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李慧  丁伟  姜俊凤  王怀彪 《中国农业科学》2013,46(19):4173-4178
【目的】探索咪唑乙烟酸抑制大豆根瘤固氮酶活性的关键机制,为解决咪唑乙烟酸长期大量应用对根瘤固氮的毒害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咪唑乙烟酸茎叶处理对根瘤固氮酶活性的影响与根瘤豆血红蛋白含量、根瘤类菌体和细胞浆中氨含量的关系。【结果】咪唑乙烟酸施用后21 d内,固氮酶活性受到显著抑制。112.5和225.0 g a.i./hm2施药量下,对豆血红蛋白含量的抑制峰值分别出现在第7、14天,抑制率分别为30.52%和35.41%,抑制作用分别在第21、28天得到解除。根瘤类菌体中氨含量抑制峰值均出现在第14天,抑制率分别为35.33%和48.96%,第28天氨含量均恢复正常。细胞浆中氨含量显著增高,且分别在第 21、28天恢复正常。【结论】咪唑乙烟酸茎叶处理后,豆血红蛋白含量降低是导致固氮酶活性降低的1个重要原因,同时细胞浆中氨积累也造成了对固氮酶活性的反馈抑制。  相似文献   

2.
氟磺胺草醚抑制大豆根瘤固氮酶活性与碳代谢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用氟磺胺草醚对大豆茎叶进行处理。测定大豆根瘤固氮酶活性与叶片光合速率、根瘤细胞浆中蔗糖含量、根瘤蔗糖合成酶活性的相关性,揭示氟磺胺草醚抑制根瘤固氮酶活性与碳代谢的关系。结果表明,用氟磺胺草醚处理茎叶后,固氮酶活性、光合速率、根瘤细胞浆蔗糖含量、根瘤蔗糖合成酶活性明显受到抑制,且随着施药时间的延长,抑制作用逐渐减弱。氟磺胺草醚的用量为337 g a.i./hm~2时,14、21 d后固氮酶活性与叶片光合速率呈显著正相关,7、21 d后固氮酶活性与根瘤蔗糖合成酶呈显著正相关;氟磺胺草醚的用量为675 g a.i./hm~2时,28 d后固氮酶活性与根瘤细胞浆中蔗糖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施用氟磺胺草醚后,大豆叶片光合作用受到抑制,根瘤中同化产物供应不足是根瘤固氮酶活性受抑制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短密木霉、咪唑乙烟酸和种植大豆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苯酚钠-次氯酸钠比色法测定土壤脲酶活性,研究了短密木霉(Trichoderma brevicompactum)、大豆(Glycine max)和咪唑乙烟酸质量分数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短密木霉、种植大豆和加入咪唑乙烟酸后,土壤脲酶活性均呈现出抑制—恢复—激活的趋势。土壤中加入短密木霉后,40 d时脲酶活性的激活率最高,达到31.13%;种植大豆后,5 d时抑制率最高,达到10.35%,20 d后逐渐恢复到对照组水平。当土壤中咪唑乙烟酸质量分数分别为50、100、150 mg·kg-1时,土壤脲酶活性呈现出抑制—激活的趋势,在5~10 d脲酶活性被显著抑制,抑制率最高时达到16.18%,20 d后呈现激活效应。当土壤中咪唑乙烟酸质量分数为100 mg·kg-1时,30 d时激活率最高,达85.23%。  相似文献   

4.
