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 毫秒
1.
2.
3.
农业是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该文通过对文献资料和大量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得出中国农业活动产生的甲烷和氧化亚氮分别占全国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量的50.15%和92.47%,农业源占全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17%;通过改善反刍动物营养可降低单个肉牛甲烷排放15%~30%;推广稻田间歇灌溉可减少单位面积稻田甲烷排放30%;一个户用沼气每年最大可减少温室气体2.0~4.1 t二氧化碳当量;推行缓释肥、长效肥料可减少单位面积农田氧化亚氮50%~70%。该文建议尽快开展减排技术示范,对减排技术的适应性和经济性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4.
中国农业温室气体减排潜力及其政策意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农业温室气体减排GTAP-E模型及其数据库构建,模拟了中国农业温室气体减排潜力及其政策意涵,其结论为:农业温室气体减排5%,我国GDP将降低0.059%,社会福利将提高11.6亿美元;水稻的价格上升22.08%,其他农作物价格上升2.9%;牛羊类的价格上升163.43%,猪禽类的价格上升0.57%,其他畜产品价格下降0.98%。农业温室气体减排5%降低了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使得农产品的出口大大下降,但是却提高了其他部门的出口,导致我国净出口增加了45.5亿美元,农业征收排放税的税收收入为223.11亿美元。 相似文献
5.
6.
农业微环境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二氧化碳(CO2)、氧化氮(N2O)、甲烷(CH4)等气体排放量的增加所引进的温室效应是全球变暖的主要促动因素。同时各种温室气体的产生和排放量也同样受其所处环境状况的影响与反馈作用研究各环境要素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影响机制是调节气候变化与温室气体排放循环反馈过程的关键环节,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全球变暖真挚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阐述了土壤排放N20、CH4对环境因素的影响,并提出温室气体减排措 相似文献
7.
根据IPCC Guidelines(1995)提供的方法,对1990年江浙沪地区农业生产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进行了统计计算。农业生产中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是甲烷,江浙沪地区农业生产中CH4排放量为2203Gg,而CH4的排放主要来自水稻田,占总农业部门CH4排放的80.3%。 相似文献
8.
减缓农业生产中温室气体排放的对策及其经济可行性初探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探讨了减缓农业生产中温室气体排放的各种可能途径,如:改进土地利用格局,减少农业系统碳C分离,增加生物燃料生产,提高饲料质量,开发沼气生产,加强稻田水肥管理等等,并初步讨论了实施这些减排措施的经济可行性问题。 相似文献
9.
农业生产过程所产生的温室气体在全球生产活动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中占有很大比例,因此对农业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进行测算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对实现农业节能减排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1993―2011年中国农业生产的相关统计数据,借鉴前人关于农业生产中各种温室气体排放源排放系数的研究成果,测算了中国农业生产过程中的CH4、N2O和CO2排放量,并分析了影响因素。结果表明,CH4排放量基本平稳波动不大,N2O排放量从1993年的93.21万t波动增加到2011年的120.51万t,农业生产资料CO2排放量由15 626.98万t增加到31 258.10万t。种植业CO2排放主要分为土壤排放和生产资料排放,土壤CO2排放与大气温度、土壤温度、地表温度和土壤水分有关,生产资料CO2排放主要是由化肥和农药造成的;种植业CH4、N2O排放原因较为复杂,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动物肠道发酵CH4、N2O排放的影响因素主要取决于动物种类、饲料特性、饲养方式和粪便管理方式等。 相似文献
10.
利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对华北地区4种农业管理措施下的小麦农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CO_2、CH_4和N_2O)的排放通量进行了观测,并对其综合增温潜势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麦季农田土壤是N_2O和CO_2的排放源,CH_4的吸收汇。与秸秆不还田(SN)相比,秸秆还田(SR)显著提高了CO_2和N_2O的排放量,但增加了CH_4的吸收量。通过施用新型肥料(SRC)或采用氮肥条施(SRR)的施肥方式,可以降低22.4%~35.5%的N_2O排放量,并增加9.3%~44.2%的CH_4吸收量。尤其是SRR可以抵消由于秸秆还田引起的N_2O增排。4种管理措施下的麦田是大气总温室气体的吸收汇,在秸秆还田基础上施用新型氮肥品种或采用氮肥条施的施肥方式,能够达到温室气体减排,且增产增效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12.
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机理与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50,自引:2,他引:50
根据近几年国内外相关文献,对农田土壤中二氧化碳,甲烷与氧化亚氮排放相关机理及影响因子进行了归纳,并介绍了动物废弃物施用于农田土壤所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的变化情况,同时还对一些与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影响因素有关的定量模拟方程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3.
