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不同类型连作晚稻机插安全齐穗期和适宜播栽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五优308(杂交籼稻)、甬优2640(籼粳杂交稻)、嘉优2号(杂交粳稻)为材料,通过2年的播种期试验和秧龄弹性试验,研究了3种不同类型的连作晚稻在金华地区作机插的安全齐穗期和适宜播栽期。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类型连作晚稻机插产量均随着播种期的推迟而降低;在18 d秧龄条件下,五优308、甬优2640和嘉优2号于7月3日、7月6日和7月9日之前播种,能安全齐穗,五优308产量最高,嘉优2号最耐迟播,但产量水平明显低于五优308和甬优2640;五优308在秧苗素质、秧龄弹性方面明显差于甬优2640,五优308适宜机插的秧龄为12~20 d,甬优2640为17~27 d。五优308秧龄超过21 d之后,抽穗期推迟,安全齐穗风险加大,产量水平明显低于甬优2640。  相似文献   

2.
《杂交水稻》2017,(1):39-42
以甬优2640为试验材料,分别开展了不同秧龄、不同移栽密度、不同育秧土育秧的栽培技术试验,以探讨栽培措施对水稻品种产量的影响,为平阳县连作晚稻最佳栽培方式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甬优2640的最佳播种时间是7月5—8日,秧龄控制在20 d以内,以18 d为最佳;移栽密度以30 cm×16 cm为宜;采用黄泥+母质按2∶1配比育秧得到的秧苗素质最好、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3.
为探明播栽期对机插连作晚稻产量及构成特征的影响,试验以籼粳杂交稻甬优9号和杂交晚粳稻嘉禾优555为材料,研究了播栽期对机插晚稻秧苗素质、生育期、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期推迟,移栽秧苗素质下降,抽穗期推迟,安全齐穗风险加大;甬优9号机插以6月23日播种、7月20日移栽时秧苗素质好,安全齐穗风险小,产量最高;嘉禾优555则以7月2日播种、7月24日移栽产量最高;在茬口许可的情况下早播应首选甬优9号,其次是嘉禾优555,这样有利于合理搭配播种时间以充分发挥品种生产潜力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4.
引种示范和钵育机插超高产攻关试验表明,甬优2640具有熟期早、熟相好、穗型大、株型好、高温条件下结实率稳定等生育特性。本文研究并总结了甬优2640钵育机插超高产栽培技术要点:培育壮秧、精确机插、精确定量施肥、定量水浆调控、加强病虫防治,以期为甬优2640的推广应用及钵育机插超高产栽培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张翯  王蓉  金成兵 《杂交水稻》2022,(2):132-134
为研究籼粳杂交稻嘉丰优2号在金华地区种植的适宜播期,设置7个播期处理开展试验.结果表明,嘉丰优2号随着播种期推迟,播齐天数减少,产量先升高后降低,作单季晚稻种植时,以5月15-25日播种为宜;作连作晚稻种植时,适宜播期为6月24-30日.  相似文献   

6.
在浙江,如果种粮大户早晚稻双季都采用机插栽培,大大加剧了前后季品种搭配矛盾。通过试验筛选出7个适合永康作连作晚稻机插栽培的籼粳杂交稻品种,并确定了适宜的播种期,以指导种粮大户夺取晚稻丰收。  相似文献   

7.
《杂交水稻》2015,(1):39-41
以籼粳杂交稻甬优12和甬优1540以及常规晚粳稻宁81为材料,比较分析二段育秧手插栽培与机插栽培的生育期、产量形成和经济效益,探讨水稻与经济作物2季种植模式。结果表明:甬优12和甬优1540二段秧手插栽培比机插栽培从播种到齐穗生育期分别延长5和10 d,全生育期分别延长4和7 d;甬优12和甬优1540二段秧手插栽培比机插栽培高峰苗降低1/3,成穗率提高25.5~30.0个百分点,有效穗增加10%~15%,每穗总粒数减少3%~5%;甬优12和甬优1540二段秧手插栽培比机插栽培平均增产4.82%;籼粳杂交稻比常规晚粳稻增产20.79%~26.22%,主要原因是因为籼粳杂交稻大穗多粒;籼粳杂交稻二段育秧手插栽培比常规晚粳稻湿润育秧手插栽培每公顷增收6 250~7 000元。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探索甬优12在浙江衢州地区作单季栽培的适时播种期,进行不同播种期对比试验研究。[方法]以水稻甬优12为材料,研究不同播种期对其生育期、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结果]甬优12在浙江衢州地区作单季栽培,4月10日至6月24日播种均可正常抽穗结实,以5月10日播种产量最高。[结论]甬优12在浙江衢州地区作单季栽培的最佳播种期为5月10—25日。  相似文献   

