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三年来在人民政府领导下治蝗工作已获得了辉煌的战果。为了更经济而彻底地消灭蝗虫,去年政府就号召做好查卵查孵化等灭蝗的准备工作。但我国蝗区很大,环境复杂,大规模的侦查工作又是初次举办;如何具体进行侦查工作,还缺乏经验。我们仅就查卵、查蝻和查成虫的办法提些初步意见,供各地侦查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2.
飞蝗发生的地区常有好几种土蝗混合发生,在某些地区和年份,土蝗的密度可以远超过飞蝗。由于飞蝗和土蝗是混合发生的,蝗卵的识别能直接影响查卵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为预测亚洲飞蝗的发生期和判断其危害程度,对其生长积温和取食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一至五龄的蝗虫生长积温和取食量分别为351.13、306.79、340.92、399.00、470.24℃和5.46、8.91、14.40、27.44、56.32 g ;最佳防治时期为取食量小的一、二龄期;亚洲飞蝗的卵在-29.9℃可以成功越冬,在翌年继续发生;2011年,亚洲飞蝗在黑龙江省没有大面积发生.  相似文献   

4.
西藏飞蝗卵的发育与蝻期各龄的外部形态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卵的发育分级标准,将西藏飞蝗卵的发育分为:原头期、胚转期、显节期、胚熟期。采用虞佩玉和陆近仁的方法,根据西藏飞蝗各龄蝗蝻体色、颅顶、前胸背板后缘、翅芽、体长,划分西藏飞蝗蝗蝻的5个龄期,各龄历期为:1龄8-13d,2龄10-18d,3龄12-15d,4龄15-20d,5龄15-26d。  相似文献   

5.
在防治东亚飞蝗的长期工作实践中,我们深深体会到,为了掌握有利防治时机,采取相应的防治策略与措施,必须对其不同生育期的不同虫态密度做到心中有数。现将我们在工作中积累的有关调查方法的实践经验介绍如下:一、查卵调查蝗卵取样大小,以0.44平方米为宜。在荒地查卵可取0.667米见方的样片;  相似文献   

6.
采用室内饲养与野外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东北地区亚洲飞蝗的生活史及主要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亚洲飞蝗在东北地区1年发生1代,以卵在土中越冬,越冬蝗卵6月上中旬开始孵化,6月中旬为孵化盛期,蝗蝻发育历期为28~35 d,每个龄期历时5~7d,7月上旬末期开始羽化为成虫,7月中旬为羽化盛期,成虫羽化后约7d雌雄两性开始交尾,7月下旬为交尾盛期,交尾约14 d后雌性开始产卵,产卵一直延续到9月末.生态环境条件对亚洲飞蝗的取食、蜕皮、羽化、交尾、产卵等生长发育及繁殖活动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东亚飞蝗发生量间的关系,为东亚飞蝗发生基数的调查及防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对东亚飞蝗不同时期的发生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除春季蝗卵发生量与夏蝗发生量不显著外,其他时期各发生量间均有极显著的相关性.因此在蝗虫发生量调查及防治上,工作重点应放在相关的主要原因上.  相似文献   

8.
对红褐斑腿蝗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红褐斑腿蝗在冀西山区1a发生1代,以成虫越冬;卵期35~60d,蝻期60~82d,成虫260~280d.日均温度0℃以下时,成虫进入越冬休眠期,翌年3月上旬开始活动,成虫在极端最低温度-17℃可生存越冬;蝗卵孵化早晚与环境温湿度和天气变化等关系密切,蝗卵在地势高、排水良好的地块发育快、出土早,反之则慢出土晚,自然孵化率73.5%.蝗蝻分6个龄期,各龄期以其触节数、体长、翅芽形状和体色区别.可人工捕捉蝗蝻和成虫,处理越冬寄主、中耕深翻灭卵,化学防治标准为谷黍田蝗蝻2~4头/m2,小麦苗期成虫4头/m2.  相似文献   

