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长江下游流域水产养殖外来物种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下游流域是中国湖泊最多的地方,气候温暖湿润,兼有暖温带和亚热带等多样性气候条件,水产养殖条件得天独厚。来自世界各地的水产养殖物种都有可能在长江下游地区找到适合生长的栖息地。因此,进行长江下游流域水产养殖外来物种调查研究对完善中国外来入侵水产养殖生物信息数据库和环境风险评估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5年6月—2007年6月,采用文献调研、实地考察与专家咨询相结合的方式在长江下游流域范围内对水产养殖外来物种入侵现象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目前长江下游水产养殖外来物种共计45种,其中鱼类33种、贝类4种、甲壳类7种、两栖类1种;外来物种多来源于美洲,传播途径多为有意引进。  相似文献   

2.
采用线路调查与样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青格达湖自然保护区不同功能区内的外来入侵植物进行野外实地调查。结果表明,实验区、缓冲区和核心区都有外来入侵植物的分布。在实验区样方内共调查了24种植物,其中外来入侵植物6种,占调查植物总数的25%;在缓冲区样方内共调查了30种植物,其中外来入侵植物6种,占植物总数的20%;在核心区样方内共调查了23种植物,其中外来入侵植物1种,占植物总数的4.35%。  相似文献   

3.
植物入侵是指某种植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在当地适宜的土壤、气候和缺少天敌抑制的条件下得以迅速繁殖,并取代原有植物,破坏当地生态或经济。外来入侵植物一般多为一、二年生草本植物,具有生活周期短,种子数量巨大,繁殖和传播方式多样,灵活适应环境变化等特征。大部分外来物种成功入侵后,其长势难以控制,压制或排挤本地物种,形成单优势种群,危及本地物种的生态,最终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相似文献   

4.
外来入侵物种(IAS)给美国造成了严重的环境、健康和经济等问题,美国对其生物入侵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于1999年颁布了生物入侵基本法并建立了国家入侵种委员会,由此形成了以该委员会为核心、联邦政府各部门为主体、州和地方政府协调配合的新管理体制,该体制在过去10年间运转良好并富有成效,值得其他国家借鉴.  相似文献   

5.
<正>2003年原国家环保总局与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布了第一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该名单的发布不仅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也对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及科研单位开展外来入侵物种防治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对保护我国生  相似文献   

6.
外来生物入侵是一个影响深远的全球性问题,对各国的生态系统、环境、健康、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加快,外来入侵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呈现快速增长趋势,生物入侵的威胁日益加重,若无行之有效的防控措施,外来生物入侵可能会形成“生物恐怖”。本研究以2019年1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预警的重大害虫——草地贪夜蛾第一次大范围入侵中国为例,分析了入侵生物对中国经济、生态与社会的影响,阐述了外来生物可能的入侵途径,剖析了当今时代背景下中国外来生物入侵防控面临的挑战,并针对入侵生物的入侵特点和影响,提出了完善“统一监管、分工负责”的管理机制、加快外来入侵物种立法、管理体系健全、执法监督体系建立、加强外来入侵物种的基础研究和防控网络建设、深入推进科普宣传与教育等综合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7.
《种业导刊》2014,(11):30-30
<正>"在中国,外来入侵植物至少有250种,处理这些外来入侵的植物,每年需投入100亿元。如果外来植物入侵问题还未引起足够重视,这个数字还将大幅增加。"近日,第五届国际植物园协会亚洲分会暨东亚植物园网络会议在宁举行,国际植物园协会主席、英国雷丁大学荣誉教授沃伦·海伍德提醒中国同行。随着近年来中国与世界经济往来愈发密切,大量  相似文献   

8.
<正>飞机草是世界公认的多年生入侵性杂草,原产于中、南美洲,现已扩散至非洲、亚洲、大洋洲和西太平洋群岛的大部分热带及亚热带地区,是世界上危害严重的100种有害外来入侵物种之一,严重威胁着入侵地本地植物的生长、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安全。由于其蔓延速度快,以及对农、林、牧业等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变得非常严重。目前入侵中国的外来生物已达400余种.每年因此造成经济损失数百亿元。全国很多省市都成为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的“重灾区”。  相似文献   

