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淮北地区稻套麦高产生育指标及配套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青 《作物杂志》2002,18(1):35-36
“九五”期间江苏淮北地区大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在水稻生产上实施“压籼扩粳”工程,晚粳稻面积迅速扩大,水稻腾茬推迟,使小 (大 )麦的茬口变晚,影响了小 (大 )麦的高产。为了解决晚粳稻收获迟带来的稻、麦争季节,稻茬麦产量低而不稳等矛盾,近年来开展了稻茬免耕套播种麦 (简称稻套麦 )的技术研究。该项技术的推广应用省略了繁杂的耕翻整地过程,实现了麦作生产的节本省工简化以及高产高效。据岗埠农场测定近年来全场1000~1133.3hm2 稻套麦平均单产稳定在6000kg/hm2,比同茬口耕翻整地种麦增产21%以上;并涌现出许多7500~8250k……  相似文献   

2.
为比较不同美国牛蛙投放量下稻、蛙的产量及效益,在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开展稻蛙共作试验,设置4个处理(T1~T4),美国牛蛙投放量分别为7 500只/hm2、15 000只/hm2、22 500只/hm2和30 000只/hm2。结果表明,稻田养蛙对优质稻品种Pr23的农艺性状产生一定的影响,随着牛蛙投放量的增加,水稻的穗长、穗实粒数和千粒重均呈下降的趋势。水稻产量随着牛蛙投放量的增加呈先增后降的趋势,牛蛙投放量在15 000只/hm2和22 500只/hm2时,水稻产量最高,达4 801.5 kg/hm2,而后水稻产量下降。牛蛙产量随着牛蛙投放量的增加而增加,投放量越大,牛蛙产量越高。水稻和牛蛙各自的产值与产量趋势一致,水稻和牛蛙的合计产值在64 632.0~161 916.0元/hm2之间,合计投入在31 687.5~48 450.0元/hm2,利...  相似文献   

3.
为给苏中地区稻茬小麦高光效群体构建和栽培措施调控提供理论依据,以‘扬麦23’为材料,结合聚类分析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光效型群体光合物质生产、积累和转运特征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小麦群体间产量、收获指数、光合势、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和开花期高效叶面积率具有明显差异。高光效群体具有较高的产量、光合势、开花期高效叶面积率和干物质积累量;中等光效群体的收获指数显著低于高光效群体和低光效群体。在产量构成上,高光效群体具有较高的穗数和千粒重,同时,高光效群体及其剑叶在开花期的光合特性表现良好。在本试验播后及冬季多雨条件下,密度为225×104株/hm2,施氮量为270 kg/hm2且氮肥运筹为7:1:2:0以及密度为300×104株/hm2,施氮量为330 kg/hm2,氮肥运筹为5:1:2:2可作为产量达到8400 kg/hm2的苏中地区稻茬小麦高光效群体构建的密肥组合方式。  相似文献   

4.
杨耒义 《作物杂志》1998,14(2):24-24
水稻直播高产配套栽培技术杨耒义(海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海口570203)我国水稻直播栽培一般在气候寒冷、稻作生长季节短、田多劳力少的地区采用。1995~1997年,我省琼山、文昌市直播稻累计面积7万hm2,平均产量4527kg/hm2,最高877……  相似文献   

5.
稻 (田 )菇 (蘑菇 )轮作栽培技术,是近年来达州市逐渐兴起的一种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模式,它是利用水稻收割后的冬闲田进行小棚或中棚栽培蘑菇,该技术在农区大面积试用后,深受农民欢迎。它的开发推广,具有较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冬闲田一般可栽培6000m2/hm2 的蘑菇,产量3万kg/hm2 左右,产值可达9万~12万元 /hm2 。加上水稻 (产值按1.05万元 /hm2 计 ),稻菇轮作则可创产值10.05万~13.05万元 /hm2 。除去成本开支,净产值在6万~9万元 /hm2 之间。稻菇轮作,不仅有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对提……  相似文献   

