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9 毫秒
1.
乡村旅游是乡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对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具有长足影响。社区居民作为乡村旅游发展的主体,对当地旅游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基于社区居民视角,以环洱海地区喜洲和双廊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和实地调研,对环洱海地区居民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分析,探讨适合当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模式。结果表明,环洱海地区呈现两种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基层组织引导社区居民参与模式和社区居民主导模式。基层组织引导社区居民参与模式即自上而下型,政府主导、居民参与、旅游企业支持,以政府规划为主、发展当地乡村旅游;社区居民主导模式即自下而上型,居民主导、政府扶持、旅游企业支持。社区居民作为乡村旅游资源的挖掘者和保护者,发挥社区居民的主观能动性,自发地保护与利用资源并形成良性循环,实现真正的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贵州乡村旅游开发天龙模式和郎德模式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龙屯堡和郎德苗寨同属贵州省著名乡村旅游目的地,因不同利益主体在旅游开发中发挥作用的差异,形成了多个利益主体共同参与,旅游公司主导的天龙模式和社区主导的郎德模式.二者在乡村旅游开发与传统文化保护、传承方面作了许多有益探索,且各具特色,颇具典型性.对2种不同旅游开发模式下文化保护与传承情况进行对比研究,有助于为我国乡村旅游持续发展提供经验借鉴和理论指导,并推动我国乡村旅游开发研究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新农村建设的宏观政策背景下,导入乡村旅游开发,理论上可以形成两者互动、互荣的良性格局。然而,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的开发资金筹集、利益相关者均衡、景区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仍然需求我们选择最优的开发模式作为保障。结合旅游资源特点、乡村旅游产品类型,我们提出三种开发模式:政府主导的A模式,企业主导的B模式,集体主导的C模式,并在三种开发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二类相匹配的对应开发关系。  相似文献   

4.
针对我国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特征和要求,指出现代乡村旅游的可持续需要依靠乡村自身的力量和社区居民主动的参与才能实现。分析了乡村旅游影响下的乡村社区结构特征,探讨了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与乡村社区的耦合关系,通过对乡村旅游资源和社区力量的整合,从社区村民从事乡村旅游的可能性和参与方式入手,对乡村旅游业态进行网络化组织,建立公共资源型业态、平台型投资业态、小微企业业态和一般性投资业态,实现乡村社区要素与旅游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并以金大田村为例论证了基于社区发展建立乡村旅游网络化模式的可行性,依靠社区的力量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乡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乡村经济的再生。  相似文献   

5.
针对我国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特征和要求,指出现代乡村旅游的可持续需要依靠乡村自身的力量和社区居民主动的参与才能实现。分析了乡村旅游影响下的乡村社区结构特征,探讨了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与乡村社区的耦合关系,通过对乡村旅游资源和社区力量的整合,从社区村民从事乡村旅游的可能性和参与方式入手,对乡村旅游业态进行网络化组织,建立公共资源型业态、平台型投资业态、小微企业业态和一般性投资业态,实现乡村社区要素与旅游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并以金大田村为例论证了基于社区发展建立乡村旅游网络化模式的可行性,依靠社区的力量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乡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乡村经济的再生。  相似文献   

6.
乡村旅游对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农民就业、改善乡村环境、保护乡村文化遗产、提升农民素质有重要作用。本文在借鉴世界旅游组织成员国先进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总结乡村旅游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规律,探索出乡村旅游开发的最佳模式——政府扶持、社区主导的产业化开发模式(CBD模式),最后结合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提出政府的行动方案和对策。  相似文献   

7.
为提升乡村社区居民在参与旅游发展中的权益,更精准有效地解决乡村社区与旅游协同发展的问题,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文献回顾、田野考察、问卷调查,以4个浙江省旅游发展较好的未来乡村社区为研究对象,厘清各村的参与模式,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分析不同发展模式下居民旅游增权感知的差异,得出不同乡村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模式下居民增权感知存在差异;要选择适宜的社区参与模式促进旅游增权;在社区参与模式中要确保社区居民的增权与维权。  相似文献   

8.
乡村旅游社区是快速城市扩张发展下的产物,是一种新型的旅游模式,为研究乡村旅游社区的发展模式,参照国内外对乡村旅游社区的研究,从城市社会地理学视角对西安南郊两类典型的旅游社区进行差异化分析,最终得出西安南郊乡村旅游社区发展的建议,为探索和谐的城乡转变与乡村旅游社区发展模式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9.
基于创新视角的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社区参与理论和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概况,指出我国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机制存在景区开发模式陈旧、社区居民参与不规范、损害游客利益和景区形象等问题。提出在适度的政府介入、有效的社区教育和良好的景区-社区关系的前提下,建立社区居民参与景区决策、开发建设、经营管理和监督、收益分配等过程的乡村旅游社区参与创新机制。  相似文献   

