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说起金华茉莉花茶,许多人就会联想到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在全世界传唱,一直传唱到现在的歌曲《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在流传过程中,仅中国的唱法就有几十种,比较突出的版本是1981年前线歌舞团苏州籍歌唱家程桂兰用"吴侬软语"演唱的,所以,有人还以为《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是苏南民歌。其实,《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是根据江南民谣  相似文献   

2.
人们总惯于用女性来比拟花,可是,对文殊兰却取用了男子的形象。广东梅县叫它“十八学士”。“十八”,意思是一个花葶上长花十八朵之多。其实,花数何止十八?多的竟可达到二十四朵呢!  相似文献   

3.
《中国花卉盆景》1997年第7期刊载了笔者所植一幅墨兰照片和简要文字说明,标题是《一干双枝,奇兰报岁》。说的是这盆墨兰当年9月抽长1箭兰花共18朵,在第1朵的位置又长出1分枝,上着花4朵;第11朵还是双鼻双舌多萼片的多瓣花。花紫红,浓香。10年间,此兰未曾开花,兰苗退了只剩3苗。我以为,这一干双  相似文献   

4.
玫瑰,百花丛中的佼佼者,它以自己独特的魅力而使人们为之陶醉倾倒,引来了众多中外文人墨客为之赞美歌唱。人们把它当作爱情、友情、亲情的象征和代表,尽情地赞美和歌唱,流传下一首首脍炙人口、美好动听的中外名曲。 1800年德国歌德作词的歌曲《野玫瑰》中唱道:“路边有朵红玫瑰,荒野中的玫瑰,生得鲜艳长得美,少年见了奔如飞,心中不住赞美,玫瑰,玫瑰,红玫瑰,荒野中的玫瑰……”歌曲欢快活泼。 1813年英国T·摩尔作词的歌曲《夏天最后一朵玫瑰》中唱道:“夏天最后一朵玫瑰,还在孤独地开放,再也没有一朵鲜花,陪伴在她  相似文献   

5.
人常说文如其人,画如其人。我想盆景作品也定如其人,因为作者的审美观点,欣赏取向,会在自己的创作中有意无意地表现出来。看到《中国花卉盆景》2004年第3期上刊登的盆景大师梁悦美女士的几幅新作,感觉她一定是位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崇尚健康向上,以积极乐观豁达的精神风貌拥抱每一次日出月落的美丽女子。梁女士的这几幅新作有二个显著的特点,一是树形丰腴,二是色彩艳丽。她的《毛朴》碧绿繁茂,饱满丰润,几十棵大树小树相偎相依,聚成一道绿色屏障。她的《银枫》叶片密集,层层叠叠,相互呼应映衬,织出一朵灿烂红霞,淌着如火的热情。她的观果作品《鸦柿》,无一片树叶,也同样给人以丰满之美,许许多多红彤彤的果儿在疏密有致的枝条上高低错落地有序垂挂,繁而不乱,密而不庸,营造  相似文献   

6.
1988年10月,上海举办的青年插花艺术大赛,由于参赛作者踊跃、作品风格多样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上海插花热”的特点。这次大赛不仅有专业工作者参加,各单位的插花爱好者200余名也积极前来参赛,各种题材的作品达380余件,真可称为一次插花盛会。“触目繁花千万朵,赏心只有三两枝。”参赛作品中有不少继承了诗情画意的传统风格。如《缱绻》作品,将一两朵含苞待放的黄  相似文献   

7.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茉莉花》小调在我国是尽人皆知的民歌,上至七八十岁的老翁,下至初学儿歌的稚童,几乎都可哼唱出一两句《茉莉花》。这里不光是因为它的歌词通俗易记、朗朗上口,更因为它的旋律优美轻盈,活泼清新,充满了浓浓的乡情、人情、亲情。每当人们唱起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就想起溪水淙淙的山野,想到柳烟笼月的江南,想到花木掩  相似文献   

8.
鸡冠花因貌似鸡冠,故得名。 明朝大学士解缙才思敏捷,出口成章。有一天,永乐皇帝命解缙赋鸡冠花诗。解缙顺口就念了一句:“鸡冠本是胭脂染。”永乐皇帝从袖中拿出一朵白鸡冠花,说花是白色,怎么说是红的呢?解缙才高智广,马上转口继续说:“今日如何浅淡装?只为五更贪报晚,至今头戴满头霜。”永乐皇帝听了,很佩服解缙的文才。 北宋诗人梅尧臣有《鸡冠》诗云:“神农记百卉,五色异甘酸。乃有秋花实,全如鸡帻丹……”认为鸡冠花是神农尝百草记录下来的,这是不确切的。因为即使《神农本草经》上也没有鸡冠花的记载。鸡冠花原产印度,《花史》里说鸡冠花俗名波罗奢花,这名称就带有印度梵语的痕迹。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花卉盆景》杂志上看到过一些张夷先生的作品,常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作者创作视角新颖独到,切入点巧妙奇特,在常规中另辟蹊径,平淡里点石成金,为我们古老的盆景文化注入了新的生机。三幅一组题为《江南乐韵》的作品,就是巧借三枝江南乐曲所表现的意境、氛围、情绪等等来丰富盆景作品的内涵,也力求用大自然的山石树木的有机组合,再现音乐作品所要表达的精神世界。这又是作者一次新的可喜的尝试。  相似文献   

