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茶树原产于我国,四川是祖国茶叶文化、技术发展的摇篮。综观历史,茶业的兴盛发展与人类活动以及政治、经济、文化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远在“神农”时期,就发现茶树鲜叶可作药用。商朝就有人工栽培的茶树,鲜叶晒干作贡品。西汉时,茶叶已成为商品,“蜀土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大量的茶叶诗歌是我国灿烂文化和茶叶历史的一库宝藏,其中有的表达茶树生长情况,有的介绍采制技艺,有的评论茶的品饮方法、功效等,内容丰富,记述真切,是深入研究我国茶叶历史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料。如北宋诗人梅尧臣在《答建州沈屯田寄新茶》的诗中,提到了当时采下的鲜叶,经过加工焙成为“紫饼”的史实。欧阳修《送龙茶与许道人》的诗中,称颂龙茶的品质,不是凡茶所可比拟的。唐代刘禹锡在《西山兰若试茶歌》中,描述了这里寺庙中,茶叶现摘现炒,满室茶香的情况,反映绿茶的第一道工序杀青,唐代即已应用。又如诗圣李白的《答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诗中,曝(晒)成仙人掌茶的诗句就含有现行晒青之意,这可以释为直接晒干,也可以理解为先经过晒后再行加工。这些诗词中即兴提到的茶事内容,往往都是史籍所  相似文献   

3.
一、茶鲜叶清洗和脱水设备现状 茶叶初制加工从茶鲜叶到成品干毛茶,目前通过设备的研发创新已基本实现了清洁连续化加工,分析当前应用不同配置的茶叶初制加工生产线,尚缺少前道工序茶鲜叶自动清洗和连续式脱水设备.茶鲜叶原料是决定茶叶品质的关键要素,由于环境因素,茶鲜叶表面本身会产生泥灰和各种污染,从采摘、运输到加工场所将鲜叶表面的可能有的农药残留以及粉尘等表面附着物清洗干净,洗净后的鲜叶再进行加工生产,提高茶鲜叶的洁净度等卫生指标.  相似文献   

4.
随着茶叶初加工企业规模化发展,对鲜叶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茶鲜叶作为制茶的原料,其质量直接影响成茶品质。本研究从鲜叶的理化特性和劣变机理方面,分析了温度、相对湿度、气调和振动因素对茶鲜叶贮运品质的影响,为顺应茶叶加工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发展提供参考,同时对茶叶加工规模化和标准化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不同干燥方式对普洱茶香气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提取进行晾干、晒干、烘干处理后的普洱茶香气成分,经气质联用进行分析鉴定,探讨干燥方式对普洱茶香气的影响。结果晾干茶样中共鉴定分离出34种化合物,占总检测量94.78%,其中萜烯、醇类含量较低,酯类含量高,在晾干样品中检测出对普洱茶的陈香有贡献的的联苯芳香烃,此类物质在晒干和烘干样品中未检出;晒干样中共鉴定分离出27种化合物,占总检测量95.72%,其中酮类物质含量较高,酯类含量低。烘干样品中共鉴定分离出22种化合物,占总检测量95.86%,其中醇类含量高,主要是环氧芳樟醇、α-萜品醇、2-羟基-3,5,5-三甲基-环己-2-烯酮等带有甜花香和焦糖香的香气组分。感官审评表明,晒干茶样带有日晒气、辛辣味;烘干的则带有烘烤香;晾干的香气较纯正陈香显露。可见,不同干燥方式,香型特征差异较大,晒干、烘干这两种干燥方式形成的茶叶香气,不符合普洱茶陈醇的香型特征,普洱茶干燥宜采用晾干方式。  相似文献   

6.
<正>九华佛茶标准正在修订过程中,新的九华佛茶包括扁直形和卷曲形两种形状。新的标准定义是:九华佛茶产于池州市境内区域环境与九华山区域环境相似的茶区,茶园土壤成土母质以花岗岩或页岩分化物为主,以优质茶树良种鲜叶为原料,按照特定工艺加工而成的芽叶扁直或卷曲成条,色泽翠绿,内质香高味醇的优质绿茶。两种形状九华佛茶的区别在于做形,扁直形九华佛茶用6CLZ-80-12D型茶叶多用理条机和米棒子理条+压扁;卷曲形九华佛茶用揉捻机和解块机揉捻+解块。根据新的标准,九华佛茶的工艺流程是:鲜叶采摘→摊青→杀青→做形→烘干。1.鲜叶采摘  相似文献   

