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研究了甘蔗芽库基本特征,为进一步研究田间甘蔗芽库与其种群更新间的关系提供参考与依据。选取23个常见甘蔗栽培品种,调查其第一年宿根的芽库形态及数量特征。结果表明:参与调查的23个品种的芽形态之间有显著差异,芽数量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高位芽的数量上,但低位芽数量的差异不明显。不同甘蔗品种间芽库存在形态及数量上的差异,可作为不同品种种群动态变化预测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枯草芽胞杆菌是一种生物安全的革兰氏阳性细菌,在营养匮乏的环境下,可形成具有强抗逆性的芽胞。枯草芽胞杆菌的芽胞由核心、皮层、孢子外套蛋白三部分组成,目前已成功利用枯草芽胞杆菌芽胞外套蛋白CotB、CotC、CotG、CotX和OxdD为载体,将酶蛋白、抗原蛋白或荧光标记蛋白等展示于芽胞表面。芽胞表面展示的蛋白通常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易于纯化和安全性好等优点,可应用于医药、食品及饲料工业等领域,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详细介绍了枯草芽胞杆菌芽胞的分子特点及芽胞表面展示系统的构建过程及其应用前景,为芽胞表面展示载体的基础及应用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香蕉是世界重要的热带亚热带水果,我国是香蕉生产和消费大国。吸芽是从香蕉地下球茎上腋芽发育而成的后代,其维管束与原球茎是相通的。吸芽作为香蕉继代母株,在香蕉生育期持续抽生几十个不等,但是过多吸芽会导致母株生长缓慢、抽蕾开花迟、果实成熟晚等问题,生产上因除芽任务繁重、除芽不及时或除芽不尽而造成大量减产,及时清除吸芽对提高香蕉果实产量、改善品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吸芽分类、生长规律、除芽技术研究现状等进行综述,以期为香蕉除芽技术研发与应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黄士良  宋冬梅  金红霞  王振杰  赵建成  李琳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0):18401-18403,18405
[目的]研究小扭口藓、芽胞墙藓和芽胞链齿藓三种藓类植物的芽胞发育特征。[方法]制备出三种藓类植物的孢子和芽胞悬浮液,将孢子和芽胞悬浮液进行人工培养,观察芽胞发育特征。[结果]三种藓类植物均能通过三种途径产生芽胞,其中,途径三产生的芽胞最多,途径一次之,途径二最少。[结论]与其他藓类植物相同,三种藓类均能够通过产生芽胞的方式进行繁殖来应对不利环境。  相似文献   

5.
在电镜下观察了苏云金芽胞杆菌菌株CT-43的芽胞萌发、芽胞和伴胞晶体的形成过程。芽胞萌发分活化、萌动和脱出3个阶段。芽胞形成分为轴丝形成、前芽胞隔膜形成、前芽胞形成、初生细胞壁形成.芽胞外套形成、芽胞衣片层形成和芽胞形成7个阶段。伴胞晶体形成从芽胞形成第2阶段开始,由一些小结晶聚集而成。晶体镶嵌在菌株CT-43中很普遍。结合实验对伴胞晶体形成的调控和外膜的形成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牡丹鳞芽诱导与增殖过程中影响因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牡丹鳞芽为外植体,研究不同品种类型、基本培养基种类、取材时间、暗处理、植物生长调节物质种类及其质量浓度、继代周期等因素对鳞芽诱导与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鳞芽诱导的主要因子是品种和采集时间,鳞芽适宜的采集时间为01-02月;不同GA_3质量浓度、暗处理和基本培养基对鳞芽诱导的影响较小;牡丹试管苗增殖中,4种基本培养基类型相比较,MS+Ca~(2+)效果明显;培养基中添加6-BA和IAA对试管苗增殖率有一定影响,最佳培养基组合为:MS+Ca~(2+)6-BA 2.0 mg·L~(-1)+IAA 0.3 mg·L~(-1),增殖培养适宜的继代周期为35 d.  相似文献   

7.
以观赏芍药‘大富贵’(Paeonia lactiflora 'Da Fu Gui’)地下芽为植物材料,研究了不同生长素对地下芽启动培养的影响、不同培养基对丛生芽增殖的影响以及腐胺对根诱导的影响,并对组培苗移栽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适宜‘大富贵’地下芽启动培养的生长素为IBA,丛生芽最佳增殖培养基为1/2 MS(Ca...  相似文献   

8.
用石蜡切片法对兰靛果芽的特性及花芽分化特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兰靛果枝条的每个叶腋中具有 3个芽 ,为单列迭生芽 ,3个芽的形态结构、大小及生理活动状态具一定差异 ,一般下芽为活动芽 ,属于混合芽类型。花芽形态分化前后 ,各种糖类和可溶性蛋白质有规律变化 ;形态分化过程可分为分化初期、花序原基分化期和小花形成期。  相似文献   

