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郑伟 《中国种业》2012,(12):15-16
黑龙江省农科院佳木斯分院通过国际合作,引进美国矮秆资源,进行矮秆半矮秆超高产种质资源创新研究,对创新过程中杂交组合的配制、选择条件和选择方法上做了深入研究;先后育成合丰42、合98-1459、合农60等3个矮秆半矮秆超高产大豆品种(系),对自主创新的矮秆半矮秆大豆进行高产示范研究,均取得了显著效果,提高了黑龙江大豆高产潜力,为我国大豆生产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2.
密度对矮秆大豆群体生育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70年代以来,吉林市衣科院梁振富等开始选育矮秆密植大豆品种,曾选育出九交7609、九交7607、九交7233等一批优良矮秆材料,但由于当时栽培水平低的影响,许多好材料不得不放弃。目前西方国家平播密植型大豆发展很快,我国很多育种工作者也开始研究矮秆密植材料及配套的栽培措施。关于栽培大豆的种植密度问题,国内外专家研究很多,刘金印、常耀中、董钻等对大豆群体的合理结构、种植模式与产量关系等均有报道。但是专门研究矮秆大豆种植密度的报道很少。本文利用大豆新品系九交7609和农93-829两份材料进行试验,探…  相似文献   

3.
矮秆小粒为栽培稻中一种特殊形态类型,表现为植株矮壮、叶片宽短、穗子粗短、谷粒短小但着粒特密,株高和千粒重为半矮秆正常类型的一半左右,矮秆小粒与半矮秆的原品种的杂种F2只分离出矮秆小粒与半矮秆两种类型,且符合1∶3的比例,这说明矮秆小粒类型是受一对隐性基因控制的多效性状,或者说由于一对隐性基因的作用导致了矮秆小粒这种形态类型.矮秆小粒材料Tax与12份(非原品种)半矮秆杂种F1代的株高、千粒重、粒长、剑叶长和宽等形态性状表现出显著到极显著(p=0.01~0.05)的超高亲,F2代同样表现出显著的超高亲分离,由此判定:矮秆小粒类型是由矮秆小粒材料遗传背景中的形态抑制隐性基因对半矮秆正常形态多效性隐性抑制的结果而不是矮秆小粒基因直接作用的结果,其作用方式是使其遗传背景中的半矮秆正常形态受到横向延展和纵向压缩从而变成粗壮矮缩的特殊形态类型.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不同,用该机理能很好地解释其它矮秆小粒材料研究中出现的类似异常遗传表现.矮秆小粒材料的育种利用价值和方法包括从中发掘利用大粒、优质和高产基因与创造以矮秆小粒类型为亲本之一的杂交稻超高产育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4.
利用矮秆基因RhtB1-b、RhtD1-b和Rht8特异分子标记对郑麦583和2015-2016年度参加河南省区域试验、河南省品种比较试验、国家黄淮南片区域试验及国家黄淮麦区品种比较试验的共630份小麦材料的基因型进行检测。结果表明,供试材料中检测到549份材料含有RhtB1-b基因;592份材料含有RhtD1-b基因;513份材料含有Rht8基因;422份材料同时含有3个矮秆基因,169份材料仅含有2个矮秆基因,说明3个主要的矮秆基因在河南小麦育种过程中被聚合使用。此外,分析发现,矮秆基因Rht8与株高和每公顷穗数,以及千粒重具有显著相关性。郑麦583等小麦品种聚合了这3个矮秆基因,具有优良的丰产性,通过选择和利用矮秆基因对于培育具有丰产性优点的小麦品种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5.
郑伟 《中国种业》2016,(7):57-58
利用国内优良大豆种质垦农19与含有美国矮秆基因的大豆种质合农57杂交,在窄行密植条件下,结合品质分析与抗病鉴定,经过11年连续定向选择,创新出半矮秆耐密植、蛋白质含量高、抗病能力强的大豆新种质合农76。该品种适宜垄三栽培和窄行密植栽培,垄三栽培密度为35万~40万株/hm~2、窄行密植栽培种植密度40万~45万株/hm~2;蛋白质含量41.98%,脂肪含量为20.43%,为油饲兼用型品种;高抗灰斑病;在窄行密植条件下参加区域试验平均产量3046.5kg/hm~2,较对照品种合丰50号平均增产15.2%;生产试验平均产量3311.9kg/hm~2,较对照品种合丰50号平均增产16.1%。合农76是我国自主育成的第一个适合干旱、半干旱地区应用的半矮秆耐密植型春大豆种质,对推动黑龙江省大豆生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以矮变1号等7个矮秆材料与平遥小白麦等10个品种杂交的F_1为试材,应用p×q交配模式的配合力分析法,对矮变1号等7个矮秆小麦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及初步评价。研究表明,8582-201和矮孟牛-辐66是综合表现较好的矮秆材料,可在矮化育种中利用;矮变1号株高性状和穗粒数性状表现突出,值得重视并加以研究改良;水源86和Burt 937可用作矮秆多穗型亲本。  相似文献   