10.
<正>近百年来,外来入侵昆虫在全球范围内的定居速度逐步加快。这种趋势虽然与日益增长的国际贸易导致的物种引入密切相关,但与环境变化的相关性被关注不够。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控制生物入侵,阐明全球变暖与入侵物种定居速度变化的关系就非常重要,尤其是昆虫等变温入侵动物。  相似文献   

11.
Summar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invasions of alien plants in Ukraine, the impact of non-native plant species upon the native flora and adverse consequences of their spread are assessed. A case study gives examples of the role of alien plants in fragmentation of populations of native species; contamination of genetic resources of rare and endangered native species, formation of new ecotypes and hybridization with native taxa, disruption of the structure of natural plant communities as a result of introduction of alien species and formation of specific plant communities with domination of aliens. Arguments are provided against uncontrolled casual introductions and subsequent escape from cultivation as a result of ill-judged deliberate introduction of plants for ornamental, agricultural, technical, forestry, and other uses without any preliminary assessment of their invasion potential in the region concerned. Invasions of alien plants promote dramatic changes in the taxonomic, geographical, and ecological patterns of local floras, disruptions in the phytosociological spectrum, spectra of biomorphs, deterioration of zonal peculiarities of the flora, and finally lead to the decline of the vegetation productivity. A list of highly invasive plant species threatening forest, steppe, and submediterranean zones of East Europe is provided.  相似文献   

12.
西安地区外来入侵植物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通过调查和对大量文献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初步确定西安地区“中国重要外来有害植物”有68种,隶属于20科,其中菊科的种类最多,有14种,其次是禾本科和豆科,各有10种。从来源看,有30种来源于美洲,其他种来源于欧洲、亚洲、非洲等地区。其中对于本地区有入侵行为的46种外来植物大部分为草本,基本上属于田间杂草,还包括1种被列为我国的检疫杂草,即毒麦。调查分析了西安地区外来植物的分布、生境和危害程度,对本地入侵植物的主要特点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3.
粤东地区入侵植物的克隆性与入侵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朱慧 《中国农学通报》2012,28(15):199-206
为了研究粤东地区外来种的入侵机制,通过野外调查与文献查阅,对粤东地区入侵植物的入侵性与克隆性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粤东地区入侵植物种类丰富,隶属38科约127种,其中70.08%的植物原产美洲,尤其是南美洲(51.18%);各入侵性(强、中、弱)包含的入侵植物种数依次为22、42、63种;具有克隆性的入侵植物共约55种,占全部入侵植物的43.31%;在强、中、弱3种入侵性中,具有克隆性的种数分别为10、15、30,所占比例分别为45.45%、35.71%、47.62%。粤东地区入侵植物的克隆性与入侵性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具有克隆性的植物能快速的增大植株和累积生物量而成为入侵群落中的单优种群,因此克隆性是部分外来植物成功入侵粤东地区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外来植物土荆芥入侵的化学基础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荆芥为藜科藜属一年生或多年生直立草本植物,1864年首次发现于中国台湾省台北淡水,2010年1月7日被列入中国《第二批外来入侵植物种名单》。目前对土荆芥的入侵学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物学、生态学、化学成分、他感作用、逆境抗性等方面,因此其入侵机制主要是化学武器假说,如次生代谢旺盛,具化感潜力,抗逆性强等。但并未从分子学角度进行相关研究,如土荆芥的遗传进化特点、土荆芥入侵的分子标记、土荆芥的代谢组学等。尤其是土荆芥入侵之后,其与本土植物的种子萌发速度或生长速度比较(优先效应),目前尚未有报道。因此,未来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必须对其分子生物学开展深入研究,尤其应重点研究土荆芥入侵的优先效应机制。  相似文献   

