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3个菠萝品种叶片组织结构及其与抗寒性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菠萝叶片组织结构和抗寒性的关系,对定植在广东海洋大学实验基地内遭受2009—2010年低温胁迫的巴厘(Comte de Paris)、澳大利亚卡因(Australian cayenne)、台农17号(Tainong No.17)3个菠萝品种进行了寒害调查,用石蜡切片法观察了3个菠萝品种的叶片组织结构。结果表明:巴厘和台农17号寒害等级为1级,澳大利亚卡因寒害等级为2级;抗寒性强的巴厘和台农17号叶片角质层和表皮细胞相对较厚,叶片纤维束、维管束、木质部、韧皮部直径及木质部、韧皮部气腔相对较小,抗寒性弱的澳大利亚卡因则相反。叶片组织结构特征可以作为鉴定菠萝抗寒性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几个龙眼品种叶片气孔特征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扫描电镜和光学显微镜观察了5个龙眼Dimocarpus longan Lour品种叶片气孔形态和密度.结果表明,龙眼叶片的气孔具有特殊的结构,在龙眼叶片的下表皮只有在叶脉上的气孔保卫细胞和开口才清晰可见,其他部位气孔被表皮细胞的突起所遮盖而难以看到;不同品种的气孔密度在376.6~451.4个/mm2之间,以大乌圆气孔密度最大,双孖木和石硖最小;不同品种的气孔长轴在11.7~22.5μm之间,以双孖木的气孔器长轴最长,储良气孔器长轴最短.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北方不同抗寒性甘蓝型冬油菜在低温环境中气孔运动的特征,明确抗寒性与气孔运动的关系,为解析强冬性甘蓝型冬油菜抗寒机理、培育强抗寒性品种提供依据。【方法】以14个甘蓝型冬油菜品种为材料,测定半致死温度、低温条件下的生理指标判断抗寒性差异,同时测定24℃处理12 h、0℃处理1 h和0℃处理12 h六叶期植株叶片下表皮的12个气孔指标。通过相关性分析筛选与抗寒性评价指标显著相关的气孔评价指标。【结果】依据半致死温度测定结果鉴定参试品种的抗寒性为gau-1(-8.06)>gau-24(-7.83)>gau-30(-7.58)>gau-39(-7.44)>ts309(-7.28)>ts312(-7.08)>nts158(-6.81)>npz269(-6.62)>天油14号(-5.98)>16-2444(-5.4)>17-2251(-5.13)>天油2266(-4.8)>天油2238(-4.6)>天油2288(-4.38)。依据生理指标综合评价值评价的抗寒性结果为gau-1(0.990)>gau-24(... 相似文献
4.
5.
采用指甲油涂抹撕取法及石蜡切片法对椰子叶片的气孔进行观察,并比较5个椰子品种的叶片气孔器特征。观察发现,椰子气孔为轮列4细胞型,具有2个侧副卫细胞,2个端副卫细胞;5个椰子品种的气孔器密度、长度、宽度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小黄椰的气孔数目、气孔宽度值最大,本地高的气孔长度值最大。研究结果认为椰子叶片的气孔特征能否作为椰子抗性的鉴定指标尚待商榷。 相似文献
6.
7.
越橘叶片组织结构及其与抗寒性的关系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对18个引种越橘品种的叶片组织细胞结构进行了观察、描述,并测定了叶片、栅栏组织及海绵组织厚度等结构参数。结合18个品种抗寒性的田间观察结果,分析认为:越橘叶片组织结构的栅/海比(栅栏组织厚度与海绵组织厚度比值)与SR(疏松海绵组织厚度与叶片厚度的比值)同越橘的抗寒性有一定的关系。单一组织(如栅栏组织,气孔大小等)会随着试材所处生态条件和生理状态的不同而发生变化,而叶片栅/海比和SR值反映了栅栏组织、海绵组织和叶片厚度3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栅/海比越大、SR值越小,抗寒性越强,而且能够保持相对稳定,有可能作为越橘抗寒性的鉴定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根据低温处理下秋菊叶片的各脂肪酸组分含量和半致死温度(LT50),对9个秋菊品种的抗寒性进行评价,确定合适的抗寒性评价方法。【方法】以早花品种‘檀香狮子’、‘日出东方’、‘铜雀春深’、‘早粉盘’、‘金锋铃’和晚花品种‘关东新侠’、‘云龙凤舞’、‘星光灿烂’、‘墨宝’等9个秋菊品种为试材,进行16和5℃温度处理,通过气相色谱法对其叶片脂肪酸组分及含量进行测定;同时在低温恒温槽中进行低温(0,-4,-8,-12,-16,-20℃)处理,测定其脚芽叶片电导率,确定LT50。【结果】秋菊叶片饱和脂肪酸中含量最高的是棕榈酸(C16∶0),16℃时其相对含量为11.06%~16.20%,5℃时相对含量为9.88%~11.28%;不饱和脂肪酸中含量最高的是亚麻酸(C18∶3),16和5℃下其相对含量分别为51.79%~64.63%和59.99%~64.31%。叶片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随温度的降低而上升,其中亚麻酸/(油酸+亚油酸)明显高于亚麻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和亚油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墨宝’、‘星光灿烂’、‘铜雀春深’3个品种的LT50在-9℃以下,‘日出东方’LT50为-6.916℃。聚类分析结果显示,9个秋菊品种中抗寒性较强的包括‘墨宝’、‘星光灿烂’和‘檀香狮子’;抗寒性中等的包括‘金锋铃’和‘早粉盘’;抗寒性较弱的包括‘铜雀春深’、‘云龙凤舞’、‘日出东方’和‘关东新侠’。【结论】菊花叶片中的亚麻酸/(亚油酸+油酸)可作为鉴定秋菊品种抗寒性的有效指标,‘墨宝’、‘星光灿烂’2个品种的抗寒性较强。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与LT502种指标的有机结合,为菊花抗寒品种的快速筛选及抗寒性评价提供了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不同组培枣树品种之间叶片气孔大小、数量及其变异范围。[方法]以组培继代的14个枣树品种为材料,采用透明胶布黏取法对其叶下表皮气孔的数量和大小进行研究。[结果]14个枣树品种组培苗叶片气孔长度在12.27~20.23μm,气孔宽度在11.20~16.37μm,气孔密度在41.25~138.60个/mm2。[结论]长圆酸枣的枣树组培苗叶片气孔密度显著大于其余几个品种,但气孔长度明显小于其他品种,其是否具有较强的抗性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11.