【目的】监测除草剂甲咪唑烟酸对稻田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除草剂耐受菌数量及土壤酶活性 的影响,为施用除草剂对农田土壤生态的影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平板计数法监测水直播和旱直播模 式稻田土壤可培养微生物及除草剂耐受菌数量。土壤脲酶活性采用苯酚钠 - 次氯酸钠比色法测定,土壤磷酸酶 活性采用磷酸苯二钠比色法测定,过氧化物酶活性采用邻苯三酚 - 乙醚提取法测定,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采用 高锰酸钾滴定法测定。【结果】在种植一茬水稻后,水直播模式甲咪唑烟酸除草处理土壤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 提升 30%,旱直播模式甲咪唑烟酸除草处理脲酶活性显著提升 136.2%,酸性磷酸酶活性显著提升 9.6%。两种直 播模式甲咪唑烟酸除草处理较人工除草处理真菌总数差异不显著。水直播模式甲咪唑烟酸处理细菌总数及除草 剂耐受细菌数量分别下降 28.7%、29.5%,放线菌总数下降 2 4.2%,除草剂耐受放线菌数量下降 40.7%;旱直播 模式甲咪唑烟酸处理对细菌影响不大,放线菌总数下降 26.7%,除草剂耐受放线菌数量下降 45.9%。【结论】水 直播模式施用甲咪唑烟酸能够有效提升稻田土壤过氧化物酶活性,旱直播模式施用甲咪唑烟酸能够有效提升土 壤酸性磷酸酶和脲酶的活性。水直播模式施用甲咪唑烟酸会抑制土壤细菌的生长;无论是水直播模式还是旱直 播模式,施用甲咪唑烟酸都会抑制土壤放线菌的生长。  相似文献   

5.
采用平板稀释法分离试验土壤真菌,对土壤真菌数量、种类进行分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土壤农药含量,对土壤中的农药残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加入短密木霉(Trichoderma brevicompactum)后,短密木霉对其他真菌具有抑制作用,与对照组相比,土壤真菌数量、种类差异显著。单独种植大豆(Glycine max)后,土壤真菌的数量、种类变化不明显。咪唑乙烟酸质量分数对土壤真菌数量、种类有显著的影响。短密木霉、大豆、咪唑乙烟酸三者互作试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土壤中的咪唑乙烟酸质量分数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都逐渐的减少,10~20d降解效率最高。短密木霉、大豆和咪唑乙烟酸都会影响咪唑乙烟酸的降解。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5.0、10.0、20.0、40.0μg/kg咪唑乙烟酸在长时间尺度下(60 d)对黄棕壤可培养微生物和土壤酶活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浓度咪唑乙烟酸均表现出对黄棕壤细菌的抑制,14 d后抑制作用开始解除。高浓度(20.0、40.0μg/kg)的咪唑乙烟酸处理后7 d对黄棕壤真菌表现出刺激作用,处理后14 d恢复到对照水平。咪唑乙烟酸对黄棕壤放线菌呈明显的抑制作用,这种抑制作用与农药浓度呈正相关。各个浓度的咪唑乙烟酸处理对黄棕壤的呼吸效应都有短暂的抑制。咪唑乙烟酸对黄棕壤过氧化氢酶的影响表现出先抑制后刺激的规律。高浓度的咪唑乙烟酸会提高土壤脲酶的活性,28 d后恢复到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7.
豆磺隆对耐性甜菜生物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已经筛选的耐豆磺隆甜菜品系,研究豆磺隆土壤和茎叶处理对甜菜生物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中豆磺隆施用量为0.5 ga.i..hm-2时对耐性甜菜品系生长无明显抑制作用。当土壤中豆磺隆施用量为0.5和1.0ga.i..hm-2时,耐性甜菜品系根系活力降幅较小,叶绿素含量呈增加趋势。用7.5 ga.i..hm-2豆磺隆茎叶处理3 d后,耐性甜菜品系叶绿素含量开始增加,并且在短时间内恢复至正常水平,叶片鲜重虽然受到一定抑制,但6 d后开始恢复生长,根系则保持持续增重。  相似文献   

8.
