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用30%辛.毒微囊悬浮剂防治花生蛴螬,结果表明,在花生生长期施用30%辛.毒微囊悬浮剂对花生安全,对蛴螬等花生地下害虫有明显的防治效果,防效为75.54%~83.71%。施用30%辛.毒微囊悬浮剂具有显著的保果作用,可以明显降低虫果率,提高饱果率,增加花生产量,有效成分用量为4950g/hm2,增产幅度可达12.45%。  相似文献   

2.
4种杀虫剂对花生蛴螬的防治效果及农药残留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定了35%辛硫磷微囊悬浮剂、25%毒死蜱微囊悬浮剂、10%二嗪磷颗粒剂、3%辛硫磷颗粒剂4种常用防治蛴螬杀虫剂在播种期和开花下针期使用对花生的保果效果和防虫效果。结果表明:25%毒死蜱微囊悬浮剂和35%辛硫磷微囊悬浮剂播种期使用的保果效果与防虫效果均优于开花下针期;而10%二嗪磷颗粒剂、3%辛硫磷颗粒剂开花下针期使用的保果效果和防虫效果均优于播种期。花生收获后对果仁的农药残留分析结果表明:在试验剂量下,各农药处理后花生仁中的农药残留水平均在0.01 mg/kg以下,符合日本肯定列表对各类农药残留限量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本实验开展了10%精甲霜灵·噻虫胺FS的田间防效研究,验证其对花生蛴螬的防虫效果及适宜用量。结果显示,10%精甲霜灵·噻虫胺FS在花生播种前进行种子包衣,不影响花生出苗时间,能提高花生出苗率,对花生安全;对蛴螬具有一定防虫效果,保果效果显著。推荐使用剂量为1 500mL~2 000mL/100kg种子(ai 150g~200g/100kg种子)。  相似文献   

4.
30%辛·毒微囊悬浮剂对花生田蛴螬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30%辛·毒微囊悬浮剂防治花生蛴螬,结果表明,在花生生长期施用30%辛·毒微囊悬浮剂对花生安全,对蛴螬等花生地下害虫有明显的防治效果,防效为75.54%~83.71%。施用30%辛·毒微囊悬浮剂具有显著的保果作用,可以明显降低虫果率,提高饱果率,增加花生产量,有效成分用量为4 950 g/hm2,增产幅度可达12.45%。  相似文献   

5.
为了筛选拌种防治沟金针虫[Pleonomus canaliculatus(Faldermann)]安全有效的药剂和剂型,通过田间试验及对花生籽粒中农药残留和品质检测,对参试药剂效果和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5%氟虫腈悬浮种衣剂拌种可达到全生长季控制花生田金针虫的危害,防虫、保果效果和产量增加分别为98.53%、97.30%和33.33%,显著高于毒死蜱、吡虫啉、阿维菌素;30%毒死蜱微囊悬浮剂拌种防虫、保果效果分别为72.18%、79.96%,优于吡虫啉和阿维菌素;吡虫啉70%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保果防虫效果优于10%微囊悬浮剂;复配剂42%氟虫腈·吡虫啉悬浮剂和16%阿维·毒死蜱微囊悬浮剂防虫、保果和产量增加分别与氟虫腈和毒死蜱相当,无显著差异。所有参试药剂拌种对花生出苗率、花生生长和品质无不良影响,产量增加明显,花生籽粒中农药残留低于国内外农药残留限量。因此,5%氟虫腈悬浮种衣剂是拌种防治花生金针虫安全有效的理想药剂,30%毒死蜱微囊悬浮剂也可作为拌种防治花生金针虫安全有效的药剂之一。  相似文献   

6.
8种杀虫剂对花生蛴螬的田间防效及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科学有效控制花生田蛴螬为害,通过田间小区试验比较了吡虫啉十辛硫磷颗粒剂、3%辛硫磷颗粒剂、30%毒死蜱微囊悬浮剂、60%吡虫啉悬浮种衣剂、60%吡虫啉悬浮种衣剂+5%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6%毒·辛颗粒剂、5%二嗪磷颗粒剂、苏云金杆菌(Bt)制剂8种杀虫剂对花生蛴螬的防治效果及对花生的安全性.结果表明:播种期施用的吡虫啉十辛硫磷颗粒剂(沟施)、3%辛硫磷颗粒剂(拌种)、30%毒死蜱微囊悬浮剂(拌种)、60%吡虫啉悬浮种衣剂、60%吡虫啉悬浮种衣剂+5%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机械包衣对花生出苗率没有影响,以上5种药剂对蛴螬的防治效果与保果效果分别为62.5%~85.4%和45.4%~60.7%,显著高于开花下针期施用的6%毒·辛颗粒剂和5%二嗪磷颗粒剂;首次使用苏云金杆菌工程菌株3A-SU4灌根防治暗黑齿爪鳃金龟幼虫,防虫效果和保果效果分别为53.9%和31.2%,与6%毒·辛颗粒剂和5%二嗪磷颗粒剂药效相当.各处理对花生均有不同程度的增产效果,为2.4%~21%,其中30%毒死蜱微囊悬浮剂拌种增产效果最高.收获后采用气相色谱或高效液相色谱方法对土壤和花生中的农药残留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各药剂在花生荚果中的残留量均低于日本肯定列表和中国限量要求,可以在花生上安全使用.  相似文献   