10.
光辉灿烂的古代巴蜀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史上一朵奇葩,也是我国早期茶事孕育地之一。四川名茶起源很早,历代均以种类多声誉高而称著,直到唐代“贡茶亦以蜀为重”(《岁时广记》),史料上诸家评论多称蜀茶为上品、极品、仙品、独珍,影响颇大。茶叶成名因素很多,非一日之功,少者数十年多者二、三百年。众多名茶出现必然有一个漫长形成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1.
1.体积最大的是云南的《火把》,高度1.5米; 2.体积最小的是辽宁的《诚的奉献》,高度仅有15厘米; 3.一件作品用花最多的是内蒙古的《骆驼》,共用二万五千余朵鲜花;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真正是科学的春天到来了!“种子”也随着春的到来萌芽而茁壮地成长起来。广大农业战线的种子工作者和科技工作者,多么殷切地希望在祖国的百花园中,把《种子》培养繁殖起来,成为一朵绚丽的花朵,盛开在人民群众的庭园之中。  相似文献   

13.
朋友圈     
<正>做一朵向阳盛开的花无论身在何处,都要有让自己幸福的能力。我也曾有过掩面哭泣,也曾有过痛彻心扉,也曾被风雨一次次摔打,却从没问过世界公不公平、命运合不合理。我始终感恩生活所有的赐予,要坚持做一朵向阳盛开的花。——耳朵的花园冰淇淋花束将花材捆成一个小小的花束,用纸巾或其他可以吸水、保水的材料包裹花束底部,然后用玻璃纸将花束底部包裹起来。外部再裹上一层轻薄的雪梨纸和  相似文献   

14.
自然界事物的形式无穷无尽,盆景形式也一样。再现这一特征的形式就是树之杆、枝、梢及其线条的变化,也就形成今天我们论之为的“某式”、“某型”。线条的变化,乃“曲”、“直”者,而两种线条产生的效果不同。“直”有其挺拔向上、刚健不屈的力感。“曲”则有其宛转起伏节奏性的柔美感,这是传统盆景技艺的一大特点。发展到现代,在技法上也都讲究“曲”;只是现代的“曲”,显得比较流畅、灵活了。“曲”有它的柔美,但“直”不一定为无姿。虽然在盆景这个  相似文献   

15.
牡丹原产我国,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兴建牡丹园常熟种植牡丹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常熟市志》记载,常熟杨园乡查浜村姚家桥姚宅有一株树龄400多年的古牡丹,至今仍花繁叶茂,主茎高1m,冠幅3.3m,开花几十朵。  相似文献   

16.
今年第八期彩色插页上,选登了王思和的四幅树根造型:作品极富有艺术魅力,令人遐想。现谈一点我个人的感受。《情侣》是从生活中采撷的一朵浪花,侧重于反映夫妻间那种爱恋、和谐的情趣,流露出作者热爱生活的真挚情感。人的一生,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短的一瞬,但人生之路又是漫长的。每个人应该怎样走呢?《征途》告诉我们:要像沙漠中的驼队一样,必须认清前进的目标,不图虚名,埋头苦干,脚踏实地,一步一步走下去。《喜鹊迎春》的构思很巧妙:喜鹊本  相似文献   

17.
观盛冬生先生的《老骥伏枥》和《探幽》这两幅盆景图照(见1996年第12期彩页)犹如在赏两幅工笔画。《老骥伏枥》是配石曲干式,《探幽》是小悬崖式。尽管两者定植、布局的形式不同,但它们明显的共同特点是:自然形态呈S形作弯,根系粗壮发达,主干下粗上细,过渡收梢自然。这些,均符合画理所说的“画树要从根至枝梢有一个形态渐变的过程,要枝干上下多曲折,不要单用直笔”的要求。凡工笔画或半工半写意甚至泼墨  相似文献   

18.
感悟遗憾     
正有位哲人曾经讲过这样一则故事:一个旅人在路旁看到许多盛开的鲜花,他一边走一边采摘。沿途的花一朵比一朵大,一朵比一朵美,一朵比一朵香。黄昏时分在将近旅程的终点,他突然看到一朵硕大奇异的花,在暮色中散发着沁人心脾的芬芳。他喜出望外,抛掉手中所有的花奔跑过去。然而,那朵花已经凋谢枯萎了,手一碰,花瓣就一片一片地掉了下来。他十分沮丧,怨自己不该为  相似文献   

19.
笔者在八五年二月,创作一盆五针松盆景并题名为《迎客松》<见图一>。当时也较满意。其特点是,松树的根粗而曲,略露土面,主干通直,结顶自然。主枝条横空出世,略向下奔泻。三个副枝条,大小有变化,参差不一,分布在主干的左右、前后。主干右角边放置几块大小不同的英石作为陪衬。一男一女两个老者在向前瞭望。等待着远方的来客。整幅画面有“雪压青松”的意境。  相似文献   

20.
照片上这株仙人球,我按照从《中国花卉盆景》上看到的资料推测,应为群生姬牡丹。它今年开花43朵,繁花似锦,十分好看。这种仙人球我已养护7~8年了,它有几个鲜明特点,令我特别喜欢。1、易繁殖。这株仙人球是我从一个朋友家掰下一个仔球培育的,初种时连根都没有,很快就成活了,当年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