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了探索废弃矿山生态环境修复治理的新途径,以河北省曲阳县某废弃矿山为例,通过地形测绘、野外调查、物探勘查等方法,对研究区内的现状环境进行了综合调查.结果表明,当前主要的矿山环境问题是土地资源破坏、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大气污染以及地质灾害隐患等.通过台阶式降坡卸荷方式消除地灾隐患,再采取工程措施及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复绿.研究成果可为废弃矿山生态环境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通过对磷矿山废弃土地状况及其磷矿开采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调查,探讨废弃磷矿山土地复垦规划及复垦后土地功能分区及用途。【结果】磷矿露天开采对区域生态环境破坏程度极大,严重影响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成为环境灾害发生的高风险区,必须明确划分土地复垦目的与用途,对废弃土地有计划、分阶段进行复垦。【结论】磷矿废弃土地主要成因是矿山开采过程中对地表形态的破坏及弃石排土占地。通过对废弃土地的复垦规划有效协调复垦工程中的生态合理性和经济可行性;因地制宜确定废弃土地复垦后功能分区及用途管制,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瓮福磷矿废弃土地复垦规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旭  罗海波  黄光柱  穆江  刘应发  李灿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6):11984-11986
瓮福磷矿作为贵州省主要的磷矿基地,其不断扩大的开采范围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为了实现磷矿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从复垦的生态合理性和经济可行性的角度,探讨了瓮福磷矿山废弃土地生态复垦思想、目标、规划的制定和典型复垦技术,为贵州省磷矿山废弃土地生态复垦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索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治理新思路,以山东省济南市钢城区某矿山为研究对象,采取现场调查、测绘及物探勘查等手段,查清了废弃矿山环境现状及问题.结果表明,矿山环境问题突出,主要表现在地质灾害隐患较重,土地资源损毁和地形地貌景观破坏严重等.针对存在问题,制定了有针对性的生态修复措施,治理后水土流失和扬尘面积减少45939m2,植树5882株,遮蔽裸岩面积8876m2,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及经济效益.研究成果可以为开展同类型废弃矿山生态环境修复治理提供实践案例.  相似文献   

5.
微生物对矿山复垦地土壤基质的改良作用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造成塌陷、挖损、压占、破坏、废弃的土地大约占整个土地总量的30%左右,极大地浪费了土地资源,对其进行复垦以及生态重建已成为我国乃至世界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简要介绍了矿山废弃地的特点以及土地复垦的方法,着重介绍了微生物在矿山复垦地土壤基质改良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及其展望。  相似文献   

6.
珍惜和节约自然之源,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是当前能源城市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鄂尔多斯在大力发展能源产业的同时,致力于煤矿废弃土地资源的复垦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走出了一条以资源开发为先导,以煤矿废弃土地资源综合治理为基础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取得了显著成就。  相似文献   

7.
在当前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大力推进生态文明的时代主题之下,该文陈述了山西省废弃煤矿土地复垦的背景和意义,并针对山西省废弃煤矿土地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山西煤矿废弃地土地复垦的优化模式,即基于不同区域优化的土地复垦模式和基于不同地块优化的土地复垦模式及相应的废弃煤矿土地复垦保障机制。通过生态文明对山西省废弃煤矿土地复垦的影响分析,切实落实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8.
在当前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大力推进生态文明的时代主题之下,该文陈述了山西省废弃煤矿土地复垦的背景和意义,并针对山西省废弃煤矿土地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山西煤矿废弃地土地复垦的优化模式,即基于不同区域优化的土地复垦模式和基于不同地块优化的土地复垦模式及相应的废弃煤矿土地复垦保障机制。通过生态文明对山西省废弃煤矿土地复垦的影响分析,切实落实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废弃矿山试点项目实施案例,总结矿山生态恢复中的新措施、新方法,减少废弃矿山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本文基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理论,论述了3S技术在废弃矿山建设规划方法中的应用,并对照行业标准,统筹相关规划,提出了当代绿色矿山的建设目标和基于3S技术的绿色矿山建设措施,为促进绿色矿山发展,提高矿山建设水平,推动废弃矿山修复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工业强县战略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人们对矿产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大,矿山开采面积迅猛增多,由此形成了不同类型的矿山废弃地,不仅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还带来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环境问题。本文结合遵义县矿山废弃地形成原因、类型和危害,初浅的谈谈矿山废弃地植被恢复技术及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1.
廖富林  李丽卡  谢国文 《安徽农业科学》2014,(10):3014-3015,3020
[目的]研究南美蟛蜞菊在稀土矿中的生长情况,为矿区植被恢复与重建工作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南美蟛蜞菊为材料,采用先在实验室盆栽扦插后在稀土矿废弃地进行栽培的方式,研究南美蟛蜞菊在普通土壤和稀土矿废弃地的生长差异。[结果]南美蟛蜞菊在稀土矿废弃地里能正常生长,其茎段拥有发育成一个完整植株的能力,在种植前期保证充沛的浇水量能够让蟛蜞菊快速生长。[结论]南美蟛蜞菊在稀土矿废弃地有良好的生长适应性,适宜在稀土矿废弃地上栽培与应用。  相似文献   

