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通过对海南省三亚市桉树枝瘿姬小蜂数量调查,并结合6个关键气候因子,运用SAS9.0进行回归分析,得到了桉树枝瘿姬小蜂监测模型:y=0.549 3+0.000 6x1+0.269 3x3+0.415 6x4-0.612 2x5-0.023 1x6。该模型表明桉树枝瘿姬小蜂数量与月降雨总量、月平均最高温度、月平均最低气温、月平均温度和月平均相对湿度有极显著相关性,而与月日照时数无显著相关性。其中月降雨总量是影响桉树枝瘿姬小蜂数量的主要气候因子,其次为月平均温度、月最低平均温度与月最高平均温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明刺桐姬小蜂Quadrastichus erythrinae Kim对寄主植物的嗅觉行为反应.【方法】利用Y型嗅觉仪测定了刺桐姬小蜂对寄主植物11种挥发物(乙酸叶醇酯、4-溴丁醚苄酯、苯甲腈、1,2-二甲苯、α-法呢烯、3-蒈烯、奎诺二甲基丙烯酸酯、柏木烯醇、水杨酸甲酯、芳樟醇、法呢醇)的嗅觉行为反应.【结果和结论】刺桐姬小蜂雌成虫对刺桐属植物挥发物中的11种化合物均具有较强的行为反应;通过嗅觉反应率、选择反应率及选择系数的研究比较,明确了不同物质及不同浓度溶液对刺桐姬小蜂的行为影响;刺桐姬小蜂对寄主挥发物具有一定的嗅觉反应,而且随着各物质浓度的增大而趋于强烈;除苯甲腈外,其余化合物的选择反应率均在50%以上,而且随着化合物浓度的增大而增大;苯甲腈在原样和稀释10倍浓度时,刺桐姬小蜂呈负趋性,并且与其他化合物的反应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3.
刺桐姬小蜂对寄主的产卵选择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刺桐姬小蜂雌虫的逐日产卵量、对寄主的产卵选择性及在不同寄主上子代的生长发育情况.结果表明,雌蜂在交配后第2天开始产卵,第3天达到产卵高峰.刺桐姬小蜂对不同寄主具有产卵选择性差异,在黄脉刺桐与刺桐东方变种上产生的虫瘿量最多,其次是刺桐,在鸡冠刺桐上未发现虫瘿.雌蜂最喜欢产卵于长1-2 cm的未展开或半展开的刺桐幼嫩叶片上,当新梢叶片大于3.5 cm时不产卵.刺桐姬小蜂一般在新梢叶片、叶柄上产生虫瘿,偶尔也在刺桐东方变种的嫩茎上产生虫瘿.黄脉刺桐和刺桐东方变种上虫瘿的出瘿率分别为49.73%和53.32%,虫瘿重量分别为32.90和38.67mg.个-1,在刺桐上虫瘿的出瘿率为0,且虫瘿重量仅为8.99 mg.个-1,虫瘿在幼虫期死亡率最高.  相似文献   

4.
刺桐姬小蜂在南宁市的发生危害现状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道刺桐姬小蜂在南宁的发生危害情况,介绍刺桐姬小蜂的生物学特性,对刺桐姬小蜂侵入南宁市的途径及扩散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5.
对刺桐姬小蜂(Quadrastichus erythrinae Kim)虫瘿在南非刺桐(Erythrina caffra Thunb.)叶片上的分布特征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刺桐姬小蜂主要危害南非刺桐的叶片和叶柄,树冠不同方位上其叶片受害率和受害叶虫瘿平均密度差异不显著(P>0.05);在树冠的不同层次上其叶片受害率差异极显著(P<0.01),主要表现为上层>中层>下层;但各层次的受害叶虫瘿平均密度差异不显著(P>0.05).虫瘿主要分布于叶片的基部和叶柄的中、上段部位,以单个和2个虫瘿相连的虫瘿团出现.南非刺桐叶片上刺桐姬小蜂虫瘿呈聚集分布,且聚集程度较强,其分布形式符合负二项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虫瘿聚集程度具有密度依赖性,聚集是由昆虫本身的习性和环境共同引起的.  相似文献   

