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培养基成分对红树莓不定芽分化会产生直接影响。试验结果表明:BA与IBA配合使用诱导不定芽分化的效果优于KT与IBA的配合使用和BA与IAA和NAA的配合使用。在1/2MS大量元素+BA1.5mg/L+IBA0.1mg/L分化培养基中,不定芽分化率大于80%;当BA增加到2.0mg/L时,不定芽的分化率最高(95.6%);30-50g/L的蔗糖以及NH4NO3与KNO3的适当比例有助于红树莓不定芽的  相似文献   

2.
冬小麦分蘖发生过程中内源激素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3,自引:5,他引:18  
梁振兴  马兴林 《作物学报》1998,24(6):788-792
1990-1992年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小麦分蘖发生与主茎内源吲哚乙酸及细胞分裂素类物质-玉米素核苷和玉米素的关系。结果表明,IAA和ZR+Z的含量,尤其是二者间的比值与分蘖发生密切相关,当IAA+(ZR+Z)值低时,利于分蘖发生;反之则不利于分蘖发生。在小麦穗发育进入小花原基分化期之后,IAA/(ZR+Z)值显著升高,可能是导致分蘖停止发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1992~1995年,连续4年对盐粳187肥床旱育,分蘖成穗情况进行了系统追踪考察研究的结果表明,与常规湿润育秧相比,旱育秧有以下特性;(1)分蘖发生量多,成穗率高;(2)穗型较大,分蘖穗与主茎穗相比,穗型差异小;(3)对产量影响最大的是穗总粒数,培育壮秧,扩行稀植,及早控苗,增施穗肥量是中粳稻旱育秧进一步提高产量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4.
外源IAA、GA3和ABA影响不同穗型小麦分蘖发生的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山农15和山农8355为材料,研究外源生长素(IAA)、赤霉素(GA3)、脱落酸(ABA)对小麦分蘖发生的影响及其作用方式。结果显示,外源IAA和GA3可抑制分蘖的发生,而外源ABA则仅减缓了分蘖发生速率。进一步分析外源激素对分蘖芽生长动态及分蘖节中内源激素变化的影响,发现外源IAA和GA3完全抑制分蘖芽的生长,而外源ABA明显减缓了分蘖芽的生长速率。外源IAA提高分蘖节中IAA含量和IAA/ZT比,抑制ZT含量的提高;外源GA3提高分蘖节中IAA含量、IAA/ZT比和ABA/ZT比,抑制ZT含量的提高;外源ABA提高分蘖节中ABA/ZT比,减缓了ZT含量的升高速率。相关性分析显示,分蘖芽的生长与ZT呈显著正相关,与IAA、IAA/ZT比和ABA/ZT比呈显著负相关,与GA3和ABA呈不显著的负相关。试验结果表明,IAA和ZT在小麦分蘖发生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外源激素主要通过影响内源IAA、ZT含量以及IAA/ZT比和ABA/ZT比来影响分蘖芽的生长,进而调控小麦分蘖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基因枪轰击后大麦幼胚的组织培养及植株再生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以基因枪轰击后的6个大麦品种的幼胚为材料,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的ABA,2,4-D,ZT和IAA对胚幼的出愈率、愈伤组织分化特性和植株再生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用1.0mg/L的ABA在诱导培养基上处理幼胚能大大降低胚芽鞘发生率,并对出愈率和胚性愈伤组织的形成无不良影响;经1.0mg/L的2,4-D诱导产生的胚性愈伤组织转到分化培养基上以后,芽分化率可达8%~17%,而4.0mg/L 2,4-D处理芽分化率极低。1.0mg/L ZT与0.1mg/L IAA配比能降低分化过程中不定根的发生率,有利于芽的分化。通过植株再生系统的优化,6个大麦品种的转化幼胚植株再生率达到2%~8%。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单株移栽法建坪的几种野生草地早熟禾成坪初期生长、分蘖和根茎特性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其对成坪特性的影响.旨在为草地早熟禾的建坪及开发利用等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不同野生居群在分蘖、地下根茎特性和成坪速度上存在巨大差异。5月底,分蘖数变异范围为47.3-96.7,根茎数变异范围为31.66-41.33条,变异系数高达41.2%;成坪速度与分枝角度之间存在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811;坪用价值综合评定中.05P06和05P10表现良好。  相似文献   