9.
对丹参直接芽再生系统进行研究,探讨不同基因型、外植体类型(幼茎,下胚轴和叶)和BA、IBA及蔗糖的浓度对其不定芽诱导、伸长和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来自丹参99-5幼苗的叶外植体芽诱导率最大。诱导芽再生的最佳培养基为MS+0.1mg·L^-1BA,在该培养基上培养30 d的外植体可获得最多的不定芽。将再生芽转移到MS+0.1mg·L^-1BA培养基上进行伸长培养,当芽长至3.5 cm时,将其转移至1/2 MS+1.0mg·L^-1IBA+10%蔗糖的培养基中诱导生根。  相似文献   

10.
芽胞杆菌分布广泛,主要分布于土壤、动植物体表。为了解采自武夷山的夏枯草Prunella vulgaris植株及其根际土壤芽胞杆菌的多样性,以及药用植物内生芽胞杆菌的生物多样性,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从夏枯草植株及其根际土壤样品中分离到芽胞杆菌菌株27株,并采用16SrDNA序列测定法对27株芽胞杆菌进行鉴定。通过菌落形态特征观察及16SrDNA序列测定,将27株芽胞杆菌归入14个种,其中阿氏芽胞杆菌5株、蜡状芽胞杆菌4株、炭疽芽胞杆菌4株、苏云金芽胞杆菌2株、甲基营养型芽胞杆菌2株、嗜气芽胞杆菌1株、地衣芽胞杆菌1株、假蕈状芽胞杆菌1株、简单芽胞杆菌1株、短短芽胞杆菌1株、球形赖氨酸芽胞杆菌1株、解木糖赖氨酸芽胞杆菌1株、嗜几丁质类芽胞杆菌1株,另外2株为芽胞杆菌疑似新种。研究表明,夏枯草植株及其根际土壤中存在着丰富的芽胞杆菌种类,丰富了药用植物内生芽胞杆菌资源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自然生长条件下芍药花芽感应低温的始期,以大田地栽的不同花型、不同花期4个品种芍药为研究对象,连续2 a观察其在北京地区冬季土壤自然封冻始期花芽所处的发育状态,对比其在山东菏泽地区1 a的分化状态,探讨不同品种可接受低温时花芽分化状态的规律性,为芍药生产栽培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冬季土壤自然封冻始期芍药花芽发育状态与翌年花期相关,花芽分化程度越高,花期越早;与花型间无明显联系;芍药花芽处于雌蕊原基分化期时可感应低温,花期较晚的品种花芽处于雄蕊原基分化期时亦可感应低温。  相似文献   

12.
对10个茶树杂交创新种质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生化成分、乌龙茶制茶品质、遗传相似性进行初步鉴定,结果表明:①参试种质为灌木型或小乔木型,树姿直立或半开张,中叶类。发芽密度中或密,1芽2叶生育期在3月中旬至下旬,芽叶色泽有黄绿色、紫绿色、紫红色3种类型,茸毛少。叶片大小为中叶,叶型有卵圆、椭圆、长椭圆3种类型,叶质均柔软。②参试种质间1芽3叶长、1芽3叶百芽重、花冠直径、花瓣个数、果实大小、种径大小均无显著差异。③参试种质生化分析样品水分、水浸出物、氨基酸、咖啡碱、茶多酚、酚氨比均无显著差异。④FT104、FT516、FT528乌龙茶加工品质优,可作为育种材料利用。⑤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53处可将参试种质分为4类,其中 FT102和 FT516为第1类,FT1031为第2类,FT1032为第3类,其他7个种质为第4类。  相似文献   

13.
2000年6月到10月对保护地桃品种早醒艳桃的花芽进行取材,采用扫描电镜技术和制作石蜡切片系统地研究了保护地桃花芽分化的过程。结果表明:保护地桃花芽分化时间从7月中旬到9月下旬,7月末到9月中旬是早醒艳桃花芽集中分化期。研究发现花芽分化与温度、不同类型枝条、同一枝条不同节位以及营养物质积累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茶树营养芽形态依着生部位及育芽时期而异,芽类组成因修剪与不剪和季别的不同而有差别,外形差异较大的各类芽,其内部差异相对较小。构成茶叶产量的各类芽中,以枝条剪口下的第一腋芽或采摘小桩上端第一腋芽居多,生育强度最大。各类芽生育强度的总趋势为:冬芽>夏芽;顶芽>侧芽;定芽>不定芽。  相似文献   

