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验以大豆为试材,聚丙烯酰胺(PAM)经拌肥施入,在作物生育期不同阶段(苗期、盛花期、鼓粒期、成熟期)进行采样测定大豆株高、根长、叶绿素含量以及产量,用以研究聚丙烯酰胺施加到农田中对作物的生长发育期生理性状和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施用聚丙烯酰胺对大豆各生育期的株高、根长、叶绿素有一定有益影响,对产量也有一定的正向影响,不同浓度间也存在差异性,但统计分析并不显著.结果认为聚丙烯酰胺对大豆生育性状和产量均无有害影响.  相似文献   

2.
不同杂草对小麦的影响各不同,为比较它们的竞争能力,有人已提出"竞争指数"这一概念.Aarte和Visser(1985)提出"标准杂草单位"的概念,可预先确定杂草群体的经济阈值.Hakansson(1988)根据一种杂草与另一种杂草影响之下的作物产量之比提出"单位产量比"的概念,并证实这一比值将随时间和杂草密度的变化而变化.Wilson(1986)根据有杂草田作物株重与无杂草田作物株重之比提出"作物当量比"的概念,用以表示该杂草的竞争力.单一杂草"作物当量"之和为"总作物当量",它被用来预测被多种杂草混合侵染田的作物产量损失,但这一方法忽视了杂草间的竞争.  相似文献   

3.
乙烯利用于禾谷类作物防止倒伏、提高作物产量方面已有报道,但对禾谷类作物分蘖和产量构成的影响意见不一,有人认为这与作物种类、采用品种特性、乙烯利喷施时期和施用量有关.为了明确上述观点的正确性,K.R.Foster等人1988-1989年利用3个不同分蘖特性的大麦品种Klages(强)、Leduc(中)和Bonanza(弱)在加拿大的Lacombe,AB进行了喷施乙烯利对灌溉春大麦分蘖和产量影响的研究.乙  相似文献   

4.
麦类作物产量形成与激素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物产量的形成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长期以来,作物学家所关心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尽可能地阐明作物产量的形成过程.当然,产量形成最重要的先决条件是同化物的积累(源).然而,结实器官(库)本身在产量形成过程中亦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激素也以某种特定的方式参与产量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5.
利用盆栽试验研究不同水平氮、钾对次生盐渍化温室土壤(简称温室土壤)的作物产量、土壤养分、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一季试验后,温室土壤不同含氮量处理的植株干重无显著差异.说明土壤氮含量已很高,施氮不再增产.露地土壤的作物产量显著高于温室土壤,温室土壤有效氮、磷和钾及电导率(EC)、各主要盐离子的含量均显著地高于露地土壤,说明高含量的陪伴离子是限制作物产量和温室土壤养分利用率提高的重要因素.处理K2(含钾为350mg/kg)作物产量显著高于K1(300mg/kg),说明施钾可明显提高作物产量;K2的土壤有效钾的含量显著低于K1,但土壤磷与氮无显著差异;K2水溶性K+的含量显著低于K1,其它水溶性盐分离子的含量无显著差异;K2的EC有下降的趋势,说明施钾能使作物充分利用温室土壤养分,是减缓温室土壤次生盐渍化危害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真空蒸发浓缩、冷冻浓缩技术、反渗透浓缩、以及纳滤浓缩技术在浓缩茶水中的应用进行比较,其结果表明了采用纳滤、反渗透(Ro)膜分离工艺生产的茶浓缩汁品质显著地高于传统的蒸发热浓缩工艺生产的茶浓缩汁,并对茶水浓缩方法的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7.
提要本文从能量和有关作物生产的生物动能学角度对小麦生产力(籽粒产量/公顷)进行了研究.本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作物生产力,同时也有助于分离出那些内在的,可用遗传手段处理的抑制因素.可用地上部分生物能量较高,能量能更好地分配进入籽粒来区分原始栽培小麦和他们的野生近缘植物.Rht基因的作用提高了小麦籽粒产量(GY)潜力,同时也改善了植物能量分配的有效性(指收获指数HI).HI较高而生物学产量(BY)不降低,在收获时能增加(1)作物地上部分的能量;(2)籽粒中氮、磷含量;(3)作物对肥力的要求.从生物动能角度考虑,通过改善HI来提高籽粒产量是对光合和养分的吸收要求增量最小的一个途径.其他增加生产力的育种方法如:(1)不改变HI而同时增加GY和BY;(2)同时增加BY,GY和HI;(3)增加BY和GY而降低HI.然而,以上三个方法对光合产物和肥料需要的消费要更大些.因此,除非大大改进肥料利用率,期望通过遗传手段增加小麦生产力但不增施肥料是行不通的.增施化肥和培育耐肥基因型似乎成为目前唯一可行的方法.但这会很快开始停滞不前或一段时期收益和投资不相当的局面.本文从能量输出、栽培需要和与之相关联的生物动能学角度鉴定了小麦的生产力(籽粒重/公顷).也证明了限制小麦生产力增长的因素.  相似文献   