7.
内源CTK和IAA平衡对水稻分蘖芽休眠与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水稻抽穗期分蘖休眠与萌发转换过程中CTK和IAA含量及CTK/IAA值的变化,探讨内源激素平衡对水稻分蘖的调控作用。采用外施6-BA打破分蘖芽休眠和去穗后外施IAA抑制分蘖芽萌发两种处理,创建分蘖芽休眠与萌发转换的材料,测定伸长节和伸长节分蘖芽中CTK和IAA的含量。6-BA处理打破了分蘖芽的休眠,显著提高了倒二节和倒二芽中CTK含量,降低了倒二节中IAA含量,对倒二芽中IAA含量影响不大,显著提高了节、芽中CTK/IAA值。去穗后外施IAA逆转了去穗对节、芽CTK含量提高效果,CTK含量维持在较低值,显著提高了倒二节中IAA含量,对倒二芽中IAA含量无显著影响,显著降低了节、芽中CTK/IAA值。CTK和IAA共同调控分蘖发生,较高的CTK/IAA值利于分蘖芽萌发,较低的CTK/IAA值使其休眠,节中CTK/IAA值在2.6~2.8,芽中CTK/IAA值在4.8~5.0,可作为分蘖芽休眠与萌发转换的临界指标。  相似文献   

8.
水稻分蘖对水稻产量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探讨水稻分蘖特征特性,选用了6个不同的分蘖势类型水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参试的6个水稻品种分蘖势在0~0.3667个/株·d,叶片生长速度在0.1500~0.2143片/株·d,西科12、Y两优143、Y两优2号为强分蘖势的品种;而科优21、Q优6号、紫优93是弱分蘖势的品种.对强分蘖势的水稻品种在分蘖期进行氮肥营养调控研究表明:在较高土壤肥力的条件下,不施氮肥处理能确保高产目标有效穗的实现,减少了无效分蘖的发生,Y两优143和Y两优2号的成穗率达到63.16%和64.47%,显著高于施用分蘖肥的处理.施用氮肥后,明显导致发生较多的无效分蘖,两个品种的成穗率比对照降低5.72%~6.69%和5.11%~9.1%.通过对分蘖势弱的品种施用不同分蘖肥研究表明:在较高的土壤肥力下,少施用氮肥对水稻确保有效穗和提高成穗率有利,施用10%的分蘖肥处理下成穗率达到63.53%,高于其他的处理1.43%~5.35%.  相似文献   

9.
以扬稻6号和南粳44为材料,研究了外源ABA、GA3和NAA对水稻分蘖芽生长的影响及其与内源激素的关系。结果表明,外源GA3和NAA可以完全抑制分蘖芽的生长,而外源ABA只是减缓了分蘖芽的生长速率而没有完全抑制其生长。外源GA3和NAA均提高了分蘖节和分蘖芽中ABA含量,抑制了分蘖节和分蘖芽中Z+ZR含量的提高,而且外源GA3还提高了分蘖节中IAA含量,另外,IAA和Z+ZR含量的变化早于ABA含量的变化。分析试验结果表明IAA、ABA和Z+ZR三种内源激素与水稻分蘖芽生长密切相关,IAA和Z+ZR是生长的主要调控因素,而ABA不是,外界因素对分蘖芽生长的调控主要通过调控这3种激素实现。  相似文献   

10.
水稻中位蘖的分蘖规律与生产力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经冀粳14号的主茎和不同蘖位1 ̄4次分蘖为材料,研究了水稻中位蘖规律与生产力。结果证实,。中晚熟水稻品种主茎有两个蘖位转折期,依此将主茎蘖位划分为下、中、上3部分;水稻主茎3 ̄n-1蘖位为中部蘖位。在中位蘖中,主茎n蘖位上一次分蘖与主茎n-2蘖位下一次分蘖具有n-2的蘖、蘖同伸规律,即经向上主茎每长2片叶,横向上分蘖次数增加1次的规律,在所有1次分蘖中,n-1和n-2蘖位1次分蘖生产潜力最大;在所有2次分蘖中n-3和n-4用中位蘖2次分蘖生产潜力最大;在所有3次分蘖中n-5和n-6蘖位3次分蘖生产潜力最大;合理利用中位蘖优势具有14.9%左右的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11.
起身肥对水稻分蘖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宁粳2号为材料, 通过塑盘穴播育秧,带土、带肥移栽,研究了起身肥对水稻分蘖的发生、氮素积累量、氮肥利用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移栽后17 d,基蘖肥水平相同条件下,起身肥处理 (N-100%) 群体茎蘖数比非起身肥处理 (CK) 高3´105 hm-2。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N-100%处理中,>3叶龄分蘖比率显著高于CK。与CK相比,N-100%处理多施5.55 kg N hm-2,而分蘖成穗率、有效穗数、氮素积累量、氮肥利用率和产量均显著提高。N-75%处理 (施起身肥,基蘖肥施量为常规的75%) 中,总施肥量比CK低32.4 kg N hm-2,而氮素积累量和氮肥利用率均高于CK。N-50%处理 (施起身肥,基蘖肥施量为常规的50%) 基蘖肥水平过低,影响分蘖的发生与生长,与CK相比,氮肥利用率和产量都显著降低。因此,适量的起身肥可以促进分蘖的早生快发,提高水稻的分蘖成穗率,减少基蘖氮肥的施用量,促进水稻对氮肥的吸收和利用,提高氮素积累量和氮肥利用率。  相似文献   

