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 毫秒
1.
真菌毒素(mycotoxin)是真菌产生的有毒次级代谢产物,其中伏马毒素对粮食的污染严重威胁人和动物健康,长期过量暴露于含有毒素的食品或饲料会引起人类和动物的中毒或各种疾病,严重者甚至死亡.本文综述了伏马毒素的结构、种类、毒性机理、生物合成基因序列群和基因调控机制及其控制和预防方法,为镰刀菌的生物防治和有效控制伏马毒素...  相似文献   

2.
1镰刀菌的特点镰刀菌(Fusarium)属霉菌,分布极广,种类繁多。镰刀菌菌落一般呈白色绒毛状,菌丝发达,内含大量分生孢子。镰刀菌的主要代谢产物为玉米赤霉烯酮(ZEN)、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和丁烯酸内酯等。镰刀菌的生长繁殖同样需要适宜的水分、温度、湿度、充足的氧气和能源,最适宜生长温度一般在20℃左右,有些镰刀菌在-10℃低温及低水分条件下仍可生长。我国北方地区的玉米、小麦、大豆、油菜等均不同程度地受到镰刀菌的污染,冰雹灾害后受损的玉米苞叶和未成熟的玉米粒更易感染镰刀菌。我们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通过检测发现,…  相似文献   

3.
四川禾谷镰刀菌菌株产真菌毒素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原四川省不同地理来源的11个禾谷镰刀菌菌株产生的真菌毒素-玉米赤霉烯酮(ZEN),和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进行了定量测定,结果表明,各供试菌株均能产生ZEN和DON两种真菌毒素,但产生毒素的量因菌株来源而异;产生两种毒素能力最强的有2个菌株-雅安菌株和成都菌株,最弱的是绵阳和乐山菌株,病毒粒中的毒素含量,随着麦粒受病程度的加重而上升。  相似文献   

4.
伏马毒素的研究及其对玉米产业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伏马毒素的起因和研究概况伏马毒素(Fumoni-sins)是串珠镰刀菌(F-usariummoniforme,F.proliferatum)在一定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繁殖所产生的一类霉菌毒素,多见于粮谷和饲料中。串珠镰刀菌是北温带地区最常见的一种产毒霉菌,该菌易产生于生长期、储存期的农作物及产品中,并在美洲、欧洲、亚洲等温带区域种植的谷物中被广泛发现。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作为世界主要粮食品种之一的玉米最容易感染串珠镰刀菌,而由它产生的伏马毒素B1对多种动物有较严重的毒副作用。玉米中伏马毒素含量受许多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收获前和收获期间的温度、湿度、干旱…  相似文献   

5.
镰刀菌毒素及其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小麦赤霉菌主要致病菌种禾谷镰刀菌毒素的形成与致病力的关系、毒素生物检测及免疫化学检测方法、脱毒技术及毒素代谢途径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一些进展。  相似文献   

6.
镰刀菌毒素是镰刀菌属真菌产生的多种次生代谢产物的总称,在自然界中分布极为广泛,是危险的食品污染物,对人畜健康危害十分严重.因此,关于镰刀茵毒素的研究已成为当前国际上最紧迫的课题之一.通过对受侵染的宿主细胞以及体外培养的动物细胞研究表明,镰刀菌毒素可影响植物细胞膜透性并破坏其组织超微结构,可诱导体外培养的动物细胞发生凋亡.笔者对镰刀茵产毒素的类型,镰刀茵毒素对植物细胞、动物细胞的毒害以及脱毒方法作一综述.并探讨了当前镰刀茵毒素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应用本实验室研制的抗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和抗玉米赤霉烯酮单克隆抗体建立的竞争间接ELISA方法对江西省部分猪场的45份猪全价饲料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和玉米赤霉烯酮的含量进行了检测,结果67%样品的玉米赤霉烯酮含量大于100 ng/g,4份样品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含量超过国家限量标准100 ng/g。  相似文献   