9.
对东北地区亚洲飞蝗发生地的地形、水文、气候、植被、土壤等生态环境因子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亚洲飞蝗发生区地势平坦低洼,海拔为100~200 m;亚洲飞蝗发生区一般为内陆湖或河流周边的芦苇丛生地带,适宜的栖息场所植被覆盖度<55%;发生地的土壤呈碱性,土壤含盐量均<0.5%,土壤性质有利于蝗虫产卵和蝗卵的存活与孵化;蝗卵孵化期和产卵期的气温和降水条件对亚洲飞蝗的大发生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各龄期东亚飞蝗分别在-5、0、5℃下的存活时间和各项生命特征。结果表明,低温对东亚飞蝗的存活及其生命特征有一定影响。相同温度下,龄期越大存活时间越长;同一虫态时,温度越高(在一定限度内)存活时间越长;取食的东亚飞蝗成虫比不取食的存活时间明显增加。只有在5℃时才有成虫少量取食,其余低温下和5℃的其他虫态则没有取食;低温处理时成虫几乎不变色,但取出放置在室温(约15℃)时则会有较明显的红色,若放入光照培养箱[(35±2)℃]则会加深红色,若虫的体色则变化不大;低温下的东亚飞蝗活动力明显减弱,多为趴伏状,很少活动,触角有时会轻微活动;死亡时六足紧缩。  相似文献   

11.
东亚飞蝗几丁质酶家族基因的表达特性与功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6,他引:3  
 【目的】研究东亚飞蝗几丁质酶家族基因的时空表达特性及其在蜕皮发育中的生物学功能,筛选在飞蝗发育过程中致死性的几丁质酶基因,为实现基于RNAi的飞蝗有效控制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方法】在东亚飞蝗EST数据库搜索几丁质酶基因片段,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所获得的基因片段序列;以飞蝗不同龄期第4天若虫和5龄东亚飞蝗不同组织部位为材料提取RNA并反转录为cDNA,应用RT-PCR方法研究时空表达特性;选取在表皮高表达的几丁质酶基因LmCht6,采用RNA干扰方法研究其生物学功能。【结果】基于东亚飞蝗EST库搜索和进一步的序列分析,共获得7条几丁质酶基因片段;不同组织部位与不同龄期RT-PCR结果表明这7条几丁质酶基因的时空表达特性存在明显差异,其中LmCht6主要在表皮表达;LmCht6的RNA干扰试验表明:2龄飞蝗注射dsLmCht6后,其几丁质酶基因LmCht6表达量明显降低;飞蝗从2龄到3龄的龄期转化过程中,表现为发育延迟,新表皮与旧表皮无法完全分离,导致死亡率达到72.2%。【结论】东亚飞蝗拥有多个几丁质酶基因,它们的时空表达特性存在差异;LmCht6在飞蝗蜕皮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物学功能,该基因被沉默后飞蝗无法完成蜕皮而导致死亡。  相似文献   

12.
飞蝗几丁质合成酶2基因的表达特性、功能及调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几丁质合成酶(chitin synthase,CHS)是昆虫几丁质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之一,由于高等动物不存在该酶,而被认为是设计安全高效杀虫剂的潜在靶标。论文在已克隆得到飞蝗几丁质合成酶2基因cDNA序列(LmCHS2,GenBank登录号:GU067731)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讨该基因在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特性、功能及调控,为基于RNA干扰技术的飞蝗有效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已知LmCHS2 基因核苷酸序列,设计特异性表达引物,运用RT-qPCR技术研究该基因在卵、若虫及成虫期的表达特性;体外合成LmCHS2的dsRNA后,分别注射至成虫期第1天的雌虫和雄虫,收集第5天的中肠样本提取RNA,反转录成cDNA后,采用RT-qPCR方法检测LmCHS2沉默效果。解剖飞蝗整个肠道后,观察中肠的形态变化及围食膜的完整性,探讨该基因在成虫期的生物学功能;饥饿处理飞蝗不同时间后,再重新进食,观察试虫肠道的变化,进一步运用RT-qPCR技术检测LmCHS2的表达。【结果】LmCHS2在飞蝗卵发育的前期和中期几乎没有可检测到的表达,卵发育后期表达量急剧上升,在4龄、5龄若虫和成虫期稳定表达;分别对羽化后第1天的雌、雄成虫注射dsCHS2,与对照组相比,处理组试虫LmCHS2表达量均显著下降,且取食量明显减少,雌虫和雄虫死亡率分别达78%和85%;解剖消化道后发现,注射dsCHS2后飞蝗中肠几乎不含有食物,中肠和胃盲囊长度显著缩短;对中肠的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对照组飞蝗围食膜发育完整,而注射dsCHS2后围食膜被严重破坏甚至缺失;饥饿处理飞蝗48 h后,与对照组相比,饥饿组中肠几乎不含有食物,长度亦显著缩短。H&E染色结果表明,饥饿组围食膜被严重破坏,对照组围食膜结构完整,与RNAi的结果非常相似;重新进食后围食膜发育良好;饥饿处理24 h和48 h后LmCHS2的表达被显著抑制,重新进食0.5 h后,其表达量快速上调,表明进食影响LmCHS2的表达。【结论】LmCHS2参与中肠围食膜的形成,对飞蝗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该基因的沉默影响中肠围食膜的完整性,使飞蝗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困难,最终因饥饿而死亡;此外,该基因的表达受飞蝗进食的调控。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安徽省东亚飞蝗治理现状,分析了当前飞蝗治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飞蝗可持续控制的战略思考。  相似文献   