湖北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业是湖北的优势产业,对长江沿岸经济发展与支撑能力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湖北只有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才有可能实现整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湖北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人口增长,耕地锐减,人地关系矛盾加剧;中低产田面积大,水土流失严重,农业生态系统抗灾性差;农业自然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现象比较普遍;农业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认真做到:因地制宜地大力推广各种生态农业优化模式;对全省各个农业区农业内部结构、生产布局进行合理调整;通过“种养加”相结合、“产供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构建生态工程,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两项基本国策,当前特别要注意控制农村环境污染及抓好灾后重建工作;要开展农业系统工程的研究,为各个农业区设计良性循环的系统模型,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全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优化模式。 相似文献
14.
研究并总结香港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和气候行动的有益经验,可为全国其他地区的减排行动提供科学依据。利用脱钩指数和LMDI因素分解模型分析了1992—2015年香港温室气体排放变化特征、结构特征和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香港温室气体排放和能源消费已初步实现达峰,峰值均出现在2014年;2015年碳强度比2005年降低了40.82%,已实现2030年目标;(2)香港碳排放与经济发展为非常理想的强脱钩状态;(3)能源消费碳排放对香港碳排放总量起的是减排作用,非能源消费碳排放起的是增排作用;能源强度、能源消费碳排放系数和碳强度这3个驱动因素的累积影响对香港起了积极的减排作用,能源强度因素贡献最大;人均GDP、人口、能源结构和碳排放结构因素的累积影响对香港一直起增排作用,人均GDP和人口因素的累积增排贡献最大,高耗能的发电行业能源消费比例和碳排放比例居高不下是能源结构和碳排放结构因素起增排作用的重要原因。清洁发电、节约用电是未来香港气候行动的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15.
基于作物模型的温室环境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改进温室环境管理系统的性能,获取实时动态生成的决策信息,建立了基于作物模型的温室环境管理系统。在借鉴前人先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建立了简化的温室番茄和黄瓜作物生长模型;其次,通过收集资料和专家经验建立了温室环境管理知识库;最后,应用农业环境实时监测数据,综合利用模型预测和知识推理建立了温室环境管理决策支持系统。通过实际运行表明,系统可实时动态输出室内温度、光照等参数的优化值及其它相关辅助决策信息,通过进一步完善可望取得更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17.
保护地生产条件下的土壤退化问题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49,自引:1,他引:49
通过对保护地土壤退化问题的综合分析可知,退化的根本原因在于:①迄今为止保护地生产上尚未建立完善的耕作制度,因此不能很好地解决保护地轮休时的土壤环境问题。②市场的需求与保护地的轮作没有统一起来,连作造成营养元素的失衡、土传病虫害的发生与蔓延。③肥料的盲目过量使用降低了肥料的利用率,在土壤中积累了大量的盐分,加剧了土壤的次生盐渍化。④多数保护地至今仍沿用大水漫灌的灌溉方法,这样不仅浪费大量的水资源,也是土壤次生盐渍化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对策如下:首先在保护地轮休前大力推行机械方耕、客土、排土等耕作方法,使土壤得到充分的修复。其次,将市场需求与保护地轮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适宜于保护地的土壤轮作制度。第三,以有机食品生产的技术标准为依据,实施因土、因作物、因设施的运行情况,统一调配,科学施肥。第四,建立健全保护地的节水灌溉制度和节水技术体系,将节约水资源与改善保护地环境统一起来。通过实施上述综合措施来提高保护地的持续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18.
除草剂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设对照、尿素、尿素+草甘膦和尿素+丁草胺4个处理,尿素氮用量为200mg·kg-1干土,除草剂用量为10mg有效成分·kg-1干土。在实验室恒温培养条件下,研究除草剂对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菜田土壤中施用氮肥显著增加了温室气体N2O、CO2和CH4的排放。尿素氮肥中添加草甘膦显著抑制N2O、CO2的排放,分别比尿素处理降低48.4%和20.2%;添加丁草胺显著抑制N2O排放,比尿素处理降低23.2%,对CO2排放略有减少但不显著;草甘膦和丁草胺对CH4排放都无明显影响。这说明除草剂对土壤温室气体的排放具有显著影响,但不同除草剂品种的效应也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在农田温室气体排放估算时应考虑除草剂的施用对温室气体减排所产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当前吉林省正在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本文介绍吉林省发展循环农业现状,分析了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大宣传力度、加大投资融资支持力度、提高循环农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建立健全循环农业发展的制度体系等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