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西北园艺》2008,(1):47-48
在蔬菜的销售过程中,我们常常会碰到这样一种现象:一样的产品,在此时此地价格低、卖不动,而在此时彼地则价高而畅销。究其原因并不全是因为“物多价贱或质劣价低”,蔬菜的区域性消费差异也是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3.
果品消费需求的新特点及营销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我国经济的发展,近年我国居民消费水平提高的一个显著标志就是水果消费量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消费形式也更加多样化。消费者就是市场,作为一种较纯粹的商品生产,果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只有做到生产出消费者喜欢的果品,并以适应消费者购买喜好的形式进行销售,才可能使自己的果品顺利卖出,实现“赚钱”目的。因此,了解果品消费市场的基本特点,跟踪消费者果品消费的一些新变化,对每一个果品生产者和经营者都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丰小强 《蔬菜》2007,(5):2-3
近年来,城市蔬菜新型营销手段的探索,应该说态度是积极的,几乎市场流行的经营手段都有投资人试图实现某种程度上的嫁接。  相似文献   

5.
蔬菜品牌营销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莉 《西北园艺》2007,(3):49-50
随着蔬菜消费水平的普遍升级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品牌销售已经成为更多蔬菜经营者选择的经营策略。但时鲜蔬菜的品牌经营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主要表现在:一是实行品牌营销的蔬菜种类、份额还较小;二是具有市场知名度的蔬菜品牌不多;三是一些注册的蔬菜品牌没有很好地实现其促销功能。品牌营销对蔬菜经营者有较高要求,只  相似文献   

6.
1986年7月至1987年3月,我在日本研修蔬菜技术期间,对日本蔬菜的发展进行了考察。现将消费动态概括介绍如下: 一、消费动向日本市场有新鲜蔬菜60多个种类和品种。在日本总理府统计局的“家庭收支的调查年报”中,全日本的每个家庭每年用于新鲜蔬菜的消费开支,在食物开支中仅次于肉类、鱼贝类、稻米类,约为8%,占很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蔬菜》2005,(7):30-31
在菜源扩大、品种增加的情况下,挑好选优、讲究营养已成为消费者的基本要求。不少居民的口味向自然化回归,对天然野生型蔬菜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荠菜、山芋、竹笋等品种在菜市上成为固定“角色”。保健型蔬菜日趋流行,芦笋能养心安神,百合可消肿,南瓜能消炎止痛。人们还趋向购买应时菜和反季菜,对香料型蔬菜的消费也日益增多,如荷兰芹、姜芽、留兰得、茴香等。  相似文献   

8.
程政 《吉林蔬菜》2022,(4):113-114
调查鲜切蔬菜消费情况,为鲜切蔬菜销售企业提供指导。鲜切蔬菜的消费调查发现,不喜欢鲜切蔬菜的占22%,50%以上的人会对劣质蔬菜进行维权,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有12家企业具备,能追溯到环节和个人的仅有8家,知道食品安全法的人数在25%以上,认为企业能严格按照食品召回制度执行的在33%以下,担心经过处理二次上市的在48%以上,超74%消费者对产品安全性最关注。研究表明鲜切蔬菜在安全性方面需提升。  相似文献   

9.
吴璐瑶  乔立娟 《蔬菜》2022,(1):64-69
近年来,我国蔬菜市场一直存在整体供大于求的现象,人均蔬菜占有量达到515.9 kg,远高于《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中建议的人均年蔬菜消费量140 kg的标准。通过比较城乡居民的蔬菜消费量和食品消费结构中蔬菜占比的变化,发现城乡居民的蔬菜消费量之间的差距在逐渐缩小、食品消费结构中蔬菜占比有所差异,分析影响城乡居民蔬菜消费的因素有以下几种:食品价格、收入水平和食品消费观念。最后,根据河北省城乡居民的蔬菜消费情况,提出促进和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蔬菜消费的建议,如倡导蔬菜健康消费模式,促进城乡居民营养均衡摄入;稳定蔬菜价格,避免价格波动对蔬菜消费造成不利影响等。  相似文献   

10.
陈殿奎 《蔬菜》1998,(2):4-5
中国蔬菜的生产消费与流通100081国家蔬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陈殿奎一、中国蔬菜的种植面积,产量、人均消费及品种构成1.中国是当今世界蔬菜种植第一大国。据农业部统计资料,1991年我国菜田耕地面积为300.8万公顷,播种面积688.1万公顷,复种指数2...  相似文献   

11.
一、上海蔬菜消费的历史、现状和问题上海市区居民消费的蔬菜,从解放初期近半数靠外省市调入洪给,到基本上由市郊生产供应;从低水平消费到能基本满足需要,这是由于充分利用上海郊区生产优势,建立和发展蔬菜生产基地,改善生产条件的结果(见下表)。  相似文献   