7.
利用赤霉酸(GA_3)敏感性测定和系谱追踪的方法,测定了246份北方冬小麦品种对赤霉酸的反应。结果为:84份材料为敏感型;152份为不敏感型;10份为弱的不敏感型。鉴定出63份分别含有不同的矮秆基因:Rht_1 Rht_2,Rht_2,Rht_1s,Rht_8 Rht_9和Rht_(10)。但仍有一部分对赤霉酸反应敏感或不敏感的品种,其基因来源尚不清楚,有待于进一步鉴定。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油菜种植大国,随着杂种优势的利用,油菜株高明显增加,容易倒伏,影响收成且不便机械化收割,已成为油菜生产中遇到的重大问题。株型改良已成为培育适宜机械化品种的重要目标。通过降低株高是解决倒伏问题的有效方法。本文对甘蓝型矮秆油菜矮秆资源发掘途径、甘蓝型矮秆油菜遗传类型进行了综合介绍,统计分析了2006年以来我国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油菜品种中,株高低于170cm的品种的株高、品种类型、审定区域情况,提出了甘蓝型矮秆油菜品种选育的参考标准,以期为油菜育种工作者的遗传育种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半矮秆大豆新品种不同栽培方式产量表现及通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半矮秆大豆新品系通过垄作和平作窄行密植产量比较,同一品系垄作高产、平作窄行密植不一定高产。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平作窄行密植栽培直接影响单株粒重的性状是单株粒数,其次产百粒重,单独选择任一性状都可提高产量。间接影响单株粒重的性状是单株英数、有效分枝数。垄作栽培直接影响单株粒重的性状是单株荚数,间接影响单株粒重的性状为有效分枝数、单株粒数。矮秆、半矮秆育种F1 ̄F5代主要是针对与产量有关的性状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10.
不同矮秆基因对冬小麦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杏普  蒋春志 《作物学报》1998,24(4):475-478
利用以冬麦品种MarisHuntsman为背景的含有不同矮杆基因Rht1,Rht2和Rht3及其不同结合形式的6个近等基因系,研究了不同矮秆基因对小麦农艺性状的作用,结果表明,Rht1半矮秆基因显著提高了单株穗数,粒数和粒重,地下部生物产量,经济系数和倒二叶面积,Rht2半矮秆基因显著提高了单株(或单穗)粒数和粒重,经济系数和倒二叶面积,显著降低了千粒重,Rht3矮秆基因对单株粒数,地上部生物产量  相似文献   

11.
1小麦品种的新类型 矮秆型小麦是小麦矮化育种的重要亲本材料(表1),矮秆小麦在抗倒和秸秆禁烧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矮秆小麦是小麦、玉米粮食产区完善与玉米秸秆掩青技术相配套的、小麦秸秆生态禁烧的新途径;同时也是降低小麦生产成本、由精耕细作型向简单效益型转变的理想品种.  相似文献   