8.
本文作者认为,作物产量是地下部(根系)和地上部(苗架)综合作用的结果,然而人们对谷类作物的生长及生理方面的研究多着眼于其地上部分,而对根系的生长、分布、活性及其对土壤条件的反映直接进行测定者为数不多,因而这些因素对作物的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则所知甚少.为了弄清谷类作物产量变异的原因及影响产量潜力的因素,根系的影响极需定量的研讨.本文讨论了不同播种期及土壤对根系生长的影响,试验于1980及1981年度进行.  相似文献   

9.
水稻收获指数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概念的提出水稻收获指数 (HarvestIndex)即经济系数 (EconomicCoefficient)是指稻谷产量与地上部生物产量的比值。收获指数 (经济系数 )是一个现代作物学术语 ,是由前苏联学者A A 尼启波罗维奇及澳大利亚的L T Evansl等提出的。前者 ( 1 960 )在研究谷类作物、根和块茎等作物产量与生物产量的关系中使用了这一概念 ,并把它称为经济产量系数 (Kecon) ,即指有价值的器官的干重与作物总干重 (生物产量 )的比例。而中国类似收获指数的论述 ,早在《吕氏春秋》和《齐民要术》中就有记载 ,如《吕…  相似文献   

10.
罗怀良 《作物研究》2023,(6):634-641
细化作物产品碳足迹有助于深化农业组分碳收支研究,增强农业碳减排措施的针对性。以四川盆地山地丘陵农产品主产区的洪雅、盐亭、兴文和开江4县为研究对象,采用农户问卷调查、参数估算、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清单估算和标准粮产量等方法,构建基于标准粮产量的作物碳足迹估算方法,估算该区5种主要作物碳足迹并进行碳排放及构成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基于标准粮产量的作物碳足迹均值为0.751 kg/kg,具有碳汇效应;各县域作物碳足迹均值表现为:兴文(0.771 kg/kg)>洪雅(0.753 kg/kg)>盐亭(0.746 kg/kg)>开江(0.720 kg/kg);作物碳足迹表现为:油菜(1.046 kg/kg)>玉米(0.846 kg/kg)>水稻(0.744 kg/kg)>甘薯(0.632 kg/kg)>花生(0.487 kg/kg)。该区水稻碳排放以稻田甲烷为主(66.39%),农资投入(17.64%)和土壤N2O排放(15.69%)次之,种子投入占比最小(0.27%);其余4种作物则以农资投入为主(49.90%,其中化...  相似文献   

11.
利用育种方法提高作物经济产量有2种途径,一种是直接法,即通过提高作物的产量潜力来提高产量;另一种是间接法,即通过改进产量潜力在实际中的表现来提高产量。在Donald提出理想株型育种以前,很少有人注意到把对作物高产有直接作用的形态学和生理学特征用于作物改良。后来,尽管他的理想株型法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但它在作物育种和产量改良中的运用受到了限制。人们认为在理想株型育种中存在难于识别增产性状和缺乏这些性状的遗传多样性等理论和实践问题。要改善产量,可供选择的策略包括F_1代杂种优势的利用和产量基因的识别与操纵(特别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DNA重组技术的利用)。此外,还应继续重视“消除缺点法”的应用,因为澳大利亚许多农作物的最高产量还低于其遗传潜力。通过控制气传和土传病害(包括全蚀病)、解决矿质营养的缺乏和毒害、建立适宜的物候学,以及谷类作物抽穗期抗霜冻等措施来改善产量,很可能会取得巨大进展。  相似文献   

12.
芽用豆类作物诱变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现代工厂化芽菜产业快速发展,需要芽菜专用豆类作物优良品种作支撑.我国芽用豆类作物品种少,传统芽豆品种在产量或农艺性状方面存在一定缺陷,芽用豆类作物品种选育工作急需加强.诱变育种是快速选育芽用豆类作物品种的有效方法之一.文章阐述了物理诱变(γ射线、离子束射线、高能混合粒子场等)、化学诱变(EMS、NaN3、NQO等)和空间诱变对大豆、绿豆、豌豆、蚕豆、豇豆、小豆等芽用豆类作物的农艺性状、生长发育、生理生化特性、细胞及遗传物质的诱变效应,探讨了诱变新技术方法、诱变技术基础理论以及诱变后代高效筛选技术在芽用豆类作物品种选育上的应用前景,以期为芽用豆类作物品种选育提供理论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3.
在许多作物生长研究中,已发现叶面积指数及叶面积持续时期与生物产量及经济产量均有关。但在大田试验中,用直接方法测定叶面积既费时间又费人力。采用间接方法测定叶面积时,Francis 等(1969)曾选用有代表性的第七叶来测定玉米叶面积。而 Liang 等(1973)  相似文献   

14.
秩次分析法对作物品种区试产量性能评价的有效性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秩次分析法对作物品种区域试验中产量性能的评价是一种实用、可行的数据处理方法.利用大豆多年多点、供试材料频繁更换的中长期滚动式作物品种区域试验事例,验证了秩次分析法在大豆品种区试中应用的有效性,用该方法筛选出的优良材料中75%通过当地品种审(认)定.  相似文献   