8.
在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的13个市县,水稻、小麦和玉米的主要产区共分离到214株镰孢菌株,其中分离频率最高的是禾谷镰孢菌(58.1%)。镰孢菌株产生玉米赤霉烯酮(ZEN),具有较强生物毒性,对人畜有很强的毒害作用,因此检测作物中玉米赤霉烯酮含量是十分必要的。单克隆抗体进行特异性分析结果显示,抗-ZEN单克隆抗体与ZEN、α-玉米赤霉醇、β-玉米赤霉醇和β-玉米赤霉烯醇结合率分别为100%、188.7%、43.9%和25.6%,而与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和黄曲霉毒素的结合率则均小于1.0%,由此证明试验制备的单克隆抗体具有较高特异性。以该单抗为依据建立的ELISA检测法,检测限为0.4 ng/m L,检测区间为0.4~25.00 ng/m L,曲线回归方程y=-0.7673x+3.1318,与相似毒素的交叉反应率均小于1.0%,回收率在79%~112%之间。用ELISA产毒能范围在0.27~1.61μg/L,其中有6株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菌株具有产毒能力。研究结果说明建立的间接竞争ELISA方法可以用于检测玉米赤霉烯酮。  相似文献   

9.
尖孢镰刀菌毒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引起大豆根腐病的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的不同菌株产毒量不同,毒素具有较强的热稳定性。用两种方法提取毒素,结果表明用炭吸附法提取的毒素量多于乙酸乙酯萃取法。生物活性测定表明:该毒素对大豆胚根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大豆一出复叶期幼苗有致萎作用。尖孢镰刀菌毒素不仅对大豆种子萌发、胚根生长有抑制作用,对其它作物种子萌发、胚根生长也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检测黄瓜种传镰刀菌产生的粗毒素中镰刀菌酸含量及其对种子和幼苗的致害作用,采用乙酸乙酯和乙醚萃取法提取其中的镰刀菌酸并利用HPLC法进行定量分析,通过粗毒素处理黄瓜种子及幼苗根部测定其对种子发芽的影响和幼苗的致枯萎作用.结果表明:供试7株种传镰刀菌SC-CQ-P、HLJ-XC-S、LN-ZN203-S、GD-HY-S、HN-XH-S、LN-ZN6-S和HDTS-R粗毒素中都检测到镰刀菌酸,质量浓度分别为3574.71、866.43、291.10、123.32、856.13、358.27和327.71 μg/mL.种传镰刀菌粗毒素对黄瓜种子发芽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粗毒素浸渍黄瓜幼苗根部导致幼苗枯萎,并且其对幼苗的致枯萎作用随着镰刀菌酸浓度的升高和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加重.  相似文献   

