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非传统小麦套种玉米耕作技术”是“九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由北京市农业局、北京化工研究院共同承担,1998年通过专家鉴定,整体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申报国家发明专利。采用这种小麦套种玉米全程机械化技术,缓解了北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热量热不足的矛盾,已累计推广6666.7万hm^2。1999年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分别与新疆农垦科学院、新疆农业科学院达成协议,在北疆、南疆进行预备性试验。2000年新疆“两院”分别引进北京“非传统小麦套种玉米制作技术”在北疆、南疆进行试验示范,示范面积233.3hm^2。.各试验点均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2.
新疆地处我国西部内陆干旱区,复种指数不高(1997年为97%),北疆地区粮食作物传统种植一年一熟.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耕作制度发展,"九五"期间北疆沿天山一带光热资源较丰富的广大农区在早熟冬麦收获后大面积复播早熟油葵、大豆成功的基础上开展了麦田复种玉米的生产.由于麦田套种玉米较复播玉米成熟的风险性小,产量和经济效益高而正成为北疆麦田复种玉米的主要方式,种植面积呈逐年扩大趋势.不仅提高了土地、光热资源利用率,增加了作物总产和复种指数,对推动北疆耕作制度的发展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北疆各地区光热资源分布差异大,为使各农区依据本地光热自然条件科学合理进行麦田套种玉米生产,我们对北疆各农区进行了科学生态区域划分和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以期为北疆麦田套种玉米生产提供一定的技术和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3.
北疆麦田机械套种玉米技术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高分子膜调控种子发芽技术打破了亲疆传统的耕作制度,使北疆实现了一年两熟的梦想。小麦、玉米品种的合理搭配,能充分利用北疆有限的光热资源;机械化定位运行技术实现了北疆兵团国营大农场麦田套种玉米从种到收的全机械化;而确定适宜的玉米套播期和麦收后套播玉米的有效管理措施则是两套作物创高产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北疆麦田套种玉米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利用高分子包膜与不包膜两种处理分期对不同熟期玉米品种进行麦田套种比较试验。在对套种玉米生育性状和产量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北疆麦田适宜套种玉米的品种、播期及最佳种植方式。  相似文献   

5.
研究表明,北疆非传统小麦套种玉米分别比常规小麦套种玉米、小麦复播玉米子粒产量高2.7%、46.1%;生物产量高1.6%、4.3%,蛋白质产量高5.5%、26.6%.非传统小麦套种玉米土地当量比为1.54,光能利用率1.19%,温度利用率为100%,其生长季利用指数为1.12.非传统小麦套种玉米利用套作的时间延长功能,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光热利用率.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从全国19个育种单位引进的61个玉米新品种在运城和临汾两个盆地表现的丰产性和抗病性的特点,提出了当前在运城盆地粮食增产只能走麦田复播中晚熟玉米品种两平直播的高产模式,临汾盆地粮食增产可走麦田套种中晚熟玉米品种高产模式.并分别为两个盆地评选出高产、抗病、优质的玉米新品种。  相似文献   

7.
山东省兖州市在麦田套种夏玉米生产中不断引进新成果、推广新技术,逐步形成一整套完善的高产栽培模式和配套技术。 一、播种技术 1.松土施肥。采取破背松土的方式活化土壤,并结合松土施优质土杂肥15000千克/公顷,磷酸二铵150千克/公顷,硫酸锌15千克/公顷。  相似文献   

8.
玉米套种大豆高产栽培技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和大豆都是我国目前重要的农作物,不仅能满足日常的食用需求,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所以重视玉米和大豆的种植具有重要的产业意义。利用玉米套种大豆栽培方式不仅可以实现玉米和大豆的高产,更能够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是较为科学的一种农业种植技术。目前,重庆地区玉米和大豆的种植广泛地使用了套种技术,就玉米套种大豆的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麦田套种紧凑型玉米高产的关键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麦田套种紧凑型玉米高产的关键技术李芳贤,康家驹,刁希强,王金林(山东省潍坊市农业科学院261041)潍坊市有夏玉米34.64万hm2左右,95%实行麦田套种。1991年以来,普遍推广了掖单4号、12、13、20等紧凑型杂交种,并对其配套栽培技术进行了...  相似文献   

10.
山东膝州市≥10℃积温不足4500℃,小麦套种玉米两熟较接花作两熟稳产,从1980年起,两作物套种的高产栽培实践,初步总结制订出本市小麦、玉米套种两熟丰产栽培的6项技术指标.1987-1988年应用于大坞镇农技站5000  相似文献   