7.
用30%辛·毒微囊悬浮剂防治花生蛴螬,结果表明,在花生生长期施用30%辛·毒微囊悬浮剂对花生安全,对蛴螬等花生地下害虫有明显的防治效果,防效为75.54%~83.71%。施用30%辛·毒微囊悬浮剂具有显著的保果作用,可以明显降低虫果率,提高饱果率,增加花生产量,有效成分用量为4950g/hm^2,增产幅度可达12.45%。  相似文献   

8.
花生田蛴螬的发生规律与防治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郓城县花生田蛴螬的发生和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在播种时用毒土盖种一次施药,对蛴螬的防治效果较差,在花生生长期追施一次药剂,对蛴螬的防治效果也不理想。用48%乐斯本乳油和0.26%苦参碱水剂2次施药,对蛴螬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6.2%和70.1%,用90%敌百虫晶体、3%辛硫磷颗粒剂、5%神农丹颗粒剂2次施药的效果均达60%以上。  相似文献   

9.
利用播种期拌种和撒毒土的方法,开展了5种农药对花生田蛴螬的田间药效评价。试验结果表明,几种毒死蜱药剂对蛴螬的防治效果为61.95%~86.39%,以毒·辛30%微囊悬浮剂防治效果(86.39%)最好,吡虫·毒死蜱30%微囊悬浮剂(79.74%)次之,毒死蜱5%颗粒剂防治效果(61.59%)最低。从不同剂型防治蛴螬的效果来看,微囊悬浮剂显著好于颗粒剂。几种毒死蜱药剂对花生均有增产效果,分别较对照增产11.60%~21.65%,其中毒·辛30%微囊悬浮剂处理的产量最高(3 539.823kg/hm2),毒·辛8%颗粒剂、吡虫·毒死蜱30%微囊悬浮剂、毒死蜱15%颗粒剂增产效果相当,毒死蜱5%颗粒剂增产最低。在花生蛴螬的防治中,应该逐年提升毒死蜱微囊悬浮剂的使用面积。  相似文献   

10.
15%毒死蜱颗粒剂(乐斯本)防治花生蛴螬药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筛选出防治花生蛴螬高效、低残留药剂,对15%毒死蜱颗粒剂(乐斯本)防治花生蛴螬进行了药效对比及用量试验,发现1 000、1 500、2 000g/667m2防效高于30%毒死蜱.辛硫磷乳油(邦得)和辛硫磷灌墩处理,荚果被害率最低,分别为10.84%、9.78%、8.86%;按防虫效果比较,15%毒死蜱颗粒剂(乐斯本)1 500、2 000g/667m2的防效与30%毒死蜱.辛硫磷乳油灌墩处理效果均达90%以上,比辛硫磷灌墩处理分别提高39.91和40.37个百分点。15%毒死蜱颗粒剂(乐斯本)1 000g/667m2即可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且成本最低,花生荚果产量最高,纯增值495.1元,比辛硫磷和邦得纯增值分别提高147.6元和8.6元。因此15%毒死蜱颗粒剂(乐斯本)可替代高毒农药,一次施药即可控制蛴螬的危害,可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辽宁花生品种对疮痂病抗性及流行时间动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明确辽宁花生产区栽培品种对疮痂病抗性差异及病害发生流行规律,通过田间小区试验,采用五点调查法对不同花生品种疮痂病田间发生情况和时间流行动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供试18个品种花生疮痂病病情指数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主栽品种白沙1016病情指数最高,可达34.5,新花2号病情指数最低,仅为15.7.根据花生疮痂病相对抗性评价标准,供试品种整体分为3类,高感品种4份,感病品种6份,中抗品种8份,未发现免疫和高抗品种.病害发生规律表现为:7月初为始发期,7月下旬至8月下旬为病害盛发期,8月末至9月上旬为病害衰退期.Logistic模型能够较好地描述花生疮痂病病情指数随时间的流行动态,依据模型公式也推导出主栽品种白沙1016的病情指数最大,日增长量为0.89.  相似文献   

