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宗炎 《种子》1990,(4):57-57
不育系旱育小苗直接抛栽(以下简称小苗抛栽)是将旱育的母本小苗(叶龄1.5~3.0叶)不经过水育和人工移栽,而直接抛栽于繁殖、制种田中的一项新技术。它保留了旱育抛寄的省工省力,小苗移栽和大田直播的分蘖节位低、穗大粒多、节省母本秧田、便于  相似文献   

2.
杂交水稻制种母本塑盘旱育抛栽技术是水稻种子生产上一项新型栽培技术,它能省工,省力,增产,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深受广大制种户欢迎。现将该项技术总结如下:1增产效果与经济效益1.1增产效果:据连续三年制种塑盘旱育抛栽结果统计,水稻种子生产母本盘旱育抛...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培育健壮的机插秧苗的最佳种子处理方法,以期为普及水稻机插秧以及获得高产提供理论依据,于2014年在田间试验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的种子处理方法(催芽与拌种旱育保姆与否)对机插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催芽、拌种旱育保姆的出芽率较其他的处理高,且拌种旱育保姆后,都能显著的增加秧苗的粗度、抑制秧苗生长、增加叶龄,促进根系加粗加快生长的作用显著;催芽处理对秧苗地上部的影响均不显著,却能促进秧苗根的生长,根长显著增加。综合来看,催芽、拌旱育保姆能提高秧苗的素质,是培育机插秧苗的最佳种子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4.
晚杂塑盘旱育抛秧栽培技术具有省种、省工、省秧田、省水、省肥、省成本、增产、增收的特点。枝江市1996、1997年示范推广1.1万hm2,占晚稻总面积的41%,一般田块增产6%以上,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但个别农户效益不好,没有充分发挥该项技术的增产潜...  相似文献   

5.
水稻塑盘旱育抛秧应注意的几个重要环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德新 《耕作与栽培》1998,(1):21-21,40
水稻塑盘旱育抛秧栽培,是集水稻塑盘湿润育秧和肥床旱育稀植这两项技术之长,充分发挥肥床旱育壮秧和塑盘抛栽的优势,克服塑盘湿润育秧秧龄弹性短等弱点,寻求两项技术最佳结合的一项农业适用新技术。通过我市近两年的实践证明,塑盘旱育抛秧表现出秧苗素质高、秧龄弹性大、抛秧用工省、活秧快、发苗早、颖花总量多、穗粒重、产量高等优点。但在技术上应注意几个主要环节。1注意床土培肥和秧床制作型式塑盘旱育秧床的选择培肥标准与肥床旱育秧相同。首先应按1:60的床田比,选择背风向阳、土层深厚、肥沃疏松、管理方便、保水保肥、排透性…  相似文献   

6.
黔中稻区抛秧密度与产量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塑盘小苗旱育抛栽技术,在黔中高海拔(1000~1400m)、低气温(13.9~16.0℃)稻作区,已多有示范,抛秧栽培是成功可行的,但制约产量的因素尚待解决,尤其抛栽的密度问题.因为手栽有规范的株行距,利于通风透光改善田间小气候;抛栽无规范的株行距,田间小气候特征较为复杂.二者之间的不同特征,对其密度有完全不同的要求.在1997、1998年抛秧试验基础上,1999年对抛秧密度与主要经济性状、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关系进行了初步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7.
水稻旱育两段秧和塑盘旱育抛秧技术在生产实践中存在一定的缺陷:一是旱育秧苗生理转换期死苗严重;二是病害多;三是根盘小、苗体轻,根部带土少,立苗难,植伤重;四是塑盘育秧成本高。为了解决这些生产实际问题,根据省农技总站的安排部署,2007年我县实施全省重点农技推广项目:水稻旱育保姆剂拌种和无盘旱育抛秧技术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8.
软盘旱育抛寄两段秧,是国家水稻工程临澧基点通过试验研究提出的一种以两段秧为基础,以旱育秧和软盘抛寄秧为特点,多种技术配套的水稻栽培高产技术。现将1997年晚稻研究、示范情况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试验设在新安镇新河村,供试组合为培两优特青、新香优63、...  相似文献   

9.
王振学等我市位于高纬度的北方寒地稻作区,水稻年种植面积1.87万公顷,近几年来推广水稻超早播旱育大苗栽培技术,使水稻产量和质量大幅度提高,经济效益显著。现将该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水稻旱育壮秧的关键技术金建松倪玉峰(江苏省作物栽培技术指导站南京市210009)江苏省自1992年引入水稻肥床旱育技术以来,应用面积逐年大幅度增长,至1996年全省推广应用面积占水稻面积的46.2%。但发现在生产中存在着旱秧不壮的现象。针对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1.
水稻生态旱育小、中、大苗免耕抛秧试验结果表明,产量之间差异不显著,但解决了目前农村人力、畜力不足和作物茬口衔接紧张的矛盾。旱育小、中苗免耕抛秧适宜冬闲田和早熟油菜田栽培,旱育大苗免耕抛秧适宜晚熟油菜田栽培。  相似文献   