氮肥对夏花生根瘤中固氮酶的活性有抑制作用,主要是降低了根瘤菌的侵染和根瘤的形成。但这种抑制作用主要表现在结荚以前.随生育期推进,抑制作用逐渐减弱。不同生育期追施氮肥对固氮酶活性的抑制作用,前期较重且时间长,后期较轻且时间短。施氮增进叶片硝酸还原酶(NR)活性.但不全是正相关,生育前期和后期都有所变化。NR与固氮酶之间在固氮酶活性受抑制的硝态氮浓度下呈负相关,而其未受抑制或抑制较轻时,二者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冀谷33是抗咪唑乙烟酸谷子(Setaria italica)品种,在生产实践中通过喷施咪唑乙烟酸除草剂可达到间苗、除草的目的,适应规模化、集约化种植。论文旨在通过研究咪唑乙烟酸对冀谷33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对后茬作物的安全性,为冀谷33的应用和推广提供依据。【方法】试验于2013年5月至2015年6月在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谷子研究所郄马试验站进行,试验设置0、56.25、75、112.5、150、225 g a.i./hm~26种咪唑乙烟酸剂量水平。对冀谷33生长发育的影响试验在田间进行,用药后7、10、13、16、20、25和30 d,分别调查统计苗高和鲜重;成熟期调查株高、穗长和穗径,并统计小区产量;并对小米、谷壳、植株和土壤中的残留进行检测。对后茬作物的影响试验在网室进行,研究其药后30、60 d和药后1年播种的8种后茬作物白菜、冀谷19、冀谷33、甜菜、高梁、玉米、小麦、棉花的安全性。【结果】56.25-225 g a.i./hm~2剂量下,冀谷33正常生长,无明显药害。药后不同时期对冀谷33苗高、鲜重的影响结果表明,喷药谷子苗高和鲜重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药后13—16 d处于拔节期初期,为苗高敏感期,药后20—25 d处于拔节期末期、孕穗期初期,为苗重敏感期,之后抑制逐渐解除,收获时冀谷33生长发育正常,产量高于对照。只有喷施225 g a.i./hm~2咪唑乙烟酸的植株中检测到(0.01±0.006)mg·kg~(-1)少量残留,低于检测限LOQ,其余处理均未检出。随着咪唑乙烟酸施药时间的增长,对后茬作物的抑制作用有所减轻,在药后1年播种的后茬作物中,株高差异显著,仅对白菜、高梁产量有显著影响。在夏谷区喷施咪唑乙烟酸的田地,冀谷33可与玉米、小麦、棉花轮作种植。【结论】施用56.25-225 g a.i./hm~2咪唑乙烟酸对冀谷33安全,对其生长发育和产量没有显著影响。随着咪唑乙烟酸施药时间的增长,对后茬作物的抑制作用有所减轻,冀谷33可与玉米、小麦、棉花轮作种植。在生产中,要注意控制药量,合理轮作。  相似文献   

10.
氯嘧磺隆对大豆根圈土壤3种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人工气候室内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氯嘧磺隆对大豆根圈土壤脲酶、磷酸酶和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氯嘧磺隆在大豆田低用量95ga.i./hm^2条件下即会对大豆根圈土壤脲酶活性产生抑制作用,但随着氯嘧磺隆施药后时间的延长,脲酶活性的抑制作用得到解除;低用量氯嘧磺隆对磷酸酶活性表现为激活作用,并且在施药后的第7d和第14d磷酸酶活性与对照相比差异达极显著水平,但随着氯嘧磺隆施用量的增加,磷酸酶活性表现为降低规律,并且高剂量135ga.i./hm^2氯嘧磺隆处理对磷酸酶活性的抑制作用直到第35d与对照差异仍达显著水平。氯嘧磺隆施用后28d内,随着氯嘧磺隆施用剂量的增加,对纤维素活性的激活作用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11.
