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利用黄准南片水地小麦良种区域试验和河南省小麦良种区域试验汇总资料,采用多种分析方法对濮麦9号的丰产性、稳产性及适应性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国审小麦新品种濮麦9号具有丰产性突出,稳产性好,适应性广的特点。广泛适应于河南省及黄淮南片麦区中、晚茬种植,其产量水平在该区处于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2.
为了全面了解开麦18的生产利用价值,以2003~2004年度河南省小麦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和2004~2005年度国家黄淮南片水地小麦区域试验结果为依据,通过多种分析对该品种的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开麦18具有丰产性突出、稳产性好、适应性广的特点,广泛适应于河南省及黄淮麦区种植,其产量水平在该区具有明显的先进性。  相似文献   

3.
为全面了解冠麦2号的丰产性、稳产性及适应性,本研究结合2016-2017年度和2017-2018年度黄淮南片水地组区域试验及2018-2019年度黄淮南片水地组生产试验的汇总数据,利用方差分析、高稳系数、适应度等方法对冠麦2号的丰产稳产及适应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冠麦2号在3个年度的审定试验中产量均显著高于对照品种周麦18,高稳系数均高于对照品种周麦18,适应度分别为86.4%、100.0%和100.0%,表现出良好的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本研究能够为冠麦2号在黄淮南片麦区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了全面了解国审小麦新品种连麦2号的育种价值和生产特性。[方法]以2002~2005年度黄淮南片小麦和江苏省区域试验的结果为依据,通过产量、变异系数和适应度对该品种的丰产性、稳产性、广适性进行研究分析。[结果]结果表明,国审小麦新品种连麦2号具有丰产、稳产、抗逆、广适的特点,其群体结构合理,在较高肥水力水平下产量表现良好。[结论]连麦2号在黄淮南片麦区具有广阔的推广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小麦品种中育12的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河南省小麦良种区域试验数据资料,对中育12号,豫麦49和周麦18小麦品种的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及产量构成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中育12号丰产性突出,稳产性好,产量构成三要素协调。[结论]中育12小麦品种广泛适应于河南省种植,其产量水平在该区处于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6.
利用国家黄淮南片区域试验汇总资料,采用多种分析方法对新科麦169和对照周麦18的丰产性、稳产性及产量构成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国审小麦新品种新科麦169具有丰产性突出,稳产性好,适应性广,结构合理的特点。广泛适应于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省除信阳市和南阳市南部部分地区以外的平原灌区,陕西省西安、渭南、咸阳、铜川和宝鸡市灌区,江苏和安徽两省淮河以北地区高中水肥地块中茬种植,具有较高的产量潜力。  相似文献   

7.
利用2017-2020年江苏省小麦淮南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结果,分析盐麦1号的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和穗粒结构。结果表明,盐麦1号是一个丰产性突出、稳产性好和适应性广的小麦新品种。在实际生产应用中,可以通过适宜的栽培方式增加有效穗数和千粒重从而发挥其巨大的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8.
采用2012-2015年江苏省淮南片小麦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以及2015-2016年国家冬小麦长江中下游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的试验资料,以平均产量、变异系数、高稳系数、回归系数和适应度对小麦宁麦26的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宁麦26的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均优于对照品种扬麦11和扬麦20,是一个增产潜力大、适合在长江中下游麦区生产上推广的小麦新品种。  相似文献   

9.
以2001~2004年河南省区试和黄淮南片冬麦区区域试验的结果为依据,通过产量、变异系数、回归系数对该品种和对照品种的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进行分析比较,并以黄淮区试取样分析结果为依据,对郑农16的品质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郑农16属于丰产、稳产性较强的优质强筋品种,有较强的适应性、抗逆性和品质稳定性。其平均产量与豫麦18相当,变异系数比豫麦18稍大,产量与环境的回归系数大于1,适宜于黄淮南片各优质麦适应区中高水肥地种植。  相似文献   

