kg·m-2,少数可以达到43kg·m-2以上。在此基础上,找出了延安短时强降水天气的雷达临近预警指标:当满足天气尺度辐合特征,同时满足组合反射率、40dBz强回波伸展高度平均值达48.8dBz、4km,那么可以考虑该站点及附近地区进入短时强降水临近预警状态,并利用2016-2018年延安市发生的短时强降水对其性能进行检验,其成功概率和临界成功指数均为80%。 相似文献
19.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卫星云图、雷达资料以及数值模式预报资料对2012年5月28日陇南局地短时强降水及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是在蒙古低涡冷槽发展南压的大环流背景下,配合西南涡外围的暖湿气流共同作用形成的,其中良好的水汽条件以及深厚的垂直上升运动所产生的抽吸作用和局地的不稳定条件为局地暴雨的发生提供的充分的条件;同时,卫星云图上云团的合并分裂对短时强降水的预报有很好的指导性,而各家数值模式预报对此次降水过程预报量级上偏小,但对降水落区及起止时间的总体把握上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利用中国气象局MICAPS常规资料、多普勒雷达产品以及区域自动站降水观测资料,对2019年7月21日保康县歇马镇东坪村一次突发性极端短时强降水天气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局地短时强降水发生在比较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北侧西南暖湿气流为强降水提供了较好的水汽条件;物理量场显示,当日08:00 K指数较大,热力不稳定条件较好,水汽较为充沛;对流有效位能CAPE值较小,SI指数在0℃附近,对流不稳定能量一般,雷电活动较弱,显示能量与层结的配置不利于产生雷暴大风、冰雹和大范围的强降水,而有利于局地短时强降水天气的发生;多普勒雷达产品显示,东坪强降水期间径向速度场上出现明显的逆风区,且逆风区尺度大,伸展厚度厚,对应回波强度强,并且逆风区的位置刚好和灾害性天气发生区域完全对应,时间也非常吻合,逆风区标志着暴雨过程的存在是一个很好的暴雨判据;又因保康县山区地形特殊,在暴雨预报中,地形作用也是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强对流天气的酝酿、发生、发展与传播过程中,常起到激发强对流、加大降水的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