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1世纪中国水稻持续增产的途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存山 《作物杂志》1997,13(5):9-13
21世纪中国水稻持续增产的途径应存山(中国水稻研究所杭州310006)粮食安全问题是当今国际社会面临的重大难点和热点之一。民以食为天,食物中又以粮食居首要地位。目前人类已知的植物约有25万种(species),可供食用的植物有3万多种,其中已被利用的……  相似文献   

2.
90年代以来,水稻单产一直在6t/hm^2徘徊,预测2030年我国人口达到峰值16亿。按照人均保证400kg的粮食生产量,届时全国粮食总产必须达到6.4亿t。按稻谷产量占粮食产量的40%预测,到时稻谷产量需2.56亿t。如果我国一直保持1997年水稻播种面积,2030年我国稻谷总产量必须增加0.56亿t,单产达到8.059t/hm^2。未来30年,我国水稻育种者担负着将水稻品质进一步优质化、绿色化(无污染),大幅度提高单产的重任。  相似文献   

3.
面临21世纪的中国水稻栽培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面临21世纪的中国水稻栽培研究谭中和(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成都610066)孙光谷(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第六届全国水稻栽培理论与实践学术交流会于1997年8月14日在四川成都召开。会议围绕如何进一步提高我国水稻产量的问题,着重交流了超高产、轻简和适应性……  相似文献   

4.
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水稻育种是一项重要的科研工作。随着科技的发展,相关人员研发出越来越多的新型生物技术,例如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分子标记技术、基因编辑技术等,并在水稻育种研究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解决了育种工作中出现的许多问题。文章论述了生物技术在水稻育种中的作用,总结了生物技术在水稻育种中存在的问题,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中国茶业在经历了一段关于加入WTO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利与弊的热烈讨论之后,如何从中国国情出发,研究制定符合国际规范的健全的切实可行的管理体系,制定完善良好的宏观经济政策扬长避短、趋利避弊,参与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成为现今当务之急,本文拟从茶业经营管理的角度作一粗浅探讨。1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加入WTO后,面对关税削减,配额和许可证的取消,越来越多的非关税壁垒,以及带着雄厚资本和成熟的市场竞争经验的外国企业与处在转轨阶段的中国茶业企业的竞争,中国茶产业遇到了空前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生…  相似文献   

6.
7.
试论21世纪中国耕作学科研究与耕作制度改革的方向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相似文献   

8.
湖北省恩施自治州是全国的稻瘟病常发重发病区之一,新品种在生产上使用年限短。针对这一特点,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恩施州育种工作者确立了“优质高产多抗广适”为总体育种目标,重点开展持久抗稻瘟病育种。通过建立高效稳定的稻瘟病抗性鉴定圃和抗病育种基地,广泛征集和积极创制优异种质资源;对这些资源进行长期鉴定筛选,并利用筛选出的具有持久抗瘟能力的种质资源作供体亲本,采用相宜的杂交配组方式,创制人工制恢(保)组合;对其后代株系进行定向选择,培育具有持久抗瘟能力的不育(保持)系和恢复系,再通过合理配组利用,育成具有持久抗瘟能力的杂交水稻新组合。  相似文献   

9.
随着当今水稻种植业的发展与进步,以及相关技术的应用,人们对水稻的不同需求不断被满足。为能持续提供优质水稻,并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结合当前水稻种植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提出了相关水稻种植技术的改进及发展方案。  相似文献   

10.
发展玉米育种科学 迎接21世纪的挑战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建国以来,我国玉米生产发展迅速,播种面积、总产和单产的增长速度都远远超过同期的发达国家。1996年我国玉米总产和单产均已超过小麦而跃居粮食作物的第二位,同年玉米增产总额在粮食增产总额中占40.8%,高于水稻的26%和小麦的22%,说明玉米在我国粮食生...  相似文献   

11.
论中国迈向21世纪的农作物种子生产程序和种子类别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中国迈向21世纪的农作物种子生产程序和种子类别的确立,应遵循以育种者种子为种源基础,运用重复繁殖技术路线,对种子进行限代繁殖等原则,以适合中国种子现代化特点,并与国际先进技术接轨。建议采用育种者种子→原原种→原种→良种四级程序。并逐步建立以“株系循环法”技术为基础的保种圃和“低温低湿库”双重保种制度。  相似文献   