12.
甜高粱分蘖去留与糖产量及氮素利用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田条件下采用人工去除分蘖的方法,研究了两种种植密度下甜高粱高产品种分蘖特性对糖产量及其干物质生产和氮素吸收利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常规种植密度(每公顷75 000株)下,保留分蘖较单茎秆植株对主茎和分蘖茎含糖量影响较小;在较低种植密度(每公顷37 500株)下,保留分蘖植株主茎含糖量明显下降,分蘖茎含糖量与单茎秆植株接近。在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保留分蘖植株较单茎秆植株开花前和开花后茎秆、叶片和穗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均显著增加,保留分蘖显著提高了总生物量,达21.9%和81.6%,总糖产量分别增加了17.1%和63.8%。保留分蘖植株开花后氮素向茎秆分配比高,同时,保留分蘖植株叶片氮积累及分配比例明显提高,叶片干重占植株总干重比例显著增加,单位氮素糖生产效率下降,但未达显著水平。常规密度和较低密度下分蘖茎糖产量的补偿效应分别可达20%和62%以上,说明常规种植密度下保留分蘖利于增加甜高粱糖产量,并能够达到简化栽培管理和降低经济人力投入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水稻有效分蘖与土壤含水量的关系,以杂交早稻‘淦鑫203’和晚稻‘五丰优T025’为材料分早晚季进行试验,以不晒田为对照,设计4个晒田处理(分蘖数达预计成穗数的70%连续晒田5天及10天、80%成穗数晒田5天及10天,分别记为W1、W2、W3和W4),采用土壤水分自动记录仪监测土壤5、10、20 cm深的体积含水量,研究不同晒田处理条件下土壤含水量对水稻分蘖成穗的影响。结果表明:早稻分蘖末期W1、W3和W4晒田处理及晚稻W2和W3处理均能控制无效分蘖,提高成穗率。早稻晒田处理效果排序为:W4> W1> W3> CK> W2,晚稻为W2> W3> W1> CK> W4。单株有效分蘖数和成穗率与5、10、20 cm土壤体积含水量的关系可用二次曲线拟合;早、晚稻分蘖末期排水晒田至0~20 cm土壤体积含水量为47%~55%时,有效分蘖数和成穗率较高。  相似文献   

14.
水稻分蘖芽的环境敏感期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蒋彭炎  马跃芳 《作物学报》1994,20(3):290-296
本文以早籼稻、晚粳稻、籼型杂交稻等5个具有不同分蘖力的水稻品种为材料,研究了水稻分蘖芽分化发育过程中对外界环境的敏感期。结果表明:水稻分蘖芽从分蘖原基形成起,经过一幼一基、二幼一基、三幼一基、四幼一基期后、其第一叶就超过前出叶。然后伸出母茎叶鞘,长成正常分蘖。在这个过程中,三幼一基向四幼一基发展的转  相似文献   

15.
以特优7571为材料进行田间试验,设置6:3:1(N1)、5:3:2(N2)、4:3:3(N3)3个基:蘖:穗肥比,研究了相同施氮素水平不同基追比例对机插稻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N3处理产量和氮肥吸收效率明显高于N2和N1处理,与N2差异显著。N3处理的千粒重、结实率、干物质积累量、叶面积指数和穗部氮素积累量均高于其他2个施氮处理,但茎蘖数和有效穗数相对重施基肥处理(N1)略低。因此,提高分蘖肥和穗肥比例可以提高机插水稻中后期氮素和干物质积累量,从而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6.
氮素基、蘖肥减量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研究水稻氮肥减量施用的有效途径,以粳稻品种‘通粳981’和‘南粳44’为材料,利用小区试验研究了在穗肥施用量相同条件下氮素基、蘖肥不同施用水平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素基、蘖肥减量降低水稻高峰分蘖数,对水稻高峰分蘖数出现时期影响不大;氮素基、蘖肥减量使水稻剑叶抽穗后7天叶绿素含量增加,降低水稻干物质的积累,对水稻农艺性状影响不大;氮素基肥减少50%增加了叶基角与叶开角,降低了披垂度;氮素基肥减50%提高水稻成穗率、千粒重,使水稻增产或稳产。  相似文献   

