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采用环境政策评估的一般模式,对我国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政策进行了初步评估。结果显示:我国水环境保护目标不明确,总量控制政策未能围绕保障人体健康和水生态安全这一目标进行设计,同时总量控制政策法律地位的缺失导致其缺乏制度保障;以目标总量控制为主的考核体系,以水环境容量为依据进行计算,以行政区为单位、年为时间尺度,以化学需氧量和氨氮两种主要污染物为依据,以水污染物排放量为主实施的总量控制政策不合理且缺乏科学意义,无法保障水质达标。在此评估的基础之上,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乌鲁木齐市大气污染总量控制和降低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乌鲁木齐市2004-2008年大气环境质量数据的统计和分析,结果显示:乌鲁木齐市的大气污染依然严重,对城市大气污染物实施总量控制将是控制城市大气环境污染的主要手段.根据乌鲁木齐市大气污染源调查,通过对环境许可制度、排污权交易、临控体系建设挖制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分析,提出了大气污染物治理措施和目标,为环境管理和有...  相似文献   

3.
采用箱式模型对金昌市新材料工业区的SO2大气环境容量进行了计算,综合考虑各种客观因素,选取最优总量控制指标,并利用EIAA对最优指标进行了预测分析,为工业区的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根据国家环保局制定的《"十一五"期间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中分配的西部地区SO2总量控制指标,选择与地区SO2控制指标紧密相关的评价指标,利用基尼系数法计算出各评价指标对应的基尼系数,依据基尼系数综合评价西部各地区SO2总量控制指标分配的合理性。结果表明:"计划"对西部各地区总量控制指标分配是合理的。证明基尼系数评价法对总量控制指标分配合理性研究提供了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5.
采用环境政策评估的一般模式,对我国点源水污染物排放控制政策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尚无明确证据表明水体污染状况得到改善、点源污染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并实现连续达标排放。分析其主要原因:政策目标体系不明确,未能体现保障人体健康和水生态安全;水体保护目标含糊不清,缺乏管理意义;水污染物排放总量减排与水环境质量改善缺乏响应关系;连续达标排放缺乏达标判据。现行水环境管理体制没有考虑到环境外部性对环境管理的要求,导致外部性无法得到有效的内部化。现行点源水污染排放控制政策缺乏系统设计,执行成本较高。  相似文献   

6.
遥感技术是进行林火污染物排放估算的重要手段,而空间分辨率的差异会对林火污染物排放估算产生重要影响。文中采用“自下而上”的遥感估算方法,针对三种不同空间分辨率遥感数据(哨兵2号、Landsat OLI、MODIS)分别进行了林火污染物排放量估算,结果表明:1)由空间分辨率造成的火烧迹地整体差异范围介于1.81%~9.82%之间。2)从可燃物载量来看,林地可燃物载量最大相差20.69%,灌丛最大相差13.78%,草地最大相差31.13%。3)从各燃烧强度面积来看,重度燃烧的差异范围为12.93%~45.08%,中度燃烧的差异范围为18.22%~18.84%,轻度燃烧的差异范围为6.20%~10.96%。4)基于MODIS、Landsat OLI以及哨兵2号遥感数据计算的污染物总排放量分别为4.13×105t、4.44×105t以及4.92×105t,哨兵2号与Landsat OLI计算结果的差异为9.77%,与MODIS计算结果的差异为16.01%。  相似文献   