12.
水稻耐盐性的遗传和分子育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盐胁迫是造成水稻减产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本文从维护膜系统的完整性、离子的区隔化以及渗透调节等三个方面介绍了水稻耐盐性的机理;简要描述了水稻生物耐盐能力、农艺耐盐能力和离体细胞对盐害反应等三种耐盐鉴定方法。总结了近年来对水稻耐盐种质资源的发掘、耐盐性QTL定位和重要基因的克隆以及耐盐水稻选育所取得的进展。通过长期水稻耐盐性评价、已发掘了一些耐盐的水稻种质;定位了七十多个控制Na+/K+含量、存活天数等耐盐性相关性状的QTL;两个水稻耐盐基因SKC1和DST已被克隆;我们已获得系列不同程度耐盐的转基因植株和SKC1/BADH两类耐盐基因聚合系。本文进一步讨论了水稻耐盐性机制的研究以及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前景,试图为深入开展水稻耐盐性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有中国特色的水稻设计育种体系是我国设计育种研究工作中最具有研究基础,也是最可实现自主知识产权的一个领域。重点介绍了国家水稻商业化分子育种技术创新联盟建设这一体系的相关工作和规划。尽管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但只要政产学研深入融合,就能保障该体系的全面建成和推广,服务民族种业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4.
论21世纪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有关理论与实践的讨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讨论了可持续农业的定义与实际含义,对发展与环境,现代农业的功与过,替代还是发展,传统技术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关系等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了并提出相应的见解。重点是强调生产持续性,经济持续性与生态持续性三者的统一,强调前进而不要后退。本文还探讨了中国农业发展的方向与道路。根据中国农业45年成就与不足以及临的难题,提出21世纪目标-实现农业现代化,而集约持续农业是中国式通向农业现代化的具体道路的体现。强调  相似文献   

15.
由万建民教授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水稻遗传育种与品种系谱(1986-2005)》一书分上、下两篇。上篇六章分别回顾了我国水稻育种的成就,综述了种质资源研究与利用  相似文献   

16.
《作物学报》2011,(5):763
由万建民教授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水稻遗传育种与品种系谱(1986—2005)》已正式出版发行。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六章分别回顾了我国水稻育种的成就,综述了种质资源研究与利用、超高产育种  相似文献   

17.
水稻种质资源包括栽培稻、野生稻及育种材料等各种类型,是水稻新品种选育、生物技术研究以及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中国具有丰富的水稻种质资源,但其利用率却不高,原因之一就在于传统方法不能够对其进行准确的研究评价。理想的分子标记具有稳定性高、重复性好、检测简单快速和共显性遗传等优点。本文综述了分子标记技术在水稻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重要功能基因的挖掘、品种DNA指纹库的构建及分子育种材料遗传基础的拓展等方面的作用,旨在为更充分的将分子标记技术应用于水稻种质资源的鉴定和分子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水稻新品种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育种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科研院校、种子企业等单位育种工作力度的加大,农作物新品种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特别是水稻新品种(新组合)更是丰富多彩。大量新品种为广大农民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品种单一的现象得到了有效解决。但是,种子有其特殊性,任何单位选育的水稻新品种,都有其较为鲜明的特性,生产上只能在一定的适宜范围内推广种植,才能将其优良的综合性状充分发挥出来。根据工作中的实践和体会,对当前水稻新品种推广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安全有效地推广水稻新品种提出自己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武运粳23号(原名运2645)系常州市武进区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的早熟晚粳稻新品种,具有熟期适中、高产稳产、增产潜力大、米质优、综合抗性较强、适应性广等特点,2010年2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编号:苏审稻201014).2010年全市常规粳稻面积1.3万hm2,其中武运粳23号达到0.9万hm2,占全市常规粳稻面积的69%.通过广泛开展技术培训,狠抓关键技术的推广应用,技术集成、落实到位,增强专业化服务水平,大力开展高产增效创建活动.2010年全市水稻平均单产596.7kg/667m2,比上年增产46.7kg,增幅达8.4%.  相似文献   

20.
《作物学报》2011,(2):279
由万建民教授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水稻遗传育种与品种系谱(1986—2005)》已正式出版发行。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六章分别回顾了我国水稻育种的成就,综述了种质资源研究与利用、超高产育种、品质育种、抗性育种和新技术育种的理论、技术和经验;下篇十章分别论述了1986—2005年我国水稻育成品种的系谱和选育方法;在附录中还列出了1986—2005年期间育成的2476份常规稻和杂交稻品种的育成年代、育种方法和主要经济性状等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