10.
笪玲 《南方农业学报》2012,43(1):120-123
[目的]完善旅游社区参与模式研究,为相似区域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模式的构建提供借鉴.[方法]以重庆市璧山县为研究对象,分析都市近郊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的特点,并通过该类区域PSR模型的分析,探讨不同游憩带适宜的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模式.[结果]通过充分考虑PSR模型下的区域特点,分别总结出城市游憩圈带、近程游憩带和远程游憩带的游憩地配置模式、社区参与模式及社区发展核心.[结论]乡村旅游社区开发模式的选择应当依托区域要素,构建合理发展机制,避免各种经济、文化冲突.  相似文献   

11.
产业集群理论指导下的乡村旅游产业升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当前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旅游产品雷同、经营粗放、效益低下等问题,提出了以下解决对策:在政府的推动、社区主导、自主管理的前提下,通过整合地域空间、提升景观,聚集乡村旅游产业要素,延长乡村旅游产业链等途径,形成具有较大产业规模和合理产业结构的乡村旅游集合体,实现乡村旅游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12.
丹巴县乡村旅游资源具有丰富多样、分布广泛、品位高、特色突出及自然与人文有机统一等特点,乡村旅游发展潜力巨大。研究发现,丹巴县乡村旅游初具规模、形成了一些亮点,但旅游经济总量小,对财政贡献率小;乡村旅游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县域内乡村旅游发展差异显著。研究提出发展藏家乐、建设型藏寨旅游社区、生态特色农业观光体验园开发模式,打造精品乡村旅游景区、文旅农旅融合发展、注重乡村旅游生态重构、加强大区域旅游合作等开发路径,以实现丹巴县乡村旅游全域开发。  相似文献   

13.
从乡村旅游及当地农民收入的现状出发,初步研究了乡村旅游开发的两种主要类型:政府主导型和社区主导型。并以具体乡村旅游地区为例,从农民视角出发,运用聚类分析对两种发展模式下的农民增收情况进行比较,结合当地实际增收情况的对比,得出社区主导型旅游可以作为长期战略性选择但必须辅以适当的配套措施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关键是选择适宜的模式。选择广西柳州市为研究区域,提出了4种适宜于柳州市不同地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不同资源条件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即"工业企业参与型"、"大型旅游企业主导型"、"政府引导+村民参与型"、"政府主导下的新农村建设型"模式,并就4种模式的特点、可行性、适用范围和模式样本及运行流程进行了阐述。研究成果能为西南其他民族地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5.
乡村旅游作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在行业和学术界受到很高的关注。以青海省为例,探讨了影响乡村旅游发展的两个主导因素:乡村性、政府力量,及其他因素。根据开发主体、地理分布、旅游项目三个方面总结了青海乡村旅游发展的九种模式。针对青海乡村旅游发展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期促进青海省乡村旅游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张新 《安徽农业科学》2014,(25):8642-8644
在总结大量文献的基础上,从经营管理的角度概述了国内部分学者对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观点,归纳出政府主导型、社区居民主导参与型和多利益主体参与型3种经营模式,并以理论为指导引实例加以分析,最后对乡村旅游经营模式的研究进行了评述与展望。  相似文献   

17.
从社区视角看林业产权 近年来,以“三农”为主题的乡村旅游开发日益受到社会和学界的关注和重视。但由于旅游产品开发的特殊性.对乡村旅游的“功利性”诉求直接影响这一旅游产品的可持续发展。深入分析乡村旅游发展中的机制因素,提升农民在乡村旅游开发中的参与程度,建立高效的参与机制,使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事关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和当前农村工作的成效。  相似文献   

18.
为了更好的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的解决,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的问题亟待研究。笔者通过对中国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的现状进行分析,和对国内外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的成功模式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在加强社区参与乡村旅游方面的几点建议。建议主要包括加强认识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的必要性,并深刻挖掘其内涵,大力提倡社区参与,扩大专题交流,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加强社区居民的培训,在把握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基础上实现规范化、制度化和高效化。  相似文献   

19.
乡村旅游开发中乡村文化生态建设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乡村旅游是发展乡村经济、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优化乡村地区产业布局的重要力量,乡村文化生态是乡村文化与自然环境的耦合、是维护乡村社会稳态延续的重要动力。基于文化生态理论,分析乡村旅游开发中面临的文化生态失衡问题,并探讨解决乡村文化生态失衡的路径。结果表明,在我国乡村旅游快速发展中,乡村文化生态建设在时间与空间两个层面上面临着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时间层面上乡村传统文化正朝着丧失"原真性"的方向发生变迁,在空间层面上旅游开发破坏着乡村传统文化赖以存在的文化生态环境。乡村文化生态系统的固有特性、乡村旅游开发理念错位与技术良莠不齐、乡村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的不充分是导致乡村文化生态失衡问题的主要因素。因此,树立科学的旅游开发理念来指导合理的旅游开发模式,提升规划和设计水平为乡村旅游开发提供技术支持,建立良好的社区参与机制来保障乡村居民的社区参与权,是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实现乡村文化生态建设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20.
天龙屯堡与郎德苗寨乡村旅游社区经济增权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田野调查、统计分析和文献分析方法,以Regina Scheyvens提出的面向社区的增权框架为依据,借鉴Ap和Crompton提出的旅游影响评估指标体系及国内旅游学者社区增权研究的已有成果,对贵州天龙屯堡和郎德苗寨两地不同乡村旅游开发模式下社区经济增权差异进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