6.
刺桐姬小蜂的适生性和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近年新入侵我国的检疫性害虫刺桐姬小蜂对刺桐属植物的危害性,在我国的适生性以及防治措施,并探讨刺桐姬小蜂和刺桐属植物的内在化学联系,为防治该虫提供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刺桐姬小蜂为检疫性害虫,为了研究刺桐姬小蜂危害对刺桐次生物质的影响,对未受害、轻度受害、中度受害、重度受害4个受害程度的刺桐植株健康叶片的黄酮、单宁、总酚3种内含物含量进行了测定和比较。结果表明:受害刺桐黄酮、单宁、总酚均呈现升高趋势,受害程度越轻的升高越明显。重度受害的黄酮含量比未受害的略有升高,但是差异不显著;中度受害刺桐叶片黄酮含量极显著高于重度受害,轻度受害也极显著高于中度受害。不同受害程度刺桐叶片单宁、总酚含量的变化与黄酮相同。  相似文献   

8.
深圳地区刺桐姬小蜂对不同刺桐种类危害程度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调查研究,摸清了深圳刺桐种类,明确了深圳不同地区刺桐被害程度和刺桐姬小蜂对不同刺桐种类危害程度的差异,结果表明,刺桐受害程度由重到轻的顺序为刺桐、龙牙花、金脉刺桐、鸡冠刺桐、火炬刺桐、劲直刺桐,象牙花、矮刺桐由于分布和数量极其有限,没有发现受害.研究结果可为合理利用刺桐控制刺桐姬小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对刺桐姬小蜂在广东省深圳市刺桐属植物上的危害状况进行了调查,对其化学防控药剂及防治措施进行了研究,并利用研究成果对被该虫危害比较严重的刺桐树进行了大面积防治,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描述了刺桐姬小蜂的危害特征、在深圳市的分布及害状,阐明了针对致瘿昆虫刺桐姬小蜂的防控技术,为刺吸式昆虫、钻柱害虫及潜叶害虫的防治提供了理论及实践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海南省刺桐姬小蜂危害情况调查及防治药剂初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调查海南省18个市县刺桐姬小蜂的危害情况,发现除东方县、白沙县外,其余市县均有不同程度的危害;选用6种不同杀虫剂对刺桐姬小蜂进行室内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室内药效大小顺序为:48%毒死蜱EC〉70%吡虫啉WP和25%噻虫嗪WDG〉20%啶虫脒WP〉乙酰甲胺磷EC和1.65%阿维菌素高效氯氰菊酯WP。  相似文献   

11.
在黄山风景区对黄山松细纹新须螨发生与气象因素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细纹新须螨发生与气温、降雨量、相对湿度等气候因子均有一定的关系。与细纹新须螨发生关系最为密切的气候因子为月均气温和旬均气温,曲线拟合结果与实际较吻合,细纹新须螨发生数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加,当平均气温达到14℃以上,可用该曲线预测预报细纹新须螨发生的趋势;多个气候因子与细纹新须螨发生数量的回归分析表明,月均气温+月均降雨量+月均相对湿度、旬均气温+旬均降雨量、旬均降雨量+旬均相对湿度3个组合因子与细纹新须螨发生关系密切。采用旬均气温+旬均降雨量进行虫情预测预报,对指导防治具有实际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利用2010年在南宁市林木种苗示范园、来宾市维都林场雅江分场广林九号桉树伞抖和粘板监测到的桉树枝瘿姬小蜂种群密度和温度资料研究发现:22~29.79℃是桉树枝瘿姬小蜂种群的温度危害阈限,低于10℃和高于50℃为桉树枝瘿姬小蜂的安全温度阎限,可以通过温度的上升对桉树枝瘿姬小蜂种群发生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3.
气象因子对芒果园桔小实蝇种群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桔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Hendel)]是芒果的重要害虫之一。试验利用性引诱剂对芒果园桔小实蝇的全年种群动态进行监测,分析气象因子与其种群数量变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芒果园桔小实蝇雄虫种群数量一年有2个明显高峰,2月为短时高峰,3月种群活动有所下降;5月开始数量逐渐升高,至8月达到高峰,9月开始逐渐下降,到12月至1月为发生低谷。经逐步回归分析发现,气象因子显著影响桔小实蝇雄虫的数量,主要受月平均气温、月平均最低气温和月降水量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大理宾川地区果实蝇的发生危害情况。[方法]以大理宾川县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安全质量示范区内果园为调查基地,于2014年3—10月采用引诱剂诱捕的方式对该地区果实蝇的种类及种群数量动态进行了调查,并就气象因子对实蝇种群数量变动的影响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宾川地区危害水果的果实蝇种类有4种,即番石榴实蝇(Bactrocera correcta)、瓜实蝇(B.cucurbitae)、橘小实蝇(B.dorsalis)和南瓜实蝇(B.tau);其中以橘小实蝇数量最多,为优势种,而南瓜实蝇数量最少,是劣势种。4种实蝇在整个调查期间的种群数量动态变化呈单峰型。从不同样地的果实蝇发生情况来看,3块样地果实蝇种群数量的变动也具有基本相同的规律,仅呈现1个种群数量增长高峰。相关分析表明,果实蝇种群数量与月平均温度和相对湿度相关性较显著,其次为月平均最高温度、月平均最低温度、月降雨量。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月平均最高温度、月平均温度、月降雨量对果实蝇种群数量有直接影响,而月平均最低温度和相对湿度是通过间接作用来影响果实蝇种群的数量。[结论]试验结果为果实蝇的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阜新烟区主要气候因子与烤烟化学品质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通过对2008~2011年阜新烟区烤烟季降雨量、日照时数、月均温和烤烟化学品质的关系分析,表明阜新烟区各气候因子变异系数的大小依次为:大田降雨量>大田期总日照时数>大田期均温,其中大田降雨量变异系数最高,是该烟区较不稳定的气候因子。7月份的降雨量与中部叶总糖含量呈显著负相关(r=-0.956),与上部叶和中部叶钾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分别为-0.974和-0.953),与氯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965)。烤后中部叶烟碱含量随着日照总时数的增加而减少,受生育期各月份日照时数的影响较小。8月份均温与烟叶总糖含量和糖碱比呈显著正相关(r=0.977和r=0.974)。  相似文献   

