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选取与花药培养相关的因素及水平进行探讨,以优化二倍体马铃薯花药培养的再生体系。结果表明:二倍体马铃薯花药培养的最适基因型为BD40-2、BD54-8和BD10-7|对于促进花药诱导,低温、热激、离心、甘露醇4种预处理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确定最佳的预处理为低温6 d、热激4 d、离心4 000 r?min-1、甘露醇处理2 d|2,4-D为1.0 mg?L-1、6-BA为0.1 mg?L-1的激素配比的花药诱导率最高|碳源选用麦芽糖,浓度为3%|培养基中添加1 mmol?L-1 STS诱导的愈伤花药数显著高于培养基中添加50 mg?L-1 AgNO3。 相似文献
3.
在普通白菜(小白菜)早花突变体ef(early flowering)真叶生长期,应用赤霉素(GA3)与多效唑(PP333)对植株进行处理,在测量株高、开展度、叶片数以及对植株抽薹、显蕾、开花日期进行观察的基础上,测定了愈创木酚过氧化物酶(G-POD)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的活性。结果表明,GA3和PP333处理对植株株高、G-POD和APX活性均有极显著的影响,但对开展度和叶片数却影响不大。GA3处理后植株的G-POD活性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但PP333处理结果正好相反;GA3和PP333处理后植株的APX活性均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不同处理对ef突变体的开花时间有显著的影响,GA3处理能促进植株开花,而PP333处理却延缓其开花。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二倍体马铃薯TCP转录因子基因StBRC1a的功能,在二倍体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group phurejaS15-65中对StBRC1a进行了克隆,发现StBRC1a有两个不同长度的转录本,分别命名为StBRC1aL与StBRC1aS。序列分析后发现,二者均具有TCP转录因子家族特有的由59个氨基酸组成的非典型碱性—螺旋—环—螺旋(bHLH)结构域及1个R结构域。通过构建系统演化树发现,StBRC1aL和StBRC1aS与番茄的SlBRC1a具有最近的亲缘关系,同属于CYC/TB1类TCP转录因子。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的结果表明StBRC1aL与StBRC1aS在腋芽中特异性的高表达。通过CRISPR/Cas9系统构建StBRC1a功能缺失的纯合突变体后发现,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植株表现为分枝显著增多的表型,说明StBRC1a对于二倍体马铃薯的分枝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6.
二倍体马铃薯高效再生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二倍体马铃薯抗青枯病基因型ED13、CE171和感青枯病基因型ED25的茎段为外植体,在优化植物生长调节剂配比的基础上,对不同基因型的组培再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具有不同生长调节剂配比要求。固体-液体培养基双层看护培养对于二倍体马铃薯茎段愈伤组织的诱导是有效的,尤以固体培养基中NAA 2.0 mg · L-1 : 6-BA 2.0 mg · L-1的配比为佳。对于ED13而言,液体培养基中以2,4-D 2.5 mg · L-1 : KT 0.5 mg · L-1的配比为佳,相比之下CE171则以2,4-D 1.5 mg · L-1 : KT 1.0 mg · L-1为最好,二者的愈伤诱导率均达100%;对于基因型ED25,只有在NAA 2.0 mg · L-1 : 6-BA 1.0 mg · L-1和2,4-D 1.5 mg · L-1 : KT 1.0 mg · L-1时才能形成较好的愈伤。ZT在愈伤组织诱导芽分化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单独使用ZT浓度为1.0 mg · L-1时,ED13和CE171的芽分化率均达95%以上;而ED25则只有在ZT和6-BA配合使用,配比为ZT 0.5 mg · L-1 : 6-BA 2.5 mg · L-1时才可获得较高的芽分化率。 相似文献
7.
8.
二倍体马铃薯基因组相对简单,借助二倍体进行育种可以加速马铃薯的育种进程,因此评价二倍体马铃薯种质的遗传多样性,挖掘和有效利用优良性状显得非常必要。为了筛选多态性的SSR标记,用55对SSR引物扩增39个遗传关系相对较远的二倍体马铃薯材料。选取分布在12条染色体上的12个具有高多态性的SSR标记评价192份二倍体马铃薯栽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共检测到98个等位位点,其中97个为多态性位点;每对SSR引物扩增出的等位位点为6~18个,平均8.2个。用非加权配对算术平均法(UPGMA)进行聚类,显示出所有供试材料的遗传关系:12对SSR引物可以将192份材料中的186份区分开;这192份材料被划分为11个组群,其中第一个组群包含了83.3%的材料。 相似文献
9.
高浓度CO2 对蝴蝶兰CO2 吸收速率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CO2 (700 ±50) μmol·mol-1、(1 000 ±50) μmol·mol-1、(360 ±30) μmol·mol-1(对照) 对蝴蝶兰CO2吸收速率和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蝴蝶兰叶片净CO2吸收速率在02∶00 达到最大, 可滴定酸积累在04∶00 达到最高; CO2加富显著提高蝴蝶兰夜间的CO2吸收速率, 在处理30 d时, 所测得的CO2吸收速率的增幅分别为同期对照的134.11%和435.3% , 可滴定酸积累的分别比对照增加65.05%和119.42% , 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 CO2吸收速率增幅逐渐下降; CO2加富促进了叶片碳水化合物(可溶性糖和淀粉) 的积累, 在CO2 (1 000 ±50) μmol·mol-1处理组中碳水化合物积累的促进尤为明显;总生物量的测定表明, 处理60 d, 鲜样质量比同期对照增加了23%和49% , 干样质量增加了38%和57% ,处理150 d时, 鲜样质量比对照增加了50%和94% , 干样质量增加了19%和64%。以上结果表明CO2加富能显著促进蝴蝶兰的生长。 相似文献
10.