7.
性信息素对小菜蛾种群控制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用性信息素研究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性活动规律及种群控制的结果表明,其性活动主要在18:00-24:00时这一时段,18:00-20:00时活动最频繁。性诱有效距离20-25米。在小菜蛾种群密度较低的情况下(4.32头/棵菜心,平均诱蛾115头/天),性信息素对害虫种群有较好的控制作用,14天后诱杀效果达56.62%;而在中等或较高密度下,效果则不理想。性干扰提高诱杀效果17.99%,对雄蛾定向抑制率为68.6%。因此,性信息素的应用是小菜蛾综合防治体系中的一项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8.
应用作用因子生命表方法以及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干扰作用控制指数法评价了不同的生态控制措施(施用马缨丹Lantana camaraL.乙醇提取物、施用机油乳剂和释放寄生性天敌)对美洲斑潜蝇Liriomyza sativaeBlanchard种群动态控制的作用,结果表明,在喷施马缨丹乙醇提取物(浓度为1gDW/100mL)和机油乳剂(300x),释放寄生性天敌各处理区中的干扰作用控制指数分别为0.176、0.252、和0.377,表明这几种控制措施对美洲斑潜蝇的种群数量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对美洲斑潜蝇种群的控制效果分别为82.4%、74.8%和62.3%。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美洲斑潜蝇自然种群的生态控制系统,在田间评价了自然控制因子与人工控制措施联合对美洲斑潜蝇种群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在美洲斑潜蝇成虫产卵高峰期施用马缨丹乙醇提取物(1gDW/100mL)和机油乳剂(300x),在幼虫高峰期释放寄生蜂(2000头/100m2),处理后美洲斑潜蝇的种群趋势指数I值小于1,表明可以达到控制美洲斑潜蝇种群增长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宫苍仁蚧在江苏沿海滩涂的芦苇上,年发生4~6代,以成、若虫在芦苇茎秆上越冬。此蚧无雄成虫,为孤雌胎生。一般只分布在植株下部第一至八节及顶部的穗节上,其种群数量受收割状况、冬春浸水情况、越冬成、若虫比例、自身适应能力以及天故等因素的影响。采取清除残留立苇,冬、春蓄水浸田灭除糙叶和保护利用天敌鸟类等生态措施,可有效控制此蚧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生态调控对东亚飞蝗的控制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亚飞蝗的成活率,在野生植物中以取食荻和稗者最高,在栽培作物中以取食小麦、玉米最高。生殖力,在野生植物中以取食食狗芽牙根最强,在栽培作物中以取食高粱最强。据此,应用以植被改造为主的生态调控技术,可以形成不利东亚飞蝗的发生、繁衍,而有利天敌繁衍和觅食的生态环境,从而抑制东亚飞蝗的发生。生态控制区在战略上还对飞蝗的迁移起到了隔离作用,但种植棉花、苜蓿、冬枣等不同作物的生态控制区的控蝗效果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1.
西安市大气硫酸盐化速率的时空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根年  张静 《干旱区研究》2006,23(3):478-483
依据1989-2003年监测数据,分析了西安市大气硫酸盐化速率的时空变化.结果发现:①硫酸盐化速率年内变化呈"山谷"型,冬季最大,春季次之,夏季和秋季最低;②以2001年为界,硫酸盐化速率的年际变化呈"先升后降"的趋势;③硫酸盐化速率的空间分布,在2001年之前是工业区≥商业区≥居住区,2001年之后转化为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④ 14 a同步监测数据的相关分析发现,硫酸盐化速率的年际变化与SO2和TSP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反映出其形成的途径主要是在颗粒物表面的催化氧化.  相似文献   

12.
塔里木盆地沙尘暴的历时分布特征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本文用塔里木盆地周边的气象台站沙尘暴资料,分析研究塔里木盆地沙尘暴的历时分布特征,并且着重与沙尘暴日数进行了比较研究,提出用历时分析沙尘暴危害要比日数更确切,也给防沙提出了对策依据。  相似文献   

13.
秦毅  张静  李怀恩  陈杰  王阳 《干旱区研究》2007,24(5):579-583
在对渭河下游的来水来沙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水槽试验结果和实测资料,从机理上探讨渭河下游呈现出洪水历时延长、滩地高程不降、水位处于逐渐升高的态势、边界条件劣势发展的不利防洪响应,认为其主要原因是产生贴边淤积的环境良好.据此,针对该环境所引起的防洪形势严峻问题,提出了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4.
塔里木盆地沙漠化防治措施及其效益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土地沙漠化是干旱,半干旱地区普遍存在的一个重大环境问题。塔里木盆地是我国沙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但干旱多风的自然条件引起的沙漠化,仅占现代沙漠化面积的15.13%,说明沙漠化土地是可以治理的,本文概述了农田林网,林网内农林复合经营,防沙林带,灌草带,造林固沙等沙漠化防治措施及其效果。  相似文献   

15.
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总结了榆次区推广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经验和做法,同时对今后推广绿色防控技术进行了一些深层次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许瑾 《杂草科学》2014,(2):41-43
本文全面总结了光荚含羞草在我国的分布现状,列出了其在一些地区的标本记录,分析了其入侵的原因,并提出防控建议。  相似文献   

17.
黑河中下游水资源开发中出现的问题地质问题   总被引:16,自引:7,他引:16  
黑河中游是河西走廊主要的商品粮基地,下游地区是内蒙古阿拉善高原的主要天然草场。近半个世纪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由于中游地区工农业经济持续发展引起的用水量的不断增加和人类活动的加剧及全球气候干旱化趋势的影响,进入下游的河川径流量逐步减少,在中游地区出现区域性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泉水资源不断衰减、土壤盐渍化等环境地质问题的同时,使下游地区原本就已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全面引发了湖泊干涸、水质恶化  相似文献   

18.
长江中下游稻区毒饵灭鼠后害鼠种群数量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中下游稻作区大面积毒饵灭鼠后,褐家鼠种群密度下降很快.相对而言,小型鼠小家鼠(农舍区)与黑线姬鼠(农田区)及栖息在房屋上层的黄胸鼠,容易漏灭.在多种鼠并存而灭鼠效果较差的地区,甚至会出现灭后小型鼠捕获率上升的情况,则是先前受种间竞争抑制其活动之故,所以制定灭鼠技术方案应注意当地鼠种组成.灭鼠质量的好坏和灭鼠面积的大小,对灭鼠后的数量回升速度有较大的影响.灭鼠率越高,灭鼠覆盖面积越大,害鼠种群保持在较低水平的时间越长,害鼠种群回升的速度越慢.但无论如何,若生态环境条件不变,毒饵杀灭后害鼠种群密度总会回升,即仅单纯依靠毒饵灭鼠手段,难以持久控制鼠害.所以既要因地制宜提高化防质量以抑制害鼠数量,更应大力提倡生态防治为主的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