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不同起源兴安落叶松林结构特征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了兴安落叶松天然林(3种林型)与人工林生产力、林木竞争分化、水平格局、林分更新、林下地被物等方面的特征.结果表明:①人工林生产力明显高于天然林.在密度和林龄相近情况下,人工林蓄积量、生物量和生产力较天然林分别高65.0%、35.8%、48.8%.②天然林直径分布反J型,人工林单峰型.天然林和人工林1~5级木的比例由大到小排序:4(32.4%)>3(30.5%)>2(14.7%)>1(12.9%)>5(9.5%);3(32.2%)>2(30.5%)>4(25.4%)>1(10.2%)>5(1.7%).③天然林聚集系数与林分密度呈正相关,其随机分布和聚集分布比例为52.9%、47.1%.人工林为随机分布.④天然林林分更新较好,人工林无林分更新.人工林藓类盖度、草本盖度、植被种类等明显低于天然林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2.
阿什河上游几种林分水源涵养能力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实地调查与试验分析的方法,对阿什河上游鱼池沟小流域森林中蒙古栎天然林、红松人工林、水曲柳天然林、落叶松人工林水源涵养的能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红松人工林枯落物现存量和最大持水量在4种林分类型中均为最大;红松人工林、蒙古栎天然林的土壤最大持水性较水曲柳天然林、落叶松人工林大,分别为2416.3、2262.2t.hm-2;综合比较4种林分类型枯落物及土壤的持水能力,红松人工林和蒙古栎天然林涵养水源量较大,分别为:2500.94、2325.43t.hm-2,水曲柳天然林次之,落叶松人工林最差。同时指出,应当在保护现有林分类型的基础上,维护和改善天然次生的蒙古栎天然林和水曲柳天然林,通过人工抚育措施,对人工红松林进行改造,使其向着当地原顶极群落阔叶红松林演化,进一步提高水源涵养的功能。  相似文献   

3.
通过设置临时标准地,对天然米槠林皆伐炼山后种植的17年生人工米槠林和自然保护区天然米槠林进行植物区系组成的研究结果表明:天然林科属种数较人工林多;2者共有科属种分别占人工林总科数75%,总属数94%和总种数93%;蕨类植物天然林少于人工林,而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天然林多于人工林。属的分布型分析,2者以热带成分为主,但人工林热带成分略高于天然林。种的分布型分析,人工林和天然林与广东、广西同类型区系共有种的百分比较高。  相似文献   

4.
陕北半干旱风沙区人工林下植物群落数量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林下植物群落数量特征,为指导森林经营管理实践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标准地+样方法对陕北半干旱风沙区(陕西靖边)人工林下的植物群落进行了调查,统计并计算了林下植物群落的生活型谱、盖度、优势度及物种多样性。【结果】(1)林下植物一般以隐芽植物和一年生植物种占绝对优势,所占比例为34%~88%。(2)林下植物的总盖度大小顺序为:旱柳林(26.18%)>小叶杨×油松林、刺槐林(8.76%~11.77%)>小叶杨林、小叶杨×柠条林(2.77%~3.16%)>油松林、沙棘林、油松×柠条林、柠条林、天然草地(对照)(1.06%~1.57%)>小叶杨×沙棘林、紫穗槐林(0.72%~0.77%)。除小叶杨×油松林和小叶杨×柠条林地外,其他林地的草本层总盖度都大于灌木层。(3)林下优势植物种类差异不大,且以沙蒿(Artemisia desertorum)、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狗尾草(Pennisetum alopecuroides)、羊胡子草(Carex rigescens)、沙蓬(Agriophyllum squarrosum)和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为主。(4)林下植物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大小顺序为:旱柳林、刺槐林和小叶杨林(6.00~7.18)>小叶杨×柠条林、小叶杨×油松林、油松林(4.87~5.38)>沙棘林、油松×柠条林、柠条林、小叶杨×沙棘林(4.06~4.49)>紫穗槐林、天然草地(2.15~2.76),且草本层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大于灌木层。【结论】陕北半干旱风沙区人工林下植物群落盖度及其物种多样性普遍较低,且阔叶树种林下植物群落一般比针叶树种和灌木林丰富,在针叶林中积极引进阔叶树种形成混交林,是增加林下植物多样性、维持人工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及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天然格氏栲林皆伐火烧后栽建柏林区系组成变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通过设置临时标准地,对福建天然格氏栲林皆伐火烧人工栽培32年生建柏林和格氏栲自然保护区天然格氏栲进行植物区系组成的研究结果表明:建柏人工林和天然格氏林共有科、属、种分别占建柏林总科数86%、总属数86%、总种数93%;属的分布型分析,建柏人工林和天然格氏栲林都以热带成分为主,但建柏人工林热带成分略高于格氏栲天然林;种的分布型分析,建柏人工林和天然格氏栲林都与广东、广东同类型区系共有种的百分比也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  随着国家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川西云杉Picea likiangensis var. rubescens人工林面积和蓄积量不断增长,已成为川西地区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分析道孚县川西云杉人工林与天然林活立木空间分布格局特征及种间关联性差异,以揭示人工林群落动态变化及演替规律。  方法  采用典型样方法设置12块固定样地,测量每株活立木中心位置坐标、胸径、树高和冠幅等,运用点格局分析中的单变量Ripley’s L(t)函数和双变量Ripley’s L12(t)函数分别分析人工林与天然林群落的空间分布格局和群落中树种间的空间关联性。  结果  ①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人工林群落内川西云杉种群密度呈下降趋势,而群落物种数逐渐增加;②人工林群落中活立木空间分布格局总体上表现为随机分布,而天然林内活立木空间分布以聚集分布为主;③人工林中川西云杉与其他阔叶树种无空间关联性,而天然林群落内主要树种间关联性在小尺度范围上呈不相关,在大尺度上表现为负相关。  结论  经过50 a人工恢复后,川西云杉人工林与天然林在群落空间分布格局和种间关联性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差异,生态恢复进程较慢。建议采取适当间伐与种植天然林优势树种相结合的方式,优化改造人工林结构,从而加快人工林向天然林群落演替进程。图3表1参35  相似文献   

