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不同VA菌根真菌对马铃薯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张功  旺庆  峥嵘  王瑞君 《华北农学报》2001,16(4):115-118
研究了 3种不同VA菌根真菌对盆栽马铃薯植株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灭菌土壤中 ,分别接种 3种VA菌根真菌 ,对马铃薯苗根部都能发生侵染 ,但不同菌根真菌的侵染能力有差异 ,其中Glomusmosseae菌根真菌显著地提高了马铃薯的植株鲜、干重 ,块茎结实数和产量 ,并显著促进对磷素和氮素的吸收  相似文献   

2.
棉豆瓜菜玉米等接种VA菌根真菌的生长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9年在佐治亚大学生态所温室用缺速效磷的灭菌河沙土,在328个无菌盆栽中研究了棉花等7种作物接种G.etunicutum等5种VAM真菌孢子混合液后的生长反应情况,每立方厘米无菌土中接入3个混合孢子为+VAM处理, 对照不接,对比法排列,生长期70多d.结果表明,+VAM处理的棉花、玉米、大豆、西红柿的苗干重分别比各自的对照高947%.74.2%,27.8%和124.9%,而西瓜和油菜则无显著反应(t检验);G.macrvcarpum菌种可能有较强的孢子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3.
VA菌根是真菌和高等植物产生的共生体。真菌通过共生体对高等植物产生多方面的影响,许多研究报道已证明VA菌根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改善农作物品质。笔者报道了采自小麦根际的6种已鉴定VA菌根真菌。  相似文献   

4.
略论VA菌根在我国的应用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5  
张美庆 《华北农学报》1998,13(1):106-111
论述了VA菌根对植物生长的重要作用及在农林业中实际应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指出当前及时开展面向生产的研究,将VA菌根真正应用于实际并取得效益,是关系到今后VA菌根研究能否继续发展的关键。在应用方法上重点提出了结合组培和工厂化育苗培育菌根化苗“借鸡下蛋”接种法,和其它在有益微生物联合接种等看法。并讨论了达到互惠共生最佳状态的调控,不同菌析的接种谱,VA真菌的防病及致病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非灭菌条件下VA菌根真菌促进玉米吸收磷,氮营养的效应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非灭菌条件下在田间小区研究了潮土接种VA菌根真菌(Glomus sp)玉米的影响。试验表明,在每公顷60kgP2O5的条件下接种VA菌根,植株含磷量,含氮量,生长状况、产量及品质均高于未接种的植株。石灰性土壤由于高pH值的缘故,使得磷矿粉+VAM处理的效果比VAM+过磷酸钙的处理稍差,无外加磷源公接种VA菌根的处理,其效果接近于施磷肥的对照。  相似文献   

6.
VA 菌根与植物水分代谢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大量研究表明,VA菌根能够改善水分运输,抵抗水分胁迫,提高抗旱性能。综述了VA菌根在正常水分状况下促进寄主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在水分胁迫条件下VA菌根有利于寄主植物生长、改善水分代谢、影响调节物质和提高苗木成活率。VA菌根改善植物水分答谢的可能机制:1菌根扩大了寄主根系的吸收面积;2刺激内源激素进行调节;3增强寄主对矿质营养的吸收;4菌根菌丝形成的特殊水分运输通道;5菌根菌丝的直接吸收作用和菌根间接调节生理作用的双重机制。  相似文献   

7.
VA菌根促进青椒生长的生理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青椒播种育苗时,分别接种Glomusepigaeum和Glomusmosseae两种VA菌根真菌,结果,不论在灭菌土上,还是在不灭菌土上,接种株的营养生长,生殖生长,磷,氮吸收,叶面积,叶绿素含量,净光合强度,维生素C含量增显著优于对照株。低温处理后,接种株相对电导率低于对照株,可溶性糖含量高对照株。说明接种VA菌根真菌,可促进青椒生长,提早现蕾开花,增强抗冷性,延长育期,为提高青椒产量和品质奠定  相似文献   

8.
茶树VA菌根菌的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菌根化植物由于扩大了对养分的吸收范围,增加根系对磷素及其它在土壤中移动缓慢的营养元素的吸收,而使植物的生长量和产量增加。从事菌根学的研究对现代生物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有重要意义。概述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着内生菌根。萨塔奈拉耶娜(1979)发现茶树根系也有丛枝状内  相似文献   