12.
13.
花生种子包衣应用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结果表明,20%绿野花生种衣剂按药种比1︰40浓度处理的成苗率83.54%,较对照增加49.02%,产量达253.46㎏/667㎡,较对照增产68.89%,极显著地高于其它处理;百果重、出仁率分别较空白对照提高6.11%、0.77%。  相似文献   

14.
花生植株、籽粒及田间土壤氟磺胺草醚残留分析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前人研究基础上, 确立了花生植株以甲醇、乙二胺-N-丙基硅烷(PSA)和石墨化炭黑(GCB)为基质分散萃取材料, 花生籽粒和田间土壤分别以酸化甲醇和乙腈为分散萃取溶剂, 以PSA为基质净化材料的3类氟磺胺草醚残留样品前处理程序, 建立并优化了花生籽粒、花生植株和田间土壤氟磺胺草醚残留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结果显示, 氟磺胺草醚在0.05~10.0 mg/L质量浓度范围内与对应色谱峰积分面积线性响应良好, 回归方程为 y =2.562 8x -0. 006 8(r 2=0.999 8)。在0.05 ~0.5 mg/kg氟磺胺草醚添加范围内, 花生籽粒、植株和田间土壤中的平均回收率为85.6%~113.5%, 相对标准偏差为1.5%~9.7%。花生植株、籽粒和田间土壤中氟磺胺草醚的检出限分别为0.024、0.029和0.031 mg/kg。基质效应试验结果表明, 该样品前处理方法获得的分析样品基质效应不明显, 表明该残留样本前处理方法和样品检测方法简便、高效、经济、可靠, 可满足氟磺胺草醚在花生植株、籽粒及田间土壤中残留的定量检测要求。  相似文献   

15.
16.
17.
对吡唑醚菌酯在花生仁和花生壳中的残留分析方法进行了探讨。样品采用乙腈提取、凝胶渗透色谱(GPC)结合固相萃取-氨基(SPE-NH2)小柱净化,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器(HPLC-UV)检测。结果表明:在花生仁及壳中分别添加吡唑醚菌酯标准品0.05、0.5和1 mg/kg时,其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1.7%、86.5%和83.2%和98.1%、93.8%和85.3%,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4.3%~8.1%和4.2%~6.0%。花生仁及壳中的最低检测浓度(LOQ)均为0.05 mg/kg。  相似文献   

18.
以新疆中西部地区林果套种模式下的‘四粒红’花生为研究对象,在田间调研的基础上,应用微控电子万能试验机、MS-70红外线水分测定仪和ZRQF-F30J手持式数显热球风速计等试验设备,研究花生在挖掘铺放晾晒过程中含水率,秧柄节点、果柄节点与果柄拉伸力,花生荚果破碎力以及花生荚果、茎秆和叶片在不同含水率下的风力悬浮速度范围。本研究初步确定了最佳的收获时间为花生晾晒后5~7 d,此时花生秧蔓、果柄、花生荚果的含水率分别为34.5%降至24.0%、22.0%降至16.0%、14.0%降至9.0%,果柄、秧柄节点、果柄节点的拉伸力分别为14.95~15.10、12.50~12.90、8.45~8.60 N,花生荚果侧面、荚果正面、荚果立面破碎力分别为45.0 N降至41.0 N、86.5 N降至70.3 N、42.0 N降至36.1 N,花生荚果、茎秆、花生叶片的风力悬浮速度分别为5.82~6.97、2.43~2.77、1.97~2.44 m·s-1,研究结果为后续花生收获机械设计、研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NaCl胁迫对花生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花生品种鲁花14号(LH14)和丰花1号(FH1)为材料,通过对不同NaCl浓度(0、1002、00、300、4005、00mmol/L)处理的花生种子研究表明:低浓度NaCl处理(100 mmol/L)对花生种子的萌发影响相对较小;随着NaCl浓度增加,花生种子的发芽势和发芽率逐渐降低,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根鲜重和胚根粗逐渐减小,MDA和脯氨酸含量逐渐增加;高浓度NaCl处理情况下,花生根尖DNA凝胶电泳出现明显的连续拖带现象,根尖细胞凋亡相对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