不同石榴品种抗寒性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以4个石榴品种的一年生枝条为试材,对其枝条抗寒性相关参数进行测定,应用隶属函数法对所测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皮亚曼’、‘牡丹’、‘泰山红’和‘泰山三白’4个石榴品种在早春萌芽前枝条的半致死温度分别为-5.68℃、-5.46℃、-5.11℃和-4.85℃;新疆‘皮亚曼’和‘牡丹’石榴低温半致死温度较‘泰山红’和‘泰山三白’低;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4个石榴品种枝条中相对电导率、MDA和POD活性逐渐升高,SOD和CAT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经综合隶属函数分析得到4个石榴品种的抗寒性顺序为‘牡丹’‘皮亚曼’‘泰山三白’‘泰山红’。其中,‘牡丹’和‘皮亚曼’石榴为中度抗寒品种,‘泰山三白’和‘泰山红’石榴为低度抗寒品种。 相似文献
12.
13.
低温胁迫下樱桃属4个品种抗寒性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4个樱桃主栽品种在不同低温胁迫下的抗寒特性。[方法]以早大果、红灯、拉宾斯、喀什壶汗4个樱桃主栽品种为实验材料,研究了其休眠枝在不同低温胁迫下的相对电导率(REC),脯氨酸(PRO)含量,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变化。[结果]①4个樱桃品种相对电导率大小顺序为喀什壶汗〉红灯〉早大果〉拉宾斯,丙二醛含量的大小顺序为喀什壶汗〉早大果〉红灯〉拉宾斯,均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呈上升趋势。②4个樱桃品种脯氨酸含量、过氧化物酶活性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变化与其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的变化相反,大小顺序均为拉宾斯〉红灯〉早大果〉喀什壶汗,随着低温胁迫的加剧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结论]4个樱桃品种的抗寒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拉宾斯〉红灯〉早大果〉喀什壶汗。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桃枝条组织结构与抗寒性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研究桃组织结构与抗寒性的关系,以9个桃树品种的1a生休眠枝条为试材,进行了解剖结构观察和半致死温度( LT50)测定,并用恢复生长法进行了抗寒性验证。结果表明:9个桃品种的 LT50在-25~-20℃之间,与-20℃低温处理后枝条的发芽率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798;与枝条的木质部比率和木质部厚度/皮层厚度(木皮比)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56和-0.808;与皮层比率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00。可以把木质部和皮层在枝条中所占比例作为桃抗寒性的形态结构鉴定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8.
19.
从棉苗冷害的发生及表现形式、棉苗冷害的生理变化、提高棉苗抗冷性的途径、目前国内外植物抗冷性的研究动态4个方面综述了棉花苗期冷害及抗冷性的研究进展,并对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为探索厚荚相思(Acacia crassicarpa)不同家系在抗寒能力上的差异和筛选耐寒家系,对遭受2008年特大寒流袭击的不同试点1年生厚荚相思子代林进行田间寒害调查测定,分析结果表明:所有参试家系均受到寒害影响,但两个地点试验林分的受害程度表现不同,大塘点受寒害严重,各家系平均寒害级值在2.67 ~4.00,平均寒害指数达92.3%;而钦州点受寒害较轻,平均寒害级值在0.60~1.93,平均寒害指数为26.0%.试点内家系间抗寒性差异极显著,家系内各株间变异量是家系间变异量的2~4倍,寒害级值的家系遗传力高于单株遗传力,抗寒性状呈强度遗传.试点间的寒害率和寒害指数均达到极显著正相关,但家系的抗寒水平与主要生长因子间无显著相关关系,根据田间抗寒表现初步筛选出10个抗寒性强的家系,两个试点选出家系其抗寒性状寒害级值的平均遗传增益分别可达10.23%和21.89%.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