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野生仔鬣羚的人工育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于学伟 《经济动物学报》2007,11(2):92-95,111
为了给野生动物的人工育幼和鬣羚的人工育幼提供可借鉴的基础资料,对1只野生雌性幼鬣羚(Capricornis sumatraensis)成功地进行了人工育幼,在喂养的前3个月中,对其饲喂方法进行试验,并记录其体重、体长生长状况及体温、呼吸、心律等一些基本数据。结果表明,幼鬣羚在2个月时断奶为好;幼鬣羚体温在37.9~39.6℃之间变化为正常;在育幼过程中每日平均增重为177 g,最大增重为每日增长433 g;在人工饲养过程中要注意补钙。  相似文献   

2.
1 断奶前母猪减料。仔猪断奶前的5~6d,每1d适当减少母猪精饲料的供给量,以减少母猪泌乳量,促使仔猪多吃饲料。减少精料喂量还可防止母猪发生乳房炎。2 仔猪断奶日龄必须适宜。以仔猪35~42日龄,体重达5kg以上,日采食量达150g以上断奶为宜。3 避免应激因素影响。仔猪进行免疫注射、割骟时应暂缓断奶,因为这些因素会加重断奶应激。体弱的仔猪应待体重和采食量达到断奶要求时,再行断奶。4 实行逐渐断奶法。为避免仔猪断奶后,因环境和营养方式变化而产生不适,要实行逐渐断奶法断奶。具体步骤为:第1d仔猪哺乳5~6次,吃完奶即与母猪分…  相似文献   

3.
1早期断奶。一般工厂化养猪宜在28日龄断奶;规模化养猪场宜在35日龄断奶。这是因为早期断奶可缩短配种间隔,提高母猪年繁殖力,由原来的年产2窝,提高到2.3~2.4窝,年增产仔猪3~5头,同时还可节省饲料。一般情况下,35日龄断奶与60日龄断奶的母猪相比,一个繁殖周期可节省饲料70~9  相似文献   

4.
饮食、伙伴、饲养环境等突然改变,是断奶仔猪合群后应激的主要因素。为了研究其合群后的行为特点,减少应激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将72头断奶仔猪(约克夏×长白猪、断奶日龄28±1.5 d)随机分为6个对照组(每个组来源同一窝)和6个试验组(每个组来源不同窝),每组6头;分栏饲养后连续3 d,每天连续9 h(09:00-18:00)用安装在猪舍天花板中部的广角摄像机记录仔猪的10类行为;经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不同窝断奶仔猪合群后的(遭遇式)争强好胜行为频率比同一窝断奶仔猪的高,该行为随着合群后时间的推移而减少。断奶日龄不同肯定会影响仔猪多方面的行为。一般来说,3~4窝仔猪合群后饲养在较大面积的栏内比较适宜。  相似文献   

5.
动物园动物的应激行为与动物福利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物园动物是人工驯养的动物,动物的应激行为表现是动物与饲养管理人员、游人之间和与笼舍环境的应激,是人为造成的。分析广州动物园动物应激行为表现,与广州动物园动物的福利水平,提出动物园动物福利管理思路和方法。减少动物园动物的应激行为,在饲养管理中定人、定点、定时、定量。在动物繁殖期分笼,设立专门的产房和育幼室。应用动物行为丰容技术和动物园笼舍建设生态化。让动物康乐生活,防疫好,疾病少,寿命长,合理繁殖。  相似文献   

