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不同方法提取姜黄色素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分别优化了溶剂回流提取、超声波辅助提取和微波辅助提取3种提取方法中一次提取姜黄色素的最佳工艺条件,对比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下一次提取姜黄色素的得率分别为2.53 %、3.22 %和3.61 %,其一次提取率分别为62.6 %、79.7 %和89.3 %.试验结果表明,微波辅助提取法具有高效、省时等优点,特别适合对姜黄色素的提取.  相似文献   

2.
姜黄色素的生物活性和提取分离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姜黄色素是植物姜黄的有效成分之一,它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本文论述了姜黄素的抗菌、抗癌、抗氧化、抗炎等生物活性.综述了从姜黄中提取分离姜黄色素的一系列方法,如酶法提取、微波提取、超声提取、超临界流体提取以及大孔树脂分离,以期为开发利用姜黄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天然色素提取和分析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了天然色素的提取和分析技术的研究进展。提取新技术如超临界流体萃取、物理技术辅助提取、分子蒸馏、双水相萃取等;分析新技术如高效液相色谱、高速逆流色谱、高效毛细管电泳、色谱-质谱联用等。论述了各种新技术的原理、特点及其应用,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探讨了这些提取、分析新技术在天然色素提取上的应用与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
超临界CO2萃取与微波法联用提取姜黄有效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姜黄油及姜黄色素的超临界-微波联合提取工艺,在超临界CO2萃取姜黄油前处理工序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研究微波法提取姜黄色素过程中各操作参数对提取效果的影响,比较组合工艺与其他工艺在提取条件、产品得率、纯度等方面的差异.优化后得到的最佳条件为:提取温度45 ℃,料液比1:11,乙醇体积分数80%,时间2 min,姜黄色素得率达到3.22%.超临界-微波联合提取工艺完成了姜黄油和姜黄色素的分步提取,而且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姜黄油和姜黄色素的提取、分离同时实现的效果,更有利于后期精制.  相似文献   

5.
多指标综合评分法研究姜黄色素的提取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黄色素主要含有姜黄素、脱甲氧基姜黄素和二脱甲氧基姜黄素等抗氧化成分。本研究以得率和抗氧化活性为考察指标,在正交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多指标综合评分法研究了温度、乙醇体积分数、提取时间和料液比对姜黄色素的得率、二苯基苦基苯肼自由基(DPPH.)和羟基自由基(.OH)清除率的影响。综合评分法得到的姜黄色素优化提取工艺为:提取温度80℃、乙醇体积分数90 %、提取时间1.5h、料液比1∶8(g∶mL),该工艺条件下姜黄色素得率为4.37%,DPPH.清除率8.58%,.OH清除率20.67%。  相似文献   

6.
应用微波技术提取紫荆花色素的研究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1  
研究了应用微波技术从植物紫荆(Cercis chinensis Bunge)的花中提取色素的新工艺并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原料0.2000g紫荆干花,提取剂95%乙醇,料液比1:50(g:mL),微波功率648w,提取时间30s,提取次数2次。最佳工艺条件下色素的提取率为92.1%,产率为9.48%,色价E(1%,549nm)为22.3。与溶剂浸提法相比,微波法提取紫荆花色素的每次提取时间由24h减小为30s,提取率从90.2%增加到92.1%。  相似文献   

7.
接骨木色素提取试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胡荣 《经济林研究》1992,10(1):93-94
接骨水(Sambucus.Williamsii.Hamce)为忍冬科接骨木属,落叶灌木,分布广泛,资源丰富,种类也多。每逢夏季,花期过后,果实累累,利用其果皮提取天然色素,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利用茶树修剪下来的废料为原料,用水和95%乙醇为溶剂,固液比为1:10,采用不同工艺条件,分别制取棕、黄、绿等系列色素,并重点对棕色素的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茶色素是一种性能优良安全无毒的天然植物色素。该项研究变废为宝,物尽其用,时开发和进一步研究天然色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火炬树果实提取天然食用色素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了火炬树色素提取方法及工艺 ,并对其热稳定性、光稳定性 ;紫外光和金属离子对色素的影响 ;火炬松色毒性等进行了一系列对比试验 ,证明其作食品添加剂应用安全  相似文献   

10.
火炬树果实提取天然食用色素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报道了火炬树色素提取方法及工艺,并对其热稳定性、光稳定性;紫外光和金属离子对色素的影响;火炬松色毒性等进行了一系列对比试验,证明其作食品添加剂应用安全。  相似文献   