6.
稻茬麦精量露播稻草覆盖高效栽培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四川小麦年种植面积180万hm2 以上,其中一半为稻茬麦。稻茬麦原有的播种方式主要有两种,即免耕撬窝点播和旋耕机播,前者费工费时,在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的今天,愈来愈难落实到位,而后者则存在机械成本偏高、耕整质量受天气制约和机播质量不稳定等问题。90年代以来,经系统研究形成的以精量露播、稻草覆盖、平衡施肥、科学灌溉和化学调控为核心内容的“稻茬麦精量露播稻草覆盖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具有明显的保温、调湿、改良和培肥土壤、抑制杂草和节本增产增收效应,实现了高产与简化高效、当季高产与稻田持续发展的有效结合。该技术不仅在四川平原、丘陵稻茬麦区得到广泛应用,而且开始扩大到南方同类地区……  相似文献   

7.
山东省稻茬麦面积近200万亩,主要分布于鲁南、鲁西南和沿黄灌区的低洼地区。多年来由于种植技术落后,管理粗放,稻茬麦产量低而不稳。为了探讨稻茬小麦高产稳产的栽培新途径,在多年试验研究的基础上,1988年我们承担了山东省科委稻麦两熟开发课题,在临沂市稻茬麦开发3年累计20多万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江苏淮北地区稻茬晚播小麦丰产优质高效栽培的适宜施肥方法,以‘淮麦36’为材料,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以施氮量为主区(210、240、270 kg/hm2),氮肥运筹为裂区(基肥:壮蘖肥:拔节肥:孕穗肥为0:3:3:4、0:4:6:0、3:1:4:2、3:2:3:2和3:3:3:1),分析不同氮肥处理对小麦产量、氮素利用率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农学效率、氮肥表观利用率和产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施氮量240 kg/hm2分别较210 kg/hm2和270 kg/hm2提高10.66%和14.22%、8.94%和13.11%、13.94%和0.89%;氮素积累量、氮肥农学效率、氮肥表观利用率、氮素生理效率、氮收获指数和籽粒产量在不同氮肥运筹处理间均表现为3:1:4:2>3:2:3:2>3:3:3:1>0:3:3:4>0:4:6:0,产量最大增幅为15.22%。说明重施拔节孕穗肥有利于提高稻茬晚播小麦的氮素利用率和产量。氮肥适当后移和分施拔节肥与孕...  相似文献   

9.
2001 ~2004年在江苏沛县连续4年进行了麦棵套种水稻试验、示范,总面积达2541.7hm2。平均生产稻谷8679.0kg/hm2,与常规育秧栽培持平或略减,但由于麦棵套种水稻不需要预留秧田,免除了育秧、拔秧、整地、栽插等繁重的体力劳动,解决了夏收夏种期间人力、机械、供水紧张等矛盾,综合计算可增加收益1200元 /hm2 以上,增收近10%,并有利于促进小麦桔秆(高留茬 )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同时也避免了小麦收割后烧麦茬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等问题。是一项简化、轻型、高效栽培技术。1 选择适宜的品种和地块选用本地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早、中熟类型……  相似文献   

10.
晚稻套播油菜的生育特性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月星 《作物杂志》1999,15(1):37-38
浙北平原,种植制度以麦(油)—稻—稻为主,是我省粮油作物主产区。1997年我们进行晚稻套播油菜试验示范400hm2,平均产量1950kg/hm2,其中桐乡市梧桐镇沈新荣种粮大户套播油菜0.42hm2,平均产量2413.5kg/hm2。1套播油菜的优势...  相似文献   

11.
化学调控对寒地水稻抗倒及产量性状的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易倒伏水稻品种垦稻12为试验材料,设置600g/hm2、900g/hm2、1200g/hm2、1500g/hm24个调节剂水平,研究不同调节剂用量对水稻抗倒伏能力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调节剂处理水稻的株高降低,节伸长受到抑制,茎秆抗折力增加,弯曲力矩减小,倒伏指数减小。与对照相比,化学调控有效降低了水稻倒伏的发生几率。调节剂处理可促进水稻分蘖,收获穗数的增加补偿了千粒重降低的负效应,在600g/hm2处理水平下,寒地水稻收获穗数增加明显,结实率有增加趋势,水稻产量比对照增加显著。900g/hm2、1200g/hm2处理水平下水稻产量增加不明显,在1500g/hm2处理水平下产量比对照降低。  相似文献   