12.
土壤动物的恢复、群落演替及其多样性对于铜尾矿废弃地的生态重建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铜尾矿废弃地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特征,在铜陵市铜尾矿区设置4个样地23采样点,共捕获土壤动物4622只个体,隶属5门10纲18目29类.结果表明,铜尾矿自然废弃地与其对照组土壤动物多样性差异明显,自然废弃地土壤动物丰富度指数d、大型土壤动物密度、中小型土壤动物密度、多样性指数H''和D·G指数均小于其对照组且存在显著差异.而复垦废弃地中小型土壤动物密度和D·G指数小于其对照组且存在显著差异,多样性指数H''大于其对照组且差异极显著,其他土壤动物群落指标与其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相似系数q表明,外围林地间土壤动物群落相似性最大,其次是复垦废弃地与外围林地间,自然废弃地与其它3个样地间相似性最小.从垂直分层来看,复垦废弃地土壤动物表聚性强于自然废弃地,尾矿废弃地表聚性强于外围林地.灰色关联分析表明,铜尾矿区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指标关系密切,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土壤含水量和总钾含量,重金属全镉含量也不容忽视,植被因素和土壤全铜含量对土壤动物的影响相对较小.由此可见,土壤含水量、土壤基质的优劣、土壤有机质与营养元素的含量等因素限制了铜尾矿废弃地土壤动物的恢复与重建,而这些因素的改善主要归功于尾矿废弃地的土地复垦和作物种植.所以,尾矿废弃地的复垦与利用有利于土壤动物的恢复与重建.  相似文献   

13.
大宝山矿因长期采矿等干扰破坏,使原生植被被破坏殆尽,形成了大面积的矿山废弃地,导致生态退化和环境污染,严重制约了当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大宝山矿区现状调查,土壤性质及水土流失是制约采矿废弃地生态恢复的关键因素,并提出了通过客土与土壤改良、水土流失防治、植被恢复以及跟踪监测与评价等步骤为加速大宝山矿区生态恢复的基本思路与途径,以期为矿区生态恢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煤矿废弃地生态重建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分析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大型露天煤矿废弃地生态重建的特点,详细地阐述了大型露天煤矿废弃地生态重建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思想,进行了详细的系统分析、需求分析、软件设计,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该系统的总体框架,并设计了包括数据库管理子系统、专家系统、图形库管理子系统、模型库管理子系统、人机界面等五个子系统,力求使生态重建决策过程智能化。  相似文献   

15.
为进一步加强对采矿废弃地的生态与景观恢复治理工作,该文对其景观生态特征以及景观生态重建原则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态恢复型、土地开发型和景观再造型的采矿废弃地生态与景观恢复的治理模式,并以浙江省矿山治理工程为例,进行了案例分析。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五爪金龙在煤矸石土生长的适应性,为煤矿废弃地植被恢复,减少环境污染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将五爪金龙插条扦插于普通土壤和煤矸石土壤中,测定不同培养基下五爪金龙插条的存活、生物量和生物增长量。观察插条的出芽数及叶片总数。[结果]在煤矸石土壤中生长的五爪金龙插条扦插后第45天的生物量、出芽数、叶片总数,分别超过普通土壤中的36.96%、29.17%、37.59%,土壤中生长的生物量及叶片总数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结论]五爪金龙适宜用于煤矿废弃地的植被重建材料。  相似文献   

17.
基于无人机遥感技术的废弃采石场立地条件类型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无人机遥感影像和ArcGIS技术结合成为废弃地生态恢复的新手段,而准确划分立地类型是废弃采石场生态修复和造林绿化的关键基础步骤。本研究基于无人机遥感影像技术和ArcGIS技术,快速、准确地实现对冀北山区废弃采石场立地条件类型的划分。方法以草帽山废弃采石场为试验区,采用数量化理论Ⅰ与ArcGIS空间分析,对废弃采石场的立地类型划分和立地质量评价,再得到立地类型分布图,并与实地立地因子分类结果进行精度检验。结果利用上述方法将冀北草帽山采石场废弃地划分为9种立地类型,同时根据立地分级结果将试验区立地定量评价为4个等级;与实地立地类型调查结果对比发现,本研究划分结果精度高达96%。结论无人机遥感影像与ArcGIS技术的结合应用不仅能实现采石场废弃地立地类型的高精度划分,还能够为采石场废弃地以期合理规划造林绿化提供决策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8.
山西矿区土地复垦科学研究与试验示范十八年回顾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山西农业大学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课题组创建于1986年。18年来,课题组采用多学科交叉融合、多专家联手攻关、课题研究与矿区生产紧密结合的方式,先后跨院、跨校、跨省、跨国,同国内外15家科研院所、100多名科研人员,承担国家级课题5项、省级课题7项,并将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应用于25项有关工矿企业土地复垦标准的制定和科技开发中。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鉴定成果4项。出版专著4部,发表论文150余篇,编制规划设计报告书25部,积累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图片3580余张、图书800余册。培养研究生30名。相关研究内容也新增到4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或全国"十五"规划教材中。研制的采矿废弃地未来空间生态景观安全格局的规划设计、地形重塑、土壤重构、植被重建、环境灾害控制、生产力快速提高等综合集成技术体系,为整体推进山西省及黄土高原采矿废弃地的生态经济系统重建和可持续利用作了较充足的技术储备。  相似文献   

19.
运用经济学中的成本效益分析法及制度分析法,针对现阶段土地资源的稀缺与大量闲置撂荒的矛盾现象,探究导致撂荒现象的经济学原因。结果表明:耕地撂荒是个体理性行为导致的集体的非理性现象,是由于农民与地方政府各自不同的目标函数导致行为结果的不同——追求各自的利益最大化。因此解决耕地撂荒问题的根本措施是兼顾各利益阶层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