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5年4月22—23日,由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国家油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中国作物学会油料作物专业委员会联合举办的“芸薹属作物基因组学与分子育种高级研讨会”在武汉中油所召开。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范云六院士、湖南农业大学官春云院士、  相似文献   

2.
<正>农业部油料作物生物学与遗传育种(综合性)重点实验室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牵头建设农业部油料作物生物学与遗传育种学科群,其主要研究方向为油料作物种质资源及基因挖掘、油料作物品质及特殊代谢物的合成调控与测试技术、油料作物基因组学、油料作物分子设计育种理论与技术、油料高产  相似文献   

3.
<正>我国科学家在高产优质水稻品种设计育种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于2017年3月20日在线发表于Nature Plants杂志。中国农科院水稻研究所曾大力研究员和中科院遗传发育所田志喜研究员为共同第一作者,中国农科院水稻所、深圳农业基因组所钱前研究员和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家洋研究员为共同通讯  相似文献   

4.
罗宝  谭永俊  唐志东 《作物研究》2012,26(4):399-403
从比较基因组学的概念和内容、芸薹属重要作物的比较遗传作图、比较QTL定位等方面阐述了各物种间基因组的共线性关系、染色体内和染色体间的同源性、重要性状基因在QTL区域的映射,对芸薹属作物分子育种改良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在即将跨入二十一世纪、我国即将加入WTO及油料和豆类作物面临国际市场激烈竞争的情形下,首界全国青年油料和豆类作物学术研讨会于1999年11月23日在北京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作物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所、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所、国家大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南京农业大学大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农业现代化研究所等单位共同组织召开的。中国农科院副院长、中国作物学会副理事长杨炎生研究员致开幕词,中国工程院院士范云六研究员、农业部科技开发中心、科技部农村发展中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863…  相似文献   

6.
《中国稻米》2020,(1):22-22
2019年12月8日,中国作物学会水稻专业委员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暨首届全国水稻研究所所长年会、中国稻文化与产业发展研讨会在杭州召开。中国作物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科院副院长万建民,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温福、张洪程,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胡培松,中国作物学会第二届水稻专业委员会会长程式华及来自全国各地的水稻科研人员、水稻种业和米业企业负责人、稻文化研究推广人员200余人参加了会议。大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委员会,胡培松院士当选会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水稻研究所副所长钱前及广西壮族自治区农科院院长邓国富、辽宁省农科院院长隋国民等19位著名水稻遗传、育种、栽培、植保等领域专家当选副会长,赵正洪、王丰、潘国君等122位全国地方水稻研究所所长、专家当选委员。  相似文献   

7.
董玉琛,女,1926年生于河北省高阳县。1950年毕业干河北省立农学院,获学士学位。1954年赴苏联哈尔科夫农学院攻读遗传育种研究生,1959年1月获候补博士学位,随后到列宁格勒、瓦维洛夫什物栽培研究所进修作物遗传资源。同年5月回国后在中国农科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工作。曾任品种资源室副主任、主任,中因农科院作物品种资源所副所长、所长。现任品种资源所研究员,兼任中国作物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农学史遗传资源分会主任委员、《作物学报》和《作物品种资源》副主编、《中国农业科学》和《生物多样性》编委.博士生导师。董玉琢是我国作…  相似文献   

8.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6,28(4):486-486
现代农业已经发展到了”分子农业”时代,基因工程、转基因技术等分子生物学手段广泛应用于植物的遗传育种,基因组学的研究成为植物基因资源发掘的基本科学平台,分子育种成为植物育种的最主要手段之一。为加强与国际植物分子育种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推动应用基因组学与植物分子育种科学的发展.The Generation Challenge Programme(全球挑战计划)、国际水稻研究所、海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农业科学院、海南省热带农业资源开发利用研究所等单位发起,定于2007年3月23—27日在海南省三亚市举办“第二届植物分子育种国际学术研讨会”。  相似文献   

9.
《中国水稻科学》2007,21(1):102-102
现代农业已经发展到了“分子农业”时代。基因工程、转基因技术等分子生物学手段广泛应用于植物的遗传育种,基因组学的研究成为植物基因资源发掘的基本科学平台,分子育种成为植物育种的最主要手段之一。为加强与国际植物分子育种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推动应用基因组学与植物分子育种科学的发展,由The Generation ChallengeProgramme(全球挑战计划)、国际水稻研究所、海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农业科学院、海南省热带农业资源开发利用研究所等单位发起,定于2007年3月23-27日在海南省三亚市举办“第二届植物分子育种国际学术研讨会”。  相似文献   

10.
《玉米科学》2006,14(6):F0002-F0002
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玉米研究中心是2003年在原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品种资源研究所和原子能研究所玉米研究力量的基础上依托农作转基因资源与基因改良重大科学工程成立的玉米科研中心。中心下设种质资源保存与鉴定、功能基因组学、基因发掘与种质创新、转基因与分子育种、品种选育、栽培生理、玉米信息7个研究室以及海南、昌平和廊坊3个试验站,  相似文献   