水分胁迫期间及胁迫解除后幼年桃树光合产物的分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14CO2 示踪技术, 研究了盆栽‘京春’桃( Prunus persica L. ) 树在水分胁迫期间和胁迫解除后光合产物在各器官间的分配。水分胁迫抑制源叶中同化产物的向外输出, 并且在水分胁迫解除后仍对同化产物的输出具有后效作用。水分胁迫显著降低了幼年桃树幼叶+ 梢尖的库活力( 14C - 光合产物分配系数K) 和14C - 光合产物相对分配量(R) , 但导致砧木韧皮部和细根K值和R 值的显著增加。在水分胁迫解除后11 d , 幼叶+ 梢尖K和R 值获得较大程度的恢复, 尽管仍低于对照, 但显著高于正处于胁迫状态的植株, 砧木韧皮部的K和R 值降低到对照的水平, 而细根的K值和R 值仍维持在显著高于对照的水平上。对水分胁迫对器官碳素营养的影响与其生长的反应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比较了耐盐碱的岷江百合(Lilium regale Wilson)和对盐碱敏感的东方百合‘索邦’(‘Sorbonne’)在不同浓度的碱性盐NaHCO3胁迫下叶片的渗透调节物质、活性氧清除物质、离子调节物质(Na+、K+)及有机酸含量的变化,探讨百合耐盐碱的生理机制。研究发现,两种百合叶片中各种物质的变化趋势基本相似,但整体上岷江百合的各种物质含量或者活性均高于‘索邦’。随着NaHCO3胁迫浓度的增加,两种百合叶片中的可溶性蛋白、脯氨酸含量增加,可溶性糖含量先升后降;SOD、GR的活性和AsA的含量先上升后下降,APX的活性和GSH的含量在低浓度胁迫时无明显变化,高浓度胁迫时显著下降;‘索邦’Na+主要积累在成熟叶和新生叶中,岷江百合则主要积累在茎和成熟叶中,且能维持根、成熟叶和新生叶中较高水平的K+/Na+值;岷江百合中的草酸、乳酸和乙酸含量都一直增加或高于对照,‘索邦’中的苹果酸和乙酸含量一直增加。与‘索邦’相比,岷江百合在低浓度NaHCO3胁迫下提高SOD活性和AsA含量,高浓度NaHCO3胁迫下增加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并保持可溶性糖的稳定性,是其耐盐碱性较强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13.
14.
不同浓度NO3- 胁迫下黄瓜幼苗根系分生区细胞内Ca2+分布变化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新泰密刺’黄瓜为试材, 采用焦锑酸钙沉淀的电镜细胞化学方法, 研究不同浓度NO3- 胁迫下黄瓜幼苗根系分生区细胞内Ca2+的分布变化, 以期为探讨不同浓度NO3- 胁迫下细胞Ca2+行为特征与黄瓜对NO3- 适应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对照生长条件下(14 mmol·L-1 NO3- ) , 黄瓜根系分生区细胞内Ca2+主要出现在细胞膜和小液泡内, 线粒体、细胞质和细胞核及核仁内也有少量的较小颗粒钙沉淀。而其它浓度NO3- 胁迫下, 其根系分生区细胞Ca2+定位分布变化明显。在56和140 mmol·L -1NO3- 浓度下, Ca2+有向细胞基质分布的趋势, 其细胞间隙、细胞质和线粒体中亦出现大量钙沉淀颗粒。且不同处理浓度下, 线粒体和小液泡数量及结构变化较大。而当NO3- 浓度达182 mmol·L -1时, 根系分生区各细胞器内钙沉淀颗粒明显减少, 此时Ca2+的变化是各细胞器及膜系统遭严重破坏的结果。综上可知, 黄瓜幼苗可通过根系分生区液泡内Ca2+向细胞基质分布变化, 来增加对高浓度NO3- 胁迫的抗性。 相似文献
15.
16.
17.
菊花8个品种的低温半致死温度及其抗寒适应性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通过测定秋冬季自然降温过程中菊花脚芽的叶片相对电导率(REC),结合Logistic方程计算的半致死温度(LT50)评价了8个不同花期菊花品种在不同降温时期的抗寒性,并通过生长恢复试验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在自然降温过程中,8个菊花品种的低温半致死温度均随气温的下降而不断降低,但下降幅度因品种而异,从4.0~9.4℃不等。8个品种抗寒性由强到弱排序依次为'金陵黄鹤'>'银星'>'奥运晚霞'>'金陵之光'>'奥运锦云'>03(6)-16>03(6)-12>'奥运火炬',植株抗寒性与花期相关性不显著。11月底菊花脚芽恢复生长试验与当月半致死温度测定结果基本一致,表明半致死温度可作为菊花抗寒性评价的一个可靠指标。当温度降到-14℃时,供试品种的脚芽均不能恢复生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