7.
以宁夏干旱风沙区人工柠条灌木林为研究对象,对退化沙地(对照)和种植不同密度柠条林的土壤环境质量及草地生产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密度柠条林对土壤贮水量的影响为0.166 5万/hm柠条林>0.249 0万/hm 柠条林>退化沙地>0.333 0万/hm柠条林。营造人工柠条林能明显改善退化沙地20 cm以下土层土壤体积质量、总孔隙度。适宜的造林密度能够改善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柠条林间草地地上生物量,以0.166 5万/hm柠条草地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密度林地和退化沙地(对照) (P<0.05);其次是0.249 0万/hm柠条林地。综合评价,低密度柠条林对水分含量有较大的改善效果,而高密度柠条林可造成土壤的旱化,在退化沙地改良中,营造0.249 0和0.166 5万/hm密度的柠条林能充分利用天然降水,获得较高的生物产量。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荒漠草原草地灌木入侵与放牧干扰对中亚白草(Pennisetum centrasiaticum)种群大小及分布的影响,在宁夏盐池县杨寨子自然村自由放牧状态下的人工柠条(Caragana intermedia)林地内部由西向东设置3个分区,分别代表3个连续分布的植被类型区,即保留的原始草地、林草过渡带和人工林地。在人工林地围栏封育处理基础上,采用样方法,分灌丛内外,调查并分析中亚白草种群特征与土壤养分、地表羊粪量、林下或林间生境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1)从草地分区到林地分区,白草种群的数量持续下降,在群落中的地位不断降低,由建群种过渡为伴生种,直至成为林地中的偶见种。(2)放牧主要通过直接采食作用降低林间白草的盖度和多度,间接驱动了白草向林下的聚集;但在剔除放牧作用后,白草在林下和林间的分布关系发生逆转。(3)柠条密度差异、围栏内外放牧强度差异以及灌丛内外保护作用的不同是决定白草种群大小与分布的潜在重要因素。(4)对于以白草为优势种和建群种的沙化草地而言,适度放牧可以维持相对稳定的多样性和生产力结构功能;持续放牧干扰下,人工柠条的进入,可以通过直接保育效应和资源效应,在局部空间上起到对白草的保护作用,但柠条对环境的改造作用(旱化、土壤质地和结皮等),使生境越来越不适宜白草种群发展,种群破碎化加剧(不连续分布),其对放牧干扰的弹性也不断降低,最终导致了柠条和放牧综合作用下白草种群在柠条林地中地位、分布的下降,直至消失。  相似文献   