甜菜耐氯嘧磺隆生化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甜菜耐氯嘧磺隆生化机理进行研究,为甜菜耐氯嘧磺隆基因型的合理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耐性甜菜为试验材料,采用田间框栽和水培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甜菜在氯嘧磺隆胁迫下的生化机理进行研究。【结果】土壤中氯嘧磺隆0.5~1.5ga.i.ha-1剂量下,耐性甜菜品系叶片中GST活性明显增加,根中GSH含量较对照增加50.0~490.1 μg?g-1。敏感甜菜在氯嘧磺隆用量为0.5ga.i.ha-1时,叶片中GST活性略有增加,但较耐性甜菜低122.6U?(min?mgprotein)-1,根中GSH含量与对照相比仅增加7.4 μg?g-1。氯嘧磺隆0.5 ga.i.hm-2施用剂量下,耐性甜菜苗期和叶丛形成期ALS活力与对照相比分别增加62.5%和70.6%,而此时敏感甜菜品系ALS活力与对照相比则分别降低36.8%和64.8%。【结论】耐性甜菜GST、GSH活性及氯嘧磺隆作用靶酶ALS活力在氯嘧磺隆施用后短时间内快速升高是甜菜对氯嘧磺隆耐性增强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有机肥料氮替代部分化肥氮对稻谷产量的影响及替代率   总被引:36,自引:1,他引:35  
 【目的】试图探索出有机肥料氮替代化肥氮的最适替代率,为研制水稻专用有机无机复合肥奠定基础。【方法】试验在江苏省常熟市进行,采用田间试验研究4个氮用量下(0、180、240和270 kg?hm-2)有机肥料氮替代部分化肥氮对水稻(4007和常优1号)产量、氮肥利用率和土壤矿质态氮的影响。【结果】(1)与单施化学氮肥相比,氮用量为180 kg?hm-2并且有机肥料氮的替代率在15%~30%或氮用量为240 kg?hm-2并且有机肥料氮的替代率在10%~20%时,能够显著提高水稻的稻谷产量。两个水稻品种(4007和常优1号)的稻谷产量分别达到8 242~10 187 kg?hm-2和10 048~11 654 kg?hm-2;(2)与单施化肥相比,氮用量在180 kg?hm-2并且有机肥料氮的替代率在15%~30%或氮用量在240 kg?hm-2并且有机肥料氮的替代率在10%~20%时,两个水稻品种的氮素累积量分别为172.6~256.4 kg?hm-2、185.9~235.6 kg?hm-2,显著高于单施化学氮肥处理,此时,氮肥利用率也达最高,分别为36.6%~48.1%、34.3%~40.0%;(3)与单施化学氮肥相比,氮用量在180 kg?hm-2并且有机肥料氮的替代率在15%~30%或者氮用量在240 kg?hm-2并且有机肥料氮的替代率在10%~20%时可以获得较为平稳的氮素供应过程。 【结论】有机肥料氮与化肥氮配施能获得比单施化学氮肥处理更高或持平的稻谷产量并有效地提高水稻的氮肥利用率。  相似文献   

13.
王军  黄冠华  郑建华 《中国农业科学》2010,43(15):3168-3175
 【目的】甜瓜是西北内陆旱区的一种主要经济作物,探讨不同沟灌水肥对甜瓜水分利用效率(WUE)和品质的影响,提出适合该地区的甜瓜水肥高效利用技术模式。【方法】于2008和2009年在甘肃武威中国农业大学石羊河流域农业与生态节水试验站开展了连续两年的田间试验,在膨果期分别设置了3个灌水下限水平:65%—70%、55%—60%、45%—50%的田间持水量(FC);施肥量设置为:160、120、80 kgN?hm-2和无肥对照处理;灌溉方式为常规沟灌和隔沟灌。【结果】膨果期适度水分亏缺有利于提高甜瓜的水分利用效率,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其品质;相同施肥量条件下,灌水量下限为55%—60% FC处理其WUE、总可溶性固形物(TSS)和Vc含量普遍高于灌水量下限为65%—70% FC处理的结果;相同水分条件下,施肥量为120 kgN?hm-2处理其产量、WUE、TSS和Vc含量均高于施肥量为160 kgN?hm-2和施肥量为80 kgN?hm-2处理的结果。隔沟灌处理的WUE比常规沟灌高4.5%—10.6%。【结论】适合于该地区的甜瓜水肥组合模式为膨果期灌水下限为55%—60%FC和全生育期施氮量为120 kgN?hm-2。  相似文献   

14.