12.
水稻旱育抛秧技术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我省示范推广以来,面积增长迅速,全省2001年旱育秧推广7.2万hm2,抛秧3.1万hm2,旱育抛秧平均单产8177.5kg hm2,旱育手插单产7957.6kg hm2,分别较两段秧增产781.5kg hm2 、561.5kg hm2,效益显著。在该技术的推广中,我省稻区农技人员开展了大量的试验研究,对关键技术指标进行了创新完善,形成了陕南、关中、陕北具有鲜明地域特点的操作规范,为大面积推广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1 采取的主要技术路线根据水稻幼苗期耐寒耐旱通气组织不健全的生理特点,改两段水育为旱育……  相似文献   

13.
明确农户水平稻油系统的产量差及进一步增产的限制因素对保障我国粮油安全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我国典型稻油系统生产区湖北省武穴市为研究对象,采用作物模型与田间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评估了该地区稻油系统周年产量差,并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条件推断树综合比较了农户在土壤条件和管理措施上的差异,以探究该地区限制稻油系统产量进一步增长的主要栽培因素及可行的增产途径,为因地制宜地缩小产量差提供新思路。结果表明:(1)武穴市水稻季和油菜季的潜在产量分别为11.79 t hm–2和4.43 t hm–2,按照水稻和油菜籽粒的能量当量换算系统周年能量后,稻油系统的最高周年潜在能量为284GJhm–2。水稻季和油菜季的平均实际产量分别为8.11thm–2和1.82thm–2,系统平均实际周年能量为165GJhm–2。该地区稻油系统的平均周年相对产量差(产量差与潜在产量的比值)为42%,其中油菜季(59%)比水稻季(31%)具有更大的产量提升空间。相较于湖北省和长江流域的平均水平,武穴市...  相似文献   

14.
提升稻鱼共生模式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一轮稻田生态养殖在国内已经广泛开展,为了提升传统的稻鱼共生模式的产量,探讨了不同水平的水稻移栽密度和复合肥(N:P:K=14:2:7)施用量对稻田养鱼产量的影响,以及在不产生面源污染的情况下最适宜稻鱼共生系统的生产模式,通过田间试验对不同的处理所得到的产量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在田鱼产量为750 kg/hm2模式下,适当的增加水稻移栽密度(25 cm×25 cm)能显著增加水稻产量(P=0.005)而不影响田鱼产量(P=0.175);稻鱼共生系统的水稻产量可以降低对复合肥的依赖,将复合肥施用量水平从750 kg/hm2减少到600 kg/hm2,水稻和鱼产量都没有显著性改变,生产成本下降,环境面源污染风险降低。本试验研究提出适合本地生态条件和生产习惯的稻鱼系统管理模式是:水稻移栽密度30 cm×30 cm,复合肥施用480 kg/hm2,投放规格为55±3 g的冬片9000尾/hm2,设计产量为稻7500 kg/hm2、鱼1500 kg/hm2。实践证明,这种优化模式能较好地利用稻鱼共生系统中的各种资源而不产生面源污染等环境压力,可以推荐到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保护地所在的青田县及其周边乃至全国范围内生态条件及生产消费习惯类似的地区。  相似文献   

15.
牛杰 《作物杂志》2000,16(4):18
水稻地膜覆盖直播穴种栽培是近几年在冀北承德稻区发展起来的一项节水增产新技术,该技术通过在隆化县、承德县等地多年应用,效益十分显著,产量可达6750~10500kg/hm2,增产幅度达15%~20%,全生育期节水70%~80%,为缺水地区种稻寻求了一个新途径。现将其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 播前准备种植地膜稻要选择地势平坦,具备灌溉条件中等地力以上的旱地、低洼地、新老稻田。晚秋、早春翻耕均可,翻耕前撒施农家肥3.75万kg/hm2,翻耕后要清除残茬,泡田前要施底肥,施用量为 :二铵75~112.5kg/hm2,尿素……  相似文献   

