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优质抗病两系杂交稻新组合两优108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两优108是江苏省农科院粮作所以培矮64S与籼稻品系宁恢108配组育成的两系杂交中籼新组合,具有产量高(10~12 t/hm2)、米质优(可达国家优质稻谷GB/T 17891-1999 2级标准)、高抗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等特点,2005年2月通过江苏省品种审定.介绍了其特征特性及作一季中稻栽培的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2.
籼型两系杂交水稻杂种优势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培矮64S等5个籼型两用不育系与明恢63等14个籼型或广亲和品种共配成60个两系杂交水稻组合,分析了各不育系杂种8个主要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结果表明:5个两用不育系的杂种均具有明显的产量超亲优势和一定比例的产量竞争优势组合,其中以YS-1最高,其次为测64S和培矮64S;60个F1代组合中,具产量竞争优势的组合共9个,其中以安湘S×YR15、YS-1×湘香籼6号、培矮64S×YR10等5个组合的产量竞争优势最高。  相似文献   

3.
两优培九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以培矮 64S为母本 ,扬 93 11作父本配组育成的集优质、高产、抗性好、适应性强的籼型两系杂交稻新组合。于1994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定名。该组合在江苏沿海地区制种产量平均为3 190kg/hm2 ,最高产量为 4 560kg/hm2 。1 父母本的主要特征特性1 1 培矮 64S培矮 64S是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育成的光温敏核不育类型的中籼不育系 ,在江苏沿海地区种植 ,植株矮小 ,不育株高 70~ 75cm ,株型紧凑 ,叶片宽厚挺直 ,剑叶短小 ,叶色浓绿 ,分蘖性较强 ,5个伸长节间 ,穗长 18cm左右 ,穗总…  相似文献   

4.
臻两优钰占是湖南亚华种业科学研究院用自育抗稻瘟病优质温敏核不育系隆臻36S与自育的优质恢复系钰占组配而成的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该组合具有稳产、抗病抗逆、广适、品质优良、抗倒性强等特点,2020—2022年相继通过长江中下游中籼、长江上游中籼、华南晚籼、湖南中籼等4个生态区域国家或省级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5.
利用SNP标记,对南方104个籼型两系杂交水稻亲本进行了遗传差异分析。结果表明,(1)104个籼型两系杂交水稻亲本两两之间的遗传距离变化幅度为0.000.50,变异较大,不育系与父本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不育系内遗传距离>父本内遗传距离,其中推广面积较大的两系不育系培矮64S、株1S等与父本间的遗传差异较大,分别聚类于不同的类群;中籼不育系与中籼型父本之间的遗传差异大于早籼不育系与早籼型父本之间的遗传差异,早籼与中籼之间的遗传差异大于早籼内、中籼内遗传差异。SNP标记用于分析水稻品种间的遗传差异与系谱分析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6.
红优527系西南科技大学水稻研究所用红矮A与蜀恢527配组育成的中籼迟熟杂交稻新组合,具有产量高、米质较优、秆粗抗倒等特点,于2003年7月和2004年7月分别通过四川省和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7.
青两优916系河南省信阳市农业科学院以矮青34s为母本、香丰916作父本组配选育而成的中籼迟熟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具有分蘖力强、高产、优质、抗病抗倒性好、结实率高、千粒重大等特点,2013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本文详细介绍了该品种的特征特性和高产优质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8.
利用低温敏核不育系培矮64S与优质籼粳交后代G67测配而成的两系杂交稻培杂67,是一个优质、丰产、抗性强的杂交稻新组合。2000年3月通过了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9.
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培两优余红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两优余红是湖南农业大学用本校选育的晚籼品种余红 1号与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选育的培矮 64S配组育成的两系杂交晚稻新组合。该组合具有产量高、整精米率高、米质较好、综合抗性好等特点 ,1997年 2月通过了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0.
《杂交水稻》2016,(1):15-17
两优703是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用自育两系不育系株选63-8S与优质两系恢复系中籼703配组育成的两系杂交中籼新组合,2012年12月通过安徽省品种审定。该组合2 a区试平均产量9.208 t/hm2,较对照Ⅱ优838增产6.63%;株型松紧适中,茎秆较粗壮;中抗稻瘟病、白叶枯病和稻曲病;米质较好,综合指标达3级食用稻品种标准;全生育期135 d左右,适宜在安徽省作一季中稻种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