小麦内生固氮菌分离及其ACC脱氨酶测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小麦内生固氮菌数量,筛选具有ACC(1-aminocyclopropane-1-carboxylate, 1-氨基环丙烷-1-羧酸)脱氨酶活性的小麦内生固氮菌,确定筛选菌株的系统发育地位与分类地位,为微生物肥料生产收集菌种资源。【方法】样品表面灭菌后采用无氮培养法筛选内生固氮菌,乙炔还原法测定菌株固氮酶活性;采用ACC唯一氮源法筛选ACC脱氨酶阳性菌,比色法定量测定ACC脱氨酶活性;PCR扩增得到菌株16S rDNA,通过序列测定和相似性分析研究菌株的系统发育;通过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DNA序列比对鉴定菌种。【结果】小麦体内固氮菌数量为(0.2-17.8)×105 cfu•g-1鲜重;分离到小麦内生固氮菌60株,固氮酶活性在1-36 nmol C2H4/h•mg蛋白,其中9株具有ACC脱氨酶活性,活性在0.87-9.32 µmol α-丁酮酸/h•mg蛋白;新分离菌株9136固氮酶活性为1.82 nmol C2H4/h•mg蛋白,ACC脱氨酶活性为9.32 µmol α-丁酮酸/h•mg蛋白,初步鉴定为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结论】 田间自然生长的小麦体内有大量固氮菌,数量在105 cfu•g-1鲜重,其中部分菌株具有ACC脱氨酶活性,个别菌株具有较高的ACC脱氨酶活性,可能对作物抵御不良环境具有作用。  相似文献   

15.
退耕还林(草)和降雨变化对延河流域土壤侵蚀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目的】通过定量评估退耕还林(草)和降雨变化对延河流域土壤侵蚀的影响,为延河流域水土保持效益评价、流失治理和环境建设提供决策参考。【方法】利用延河流域日降雨、数字高程模型、土壤类型图、土地利用图和植被覆盖图,运用RUSLE模型,在ArcGIS平台的支持下计算流域1997年和2000年土壤侵蚀量,并分别模拟了退耕还林(草)和气候变化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结果】由于降雨的变化,研究区年降雨侵蚀力均值由1997年的775.32 MJ?mm?hm-2?h-1?a-1增加到了2000年的1292.07 MJ?mm?hm-2?h-1?a-1,降雨大大加剧了流域土壤侵蚀;由于退耕还林(草)政策的实施,坡耕地面积大大减少,林草面积增加,植被覆盖和管理因子值显著减少,由退耕还林(草)前的0.1714下降到了退耕还林(草)后0.1592,减小了流域土壤侵蚀;由于退耕还林(草)的实施、气候变化以及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和耕作措施变化共同影响,单位面积平均土壤侵蚀量由退耕还林(草)前的3 012 t?km-2?a-1增加到了退耕还林(草)后4 671 t?km-2?a-1,年土壤侵蚀总量2314×104 t增加到了3589×104 t。【结论】降雨变化使得研究区土壤侵蚀量增加了71.28%,退耕还林(草)约减少研究区土壤侵蚀量7.84%,二者共同作用使得研究区土壤侵蚀量增加了59.26%,退耕还林(草)政策的实施对减少区域土壤侵蚀的作用是显著的。  相似文献   

16.
脲酶/硝化抑制剂对壤质潮土氮素淋溶影响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揭示尿素中添加脲酶/硝化抑制剂后,土壤中硝态氮、铵态氮的迁移转化以及淋溶损失规律。【方法】温室土柱淋溶培养试验,研究尿素中单独添加脲酶抑制剂N-丁基硫代磷酰三胺(NBPT)和硝化抑制剂双氰胺(DCD),以及两者配合施用对氮素在土体中淋溶损失的影响。【结果】在施尿素氮600 kg•hm-2条件下,尿素中添加NBPT、DCD以及DCD与NBPT配合施用,均可在24 d之前显著降低淋溶液硝态氮浓度,并在30 d后达到峰值,DCD、DCD与NBPT配合施用的峰值延缓了7 d。整个试验周期中,DCD处理对氮素淋溶表现为较好的抑制效果,NBPT以及DCD与NBPT配合施用,在培养试验后期抑制效果较好。最终NBPT、DCD、DCD与NBPT配施3种处理可显著降低硝态氮累积淋失量分别达11.6%、13.7%和17.2%。【结论】在一定施肥量条件下,脲酶抑制剂和硝化抑制剂两者单施或配施均可降低硝态氮累积淋失量。  相似文献   

17.