9.
VA真菌的分类鉴定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VA菌根及其真菌的分类是微生物学当前发展最活跃的领域之一.本文综述了VA真菌分类的演变、属的特性及种的鉴定方法,系统介绍了内囊霉科真菌分类的新进展、新概念及鉴定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VA菌根改善植物磷素营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VA菌根(Vesicular-arbuscularmycorrhizal,简称VAM)是分布最广的一种内生菌根[1]。VAM真菌能和绝大多数农作物、园艺作物、蔬菜作物和牧草等共生,从而促进这些植物对多种矿质养分,尤其是磷(P)的吸收。笔者主要就VA菌根改善植物磷素营养的研究进展,作以简要综述,并浅谈其今后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VA真菌耐高磷营养菌株筛选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在耐高磷营养的VA真菌初筛试验的基础上,对两株采自不同地区的摩西球囊霉(G mossieae)菌株,在不同施磷条件下进行盆栽试验,研究VA真菌对高磷营养的耐性,从中选出一株耐高磷菌株。  相似文献   

12.
综述了近年来粮食作物根际AM真菌多样性研究进展,包括粮食作物根际AM真菌资源及种类,AM真菌对粮食作物的侵染及影响因素;以及AM真菌对粮食作物生长发育、矿质营养吸收、植物抗逆性和抗病性等方面影响的研究现状;并展望了粮食作物AM真菌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菌根真菌因其对农作物具有促生作用,并对各种环境提供保护,多年来广受重视。近年来有学者发现这一现象与菌根辅助细菌相关。为更好地了解菌根真菌、菌根辅助细菌及二者间协同作用对农作物生长发育、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中微生物多样性影响等方面,本文总结了菌根真菌及菌根辅助细菌的作用机制,并对二者间协同作用对农作物生长发育、抗逆性、土壤质量及土壤内微生物环境的促进、提高及丰富作用进行归纳。在此基础上提出研究展望,认为应更深入地研究有关菌根真菌及菌根辅助细菌间的协同作用,并大力推广微生物菌肥的使用。  相似文献   

14.
不同丛枝菌根真菌对切花菊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温室盆栽条件下,对切花菊品种‘神马’(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Jinba’)接种5种不同的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分别在苗期和花期,通过测定相关形态及生理指标,研究AMF对切花菊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未接种对照相比,5种AMF均能不同程度地侵染切花菊根系,增加植株株高、叶片数、根长和花瓣面积等,促进切花菊生长。接种AMF能够增强切花菊根系活力,提高根系、叶片和花瓣中的可溶性糖含量(Glomus mosseae除外),从而改善渗透调节。综合分析,最终筛选出G. intraradlces是对切花菊生长促进效果最好的菌种。  相似文献   

15.
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在土壤生态系统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但目前AMF还不能纯培养,只能通过与宿主植物共生的方式扩繁.为研究不同宿主植物对AMF的扩繁效应,本研究选择玉米(Zea mays)、高粱(Sorghum bicolor)、黑麦草(Lolium perenn...  相似文献   

16.
摘要: 通过对根结线虫不同病害程度的设施蔬菜根围土壤中丛枝菌根真菌资源的取样调查,结果表明:发生根结线虫病害的土壤中AM真菌孢子数量较少,共鉴定出4属7种,其中,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l 种,球囊霉属(Glomus)4种,多样囊霉属(Diversispora)1 种,类球囊霉属(Paraglomus)1 种,球囊霉属和多样孢囊霉属为设施蔬菜根围土壤中丛枝菌根真菌的优势属,沾屑多样孢囊霉D. spurcum、幼套球囊霉G. etunicatum、摩西球囊霉G. mosseae是此土壤中的优势种。这对于筛选抗根结线虫病害的优良菌种及其在设施生产中的应用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氮素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必需元素,同时也是植物体内众多化合物的重要组成元素,对植物生长发育有着重要的意义。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s fungi, AMF)可以与80%的陆生维管植物形成互利的丛枝菌根共生结构,丛枝菌根真菌一方面通过寄主植物获得碳源,另一方面根外菌丝的存在增加了氮素的吸收范围,有效增强了土壤—丛枝菌根—植物三者之间氮素的交流,提高了植物对外界胁迫的适应能力,并且促进了生态系统中的氮循环。因此,以丛枝菌根共生体作为传输媒介,探索其在整个共生系统间氮素的吸收、转运及代谢机制成为生态学以及农业生产中的热点。本文从菌丝氮代谢、氮素的吸收形态以及共生体对氮素转运、交换三个方面,对丛枝菌根共生体氮素吸收循环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了一个系统的阐述,揭示了丛枝菌根氮素的利用特点及其在氮素循环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关于丛枝菌根共生体氮循环中的一些需要深入研究的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主要报道了云南独蒜兰菌根菌的种类,在根中的分布及其动态变化特点,根据其特点提出了云南独蒜兰菌根菌的应用思路,并对兰科植物菌根菌单菌丝团分离方法提出了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