14.
翻耕蝗区土壤对东亚飞蝗蝗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耕翻土壤对蝗虫产卵的影响。[方法]研究了东亚飞蝗产卵对实、松土的选择性和不同层次土壤蝗卵的发育情况。[结果]结果表明,经过耕翻耙磨土壤后,东亚飞蝗蝗卵能够正常出土的仅占6.1%。[结论]该研究为垦荒种植和蝗区改造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稻飞虱卵剥查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近几年对稻飞虱卵认真系统的剥查,现传统稻飞虱卵剥查方法存在因部分稻飞虱产卵痕不明显而容易被漏查的不足;还发现所有稻飞虱只要产卵于水稻叶鞘内,管是枯黄叶鞘还是青绿叶鞘,开叶鞘均可看到产卵处叶鞘内表皮呈现出较明显的大小不一的水泡状小突起.通过这些发现,进了稻飞虱卵的剥查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4个飞蝗亚种间的系统发育关系。[方法]利用PCR扩增技术测定了西藏飞蝗(L.migratoria tibetensis)和东亚飞蝗(L.m.manilensis)细胞色素氧化酶3亚基基因序列(COⅠ1539bp、COⅡ684bp、COⅢ792bp,共计3015bp),结合GenBank下载的亚洲飞蝗(L.m.migratoria)和非洲飞蝗(L.m.migratorioides)的细胞色素氧化酶3亚基基因序列进行综合分析。以云斑车蝗(G.marmoratus)为外群,通过邻接法、最大简约法和贝叶斯法重建4个飞蝗亚种的分子系统树。[结果]在碱基组成上,A+T的平均含量为69.57%,4个飞蝗亚种的密码子第3位点A+T含量最高,其中最高的是COⅠ(达87.6%);4个飞蝗亚种中核苷酸替换主要发生在密码子第3位,COⅡ的核酸替代率最高,第2位点较为保守,替换率在5.9%~15%之间;COI的起始密码子是特殊的CCG或ACG;4个飞蝗亚种的遗传距离在0.001~0.076之间;飞蝗属中4个亚种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为东亚飞蝗和西藏飞蝗亲缘关系最近,亚洲飞蝗与东亚飞蝗、西藏飞蝗亲缘关系次之,非洲飞蝗与其余3个亚种的亲缘关系较远。[结论]该研究可为西藏飞蝗亚种地位的确定提供分子依据。  相似文献   

17.
试验采用二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对温度及土壤含水量与卵孵化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东亚飞蝗的卵在恒温30℃、35℃,土壤含水量20% 的组合情况下,孵化率最高、孵化所需时间最短、孵化整齐度最好。该结果可作为养殖过程中,较理想的孵化蝗卵的温度和土壤含水量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19.
牧草盲蝽个体发育进程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牧草盲蝽在室内个体发育进程的初步研究,了解到牧草盲蝽在25℃常温条件下的卵期、若虫共有几个龄期,及每个龄期的时间、成虫的寿命及产卵量和不同温度下卵的孵化情况等。  相似文献   

20.
草地螟成虫活动与幼虫发育的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草地螟地面种群一般在夜间活动。成虫以21:00时至午夜在蜜源植物丰富的植被环境内活动最为频繁,在多种杂草和作物上产卵,卵多产在幼虫寄主植株的中、下部。幼虫3龄前多在卵寄主植物上栖息取食。测定了20℃和30℃恒温条件下饲育的幼虫头部、胸部宽度和身体长度。提出鉴别草地螟幼虫龄期时应按幼虫的头宽再辅以体长或胸宽,田间幼虫发生调查应侧重成虫活动频繁、幼虫喜食植物较多的植被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