9.
以井冈山自然保护区天然林(常绿阔叶林)和人工林(杉木林、厚朴林和毛竹林)中的灌木为研究对象,对其碳密度和重要值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常绿阔叶林碳密度最大,为0.153 kg/m3,厚朴林碳密度最小,为0.027 kg/m3,前者是后者的5.6倍;4种森林类型中灌木碳密度排序为:常绿阔叶林>人工杉木林>毛竹林>厚朴林;天然林中灌木高度、基径和生长状况优于人工林。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人工林的选择、防护和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从吉安市与鹰潭市的疏草荒地、人工林、天然林地的不同深度采集土样,采用稀释平板涂抹法,测定土壤微生物数量。[结果]天然林地0~10cm土层的细菌数低于10~20cm,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微生物数量、种类减少,且与土壤养分变化显著相关。同一深度下,天然林的微生物菌落和数量比人工林的多。人工林和天然林的微生物数量都与疏草荒地存在显著差异;吉安人工林与天然林的细菌数量不存在显著差异,鹰潭的存在显著差异;人工林与天然林的真菌数量不存在差异;天然林与人工林的放线菌有显著差异。[结论]天然林的土壤微生物数量、种类最多,然后是人工林、疏草荒地。天然林土壤肥力高于人工林,更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生长。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不同种源朝鲜黄杨进行引种调查研究。[方法]采用随机踏查的方法对沈阳东陵区、丹东五龙背、大连旅顺口3个地方朝鲜黄杨的生长情况进行调查,对朝鲜黄杨的引种选择指标及3个种源间的差异进行分析。[结果]地径年生长量、枝径年生长量、株高年生长量、枝数、枝下高、冠型这6个调查指标可以作为引种选择指标,6个调查指标可以整合成2个主成分,分别代表生长特性和树形特性;在0.05显著性水平下,3个种源朝鲜黄杨在地径年生长量、枝径年生长量、株高年生长量、枝下高4个指标上差异显著;大连旅顺口种源和丹东五龙背、沈阳东陵区种源朝鲜黄杨在枝数指标上差异显著,丹东五龙背、沈阳东陵区种源差异不显著;3个不同种源朝鲜黄杨在黄杨冠型上差异不显著。[结论]该研究可为朝鲜黄杨引种指标的选择和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选育适宜高寒地区气候条件下的绿化用黄杨品系。[方法]对沈阳、丹东、大连3个种源地的黄杨进行播种试验,调查幼苗当年高、当年地径,统计千粒重、发芽率。[结果]3个种源朝鲜黄杨种子在千粒重、发芽率上存在不同程度差异,千粒重越大,发芽率越高;3个种源朝鲜黄杨幼苗当年高和当年地径差异显著(P0.05)。[结论]从当年高和当年地径来看,沈阳种源最好,丹东次之,大连最差。  相似文献   

13.
柠条锦鸡儿和小叶锦鸡儿不同种源苗期生长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Logistic曲线对柠条锦鸡儿、小叶锦鸡儿不同种源的苗高与地径生长进行拟合,并估测了速生期的2个拐点及其长度。结果表明:高、径生长均符合"S"型曲线,年生长可划分为生长初期、速生期、硬化期3个时期;直径生长速生期起始时间或早或迟于高生长,而结束时间晚于高生长;速生期的高、径生长速率均表现为N-3>X-2>N-2>N-1>X-1;速生期的高、径生长曲线均呈双峰型,但柠条锦鸡儿径生长峰值滞后于高生长半个月左右,小叶锦鸡儿径生长与高生长同步或滞后半月左右。  相似文献   

14.
利用石蜡切片法以及徒手切片法,对雪柳(Fontanesia fortunei Carr.)、连翘(Forsythia suspense Vahl.)和小叶丁香(Syringa microphylla Diels.)的叶片进行了形态解剖学观察。结果表明,三种植物均为异面叶,但是栅栏薄壁组织层数、栅海比以及叶片主脉的结构有着明显的差异性。三种植物的气孔密度的排列顺序为:雪柳>连翘>小叶丁香;栅海比的排列顺序为:雪柳>连翘>小叶丁香。由此得出,三种植物的抗旱性雪柳最强,连翘其次,小叶丁香最差。  相似文献   

15.
密度对小叶锦鸡儿播种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小叶锦鸡儿1年生播种苗密度效应的研究,目的在于揭示由各种密度所形成的种群个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对不同密度条件下的小叶锦鸡儿个体和群体的物候特性、生长状况、生物量积累和分配等方面做了研究.结果表明:密度对小叶锦鸡儿播种苗的物候特性及生长状况有一定的影响,随着密度增大,播种苗侧枝萌发的时间向后推移,侧枝数量逐渐减少.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生长指标均随密度的增大而呈减小的趋势,多数生长指标各密度处理间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播种苗个体生物量随着密度的增大而减少,群体生物量则随着密度的增大而增加.播种苗单株根、茎、叶生物量分配比例为40%、35%和25%,单株根和茎的生物量分配比例随着密度的增大而减小,而叶的生物量分配比例则随着密度的增大而增加.   相似文献   