16.
[目的]摸清山西不同地域蔬菜田夜蛾科害虫的种群动态及优势种,揭示其与气候变量的关系,为菜田害虫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田间监测、分类鉴定、标本制作、数据处理的方法,对夜蛾科害虫动态趋势进行研究.[结果]2015—2016年,新绛县、太谷县、忻府区的夜蛾科种群数量高峰主要集中在6、7、8月.新绛县、太谷县的优势种为甘蓝夜蛾、甜菜夜蛾、斜纹夜蛾;忻府区的优势种为甜菜夜蛾、斜纹夜蛾、银纹夜蛾.不同地域不同优势种的数量高峰月份不同.夜蛾科的种群动态与三地的温度关系密切.新绛县的3种优势种的种群数量变化与月均低温的相关性最显著;太谷县的甘蓝夜蛾的种群数量变化与月均低温的相关性最显著;忻府区的3种优势种的种群数量与月均高温的相关性最显著.[结论]夜蛾科害虫种群动态变化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福建将乐地区马尾松年轮宽度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为本地区的树木年轮生态学研究提供参考,为当地马尾松的生产、农林业的发展提供数据支撑。方法以福建将乐林场采集的80根马尾松树芯为对象,运用ARSTAN程序建立差值年表和标准年表,通过相关函数、响应函数、单年分析等方法研究马尾松径向生长对气候因子变化的响应,并采用响应面函数建立树木径向生长?气候因子关系模型。结果马尾松年轮宽度序列对气候变化相当敏感,上一年5月到当年12月的月降水量和月平均气温的响应函数模型可解释年轮宽度变化的57.43%;温度对马尾松径向生长的影响存在一定“滞后性”,上一年6月平均气温促进马尾松径向生长;月降水量和月极端最低气温是马尾松抽梢期生长的气候限制因素,当年抽梢期的降水和极端最低气温对马尾松年轮宽度有显著的正效应,其中当年3月份的降水和极端最低气温对马尾松年轮宽度的作用尤为显著;月极端最高气温是马尾松伏旱期径向生长的气候限制因素,其中8月份的气温对马尾松年轮宽度表现出显著的负效应。结论该研究地区马尾松生长具有明显的季节性,马尾松年轮宽度序列对气候变化相当敏感。建立的马尾松径向生长?气候因子关系模型R2为51.2%,进一步验证了当年的逐月气候因子对马尾松径向生长的影响,该模型可较好地模拟马尾松树木径向生长对气候的响应。   相似文献   

18.
主要气候因子对沿海防护林卷荚相思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宇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5):21706-21709
应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主要气候因子对沿海防护林卷荚相思树高、胸径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气候因子对沿海防护林卷荚相思树高生长的影响为年日照时数〉年最冷月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最热月平均气温〉月均相对湿度;气候因子对沿海防护林卷荚相思胸径生长的影响为年日照时数〉月平均气温〉年最热月平均气温〉年最冷月平均气温〉月均相对湿度。其中,年日照时数、年最冷月平均气温、年最热月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与卷荚相思树高和胸径的生长量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