15.
合理轮作对作物生产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为明确不同轮作模式和前茬作物对旱地胡麻生长发育和籽粒产量的影响,通过田间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胡麻-胡麻-胡麻-胡麻(FFFF)、胡麻-小麦-马铃薯-胡麻(FWPF)、胡麻-马铃薯-胡麻-小麦(FPFW)、胡麻-胡麻-小麦-马铃薯(FFWP)、胡麻-小麦-胡麻-马铃薯(FWFP)和胡麻...  相似文献   

16.
小麦籽粒灌浆时的源——库互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物生理学家倾向于这种概念,即小麦产量既可受灌浆期同化产物供应(源)的限制,又可受粒数和容积(库)的限制,或同时受二者的限制.人为控制粒数或源的大量实验表明,小麦最终粒重对同化物供应的反应类似于对基质浓缩速度的反应(Bingham,1966,Fischer等1978,图1).随着单位籽粒的源增加,最终粒重处于与同化物供应相关的极轴下方.当同化物供给达到较高水平时,最终粒重接近于我们所定义的"基因型潜在粒重"的上限.  相似文献   

17.
广西化工研究院研制的酒精废水浓缩液生化有机肥 (以下简称浓缩有机肥 ) ,是利用糖厂生产酒精过程排放的污水进行蒸发浓缩得到的浓缩液 ,加上蔗渣、滤泥、菌种、经过好氧堆肥而制成。该肥的生产既解决酒精废水的污染问题 ,又可缓解市场紧缺有机肥问题。通过本试验 ,探讨该肥对甘蔗产量、糖分的效应 ,以便为生产应用提供科学依据。1 材料与方法1.1 参试肥料   (1)浓缩有机肥 ,含有机质≥ 40 % ,N、P2 O5 、K2 O含量≥ 5 .0 % ;(2 )牛粪 ,含有机质≥ 2 7% ,N、P2 O5 、K2 O含量≥ 0 .8% ;(3)国产尿素 ,含 N≥ 46 % ;(4 )钙镁磷肥 ,含…  相似文献   

18.
早稻产量动态集成预报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作物产量历史丰歉气象影响指数、作物气候适宜指数、作物生长模拟模型分别建立早稻产量动态预报方法,利用这3种方法分别对1996―2005年湖南早稻产量进行动态模拟预报,在分析预报误差的基础上,确定每种方法的预报权重,建立动态集成预报方法。拟合检验结果表明, 集成预报方法的丰歉趋势预报正确率、产量预报准确率都较任意单一预报方法稳定,且有一定程度提高。利用上述方法分别对2006―2008年湖南早稻产量进行预报检验,结果表明,除2006年的丰歉趋势预报因早稻收获阶段遭遇台风出现错误外,集成预报法的丰歉趋势预报正确率、产量预报准确率都较高,且好于任意单一预报方法,能够满足业务服务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一、开发秸秆饲料资源的意义作物生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第一性生产,只要有进行作物生产,就同时有大量秸秆产生。因此,作物秸秆是取之不尽的可再生的农付产品资源。仅水稻而言,全国和全世界每年分别可生产出与稻谷产量相当的2000亿公斤和5000亿公斤的水稻秸秆(稻草)  相似文献   

20.
研究在本农艺学院开展,对每日平均气温、降水和光照均作记录。处理设六种不同株行距(0 .70×0 .12 ,0 .50×0 .12 ,0 .70×0 .06 ,0 .30×0 .12 ,0 .50×0 .06和0 .30×0 .06 m) ,对应密度是12 ,18 ,24 ,28 ,33和55株/ m2。测定0~100cm土壤样品水分含量,用于计算作物水分蒸发蒸腾量(ET)、作物光截获量(α)、土壤蒸发量(Es)、作物水分利用率( WUE)和蒸腾率(Te)。最低密度(0 .70×0 .12 m)单株生长最好,最高密度处理则导致最低的单株干物质产量,其余4个处理单株干物质产量居于二者之间。两个品种的不同间距处理同样对单株荚果饱果数、荚果和种子产量有显著影响,高密度下使其均降低,但单位面积荚果和种子产量提高,但Florman的产量要好于Colorado。种植处理显著影响作物水分蒸发蒸腾量。行距0 .30 m和0 .50 m下,两个品种都达到46和60 DAS;行距0 .70 m下,Colorado是66DAS而Florman是87DAS。两个品种的蒸腾率都受到行距的影响,两个品种的WUE都受到间距影响,0 .70 m行距下WUE最低,Colorado在0 .50 m和0 .30 m行距下,Florman在0 .30 m下WUE最高。行距对Te的影响因品种而异,Colorado在不同行距下无显著差异,而Florman的Te则随行距减少而增加。不同间距和品种对光合效率都没有很大影响(Colorado是3 .1×10-2Kcal/ha ,Florman是3 .0×10-2Kcal/h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