11.
为了筛选防治小麦赤霉病和控制毒素的高效杀菌剂,通过田间小区药效试验及小麦样品DON毒素检测,研究了4种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和控制毒素的能力。结果表明,36%克菌丹·叶菌唑SC、45%戊唑醇·咪鲜胺EW、48%氰稀·戊唑醇SC和40%戊唑·多菌灵SC在小麦抽穗80%,扬花初期施用,对小麦赤霉病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病指防效在84.25%~93.96%,样品DON毒素检测结果在0.12~0.64μg/ml,其中36%克菌丹·叶菌唑SC 900 ml/hm2的病指防效为93.96%,样品平均DON毒素检测结果为0.12μg/ml,控制毒素效果达93.72%。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深入研究西瓜枯萎病的抗性机制提供依据。[方法]用西瓜枯萎病尖孢镰刀菌毒素培养滤液浸根处理西农8号和郑杂5号的幼苗,研究该毒素滤液对西瓜幼苗可溶性蛋白的影响。[结果]50%的西瓜枯萎病尖孢镰刀菌毒素培养滤液处理后,感病品种郑杂5号24 h后叶片开始萎蔫,抗病品种西农8号没有明显变化。接种毒素后,郑杂5号的叶部蛋白图谱产生了一条比较明显的新的蛋白条带,分子量为40 KD,根部与茎部的蛋白图谱没有特别明显的变化;西农8号的根部产生了一条分子量为44 KD的蛋白条带,茎部的蛋白图谱没有明显变化。[结论]抗病品种西农8号更容易产生新的特异性蛋白条带。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拟轮枝镰孢霉(Fusarium verticillioides)的致病力与毒素活性之间的关系,以及毒素对棉苗根系保护酶的影响,选用棉花‘新陆早82号’品种,用拟轮枝镰孢霉粗毒素液水培处理棉种及棉花幼苗后,分别测定棉种发芽率、胚根抑制率、棉苗萎蔫程度、根系电导率、根系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 ammonia-lyase, PAL)、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 POD)、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 PPO)活性。结果表明:拟轮枝镰孢霉毒素活性与菌株致病力成正相关,与棉苗致萎程度、根系保护酶活性成正相关;不同致病力菌株所提取的毒素及其不同浓度溶液均对棉种萌发率及胚根抑制率有显著影响;经病原菌毒素溶液处理后,棉苗根系的SOD、PAL、POD、PPO活性均呈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其活性最高出现在处理后12~24 h。该研究对于了解寄主与病原菌相互作用关系,以及为毒素在抗病育种、病害防治新方法等方面的应用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尖孢镰刀菌与寄主互作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枯萎病病原菌致病机理及植物的抗病机理,内容包括信号传导系统、细胞壁裂解酶、参与克服植物防御响应系统的一些酶、代谢途径的致病相关基因及枯萎病抗病相关基因的研究,并对病原菌与寄主植物之间的互作机理研究的前景进行了简单评析。  相似文献   

15.
[背景]拟轮枝镰孢(Fusarium verticillioides)引起的穗腐病严重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其产生的伏马毒素威胁食品安全.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和桃蛀螟(Conogethes punctiferalis)等穗期害虫危害可导致玉米严重减产,并加重玉米穗腐病的发生.[目的]评估2...  相似文献   

16.
戊唑醇与羟菌唑对小麦赤霉病的田间防效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1~2003年,对不同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效果进行了田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接种前2,3 d和接种后2,3,5 d喷施三唑类杀菌剂,与接种未喷药对照相比,戊唑醇可使小麦赤霉病病情指数减少76.47%~78.67%,籽粒中毒素含量减少64.19%~81.39%,增产10.81%~21.15%;羟菌唑可使小麦赤霉病病情指数减少74.64%~82.06%,籽粒中毒素含量减少42.43%~88.01%,增产11.01%~13.35%;大田示范试验中,处理区小麦赤霉病病情指数比对照区平均减少91.92%;对照药剂多菌灵与利德隆对小麦赤霉病也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7.
禾谷镰刀菌毒素对小麦叶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在禾谷镰刀菌粗毒素的作用下,小麦不同抗赤霉病品种三叶期的叶片细胞超微结构将发生显著变化,如质膜内陷和断裂,叶绿体膜、线粒体膜和细胞核结构被破坏,细胞器的基质电子密度下降。损害发生最早最严重的是质膜和叶绿体膜。抗病品种比感病品种的超微结构受害轻、反应迟。  相似文献   

18.
用尖孢镰刀菌毒素处理大豆幼根后,测定其幼根的根活力,细胞渗透性,蛋白质、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结果表明:F.oxysporum毒素对大豆幼根具有强烈的毒害作用,降低大豆根系活力;细胞膜透性增大,且随处理时间的延长和毒素浓度的增加而增大;毒素处理后,前期6h内抗病品种幼根内蛋白质含量降低,感病品种蛋白质含量上升,12h后抗病和感病品种蛋白质含量都降低;抗、感品种的幼苗根系可溶性糖含量明显降低;脯氨酸含量明显增高,感病品种上升的幅度大于抗病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