12.
小麦Rht3矮秆系杂种F1粒重优势表现及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p×q交配模式,以4个Rht3矮秆系为母本,10个小麦品种(系)为父本配制了40个杂种F1,研究其粒重优势表现。结果表明,40个杂种的平均优势平均为1195%,变幅为-649%~2883%。超亲优势平均为012%,变幅为-1895%~1757%。竞争优势平均为-496%,变幅为-2424%~1774%。选用粒重较高的Rht3矮秆系如ND35和ND37作母本,粒重超过对照的品种(系)作父本,较易获得粒重具正向竞争优势的杂种。14个亲本的配合力分析,针对选育高粒重的杂交组合育种目标,矮秆系中ND35和ND37利用价值较高,10个品种(系)中邯分8613、鲁895023和鲁896018的利用价值较高。讨论了克服Rht3基因对粒重的不利效应,选育高粒重半矮秆杂种小麦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半矮秆大豆窄行密植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半矮秆大豆窄行密植高产栽培技术是近年来在黑龙江省推广的一项新的大豆高产栽培技术。技术核心是选用半矮秆品种,缩小种植行距,增加群体密度,使植株在田间分布更均匀,以提高光能利用率.靠群体增加大豆单产。该技术667m2平均产量200~250kg,较常规垄作平均增产15%~20%。1993年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开始引进美国大豆窄行密植技术.  相似文献   

14.
以复合杂交育成的优良小麦矮秆种质材料绵阳01821,具有秆矮、株高致矮力强、早熟、抗倒抗病、大粒白皮,综合性状优良等突出特点,是西南麦区小麦育种中可资利用的优良小麦矮秆亲本材料。以它作为中心亲本,现已育成4个小麦新品种通过国家和省级审定,7个优良新品系正在参加各级区域试验和多点试验。用其育成的品种已在生产上推广种植2569.12万亩。  相似文献   

15.
胡喜平 《中国种业》2007,(10):49-50
黑龙江省农科院合江农科所1995年以北丰11号为母本.与美国矮秆大豆品种hobbit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经过7年选育成半矮秆、早熟、高油、高产大豆合丰42号。该品种叶圆形.花白色.茸毛灰白色。荚熟褐色,种皮黄色,有光泽。脐浅褐色,脂肪含量23.04%,蛋白质含量38.65%.生育日数112d.需活动积温2270℃.在黑龙江省为早熟品种.  相似文献   

16.
在北京、哈尔滨、济南、杭州和西宁等5个不同的生态试点,采用Finlay和Wilkinson的回归分析方法,对200份大麦矮秆种质资源的株高进行了遗传稳定性评价。作者根据基因型平均值、稳定性参数a和b,提出划分遗传稳定型矮秆和生态敏感型矮秆的判别标准。鉴定出18份株高在80cm以下的遗传稳定型矮秆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7.
小麦矮秆育种中性状间关系的多元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7个株高梯度系列的35个系统及5个亲本品种为材料,采用典范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研究了株高及其构成因子与产量因子、产量生理性状间的关系。结果表明:①株高因子通过产量生理性状影响产量因子,一定的生物学产量是获得高产的基础。②矮秆品种的高化对提高产量、千粒重和收获指数有利,对蛋白质含量的影响不明显;高秆品种矮化能显著提高收获指数,对籽粒的蛋白质含量影响不大。③在主要性状符合育种目标的前提下,选择倒二节间较长、第一和第二叶间距略长、穗颈和穗部较长的类型可能对提高产量有利。  相似文献   

18.
张京  孙立军 《作物学报》1993,19(2):173-178
用大麦半矮秆品种资源米麦114和尺八大麦与高秆测验种Bowman杂交的P1、P2、F1、F2及B1和B2六个世代群体为试村,研究了这两份半矮秆资源株高等性状的遗传规律及其之间的遗传关系。发现它们的半矮生性状均主要受一对隐性基因控制;千粒重由微效多基因决定,符合基因的加性——显性遗传模式。米麦114的穗长和穗密度各受一对隐性  相似文献   

19.
外引矮秆玉米自交系性状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海燕 《中国种业》2009,(12):37-39
本试验对外引的14个矮秆玉米自交系的株高等13个性状进行了性状分析,并按主成分分析法对自交系进行了聚类分析。按照不同的特点,将14个自交系分为4类。在育种工作中,可根据其不同的特点及育种目标,选择利用。  相似文献   

20.
大麦矮秆基因uz的SSR标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京 《作物学报》2003,29(4):637-640
矮秆是大麦育种的重要目标性状之一.uz和denso分别是亚洲和欧洲大麦育种中利用最为广泛的2个矮秆基因,均位于3H染色体长臂之上.Barua等(1993)利用RAPD和RFLP技术,将denso基因确定在OPH7-H800和WG110所标记的染色体区段之间,距WG110约12.8 cM,可解释80%以上的株高遗传变异[1].系谱分析和等位测验表明,我国大麦育种中主要使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