16.
沈彩霞 《农学学报》2014,4(11):69-72
明确林分直径结构对森林可持续经营中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基于5 种概率分布对格氏栲人工林5 种不同群落类型的格氏栲直径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格氏栲人工林中b 分布和Weibull 分布均能较好地反映格氏栲种群直径分布结构特征,与林分平均胸径等特征因子存在显著相关,格氏栲种群直径分布范围较大,中径材占多数。对比分析格氏栲人工林与天然林直径结构分布,b 分布在格氏栲天然林和人工林的拟合效果均较好,而格氏栲人工林基本为同龄林,人为干扰较大导致Weibull 分布的拟合效果较好。分析格氏栲人工林直径分布结构特征,对森林培育与经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为了给清香木姜子的优良单株选择、人工栽培及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采用野外实地观测及数理统计的方法,对野生清香木姜子的表型特征及其与产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天然林中,清香木姜子平均第一活枝高达2.03m,但总体树型不大;产量与二级分枝数量、二级分枝夹角、冠幅、胸径都存在极显著相关关系,尤其是与二级分枝数量密切相关(相关系数为0.793 5);其果实在主枝顶端、一级枝、二级枝和三级枝上均有分布,但挂果率最高的是二级枝(占81.6%).建议:人工培育清香木姜子时注意控制密度,并通过人工干扰措施促进分枝数量,特别是二级分枝数量及长度,矮化植株,减小第一活枝高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从树种组成、密度、生长性状(基径、株高、冠径)、空间分布格局4个方面探讨辽河源自然保护区油松人工林火烧迹地林木更新特征,为火烧迹地植被恢复和森林科学经营管理提供参考。方法以保护区内火烧迹地油松林为研究对象,根据重度火烧下不同更新方式(天然更新和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天然更新下不同火烧强度(重度火烧、中度火烧、轻度火烧)和对照(未过火)分别设置3块20 m × 20 m样地,重度火烧下天然更新样地和天然更新下重度火烧样地为相同样地,共15块样地,调查林木更新出现的种类和数量,测量林木更新的基径、株高、冠径,进行每木检尺并记录样地的地理坐标和立地因子等信息。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分析林木更新密度、生长性状的差异,利用方差/均值法分析林木更新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1)油松林火烧迹地林木更新树种主要是蒙古栎和山杨,分别占所有林木更新的38.1%和42.3%,此外还包括油松、裂叶榆、大果榆、榆树、色木槭等。重度火烧下不同更新方式之间所有林木更新的密度存在显著性差异(P < 0.05),天然更新下不同火烧强度之间所有林木更新的密度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 > 0.05)。(2)重度火烧下不同更新方式之间所有林木更新的生长性状特征无显著性差异(P > 0.05),天然更新下不同火烧强度之间所有林木更新的生长性状特征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 < 0.01)。(3)油松林火烧迹地林木更新的空间分布格局受到种子来源、种间竞争和火灾后生长空间的影响,适宜的微生境、动物携带种子扩散等因素会促进更新小规模聚集。结论火烧后4年的油松林火烧迹地更新树种主要是蒙古栎、山杨,中、低强度地表火可以促进林分天然更新,采取抢救性采伐等管理措施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可以加速火烧迹地植被恢复。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杜松Juniperus rigida天然群体在宁夏贺兰山自然保护区内的表型变异程度和变异规律,共调查了6个杜松天然群体,对针叶、球果、种子、树高、胸径和树干通直度等20个表型性状进行了比较分析,并采用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等多种分析方法,对群体间和群体内的表型多样性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杜松表型性状在群体间和群体内存在极其丰富的变异,群体间共有11个性状指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群体内共有7个性状指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表型分化系数即群体间变异为66.63%,大于群体内的变异(33.37%),群体间变异是杜松表型变异的主要部分。20个表型性状间多数呈极显著(P<0.01)或显著(P<0.05)相关。杜松表型性状与生态因子相关分析表明,其表型变异呈梯度规律性,随着海拔的升高,针叶宽逐渐增大;随着郁闭度的增加,针叶长和一级侧枝总数都逐渐增大;枝下高随着坡度的增大而增大。通过表型性状的聚类分析可以将杜松6个群体划分为4类。图1表7参19  相似文献   

20.
不同密度条件下樟树幼苗生长和幼苗重量分配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年生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实生苗为试验材料,在美植袋中分别种植1、2、4和8株幼苗(密度I、II、III和IV),研究密度对幼苗的生长和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樟树幼苗的地径随着密度增大而减小,苗高为密度IIIIVIII。樟树幼苗单株幼苗各器官干重和幼苗单株干重均随密度增加而减少,每盆幼苗的总生物量随密度增大而增加。樟树密度I的干重为根叶干枝,其余3个密度的干重为根干叶枝。各密度的根冠比大于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