15.
采用样方法调查了湖南省6个豚草入侵样地中4~10月杂草的种类和数量,分析了其物种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结果表明,6个样地采得本地植物83种,其中常见本地植物41种,隶属19科。豚草入侵造成6种生境条件下物种丰富度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下降显著或极显著,均匀度指数变化小。豚草群落在不同季节物种丰富度指数变化小,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在春夏季上升。表明豚草的入侵对生物多样性有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6.
外来入侵植物飞机草的生物学特性及控制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飞机草Eupatorium odoratum,菊科Compositae泽兰属Eupatorium植物,原产于南美,现广泛扩散到美洲、非洲和亚洲等地,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外来入侵杂草,严重威胁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农业生产和生态安全。1934年,飞机草在云南和海南尖峰山被首次发现,现正在我国南部地区迅速扩散。本文对飞机草的生物学特性、入侵机制、造成的危害、开发利用以及控制策略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介绍,并指出今后需要加强研究的内容领域:(1)飞机草入侵的本底调查与扩散预测;(2)飞机草的入侵过程、机制与影响因素;(3)飞机草的入侵效应与风险评估;(4)飞机草的科学管理与控制。  相似文献   

17.
北京奥运期间首都机场海关监管库区昆虫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关监管库是包装货物进入我国境内的重要集散地,为有效监测北京奥运会期间外来有害生物随各种包装材料侵入我国,作者于2008年6月上旬至10月上旬,利用昆虫引诱剂和黑光灯监测的方法,对北京首都机场海关监管库区昆虫种类及多样性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表明:监管库区共有昆虫211种,隶属于11目、64科;其中以鳞翅目、鞘翅目和双翅目种类最多,分别占总数的46%、22%和9.5%;单科种类最多的是鳞翅目的夜蛾科和螟蛾科,其次为鞘翅目中的步甲科、瓢甲科和鳃金龟科,它们共同构成了监管库区的优势种群。网锥额野螟和大青叶蝉的种群数量最多,分别占总数的4.65%和2.54%,是监管库区的优势种。同时,监测中还发现了进境植物一类检疫对象美国白蛾和全国林业危险性检疫对象家茸天牛,但其种群数量均较少。研究结果为有效监测和控制北京首都机场海关监管库区有害生物的发生,阻止外来有害生物入侵,避免首都农林生产和生态安全受到威胁,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用227对小麦微卫星引物进行PCR扩增,76对可在多枝赖草和耐黄矮病的普通小麦-多枝赖草二体异附加系Line24的小麦亲本中国春、丰抗13间检测到多态性。和多枝赖草相同而与Line24其他小麦亲本不同的扩增带。在这76对引物中,发现有4对引物能从Line24中扩增出进一步用Line24和普通小麦杂交得到的7个不同的单体异附加系进行验证,也得到同样的结果,说明这4对微卫星引物扩增出的特异带可以作为Line24中多枝赖草染色体的分子标记。根据这4对引物各自对应的微卫星标记位点在小麦染色体上的位置,说明Line24中附加的一对多枝赖草染色体是第3,5,6和7部分同源群多枝赖草染色体相互易位形成的。  相似文献   

19.
Summary While the issue of invasive alien species has important biological components, economic factors such as global trade deserve much greater attention for several reasons. First, virtually all of our planet’s ecosystems have a strong and increasing anthropogenic component that is being fed by increasing globalisation of the economy. Second, people are designing the kinds of ecosystems they find productive or congenial, incorporating species from all parts of the world through quicker and more efficient means of transportation. And third, growing travel and trade, coupled with weakening customs and quarantine controls, mean that people are both intentionally and inadvertently introducing alien species that may become invasive. The great increase in the introduction of alien species that people are importing for economic, aesthetic, accidental, or even psychological reasons is leading to more species invading native ecosystems, with disastrous results: they become invasive alien species (IAS) that have significant deleterious effects on both ecosystems and economies. This paper examines some of the important non-biological dimensions of the IAS problem, including historical, economic, cultural, linguistic, health, sociological, management, legal, military, ethical, and political dimensions. These are addressed in terms of the causes, consequences, and responses to the problem of IAS. These dimensions of IAS are fundamental, and successfully addressing the problem will call for greater collaboration between different economic sectors and among a wide range of disciplines. The 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 the negotiations of the World Trade Organisation, and many other international agreements offer important opportunities for addressing the complex global problems of IAS through improved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