11.
高寒山区杂交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2005—2007年保山市隆阳区西山海拔1 800 m以上高寒山区杂交玉米高产样板资料分析。结果表明:小春作物套种玉米能确保玉米4月20日及4月20日前播种全苗,避过8~9月低温、多雨、大斑病、灰斑病和锈病危害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形成穗大、粒多、粒饱的高产性状,并归纳了小春作物套种玉米的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2.
麦垄套种夏玉米是在沟播小麦垄顶上套种一行夏玉米的种植技术。一般地块小麦每公顷产量8.25t,夏玉米每公顷产量9.0t,年收入2000元左右;高产地块小麦产量可达9t以上,夏玉米达10.5t以上,在确保小麦高产的前提下,要夺取麦垄套夏玉米  相似文献   

13.
肖永兰 《种子科技》2023,(14):33-35
粮食是人类生存的基础物资,也是社会安定的保障。在耕地面积不能扩大的前提下,如何有效利用现有的耕地提高粮食产量,是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利用土地、光照,提高粮食生产效率,应大力推广玉米套种大豆的种植技术,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粮食产量与农民收入。文章分析了玉米套种大豆的必要性,总结了玉米套种大豆的栽培技术要点和田间管理措施,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郭守政 《种子科技》2023,(19):84-86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与国民经济发展质量息息相关,小麦、玉米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经济作物,其种植效益也受到了高度重视,为了实现增收增效的目标,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采用小麦套种玉米栽培模式。目前鄄城县在小麦套种玉米种植上已经有了较为成功的示范,部分地区农民也肯定了小麦套种玉米所带来的高效益,但是由于应用该栽培技术较晚,还有部分农民受到传统小农经济思想的影响,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小麦套种玉米的价值,在种植实践中还受制于自身种植技术的落后而导致小麦、玉米的产量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基于此,文章分析了小麦套种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以期能够为当地农民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刘国祥 《种子科技》2004,22(4):235-236
辽西地区年平均降水量400~580 mm,灌溉条件是玉米杂交种制种高产、稳产的保障.近年来,由于春小麦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玉米杂交制种的发展.为此,我们进行了春小麦套种玉米制种试验并大面积推广应用,取得了一套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经验.一般春小麦亩产250~300kg(混合产量),玉米种子亩产250~350kg(混合产量),解决了玉米杂交制种与春小麦生产争夺水浇地的矛盾,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通过麦田套种大豆试验,筛选出了适宜北疆乌伊公路沿线套种的大豆品种及最佳套种时期,同时研究了套种大豆的生长发育进程,结合麦田套种大豆生育进程制定出了配套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测试项目2年试验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和t测验,提出了种植小麦套种玉米最佳的收获密度,为大田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麦田套种两熟高效农业技术,能提高农业复种指数,使作物一年两熟,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经济效益,使农民增收,亦是调整种植结构、节本增效的重要改革措施.但麦田套种两熟高效农业技术必须实现全程机械化作业,才能上规模、出效益.全国农机"十五"计划中提出:"间作套种有效利用空间和积温, 对提高农作物产品质量具有重要作用.目前适应间作套种的动力和配套农具, 国内尚属空白,需要根据市场需求研制开发".通过一年来对麦田套种试验工作的实践,我们对麦田套种农机具配套方案提出以下构思,与大家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9.
为加强地方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筛选出口感优质、产量优秀的地方品种,做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认证工作,十堰市农业科学院开发中心会同十堰市蔬菜种子服务中心、十堰市蔬菜产业发展中心、十堰市蔬菜科学研究所技术专家深入茅箭区大川镇、丹江口市盐池河镇、郧西县安家镇,搜集二高山冷豆种子,采集到地方优质种子4份,并开展了玉米套种冷豆绿色优质高产高效模式试验.本试验将禾本科作物玉米和豆科作物冷豆高矮搭配,利用豆科作物的固氮作用培肥地力,将高秆作物玉米作为冷豆支架,降低成本,同时利用玉米遮挡冷豆不需要的强光照,利用生物多样性防治病虫害,达到省工、省时、绿色、优质、高产、高效的目的,为山区农民致富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0.
1987年始,研究了地膜玉米分带轮作套种马铃薯、豆类和光叶紫花苕的养用结合技术。以玉Ⅰ米高产高效栽培为目标,从耕作、播种、施肥等方面进行了产量效应、增产原因和经济效益分析,结合选用对路高产良种、配方施肥、适时茬口衔接、合理田间配置四项关键技术,形成了高寒山区地膜玉米高产高效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