6.
对5只鬣羚幼仔(2♀3♂)在非麻醉状态下测量了体尺与体重,并进行了行为观察.鬣羚幼仔出生至50日龄体重、体长、后足长、肩高、胸围、耳长和尾长均随幼仔日龄增加呈增长趋势,日增重平均值0.24 kg,相对增长194%,生长系数为3.01,至50日龄时体重增长了2倍.观察发现,幼仔17日龄采食树叶,55日龄出现爬跨行为.研究结果显示,幼仔平均55日龄学习爬跨行为,为其自身独立生活与成年后的繁殖后代奠定了基础,因此在圈养条件下过早地隔离将不利于鬣羚饲养.5月龄时幼仔与母亲有争抢食物的行为,因而此时可将幼仔与母兽分开.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国家对生猪养殖的大力扶持使得规模化的大型养猪场不断出现,养殖效益也在不断增加。然而,在猪场的经营管理中,母猪的繁殖性能尤为重要,也关系着猪场的经济效益。本试验旨在研究两种饲喂模式对母猪生产性能的影响。试验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2个处理,每个处理40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对照组饲喂模式,怀孕85~94日龄饲喂3.5 kg妊娠母猪饲料;怀孕95~115日龄饲喂3.8 kg哺乳母猪饲料;分娩当天饲喂1.5 kg哺乳母猪饲料;试验组,配种~怀孕94日龄饲喂2.2 kg妊娠母猪前中期饲料;怀孕95~108日龄饲喂3.8 kg妊娠母猪后期饲料;怀孕109~112日龄饲喂3.2 kg围产母猪饲料;怀孕113日龄饲喂2.5 kg围产母猪饲料;怀孕114日龄饲喂2.0 kg围产母猪饲料;怀孕115日龄饲喂1.5 kg围产母猪饲料;分娩当天饲喂1.0 kg围产母猪饲料。结果表明:(1)对照组与试验组(不同饲喂模式)饲喂的母猪,仔猪初生窝重、初生活仔数、20 d窝重、20 d窝头数均为差异显著。试验组仔猪初生窝重显著提高27.32%,初生活仔数显著提高20.45%,20 d窝重显著提高72.42%,20 d窝头数显著提高49.92%。(2)试验组仔猪28 d断奶窝重显著提高57.85%,仔猪28d断奶头数显著提高47.23%,断奶后10 d窝重显著提高51.81%,断奶后10 d头数显著提高45.57%。(3)试验组断奶后7 d发情母猪日均采食量显著提高7.53%,断奶后母猪发情天数显著降低23.62%。试验组饲喂模式,在动物生产性能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同时,在母猪配种初期做到了合理限饲,规范减料、加料,同时有效解决了母猪便秘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通过不同繁殖强度与断奶时间对仔幼兔增重与成活率影响,确定适宜的繁殖强度与断奶时间,以提高仔幼兔存活率。本试验选择年龄一致的繁殖母兔,随机分为4组,采用不同的繁殖强度、断奶时间,对仔幼兔增重与存活率影响试验。试验结果证明,产仔后1~2d血配仔幼兔增重低于产仔后12~15d、22~25d、35d配种(P0.05);30d、35d断奶增重低于其他组(P0.05),30d断奶仔幼兔增重极显著低于其他组(P0.01)。不同繁殖强度30d断奶与35d、40d断奶,3月龄存活率低于35d、40d断奶(P0.05),产仔后12~15d配种、35d断奶,3月龄存活率88.2%显著高于产后22~25、35d、血配组(P0.05)。母兔产仔后12~15d配种,35d断奶为獭兔最适宜配种断奶时间。  相似文献   

9.
<正>断奶初期的仔猪常因离开母猪后,生活在新的栏舍,在一段时间内烦躁不安,少吃或不吃,造成消化道疾病增多、生长缓慢,甚至死亡。此阶段若能排除环境因素的应激,减少断奶后仔猪的不适应感,就可能减少环境应激带来的损失。基于这种情况,我们进行了对断奶仔猪移母不移仔、仔猪傍晚断奶的两项试验,并在一定范围内推广应用,取得了满意的效果。1移母不移仔断奶法对比试验1.1试验猪的选择选用广西贺州市八步区芳林村某小型猪场具有相同品种、胎次、产期、断奶日龄、免疫程序,个体发  相似文献   

10.
母犊出生后,全部采用人工哺乳,出生1小时内喂第1次初乳,连喂5~7天,7天后改喂全乳或发酵初乳。喂量为:1~10日龄4公斤;11~20日龄5.5公斤;21~30日龄5公斤;31~40日龄4公斤;41日龄到断奶(45~60日龄断奶)3公斤。  相似文献   