11.
褐根病是由有害木层孔菌Phellinus noxius引起的林木和多年生果树的重要根部病害。通过综述了近年来有关褐根病菌的单克隆抗体检测法等4种分子检测技术和生防放线菌等4种生物防治的研究,指出由于分子检测方法的敏感度和特异度高,可用于早期诊断褐根病菌;同时也表明用生物防治替代传统的化学防治进行褐根病菌防治,并使生物制剂有效推广运用,将是今后研究的热点和控制该病害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2.
木材胶合界面是指同时包含木材细胞壁和胶粘剂的区域。在木质胶合产品的加工工艺选择与使用性能评价中,胶合界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胶粘剂渗透性能和界面力学性能是重要的评判标准。目前,用于表征胶合界面性能的技术包括光学显微技术、电子显微技术、X射线成像技术、微观力学测试技术等。文中通过对比各表征技术,提出进一步研究界面结合强度的表征、微观力学模型的建立、界面力学特性与木质胶合产品宏观性能的关系等将是未来的探索方向。  相似文献   

13.
董欣悦  王见 《绿色科技》2013,(12):63-65
概述了紫茎泽兰的基本特征、起源和在我国分布的情况。综述了紫茎泽兰的研究现状,主要包括:从遗传特性上探讨了紫茎泽兰的生长优势;分析了紫茎泽兰的化学成分;研究了紫茎泽兰提取液的提取方式;根据紫茎泽兰提取液的化学性质做了杀虫活性的研究;最后指出了目前我国紫茎泽兰的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并对我国对紫茎泽兰提取液的开发和合理利用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以姜黄素和马来酸酐为原料,经酯化、异构化、酰氯化和酯化合成了4个姜黄素衍生物。姜黄素衍生物c1~c4的收率分别为80.5%、83.7%、81.2%和85.4%,用IR,1H NMR和13C NMR确证了目标化合物的结构。并对c1~c4的抗氧化活性和抗菌活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姜黄素衍生物c1~c4清除DPPH·的IC50分别为164.14±0.82、166.98±0.66、171.97±0.99和175.10±2.34 mg/L,它们的抗氧化活性均低于姜黄素(36.22±0.22 mg/L),姜黄素的酚羟基对抗氧化活性有重要影响。c1~c4均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其中化合物c4的抗菌活性最好,c4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青霉菌和黑曲霉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分别为0.5、0.5、0.25和1.0 g/L。α,β-不饱和羰基结构的化合物修饰姜黄素有望开发新的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5.
优良笋用竹引种与栽培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依据引种的基本理论,应用生态比较的方法,在充分分析原产地与引种地的生态条件下,制订科学的引种技术和系统的栽培管理措施,从而确保引种试验的成效,进而为生产土的推广应用奠定重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竹笋壳黄酮提取液抑菌效应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实验对竹笋壳黄酮的提取方法及其提取液的抑菌效果进行了初步研究,实验结果证明了竹笋壳黄酮提取液有与竹叶黄酮相当的生理活性,从而给竹笋壳的废弃物回收利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7.
姜黄素纳米混悬剂的制备及其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姜黄素的水溶性,采用高压均质法制备姜黄素纳米混悬剂,优化了姜黄素纳米混悬剂的制备工艺。利用红外光谱(IR)、紫外光谱(UV)、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对姜黄素纳米混悬剂进行了理化性质和化学结构的分析。结果表明:当均质压力100 MPa,循环次数30次时,姜黄素纳米混悬剂的平均粒径为(171.00±8.56)nm,一致性系数为(0.69±0.05);IR、UV、XRD、TEM和HPLC分析表明,姜黄素纳米混悬剂冻干粉的化学结构未见明显改变,姜黄素纳米粒子为不规则的球状晶体,结晶度显著降低。姜黄素纳米混悬剂冻干粉在水中的溶解度达62.85 mg/L,比姜黄素原粉提高了90.48倍;姜黄素纳米混悬剂冻干粉体外溶出速率也明显提高,120 min时溶出度已达80%。研究表明高压均质法适用于姜黄素纳米混悬剂的制备。  相似文献   

18.
沙芥全草总黄酮提取方法及含量测定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采用碱提酸沉法、超声波提取法、甲醇直接提取法、乙醇提取法和热水浸提法对沙芥全草总黄酮进行了提取方法的选择,同时采用硝酸铝比色法进行了总黄酮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1)各种方法的提取效率依次为:碱提酸沉法>超声波提取法>甲醇直接提取法>乙醇提取法>热水浸提法;(2)碱提酸沉法提取沙芥总黄酮的提取效率较高,其精密度好,回收率高,适合对沙芥总黄酮的提取,同时采用硝酸铝比色法对总黄酮含量进行测定,其精密度也较高,并测得沙芥全草总黄酮含量为4.8049mg/g,证明其是一种值得开发的药用植物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