16.
为延缓稻纵卷叶螟抗药性产生,验证新型药剂方案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以期为稻纵卷叶螟的科学防治提供参考依据。采用常规喷雾法进行田间药效试验,设置2个不同处理:24%虫螨腈·虱螨脲悬浮剂750 g/hm2和24%虫螨腈·虱螨脲悬浮剂450 g/hm2+150 g/L茚虫威悬浮剂300 g/hm2,对照处理为8%虫螨腈2100 g/hm2和清水对照(CK),测定24%虫螨腈·虱螨脲悬浮剂、150 g/L茚虫威悬浮剂组合用药在不同田间区域和不同品系水稻上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各组合药剂处理对稻纵卷叶螟均有较高的防效,其中宁波试验中,24%虫螨腈·虱螨脲悬浮剂750 g/hm2与24%虫螨腈·虱螨脲悬浮剂450 g/hm2+150 g/L茚虫威悬浮剂300 g/hm2对早稻/单季稻制种田稻纵卷叶螟3天后防效均在85%以上,7天后防效均在90%以上,14天后2个处理的保叶率均在90%以上;温州试验中,24%虫螨腈·虱螨脲悬浮剂750 g/hm2与24%虫螨腈·虱螨脲悬浮剂450 g/hm2+150g/L茚虫威悬浮剂300 g/hm2对单季稻防效与宁波试验一致,药后3天防效在85%以上,药后7天防效均在93%以上,14天后2个处理的保叶率同样在90%以上。各处理防效以及保叶率均优于对照处理。2种药剂组合方案对稻纵卷叶螟均有着很好的防治效果,不仅表现出优异的速效性,也表现出了较长的持效期。  相似文献   

17.
试验表明,在相同播量条件下,麦套花生采用精播耧条播比人工穴播平均增产花生荚果171.15kg/hm2,平均增幅为4.1%,减少劳动用工18.75个/hm2,两项合计增收节支885.3元/hm2,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2007年,在江苏省阜宁县施庄镇西元村建立73hm2淮稻9号机插秧精确定量栽培示范方,获得单产10674kg/hm2的好成绩,现将栽培实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氮肥施用对豫南稻茬小麦群体质量指标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究豫南稻茬小麦产量低而不稳的障碍因子及小麦群体质量指标,在豫南稻茬麦区田间条件下,系统研究了氮肥施用(0,150,225 kg/hm~2)对扬麦15和兰考1 982个冬小麦品种群体质量指标及产量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结果表明,2个冬小麦品种籽粒产量均随氮肥用量增加而增加,说明在当前豫南稻茬麦区氮肥仍是影响小麦产量提高的主要限制因子,并且在相同氮肥供应条件下,兰考198小麦籽粒产量明显高于扬麦15品种。研究还发现,实现该地区小麦产量6 000 kg/hm~2左右,产量构成需达到以下指标:成穗数490万~620万穗/hm~2,穗粒数42粒,千粒质量37 g以上。进一步分析发现,达到上述产量目标,小麦起身期群体茎蘖数为680万~780万穗,起身、拔节和开花期的适宜叶面积指数分别为2.89~3.20,4.08~5.60,6.09~7.61,开花期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分别为13 025~16 568 kg/hm~2,20 888~24 090 kg/hm~2,且开花期和成熟期粒数叶比和粒重叶比分别应高于0.38粒/cm~2和9.45 mg/cm~2。根据本试验结果,初步认为,兰考198较扬麦15更适宜当前豫南稻茬麦区种植,实现6 000 kg/hm~2产量水平,全生育期氮肥用量应在225 kg/hm~2左右,并达到主要生育时期适宜的群体质量指标。  相似文献   

20.
黑龙江省是我国主要春小麦产区之一,常年播种面积在133万hm2左右,现在从最高年份的227万hm2已降到1997年的110万hm2。小麦面积逐年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农民种麦成本高,商品麦品质较差,不符合市场需求,导致外来小麦及面粉进入我省市场,致使我省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