11.
2007年3月~2008年2月,在哈尔滨北方森林动物园,选2对健康的成年丹顶鹤,采用目标取样和扫描取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行为观测,同时收取粪便提取激素,利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测定了笼养丹顶鹤粪样中睾酮、孕酮、雌二醇的浓度。试验结果表明:笼养丹顶鹤繁殖行为呈显著的季节变化,其对鸣、炫耀行为的高发期在3、4月(P〈0.05),营巢行为在3月极显著高于其他月份(P〈0.01),丹顶鹤的交尾行为集中出现在3、4月(P〈0.05);繁殖期雄性丹顶鹤粪便中睾酮平均水平为(259.59±149.70)ng/dl,非繁殖期为(84.81±27.35)ng/dl,二者差异显著,繁殖期雄鹤求偶炫耀、交尾、卧巢等的发生频次与粪便中睾酮呈极显著相关(P〈0.01),其对鸣、警戒以及营巢都与睾酮变化水平呈显著相关(P〈0.05)。繁殖期雌性丹顶鹤粪便中的孕酮平均浓度为(9.65±7。15)rig/m1,非繁殖期为(2.76±0.97)ng/ml,差异显著,繁殖期雌鹤粪便中的孕酮激素水平与其卧巢行为呈显著性相关(R=0.8848,P〈0.05);繁殖期雌性丹顶鹤粪便中雌二醇平均浓度为(30.50±61.77)pg/ml,非繁殖期为(8.17±3.72)pg/ml,二者差异显著,繁殖期雌鸟雌二醇变化水平与其繁殖行为的相关性不显著(P〉0.05);雌性丹顶鹤粪样中雌二醇激素的变化水平与其产卵时间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吴志勇  李东涛  刘道强 《野生动物》2012,33(6):313-314,356
从2011年12月到2012年4月,应用全事件取样法和目标动物取样法对南昌动物园2只处于育龄期的华南虎进行了丰容前后的行为观察,对丰容前后行为发生的时间分配、行为比例进行了研究比较。结果显示:丰容前主要出现踱步行为(刻板行为),休息行为和摄食行为(摄食行为的发生受人为控制)等行为,丰容后行为谱明显丰富,行为种类增多,玩耍行为,社会行为占据整个行为谱的时间比重加大,丰容前后行为存在显著的差异。研究结构表明可以通过丰容来改变华南虎的行为节律,从而减少其刻板行为,增加了社会行为,对提高动物繁殖的成功率可能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3.
刘道强 《野生动物》2012,33(1):8-10
记录了南昌动物园l雄1雌2只扭角羚的发情、交配、分娩、哺育等一系列繁殖行为,并与其栖息地野外行为习性进行了比较,为动物园在扭角羚的异地保护中制定科学的管理、营养及展出策略提供了必要的依据。观察结果显示:与野生扭角羚的行为相比,一方面圈养扭角羚基本保持了其野生状态下的繁殖行为习性,如雌性表现出较强的母性行为。但另一方面,圈养扭角羚的群体行为比较单调、呆板,如雄性常有强制性的交配行为发生:圈养扭角羚的觅食行为受到动物园食谱的限制,在营养失衡时容易产生异食癖行为;圈养扭角羚在缺少自然隐蔽空间时,容易产生应激而引发亚健康状态,可导致雌性的繁殖失败。  相似文献   

14.
选取大熊猫"妙音"发情期及假孕期各6 d,应用瞬间扫描取样法和目标取样法对大熊猫"妙音"的行为进行了研究。大熊猫"妙音"在发情期间的采食行为、活动行为和休息行为均为3种主要行为,且休息行为的时间分配明显要少于正常时期;活动行为明显要多于正常时期,假孕期采食行为和活动行为的时间分配要少于正常时期的采食行为和活动行为,而休息行为则要多于正常时期。发情期和假孕期相比,活动行为和休息行为在时间分配上差异性极其显著。发情期活动行为较多,休息行为较少;假孕期活动行为较少,休息行为较多。通过行为的变化来预判大熊猫是否发情与假孕,进而做下一步的诊断以及修改饲养管理方案,确保大熊猫的健康。  相似文献   