10.
利用国家黄淮南片区域试验汇总资料,采用多种分析方法对新麦23和对照偃展4110的丰产性、稳产性及产量构成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国审小麦新品种新麦23具有丰产性突出、稳产性好、适应性广、结构合理的特点。广泛适应于在河南省(南部稻茬麦区除外)、安徽省北部、江苏省北部、陕西省关中地区高中水肥地块中晚茬种植,具有较高的产量潜力。  相似文献   

11.
多年多点区试表明,偃展4110丰产稳产、适应性较广,平均比对照豫麦18号增产7.96%;具有分蘖力较强、成穗数较多、千粒重较高、产量三要素协调、株型理想、综合抗逆力强等特点,是一个适合黄淮南片麦区及河南省大面积生产水平中、晚茬种植的弱春性、丰产稳产、广适性小麦新品种,有较广阔的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张玉坤  朱卫生  蔡世舫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6):12838-12839
[目的]为了揭示小麦新品种宿553(Triticum aestivum Linn.)的生产利用和育种价值。[方法]以2007~2011年安徽省淮北片区试、生产试验、黄淮南片冬水组区试、生产试验试验结果为依据,通过与区域试验对照相比较的方法进行分析,采用Shulka分析方法和变异系数(CV)对品种稳定性和适应性进行分析。[结果]宿553小麦丰产稳产性好、适应性较强,品质指标达到国家强筋小麦标准,有广阔的应用发展前景。[结论]该研究可为宿553在黄淮南片麦区的合理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郑农16号是郑州市农林科学研究所1992年以郑农7号为母本,小偃6号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集优质、高产、抗病、广适性为一体的小麦新品种。该品种产量三要素协调,品质达强筋小麦国家标准,综合抗病性好,适宜在黄淮南片麦区中晚茬地种植,2003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4.
豫农416是集高产、优质、适用性广于一体的小麦新品种,2009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豫审麦2009001.为合理利用小麦新品种豫农416提供理论依据,利用2007—2009年河南省小麦良种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资料对豫农416的主要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豫农416具有丰产性突出、稳产性好和适应性广等特点.2年区试平均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4.58%,生产试验比对照周麦18增产7.4%;变异系数均值8.71%(低于对照品种);适应度均值为87.5%(高于其他继试品种);主要品质达强筋优质小麦标准.该品种适合河南及周边省份相近生态区高中肥田种植,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5.
淮麦25是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的高产广适小麦品种。用多年国家区域试验数据对该品种进行了产量形成及稳定性分析,以期为当前高产小麦育种提供借鉴。结果表明,淮麦25连续两年在国家黄淮南片冬小麦区域试验中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平均有效穗数为648×104 /hm2,穗粒数37粒,千粒重38 g左右,产量三因素协调;适应度广,适应性强,动态及静态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16.
漯麦26是漯河市农业科学院以漯麦9号为母本、周麦22为父本进行杂交选育而成的小麦新品种。本文通过对漯麦26在2016-2019年度间的区试及生产试验结果进行产量、产量构成要素、成穗率、适应性等分析,结果表明,有具较好的丰产、稳产性、广适性,适宜在黄淮冬麦区、江苏省、安徽省、陕西省等多地种植,本研究旨为更好的推广应用该品种夯实了理论和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7.
 2年多点区试表明,郑麦004丰产稳产、适应性较广,平均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2.96%;具有分蘖力较强、成穗率高、穗粒数较多、产量三要素协调、品质优、综合抗逆力强等特点,是一个适合黄淮南片麦区及河南省大面积生产水平早、中茬种植的半冬性、丰产稳产、广适性小麦新品种,有较广阔的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为了促进国审小麦新品种周麦27在安徽省的推广应用,该文根据周麦27于2009-2012年在安徽省参加国家黄淮南片麦区冬水组的试验结果,对该品种的特征特性和生产表现进行了总结分析。结果表明,周麦27号的产量三要素协调、丰产潜力大,综合抗性较为全面,适宜在安徽省北部麦区推广种植。并提出了周麦27号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