9.
以甬优538为试材,比较分析了其在机插、直播、手插等栽培方式下的产量和种植成本差异。结果表明,甬优538作机插时产量最高,手插次之,直播略低,但三者的产量均超过750 kg/667 m~2。从种植成本看,以直播最省工节本,大部分小户选择了此种栽培方式;手插栽培方式由于用种量少,种子成本低,且后期管理方便,也是小户种植不错的选择;但作为大户,由于劳力、季节紧张,还是选择机插为佳。  相似文献   

10.
2014~2015年开展了麦秸全量还田条件下籼粳杂交稻甬优2640钵苗机插百亩连片高产示范,并结合专题试验结果总结出麦茬钵苗机插稻甬优2640产量12 750 kg/hm~2的群体生育指标及关键栽培技术,以期为金湖县及生态条件相似地区钵苗机插稻高产栽培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晚育晚插对超级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沈农602、秋光和辽粳9为研究对象,主要通过对干物质与产量的关系,叶面积与产量的关系,穗部性状、以及不同播期对各生育时期的影响进行分析,来确定短生育期品种沈农602的晚播晚插高产机理。试验的结果表明:较高的产量要以较高的干物质积累为基础;干物质转运开始的时间对最终的转运率有一定影响,从而影响到最终产量;应注意后期的施肥,过多或过少都不利于高产的形成;不同播期对每穗粒数的影响较小;通过晚播,沈农602可以缩短生育期18~21d。  相似文献   

15.
谢小兵  蒋鹏  黄敏  邹应斌 《作物研究》2012,26(2):116-121
为了探讨晚稻秧苗遭受洪涝灾害后的补救措施,从辽宁、吉林、黑龙江引进了18个不同熟期晚粳品种在长沙进行了播种期试验.结果表明:从播期来看,以6月25日播种的产量最高(5.60 t/hm2),且与6月10日和7月10日播种的差异均达到了显著水平;从品种来看,吉粳83号、沈农265和辽星1号的产量表现较好,特别是吉粳83号,其6月25日播种的产量达7.50 t/hm2,其高产主要表现在顶3叶更长更宽和抽穗前后积累的干物质更多;各品种的全生育期为100 ~117 d,比品种原产地减少了25 ~54 d.由此可见,在双季晚稻遭受洪涝灾害后,从中国东北三省引进适宜的早熟晚粳品种可作为湖南双季稻区晚稻生产的灾后补种品种.  相似文献   

16.
17.
18.
几种杀菌剂防治马铃薯晚疫病试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由于长期使用几种广谱性杀菌剂防治马铃薯晚疫病,导致该病病原菌抗药性增强,防效降低。为筛选高效、经济、安全的杀菌剂在生产上推广使用,试验选取了18.7%烯酰.吡唑酯WG、68.75%氟吡菌胺.霜霉威SC、72%甲霜灵锰锌WP、75%代森锰锌WG 4种药剂,设置高、中、低不同浓度,高浓度施药2次,中低浓度施药3次进行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田间药效试验。试验结果表明:18.7%烯酰.吡唑酯WG高、中、低浓底的防效分别为71.08%、73.03%、69.04%;其次为68.75%氟吡菌胺.霜霉威SC防效分别为62.09%、74.53%、64.65%,72%甲霜灵锰锌WP的防效分别为56.91%、71.71%、66.87%;75%代森锰锌WG的防效分别为46.52%、70.38%、68.85%。其中18.7%烯酰.吡唑酯WG和68.75%氟吡菌胺.霜霉威SC防效较好,其余2种药剂对马铃薯晚疫病均有一定的防效,建议生产上轮换使用。  相似文献   

19.
20.
In October 1992 the first three late blight resistant varieties developed under local conditions were officially released in Cameroon. This resulted from the first four years of research collaboration between the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 (IRA) of Cameroon and the International Potato Center (CIP). The three varieties were selected from a group of 95 advanced clones sent by CIP in early 1988. The new varieties are well adapted to the highlands of the country, where late blight is the main pathological constraint on potato production. CIPIRA (CIP 381381.13) is a variety with white skin, as compared to TUBIRA (CIP 381406.6) and BAMIRA (CIP 720055) which have a red skin. These varieties have shown a consistent late blight reaction between 1–3 (scale of l=immune to 9=highly susceptible) during the four years of field trial evaluations, a growing cycle of 90–125 days at elevations between 1,000-2,000 m, and an average potential yield of 30–40 ton/ha under low fertilizer inputs (60/60/40 kg NPK/ha). Seed will be available for distribution to farmers in late 1994, utilizing a basic seed production scheme based on mass production of rooted stem cuttings developed by the IRA/CIP Project in Camero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