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 毫秒
1.
2.
黄土高原区是我国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多年来该区一直处在农耕业和畜牧业的系统失衡中,致使水土流失严重,生态持续恶化。牧草作为重要的种质资源,在畜牧业发展、水土保持、草田轮作和农业结构的调整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功能,本文就黄土高原区牧草的水土保持作用以及该区适宜种植的草种和栽培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叙述。 相似文献
3.
4.
根据花菇形成的气象指标,采用湖北省30个气象台站的1961~1980年有关气象要素的平均值,对全省花菇形成的气候条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湖北省31°N线附近为优质花菇生产最适宜气候带;鄂东北及江汉平原北部的京山、荆门等县市秋季花菇形成的气候条件明显优于春季,鄂西北地区春季花菇形成的气候条件比秋季优越。选取花菇形成的主要气候要素及花菇等级等因子进行模糊聚类分析,把湖北省划分为4个花菇气候区域。 相似文献
5.
生态系统安全状态障碍的诊断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工作。笔者基于遥感和GIS技术,采用栅格技术,以吉林省西部为例,引入了“因子贡献率”、“指标偏离度”和“障碍度”的概念,对影响吉林省西部2000年生态安全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影响生态安全的障碍因素区域差别较大。单一类型障碍因素作用区域占总研究区的76.92%,其中主要作用因素有6种,为经济发展水平、土壤类型、区域开发指数、地貌形态,人口自然增长率和相对起伏度。多因素作用区域中两种障碍因素作用的区域占绝对优势。整个区域中土壤类型作为障碍因子的区域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7.57%,其中又以风沙土、碱盐土两种土壤类型为主,占3/4以上,沙化和盐碱化已经成为吉林省西部一个不容忽视的生态问题。研究实现了障碍因素的空间化,为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区域综合治理提供了具体依据和可操作的具体指导,所采用的生态环境病理诊断的方法为区域生态安全方法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对几种多年生禾本科牧草的生长特性,运用室内试验的方法进行了研究,为生产中推广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滇池水葫芦控制性种养适宜区域选择研究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筛选水葫芦生长适宜区域,在滇池草海与外海共选择了6个试验点,采用围栏控制性种养水葫芦,开展不同水域条件下水葫芦生长特性与氮、磷吸收能力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各试验点中,草海水面平稳,水体接近中性,氮磷浓度最高,是最适宜水葫芦生长的区域,该点水葫芦生物累积量最高,氮磷吸收能力最强;龙门村水域需规模化控养水葫芦形成优势种群,方能与大量富集的蓝藻构成生物竞争;富善村水域风浪拍打造成水葫芦植株损伤严重,不适宜水葫芦生长;白山湾地处湖湾,成片的水葫芦对风浪有消减作用,该点水葫芦生物累积量较大,氮磷吸收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8.
9.
吉林省西部地区芦苇地上部生物量季节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吉林省西部地区芦苇地上部生物量的动态,生物量增长速率,植株的生长速率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芦苇地上部生物量的动态曲线表现为典型的单峰式。可用3次曲线拟合,其方程为YG=-12.035-2.3158X 0.1957X^2-0.0009X^3,XF=-0.4188-1.4932X 0.0827X^2-0.0004X^3,Yc=-11.623-0.8215X 0.113X^2-0.0005X^3。生物量的增长速率与植株的生长速率均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10.
基于模糊数学的农业气候适宜度划分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业气候适宜性评价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模糊问题。文中首先提出了模糊数学评价模型,并在此基础上以吉林省1990—1997年的多年平均降水、5~9月的积温和光照条件作为基础数据,结合专家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吉林省农业气候生态适宜度以乡镇为最小单位进行了划分。 相似文献
11.
12.
山西玉米种植区划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杨志跃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5(3):223-227
根据山西省不同地域的热量资源,≥10℃年积温、无霜期,生产条件,不同玉米品种对生态环境的反应,以及各地对玉米品种的利用状况等,在普查的基础上,参照山西省综合农业区划,以乡镇为单位,将山西全省玉米种植生态区划分为:春播中晚熟区、春播中早熟区、春播早熟区、春播特早熟区、夏播早熟区和夏播中熟区等六个大的种植生态区。研究结果表明:山西全省各地区玉米种植生态区分布呈多样性,一县多个生态区的县占到68.4%,各生态区玉米生产存在明显的差异,各生态区发展玉米生产应采取不同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14.
15.
描述了吉林西部草原的退化现状,分析了自然和人为因素对草地退化的影响,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恢复治理措施和发展对策。通过对草地的科学利用和保护,可以抑制草场退化,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依据"近自然林业"理论和森林生态演替规律,阐述了实施森林生态修复工程的必要性,认为:森林生态修复,是提高森林生态功能的客观要求、是提高森林质量的必经之路、是推进林区经济绿色转型的有效途径、是保民生保稳定的必要措施。以吉林省湾沟林业局森林生态修复工程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按实验结果测算,采取森林生态修复措施,目前的森林生态系统正向演替至顶级群落至少提前100 a。通过森林生态修复工程增加林内珍贵树种比例,中幼龄林蓄积生长量可达10 m~3·hm~(-2)·a~(-1)以上,是没有经过生态修复林分生长量的2~3倍;吉林省森工林区,按照森林生态修复进行森林资源经营,以红松为主要目的树种的森林资源蓄积将达到300 m~3·hm~(-2)以上。实施森林生态修复工程,红松、胡桃楸结实期可提前5~10 a;湾沟林业局经过5~10 a的生态修复,红松、胡桃楸果仁年总产值可达到近亿元。针对吉林省森工林区现状与特点,提出了吉林省森工林区实施森林生态修复工程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吉林省东部山区山野菜资源及利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吉林省东部山区野生蔬菜品种资源的调查,并对几种山野菜与常见的栽培蔬菜进行营养成分对照比较。结果显示:吉林省东部山区山野菜资源有127科,357属,751余品种,库存量巨大;对营养成分分析比较发现,山野菜的营养成分大多高于栽培蔬菜,且营养丰富。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对吉林西部宜农地进行生态适宜性评价,以期为农业资源有效利用及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提供依据。[方法]基于模糊数学方法,依据系统性、主导性、有效性、可行性原则,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根据耐性定律,按照农作物生态幅要求确定合理评价标准;原始数据基于GIS技术处理,应用EXCEL中VBA程序完成评价计算。[结果]吉林西部宜农Ⅰ等地5512km2、Ⅱ等地25985km2、Ⅲ等地7907km2,不宜农地6312km2。根据评价结果,土地利用调整的重点区域是镇赉县、大安县、乾安县、通榆县、长岭县西部,改善灌排条件、治理土地盐碱化、退耕还林还草是土地利用调整方向。[结论]该研究结果为吉林西部农业资源有效利用及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吉林省西部农牧交错带草地资源变化趋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为技术支撑,提取草地动态变化数据,分析了1989-2001年吉林省西部地区草地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2年间草地面积减少22.68万hm^2,年减少率为1.75%,表现在低覆盖度草地面积大量减少,主要转变成耕地、盐碱地及草地类型间转换,并且有不同程度的退化。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人1:2压力过大导致过度放牧、盲目开垦等。草地面积的减少及覆盖度的降低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制约作用,应采取管理、生物和工程等综合措施以有效恢复和发展草地资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