7.
戴春霞  刘芳  葛晓峰 《茶叶科学》2018,38(3):281-286
茶鲜叶含水率是茶叶加工业中衡量茶叶品质的一个重要指标。为了实现茶叶加工过程中茶鲜叶含水率的快速检测,本文提出了一种应用高光谱技术分析茶鲜叶含水率的无损检测方法。通过对茶鲜叶高光谱图像感兴趣区域光谱数据的提取,利用4种不同的算法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法对预处理后的数据提取特征波长,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偏最小二乘回归建立特征波长和茶鲜叶含水率定量分析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经过卷积平滑处理后的正交信号校正的预处理结合逐步回归分析法所建立的偏最小二乘回归茶鲜叶含水率预测效果最佳,模型校正集、交叉验证集和预测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977、0.8342和0.7749,最小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0091、0.0311和0.0371。由此可见,高光谱技术能有效的实现茶鲜叶含水率的检测,这为茶叶加工业中衡量茶叶品质提供了新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介绍了将乐县利用梅占茶树品种加工美人茶的生产技术。美人茶属于乌龙茶类,起源于台湾,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近年来,三明陆续研制出大田美人茶、沙县醇香美人茶等系列产品,将乐县也开展了相关的技术研究。本文详细描述了将乐利用梅占品种加工美人茶的生产过程,包括鲜叶要求、采摘时间、采摘方式、萎凋、做青、堆青、杀青、回润、造型、烘干和复火等工序,通过萎凋、做青和堆青等过程,形成美人茶独特的果蜜香浓郁持久、滋味甘甜浓醇的品质特征。最后,论文指出将乐县加工美人茶不仅有效利用夏暑茶原料,而且提高了茶叶品质、丰富了茶叶种类,具有较高的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白茶属微发酵茶,是我国六大茶类之一,其品质特征为:成茶披满白毫,汤色清淡,味鲜醇、清甜、有毫香。基本工艺流程是萎凋、晒干或低温烘干。因采用鲜叶原料不同,分为: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及新工艺白茶五种。生产白茶对品种和加工工艺都要求十分严格,造合制白茶的茶树品种为: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政和大白茶、福安大白茶、福云595、福云20和闽北水仙等。  相似文献   

10.
碾茶是抹茶加工的原料茶,是一种采用覆盖栽培的茶树鲜叶经蒸汽杀青后、未经揉捻直接由碾茶炉或辐射热干燥等工艺制成的片状茶产品。文章对比介绍日本茶叶感官审评方法和我国传统茶叶感官审评方法审评碾茶的区别。  相似文献   

11.
实现高质量茶鲜叶机械化采收是今后茶叶产业转变生产方式、应对采茶人工老龄化、增强国内外市场竞争力的重要突破口,也是名优茶产业实现全程机械化、规模化和标准化的必由之路。文章总结了中国茶鲜叶采收装备研制现状,将当前茶鲜叶采收机械化装备根据机械采收运动方式划分为剪切式、折断式和提拉式,对其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茶叶机械化采收技术的应用场景,将我国茶鲜叶机械化采收技术归纳为无差别剪切统收技术、选择性采收技术和精准智能采收技术;并提出茶鲜叶机械化采收装备和技术发展建议,为促进名优茶产业发展的采收机械装备研发和机采新技术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利用计算机的图像处理技术建立了一种对茶鲜叶色泽及其萎凋程度的量化测量方法。研究表明,茶鲜叶的萎凋程度往往与其色泽参数密切相关,其中R色泽参数在茶鲜叶的萎凋过程中变化程度较其他色泽参数更高,因此,本文利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对茶鲜叶图像的R色泽参数进行处理分析,间接地对鲜茶叶的萎凋程度变化进行量化分析。本文所述可为工业化茶叶的生产提供一个规范茶叶质量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种茶主要以采收鲜嫩芽叶为主,而忽略了茶花、茶籽、茶梗等副产物的利用。据调查,生产1t绿茶或其他茶类,有20-30kg的副产物。据此测算,目前我国每年茶叶加工中的副产物在数万吨之多。此外还有大量被修剪下来的枝叶及低档粗老茶叶。只利用鲜叶,而放弃与鲜叶同为茶树生物产出的其他器官,对茶树资源是一大浪费。  相似文献   