11.
1.增补下列15位同志为马铃薯专业委员会委员: 王 蒂 甘肃农业大学校长 博士、教授 潘政扬 云南省农业厅厅长、云南省马铃薯产业协会会长 王建青 辽宁省农业展览馆馆长 高级农艺师 甘 霖 湖南农业大学园艺系主任 博士、教授 郭华春 云南农业大学 博士、副教授 柳 俊 华中农业大学园艺系 博士、副教授 谢发成 贵州省扶贫办扶贫开发中心主任 田恒林 湖北恩施南方马铃薯中心 副研究员 盛万民 黑龙江省农科院马铃薯研究所育种室主任 硕士、副研究员 姜成模 吉林省延边农科院生物技术所所长 副研究员 谢开云 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所 博士、副研…  相似文献   

12.
由澳大利亚国际农业研究中心(ACIAR)资助、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主持的中澳合作项目“花生条纹病毒诊断改良和防治”,于1996年开始实施,1998年结束。ACIAR邀请澳大利亚西澳洲农业生物技术中心主任Jones博士和新加坡国立大学分子农业生物学...  相似文献   

13.
《花生学报》2005,34(1):24-24
由山东省花生研究所主持,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所、大连理工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系共同承担的。花生、油菜、大豆等油料作物规模转化技术与新品种(系)选育”被国家科技部列入国家转基因植物研究与产业开发专项,像花生黄曲霉毒素污染等一些难题有望得到解决。课题总经费360万元,其中有国家拨款180万元,省配套180万元。  相似文献   

14.
<正>2017年8月1日至3日,第十届全国大豆学术讨论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会议主题为"继往开来,创新驱动大豆科技发展"。会议由中国作物学会大豆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东北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共同承办。来自全国125个单位的581位代表参加了会议。中国作物学会常务理事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万建民院士到会致欢迎辞并做重要讲话。  相似文献   

15.
李 璋,男,1938年11月生,中共党员,研究员。1963年8月毕业于西北农学院,分配到中国科学院西北生物土壤研究所兰州分所,1965年8月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成立,遂进该所工作。历任组长、副主任、副所长、所长等职,并兼任陕西省植物遗传工程育种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农业专家咨询团专家,中国遗传学会理事,陕西省遗传学会理事长,中国农学会高级会员,陕西省农学会副会长,陕西省作物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西北植物学报》常务副主编,《陕西省农民报》高级顾问,《麦类作物学报》编委,《陕西农业科学》编委。李 璋研究员长期…  相似文献   

16.
<正>由中国作物学会大豆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承办,中国科学院大豆分子设计育种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耕作栽培研究所、黑龙江省农业科院牡丹江分院、黑龙江省院士工作办公室共同协办的第25届全国大豆科研生产研讨会于2015年8月25日至27日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隆重召开。来自26个省(市、区)119家单位及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563位代表参加  相似文献   

17.
《大豆科学》2007,26(1):70-70
现代农业已经发展到了“分子农业”时代,基因工程、转基因技术等分子生物学手段广泛应用于植物的遗传育种,基因组学的研究成为植物基因资源发掘的基本科学平台,分子育种成为植物育种的最主要手段之一。为加强与国际植物分子育种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推动应用基因与组学植物分子育种科学的发展。TheGenerationChallengeProgramme(全球挑战计划)、国际水稻研究所、海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农业科学院、海南省热带农业资源开发利用研究所等单位发起,定于2007年3月23-27日在海南省三亚市举办“第二届植物分子育种国际学术研讨会”。  相似文献   

18.
由国际半干旱热带地区作物研究所和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共同举办的花生病毒检测和鉴定技术培训班于1990年10月15—26日在武昌开班,该培训班讲授花生病毒检测和鉴定技术,重点传授酶联免疫血清试验(ELISA)中应用青霉素酶系统、蛋白质A包被以及点免疫(DIBA)等八十年代先进植物病毒检测技术。国际半干旱热带作物所豆科病毒室主任、高级植物病毒专家D.V.R.Reddy博士亲临培训班讲授试验原理、传授试验技术。学习期  相似文献   

19.
《杂粮作物》2007,27(1):27
现代农业已经发展到了“分子农业”时代,基因工程、转基因技术等分子生物学手段广泛应用于植物的遗传育种,基因组学的研究成为植物基因资源发掘的基本科学平台,分子育种成为植物育种的最主要手段之一。为加强与国际植物分子育种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推动应用基因与组学植物分子育种科学的发展。The Generation Challenge Programme(全球挑战计划)、国际水稻研究所、海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农业科学院、海南省热带农业资源开发利用研究所等单位发起.定于2007年3月23~27日在海南省三亚市举,力、“第二届棺物分子育种国际学术研讨会”.  相似文献   

20.
<正>中国农科院麻类所原所长郎续纲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7年6月10日22时30分不幸逝世,享年93岁。郎续纲,北京市人,中共党员,研究员。先后在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中国农科院作物育种栽培所、中国农科院麻类所工作。先后任中国农科院第二届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作物学会、湖南省农学会理事,中国作物学会麻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政协湖南省第四届、第五届、第六届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