12.
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基础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生活质量的提高,对优质水稻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因此,迫切需要提高优质水稻的产量。分析水稻旱育栽培技术要点,对水稻旱育栽培中的苗床管理、播种管理、病虫害防治及田间管理等进行技术分析,为提高水稻产量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魏栋华 《种子》1999,(3):76-77
长期以来,汕优63制种母本用直播水有移栽法,移栽时,正逢酷署炎热的高温天气,加之劳力紧张,不利母本按要求适时迁插,密度很难保证抽穗整齐度也较差,不易夺高产。为此,1996年我们设计了汕优63制种母本小苗抛植方案,经过试验,效果良好,达到了减轻劳动强度,降低成本,提高制种产量的目的。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l试验内容、方法1.1内容:汕优63制种母本旱育小苗抛植与水有中苗移栽效果比较1.2地点:大悟县新城镇王湾村杂交水稻制种基地。1.3处理及田间设计:本试验设两个处理,旱育小苗抛值为处理1,水有中苗移栽为处理2。采用…  相似文献   

14.
培育壮身是夺取水稻高产的基础.水稻旱育身具有低位分蘖、根系发达、矮壮等优点,移栽大田返青快,分蘖早,成大穗、成穗率、结实率高,水稻易获高产,水稻旱育身是当前推广的最好的育身方式,但旱育身的育身工序较为复杂,尤其是对苗床的调酸、消毒较为严格,农民不易掌握,往往导致站枯病、青枯病及生理性死苗的发生,同时由于农民苗床水肥管理不当,出苗不整齐,长势不均匀,达不到旱育身本来培育壮身效果,影响了水稻旱育衡植技术的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前 ,水稻抛秧栽培作为一项省工省力的种植方式深受农民欢迎 ,尤其是连晚茬的抛秧栽培更具有以下三方面的优点 :(1)能免去弯腰曲背的拔秧、插秧等艰苦劳动 ,减轻劳动强度 ;(2 )由于抛秧工效比插秧高 ,双季稻地区可以适当缓和双夏的季节矛盾 ;(3)采用塑盘育苗秧田面积可以减少四分之三 ,抛秧的秧本比可达 1∶2 5~ 30 ,秧田利用率大大提高。但是由于我地属双季稻区 ,季节矛盾较为突出 ,连作晚稻的抛秧与早稻相比还存在以下的特点 :a 品种选择范围小 ,目前我地早稻大部分都在 7月 2 0日以后才收割 ,而现行推广的晚粳稻品种的播期都在 6月 15…  相似文献   

16.
水稻无盘旱育抛秧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水稻无盘旱育抛秧技术是以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研制发明的高吸水种衣剂"无盘抛秧剂"为核心技术,实施包衣旱地育苗,培育壮秧,并在秧苗根部形成"吸湿泥球",利于抛植立苗,这种方式既综合了塑盘旱育抛秧的带土抛植、易抛秧、易立苗的优点;又综合了肥床旱育抛秧秧龄弹性大、可培育中、大苗壮秧、利于高产的优点,是将旱育秧技术和抛秧技术相集成的稻作新技术.  相似文献   

17.
水稻塑盘旱育机抛秧的特点及栽培技术秦进华刘绪平倪玲(江苏省淮阴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223300)1996年我县实施水稻肥床塑盘旱育苗与机抛秧相结合的栽培技术,经多点试验示范获得成功。1塑盘旱育机抛秧的优点11速度快,工效高。试验示范采用无锡产太湖……  相似文献   

18.
水稻旱育抛秧技术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我省示范推广以来,面积增长迅速,全省2001年旱育秧推广7.2万hm2,抛秧3.1万hm2,旱育抛秧平均单产8177.5kg hm2,旱育手插单产7957.6kg hm2,分别较两段秧增产781.5kg hm2 、561.5kg hm2,效益显著。在该技术的推广中,我省稻区农技人员开展了大量的试验研究,对关键技术指标进行了创新完善,形成了陕南、关中、陕北具有鲜明地域特点的操作规范,为大面积推广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1 采取的主要技术路线根据水稻幼苗期耐寒耐旱通气组织不健全的生理特点,改两段水育为旱育……  相似文献   

19.
水稻苗床本田全程免少耕无盘旱育抛秧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田间试验探讨了4种旱育秧方式对水稻出苗时间、出苗率、成秧率、整齐度和秧苗素质的影响,同时还探讨了苗床免少耕 旱育保姆抛秧型、塑盘旱育两种育秧方式在本田免耕和翻耕条件下对抛秧立苗、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苗床免少耕条件下,旱育保姆能明显提高水稻出苗率、成秧率和整齐度,提高秧苗素质和延长秧龄弹性,并可用旱育保姆旱育秧型替代抛秧型培育无盘抛秧;本田翻耕比免耕更易于抛秧立苗,但立苗时间基本无差异,用旱育保姆抛秧型培育的秧苗立苗速度显著快于塑盘旱育秧;无论是本田免耕还是翻耕,无盘旱育抛秧均比塑盘旱育抛秧增产,增产幅度为3.29%~4.95%;水稻苗床本田全程免少耕无盘旱育抛栽产量最高,技术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20.
敬金星 《作物杂志》1996,12(2):33-36
水稻旱育高效栽培的生态生理特性湖南省水稻旱育高效栽培技术及其应用理论研究课题协作组50年代,日本学者曾对水稻旱地育秧秧苗的形态特征和某些酶的活性及多种营养元素的含量进行过研究。80年代前,国内很少进行过旱育秧的应用理论研究,80年代以来,我国北方稻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