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一、形态特征双斑萤叶甲属鞘翅目叶甲科萤叶甲亚科。成虫体长3.6~4.8毫米,体宽1.8~2.5毫米。体长卵形,棕黄色。复眼较大,卵圆形,突出。触角11节,长度约为体长的2/3。头及前胸背板橙红色;上唇、触角(基部1~3节黄色)、足的胫、跗节黑褐色,中、后胸腹板黑  相似文献   

2.
一、形态特征 双斑萤叶甲又叫双斑长跗萤叶甲,属鞘翅目,叶甲科。成虫体长3.6-4.8毫米,宽2.0-2.5毫米;卵形,棕黄色,具有光泽;触角11节丝状,端部色黑,长为体长的2/3;复眼大,呈卵圆形;前胸背板宽大于长,表面隆起,密布很多细小刻点;小盾片黑色,呈三角形;鞘翅部有线状细刻点,每个鞘翅基半部有1个接近圆形的淡色斑,四周黑色,淡色斑后外侧多不完全封闭,它的后面黑色带纹向后突伸成角状,有些个体黑带纹不清或消失;两翅后端合为圆形;后足胫节端部位有1根长刺;腹管外露。  相似文献   

3.
<正>前言:双斑萤叶甲属鞘翅目,叶甲科。成虫棕黄色,鞘翅基半部是近圆形淡色斑。双斑萤叶甲分布非常广泛,是一种分布在我国较广泛的害虫之一,主要危害玉米,大豆,高粱,谷子等农作物的叶片,花,和果穗,属突发性害虫。在高温少雨、干旱,这些气候条件有利于该虫的发生,而且危害严重,成虫将叶片和花穗咬成缺刻成孔洞,影响农作物光合作用,直接影响作物生长发育,严重时造成减产,甚至绝收。一、形态特征成虫体长3.6-4.8毫米,2-2.5毫米宽,长卵形,有光泽,达到  相似文献   

4.
稻根叶甲又名稻根金花虫属鞘翅目,叶甲科.成虫体长约6毫米,体背面及触角绿褐色而具金属光泽,腹面有密厚的银色毛.各足腿节的下半部膨大,后足腿节近端部有1齿状刺.鞘翅上有多条南刻点组成的平行纵沟.卵产成块,上盖有白色透明的胶状物.卵粒长椭圆形,稍扁平,长约0.8毫米,初乳白色,后变淡黄色.幼虫体长约9毫米,纺锤形,白色稍弯曲,胸足3对甚小,腹末有1对褐色爪状尾钩(呼吸钩).裸蛹长约7毫米,初为黄白色,后变褐色,蛹藏在红褐色的茧内.  相似文献   

5.
聂传朋  李焰焰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1):2451-2452,2457
概述了叶甲科昆虫,并介绍了叶甲科昆虫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玉米田双斑长跗萤叶甲的发生为害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双斑长跗萤叶甲[Monolepta hieroglyphica(Motschulsky)],属鞘翅目,叶甲科,又名双斑萤叶甲。该虫自2001年在岐山县部分玉米田发生以来,为害逐年加重,2004年虫田率90.0%,虫株率10.6%,平均百株虫量14.6头,2005年则分别上升为94.4%、21.3%和36.8头,严重田块虫株率达95%以上,玉米减  相似文献   

7.
双斑长跗萤叶甲[Monolepta hieroglypkica(Motschulsky)],属鞘翅目,叶甲科,又名双斑萤叶甲。该虫在北疆奎屯地区棉花上的发生基数逐年增加。2010年6月下旬在玛纳斯县平原林场一块玉米田发现双斑长跗萤叶甲的成虫,发生较重,平均百株有虫5头.单株最高14头,危害株率8%。近年来.双斑萤叶甲在玛纳斯县玉米病虫害调查中并未发现.如果不被重视.  相似文献   

8.
昆虫在杂草生物防治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其中叶甲科Chrysomelidae昆虫发挥了尤为重要的作用。文中综述了叶甲科昆虫在杂草生物防治中的研究与利用,就国际杂草生物防治概况、叶甲科昆虫防治外来杂草的经典项目、国内叶甲输入和输出情况、我国本地叶甲科昆虫在杂草生物防治上的利用以及目前杂草生防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9.
定襄县从1997年开始引进芦笋,1999年发现14点叶甲对芦笋的为害。随着芦笋种植面积的扩大,14点叶甲对芦笋的为害也逐年加重。近几年,我们通过对定襄县季庄乡前营村芦笋田14点叶甲的观察研究,基本摸清了14点叶甲在芦笋田的发生为害规律。十四点叶甲属鞘翅目,负泥虫科。成虫长椭圆  相似文献   