17.
施氮量对高产早稻氮素利用特征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曾勇军  石庆华  潘晓华  韩涛 《作物学报》2008,34(8):1409-1416
以高产早稻组合陆两优996(两系)和金优463(三系)为材料, 通过不同的氮肥施用量对其氮素吸收特征、群体结构及产量形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1) 施氮有利于增加叶片叶绿素含量以及茎、叶、穗中的氮素含量, 提高叶面积指数, 促进齐穗期以前特别是分蘖盛期至齐穗期的干物质生产和氮素积累。施氮量增加, 分配到茎和叶中氮素的量及比例增加, 干物质生产效率和稻谷生产效率下降。(2) 每穗粒数和有效穗数是影响双季早稻产量的最主要因素, 适量施氮可以提高临界茎重以上的茎蘖比例, 增加每穗粒数。过量施氮会抑制水稻的前期分蘖, 降低临界茎重以上的茎蘖比例, 使每穗粒数降低, 同时影响后期特别是乳熟期以后的物质生产和氮素吸收。本试验条件下, 穗型较大、株型紧凑的组合陆两优996, 施氮量以225 kg hm-2为宜; 而分蘖力较强、穗型较小、株型较松散的组合金优463, 施氮量以180 kg hm-2为宜。  相似文献   

18.
低桩机割再生稻氮肥施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适应再生稻头季低桩机割条件下再生季分蘖生育特性的变化,设置再生季不同氮肥施用量和施用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再生季分蘖消长、产量及其构成,研究了再生季氮肥施用技术。结果表明,再生季经济施氮量为180 kg/hm2,采用早施促蘖肥,中期分次施用穗肥和粒肥的方法,可以有效促进有效分蘖的萌发及其穗粒发育,显著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水旱轮作系统中水稻氮肥减量施用技术,在高原粳稻区小麦–水稻和蚕豆–水稻模式中,以当地主栽水稻品种隆科16为材料,在不施基蘖氮肥的条件下,分别施纯氮0、90、120、150、180和210kg/hm2作穗肥,按促花肥:保花肥=6:4进行施肥,并以常规施纯氮285kg/hm2作为对照(基肥: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0.25:0.25:0.25:0.25),分析了水稻的群体生长特性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2种轮作模式中,不施基蘖氮肥,只施用适量(180kg/hm2)穗肥氮,水稻产量与对照相持平。在水稻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小麦–水稻和蚕豆–水稻模式不施基蘖氮肥处理的最低水稻分蘖数分别达到对照的91.09%和87.62%,最高分别达到对照的95.05%和91.11%,成熟期有效穗数与对照差异不显著,不施基蘖氮肥只施穗肥氮能显著提高水稻成穗率。与对照相比,施穗肥氮后水稻的有效穗数、干物质积累量和阶段增量以及群体生长速率明显加快。小麦–水稻和蚕豆–水稻模式中,穗肥氮用量为180kg/hm2处理,氮肥投入比对照减少36.84%,水稻经济效益最高,达到了节本增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以超级稻宁粳1号为材料,研究穗肥施用时间对不同秧龄机插水稻产量及其群体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穗肥施用条件下,机插水稻在适龄移栽时其产量、各生育阶段的群体生长速率、茎蘖动态、叶面积指数、光合势等均优于超秧龄移栽水稻。适龄移栽并于叶龄余数4、3 (D4-3)等量施用穗肥时,其产量、拔节至抽穗和抽穗至成熟阶段的群体生长速率、茎蘖成穗率、抽穗后的叶面积指数和群体光合势、抽穗期有效叶面积及其比率、高效叶面积及其比率、上三叶的叶片披垂度均高于叶龄余数5、3 (D5-3)和叶龄余数5、4 (D5-4)时等量施用穗肥的处理。而超秧龄移栽时,D5-4处理的产量、抽穗至成熟阶段的群体生长速率、拔节后各生育时期的群体茎蘖动态、群体叶面积指数、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N-n)后的群体光合势、抽穗期有效叶面积和高效叶面积、基部3节间长度及3节间总长占秆长比例均优于D5-3和D4-3处理。说明机插水稻适龄移栽对水稻高产的获得尤为重要。适龄移栽时,穗肥于叶龄余数4、3等量施用可以形成良好的群体获得高产,而在超秧龄移栽时,将穗肥施用时间适当提前到叶龄余数5、4,可以促进部分动摇分蘖转化为有效分蘖并最终成穗,适当弥补秧苗因超秧龄移栽而造成的生长量不足,但穗肥的提前施用也使得基部节间过度伸长,增加了倒伏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