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对作物产量影响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目的】探求土壤有机碳含量对作物产量的影响,以期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耕地持续利用与管理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利用农田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模型DNDC,针对中国东北、华北、西北、中南、华东和西南6个典型农业区域,每个区域选择各自典型的种植模式和现行的农田管理措施,在各自特定的土壤和气候条件下,输入并运行模型,模拟考察在其它投入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改变土壤有机碳本底值对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当土壤有机碳含量(SOC)增加1 g C?kg-1,东北地区玉米产量可增加176 kg?hm-2;华北地区夏玉米与冬小麦轮作,产量可增加约454 kg?hm-2;西北地区春玉米产量约可增加328 kg?hm-2;中南地区单季水稻产量可增加约185 kg?hm-2;华东地区双季稻产量可增加约266 kg?hm-2;西南地区水稻与冬小麦轮作产量可增加约229 kg?hm-2。【结论】在其它投入既定的条件下,全国各地区均存在通过提高耕地土壤有机碳含量来增加作物产量的潜力。保持较高水平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对节本增效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家蚕浓核病毒镇江株非结构蛋白2(NS2)基因进行克隆、表达,并测定表达产物的生物活性。【方法】利用PCR技术从家蚕浓核病毒镇江株(BmDNV-Z)基因组中扩增得到非结构蛋白2(NS2)基因片段,将其克隆到表达载体pET28a得到重组表达质粒pET28a-NS2,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进行表达,SDS-PAGE和Western blot检测,表达产物经Ni柱纯化,经过复性检测其Helicase和ATPase活性。【结果】克隆获得了BmDNV-Z NS2基因,并在大肠杆菌中得到了成功表达,表达产物经Ni柱纯化获得了目的蛋白NS2。纯化的NS2蛋白具有Helicase活性,能将双链DNA底物解旋成为单链,并且具有一定的底物极性选择性,对于极性底物表现出更高的解旋活性。同时,纯化的NS2蛋白具有ATPase活性,其酶活力可达到0.276 μmol?μg-1?h-1。【结论】BmDNV-Z NS2基因编码的病毒非结构蛋白具有Helicase和ATPase活性,并且Helicase活性具有一定的底物极性选择性,推测该基因在病毒DNA的复制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明确氮肥和多效唑对小麦茎秆木质素含量的影响,探讨氮肥和多效唑调节茎秆抗倒伏能力的机制。【方法】以小麦品种烟农21和藁城8901为材料,通过田间试验和室内分析,研究氮肥和多效唑对小麦不同时期茎秆抗折力、抗倒伏指数、木质素含量的影响以及木质素合成相关酶的活性变化。【结果】同品种条件下,与低施氮(225 kg•hm-2)处理相比,高施氮(300 kg•hm-2)处理降低了茎秆苯丙氨酸转氨酶(PAL)、酪氨酸解氨酶(TAL)、肉桂醇脱氢酶(CAD)和4-香豆酸:CoA连接酶(4CL)的活性,茎秆木质素含量、抗折力和抗倒伏指数降低。而喷施多效唑显著提高茎秆PAL、TAL和CAD的活性,木质素含量、茎秆抗折力和抗倒伏指数提高,倒伏面积和倒伏程度降低。相关分析表明,茎秆抗倒伏指数与木质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61,P<0.05);木质素含量与PAL、TAL和CAD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与4CL酶活性相关不显著。【结论】高施氮量处理降低了茎秆木质素合成相关酶的活性和木质素含量,茎秆抗倒伏能力降低。而施用多效唑显著提高茎秆木质素合成相关酶的活性和木质素含量,进而增强了茎秆抗倒伏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