15.
玫瑰的花芽分化开始于混合芽完成营养生长阶段之后。整个分化过程可分为8个时期,各时期的形态分化与芽的外部特征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各花部的分化顺序是按花萼、花冠、雄蕊、雌蕊进行的。顶生花芽分化始于2月中旬,5月初分化完成。腋生花芽分化始于3月上旬。玫瑰花穿在开花的当年形成。此外,玫瑰的顶芽和假顶芽通常为混合芽,除形成枝、叶外,还分化出1个顶生花芽和数个腋生花芽,根据其生殖生长锥的形态变化以及花芽的发生方式来看,玫瑰应为聚伞花序,而不是单生或聚生。腋芽的性质则因发生时间、着生位置和营养状况等不同而异。  相似文献   

16.
Collections of well-preserved angiosperm flowers from the Middle Eocene of southeastern North America include a variety of morphological types. The first of these specimens to be studied extensively, a catkin, has yielded a great deal of structural information. Floral morphology, pollen morphology, and the nature of the peltate scales suggest that this catkin is allied with extant genera of the Juglandaceae. This confirms the antiquity of some of the diagnostic floral and pollen features found in extant genera of the Juglandaceae and the importance of structural information available from fossil angiosperm flowers.  相似文献   

17.
种子植物性别的多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种子植物器官水平、个体水平和群体水平三个层次的性别多态性,种子植物性别的等级分布。介绍了种子植物性别的可塑性和影响植物性别逆转的原因,比较了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性别类型和繁育系统的异同。从个体发育和系统进化的角度,展望了种子植物性别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厚皮品种的黑穗醋栗为材料,初步摸清了花芽分化进程,并划分为未分化期、分化始期,小花分化期和性细胞形成期。观察结果表明,花芽分化的时间较长,在哈尔滨地区大约经历11个月时间。6月中旬为分化临界期,7—8月中旬为盛期,花芽越冬前为形态分化与建成阶段,翌春开花前为花器生长和性细胞形成阶段。  相似文献   

19.
河北省临城县小天池林区被子植物区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植物区系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对河北省临城县小天池林区被子植物区系的组成和地理成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临城县小天池林区有被子植物88科,301属,555种(包括14变种);含10种以上的优势科有14科,305种;表征科有7科;中国特有属有5属6种。该植物区的被子植物主要以北温带成分为主(共计有98属,221种,分别占总属数和总种数的37.69%和46.9 2%),这表明小天池被子植物区系具有明显的温带性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比分析不同加工工艺下不同品种紫芽茶叶香气成分及含量的差异,旨在进一步了解加工工艺与茶树品种对紫芽茶叶香气成分的影响,为紫芽茶叶加工技术提升及香气品质调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乌牛早、南山白毛和紫娟3种茶树品种的紫色芽叶制成的4类茶样[直接烘干茶(对照)、绿茶、白茶、红茶]为研究对象,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技术测定其香气成分,结合感官审评,分析加工工艺与茶树品种对紫芽茶叶香气成分及含量的影响。【结果】乌牛早绿茶感官品质综合表现最佳,总分为90.65分。从12个茶样中共检测出40种香气成分,其中醇类和醛类在香气成分含量及种类上占据主导地位,酯类、烯烃类、酮类和其他类的种类及含量均较少。醇类和醛类相对含量最高分别为84.37%(乌牛早对照)和13.44%(乌牛早红茶)。β-芳樟醇、氧化芳樟醇(呋喃型)、脱氢芳樟醇、香叶醇、橙花叔醇、苯甲醛和水杨酸甲酯等成分相对含量较高;β-芳樟醇和氧化芳樟醇在绿茶中相对含量较低,脱氢芳樟醇和烯烃类物质在绿茶中相对含量较高;不同品种紫芽茶叶的β-芳樟醇相对含量排序为乌牛早>紫娟>南山白毛,相对含量最高为54.05%(乌牛早对照),最低为19.10%(南山白毛绿茶);氧化芳樟醇(呋喃型)在南山白毛茶样中相对含量较高,其中在南山白毛白茶与南山白毛红茶中相对含量相差较小;不同品种紫芽茶叶的香叶醇相对含量排序为乌牛早>南山白毛>紫娟,相对含量最高为6.39%(乌牛早红茶),最低为1.76%(紫娟白茶);醛类在紫娟茶样中总含量相对较低。在所有茶样中,检测出26种共有香气成分,且共有香气成分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受加工工艺与茶树品种的影响,12个紫芽茶叶香气成分和含量存在一定差异,同种香气成分在不同茶类中含量也有所不同。乌牛早紫芽用于制备绿茶具有一定优势,而南山白毛紫芽与紫娟紫芽均适合用于制备白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