12.
“人人要吃菜,天天要吃菜”,通俗地阐述了蔬菜在人们的食物消费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国明朝著名药物学家李时珍,1578年在《本草纲目》一书中,对蔬菜的营养价值曾作过科学地描述。现代营养学的研究,则更科学地、全面地揭示了蔬菜营养功能与生理机制:是人体维生素的主要供给源;某些蔬菜还能提供较多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是人体内热能和蛋白质的补充;维持人体内的酸碱平衡和帮助消化;蔬菜中富含纤维素,对减轻有毒物质侵染人体,减少胆固醇的吸收,维  相似文献   

13.
伴随我国经济的发展,近年我国居民消费水平提高的一个显著标志就是水果消费量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消费形式也更加多样化.消费者就是市场,作为一种较纯粹的商品生产,果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只有做到生产出消费者喜欢的果品,并以适应消费者购买喜好的形式进行销售,才可能使自己的果品顺利卖出,实现"赚钱"目的.因此,了解果品消费市场的基本特点,跟踪消费者果品消费的一些新变化,对每一个果品生产者和经营者都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李立峰 《蔬菜》2005,(10):37-37
我们蔬菜经纪人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广泛开拓市场,然后收集高质量的蔬菜来卖。我每年都要选几个全国大型蔬菜批发市场实地考察,发放名片,结识批发商,扩大自己的销售圈。  相似文献   

15.
台湾是我国发展有机蔬菜最早的省份之一,在有机蔬菜生产、验证和检测以及有机蔬菜产品的销售等方面都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操作方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全国有机蔬菜的发展提供借鉴。 1 台湾有机蔬菜发展的背景 20世纪50年代之后,世界化工工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农业生产中化学肥料、杀虫剂、除草剂、生长激素等被过度的使用,在促进农作物增产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台湾省也不例外,因为岛内土地狭小,农业资源有限,化学污染尤其明显,促使了对自然农耕生产方式的逐步重视。另一方面,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市民对饮食健康更加关注,而有机蔬菜是在自然环境良好,土、水不受污染,不施任何化肥、化学农药条件下生产出来的产品,不含化学药剂、有害重金属,硝酸盐含量低,富含矿物质和纤维素,风味佳、营养高,容易被大家接受。  相似文献   

16.
铁民 《西北园艺》2008,(5):53-54
蔬菜作为最传统的消费商品之一,人们对它的消费方式一直在温和而缓慢地变化,并没有被更多的经营者所关注。但是,由于我们生活于一个变革的时代,广大民众受惠于经济和生活水平的较快上升,蔬菜也逐渐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小农产品一小商品一大商品”的身份演变,而且由于市场化的发展、完善,蔬菜消费方式近年来变化明显。消费影响生产,消费影响销售,因此研究蔬菜消费、关注蔬菜消费方式上的一些新变化,应是每一个蔬菜生产者及经营者应有的习惯。笔者试着对目前蔬菜消费的变化做几点总结,希望对蔬菜生产者、营销者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7.
北京市城镇居民蔬菜消费现状及趋势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瑾  冯献  韩瑞娟 《北方园艺》2015,(6):197-202
在新型城镇化及居民日益增长的生活水平背景下,开展蔬菜消费特点、消费需求影响以及消费预测的研究具有一定意义。现通过分析北京城镇居民蔬菜消费现状,总结归纳了北京城镇居民蔬菜消费特点,并结合ELES模型与时间序列预测模型,对蔬菜消费系统以及消费需求进行了深入分析和展望,得出相应结论。  相似文献   

18.
我国蔬菜销售的传统模式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蔬菜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大。为此着重阐述我国蔬菜几种主要的传统销售模式,我国蔬菜销售渠道的途径。但价格低、销售难等问题严重制约我国蔬菜产业的发展和壮并分析今后蔬菜销售渠道的发展趋势,探索出一条能够拓宽  相似文献   

19.
杨晓  袁祖华 《蔬菜》2006,(9):22-23
随着我国蔬菜生产的迅速发展,蔬菜种业竞争十分激烈。科技型蔬菜种业公司虽然在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具备一定的优势,但随着跨国种业公司对中国市场的逐步渗透,企业要在市场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一条重要途径就是要提高企业的营销能力。一、立足创新,采用差异性市场营销策略研发产品1.调研市场需求,找准产品定位中国地大物博,各地对蔬菜品种的要求不尽相同,另外随着产品品种的多样化,也为市场的不断细分提供了条件。科技型蔬菜种业公司应深入调研市场需求,根据企业的实力,采用差异性市场战略,避开强大的竞争对手,选择竞争者尚未控制的细分市场,…  相似文献   

20.
《吉林蔬菜》2006,(4):28-28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蔬菜、瓜类生产国和消费国,蔬菜已经成为我国仅次于粮食的第二大作物。有关专家预计,今后我国蔬菜产业将呈以下发展趋势:1新品种随着蔬菜消费市场的多元化发展,适应不同消费群体、不同季节、不同熟性的蔬菜新品种将不断涌现;以设施栽培技术、无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