10.
<正>双斑萤叶甲是危害玉米的一种新型害虫,成虫能飞善跳,具有突发性,群聚危害玉米嫩叶、花丝、雄蕊、雌穗和籽粒。该虫还危害棉花、豆类、蔬菜等作物。2012年,在昌吉市六工镇玉米田首次发现,由于对其危害与防治都缺乏了解,致使该虫在部分田块发生危害较重。2013年,在发生较重的田块组织统一防治,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一、形态特征双斑萤叶甲属鞘翅目叶甲科。成虫体型长卵圆形,体长3.6~4.8毫米,宽2.0~2.5毫米,棕褐色,具光  相似文献   

11.
双斑长跗萤叶甲的生活习性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双斑长跗萤叶甲又名双斑萤叶甲,属鞘翅目,叶甲科。近年在忻州地区发生面积广,几乎70%的高粱、玉米、谷子等禾本科作物上均可见到其活动,为害日趋严重。从80年代后期起笔者对其进行了调查、观察,在基本掌握其发生规律的同时,进行了防治试验、示范,取得了预期效果。1 发生规律双斑长跗萤叶甲一年发生一代,以卵在土中越冬。卵期较长,5月上旬开始孵化,中旬为孵化盛期。孵化后的幼虫生活在土中,以杂草为食,尤喜食禾本科植物的根。幼虫期30~40天,老熟后做土室化蛹,蛹期7~10天。成虫7月初开始出现,一直延续  相似文献   

12.
戴德成 《农村科技》2008,(10):46-47
双斑萤叶甲在奎屯垦区棉田始见期为1996年,初发时,危害甚微,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种植结构的调整及棉花的逐年种植,双斑萤叶甲在奎屯垦区已由次要害虫逐渐成为主要害虫,并有逐年扩大危害面积、加重危害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北疆双斑萤叶甲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由于棉花栽培措施与环境条件的改变,棉田有害生物呈现多样化,双斑萤叶甲就是危害棉花正常生长的又一有害生物种群。该虫1998年在车排子垦区首次发生,我团于2001年首次发现,种群数量逐年增长,棉田危害逐年加重,并且已由早期的次要害虫发展为当今垦区的主要害虫,其中以2004年发生最重,为摸清其生活习性及消长规律,我站加  相似文献   

14.
新疆棉花新害虫双斑长跗萤叶甲的发生特点及防治策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论文对近几年来新疆棉田新发生的重要害虫双斑长跗萤叶甲的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及影响其发生因子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5.
王昌 《安徽农学通报》2007,13(3):147-147,131
本文简要介绍了双斑萤叶甲在新湖垦区的分布的形态特征,2年来其发生危害特点、生活习性与消长规律.从而提出了棉田双斑萤叶甲的综合防治方法,为垦区综合防治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6.
<正>双斑长跗萤叶甲,属鞘翅目,叶甲科,又名双斑萤叶甲。北疆奎屯地区该虫在棉花上的发生基数逐年增加。2010年6月下旬在玛纳斯县平原林场一块玉米田发现双斑长跗萤  相似文献   

17.
叶甲科的系统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甲科昆虫是农业、林业及牧业的重要害虫.从叶甲科的分类简史、化石研究、形态学、细胞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综述了叶甲科昆虫的系统分类学研究,为进一步研究叶甲的生物学特性,寻求防治对策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0 引言 2008年,双斑莹叶甲在克拉玛依农业开发区棉田首次发现。当年即成爆发态势。几乎所有的棉田、玉米田都有发生,部分棉田危害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19.
双斑长跗萤叶甲[Monolepta hieroglyphica(Motschulsky)]是一种多食性害虫,在田间调查和查阅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初步整理出双斑长跗萤叶甲的寄主植物名录,主要涉及蕨类植物、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共计3纲45科218种(含亚种和变种)。  相似文献   

20.
褐背小萤叶甲(Galerucella grisescens Joannis)属鞘翅目、叶甲科、萤叶甲亚科、小萤叶甲属,是蓼科杂草上的一种重要天敌昆虫,其分布范围广泛,寄主范围主要集中在蓼科的一些植物上,对该类杂草的控制效果明显,可作为田间蓼科杂草的生物防治天敌。就褐背小萤叶甲的分布、生物生态学和生化特性等作了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