14.
茶叶的初制加工主要包括萎凋、杀青以及烘干等过程。就茶叶的萎凋控制过程来说,计算机图像技术可以更好地评估鲜叶质量。现阶段计算机技术在茶叶生产领域得到了较多的应用。茶叶生产看似简单,实际上涉及到很多方面,比如茶园生产管理、制茶管理以及茶叶审评等。本文主要从现阶段的计算机技术出发,并结合茶叶生产领域进行具体的分析,希望能够对茶叶生产带来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5.
周靓 《茶叶》2005,31(1):56-57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叶的国家,在茶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茶以药用、食用、饮用、祭用等多种角色出现在人们生活中。至今许多古代茶叶实物或出土或传世,被人们所珍藏。  相似文献   

16.
浅谈白茶的审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 白茶的基本特征和产地白茶属微发酵茶,是我国六大茶类之一,其品质特征为:成茶披满白毫,汤色清淡,味鲜醇、清甜、有毫香。基本工艺流程是萎凋、晒干或低温烘干。因采用鲜叶原料不同,分为: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及新工艺白茶五种。生产白茶对品种和加工工艺都要求十分严格,造合制白茶的茶树品种为: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政和大白茶、福安大白茶、福云595、福云20和闽北水仙等。白茶是我国历史名茶,是我国特产,其主要产区在福建省福鼎市、政和县,建阳、建瓯等县市也有少量生产。据茶叶史料记载,白茶始见于清嘉庆初年(公元1796年),…  相似文献   

17.
茶小绿叶蝉广泛分布于各地茶园,是茶园的主要害虫,对茶叶的产量和品质有着很大的影响。目前尚不清楚茶小绿叶蝉侵害对茶鲜叶持嫩性及其制成乌龙茶品质代谢物浸出速率的影响。通过剪切力测定、碎茶率分析、乌龙茶冲泡、代谢物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发现茶小绿叶蝉侵害显著增加木质素、纤维素和果胶等细胞壁物质的含量,降低茶鲜叶嫩度和成品茶碎茶率,影响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儿茶素组分、氨基酸组分和茶氨酸的浸出率。并且,除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外,这些滋味物质的浸出和茶鲜叶的嫩度均与细胞壁物质的含量显著相关。本研究探索了茶小绿叶蝉侵害后茶叶滋味品质代谢物的浸出规律,从茶叶采摘、加工和冲泡饮用3个方面探索了茶小绿叶蝉侵害对于品质性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和利用茶叶最早的国家。唐代陆羽《茶经》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神农本草经》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由此而把茶叶作为药用,继而  相似文献   

19.
茶树的核型及种的分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前言我国是茶树原产地。人工栽培茶树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据史书记载,公元前2700年的殷商时期,我国人民就把茶叶当作药用。春秋后出版的《尔雅》称茶叶为“槚”,《唐本草》采用了“茶”这个词。因此,无论从植物地理分布或人类对茶的饮用历史来看,茶树都是中国原产。1823年英人勃鲁士(R.B-ruce)在印度阿萨姆发现野生乔木  相似文献   

20.
研究陆羽《茶经》的片断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陆羽《茶经》宗旨,在于“古为今用”,历史唯物论者,要以悬古垂今。今日,茶业科学较之唐朝,腾飞千里。唐时认识不清或认识错误的研究解释,而今一目了然。就无须花大量时间再去推敲。要推陈出新,就要择其与科学较有意义的问题,加以研究或讨论,不能就字论字,如《茶经·一之源》研究。 1、“一之源”从字义看,是茶之起源。其实并不在此。首先言茶树性状和栽培方法;其次言茶之来源及其异名,茶叶品质与土壤关系;再次言鲜叶性状和采制关系及其饮茶与卫生;最后还提及产地不同品质有上下之别。这节要研究的主要问题有二:一是茶叶品质与土壤和鲜叶性状的关系;二是饮茶与卫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