15.
A healthy population of captive Amur tigers might assist recovery of the wild population in Northeast China if individuals were properly prepared and considered suitable for release in the wild. We analyzed the breeding records of 68 female Amur tigers from 1995 to 2010 in the Hengdaohezi Felid Breeding Center of China and compared the reproductive parameters of this population to wild female Amur tigers. We found that the reproductive parameters of the captive population (the age of first parturition, length of gestation and litter survival rate)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wild Amur tigers. Differences in birth date and litter size between wild and captive populations may be caused by management protocols for the captive population or insufficient field data from the wild population. Reproductive parameters of females giving birth after losing a litter were similar to parameters of females that did not lose a litter, except for birth date. These results provide no indication of major problems in using captive females for a breeding program for release of cubs into the wild, but additional information is still needed to assess their suitability.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扎龙保护区圈养群体亚成体丹顶鹤越冬期越冬行为策略,于2014年11月至2015年3月采用目标取样法和瞬时记录法对圈养2013年和2014年亚成体丹顶鹤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圈养亚成体丹顶鹤越冬期主要以取食行为为主(34.14%),其次为站立行为(15.77%);双因素方差分析显示,温度对越冬期各行为均有显著影响,年龄仅对玩耍行为有显著影响,Pearson相关性分析,温度与取食和游走行为显著正相关,与站立和静栖显著负相关,年龄与玩耍行为显著正相关。表明圈养亚成体丹顶鹤越冬期温度升高时取食和运动,温度降低时站立和静栖,2岁龄亚成体丹顶鹤相较于1岁龄更喜欢玩耍。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析人工饲养是否会导致鳄蜥(Shinisaurus crocodilurus)行为时间分配及活动节律发生变化,2019年7月在广西大桂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布置监控摄像头对22只野生鳄蜥和44只人工繁育鳄蜥进行监控,记录2种环境中被观察个体在每个时段(1 h)内每种行为的占用时长,并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结果显示:夏季行为时间分配方面,野生鳄蜥种群的移动、捕食及晒太阳行为时间占比极显著高于人工饲养个体(P<0.01);2种环境中鳄蜥的静栖和隐蔽行为时间占比无显著差异(P>0.05)。夏季行为节律方面,当气温较高时(13:00—16:00),人工饲养个体静栖行为占比为73.04%~82.82%,而野生个体多选择隐蔽(行为占比56.82%~62.88%);野生个体移动行为占比有2个明显的高峰,分别位于07:00(5.42%)和18:00(6.02%),而人工饲养个体移动行为占比仅有1个明显高峰,位于19:00(2.34%);野生个体捕食行为有3个高峰,分别位于07:00(2.35%)、11:00(1.70%)及17:00(0.98%),而人工饲养个体几乎没有出现捕食行为(全...  相似文献   

18.
2011年4—6月,在徐州金桥珍禽有限公司,采用全日制瞬时扫描法对繁殖良好的一对赤麻鸭在繁殖期的行为日节律及时间分配进行了研究,并用独立样本£检验进行了不同性别在繁殖各期行为的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繁殖的不同时期赤麻鸭行为时间分配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繁殖前期雌雄赤麻鸭之间的筑巢行为差异极显著(P〈0.01),警戒行为差异显著(P〈0.05)。繁殖中期孵化行为由雌性赤麻鸭单独承担,雄性主要负责在巢边警戒,雌雄之间的趴卧、孵化及警戒行为差异极显著(P〈0.01)。繁殖后期雌雄行为差异不显著(P〉0.05),2只赤麻鸭几乎形影不离。赤麻鸭繁殖期行为呈现一定的日活动节律,采食行为集中在上午和下午的喂食时间7:00~8:00及16:00~17:00这2个时间段内,孵化行为所占比例最低,此时雌性赤麻鸭出巢取食;一天中,休息行为在中午呈现一个高峰;警戒行为在清晨达到最高峰。  相似文献   

19.
The breeding season was investigated in 174 female cats that were acclimated under a natural photoperiod, and determined the interval between birth and initial estrus (puberty) was determined in 125 cats. Although the breeding season differed noticeably among individual animals, the mean was 180.4 +/- 3.0 (SE) days between the end of January and the end of July. The interval between birth and first estrus ranged from 181 to 560 days, with a mean of 345.0 +/- 0.9 days. With respect to month of birth, the mean interval was 343.0 +/- 9.5 days in cats born between March and June. Among cats that were born between July and October, the mean intervals were 242.0 +/- 6.3 days in cats that exhibited estrus the year after birth and 519.2 +/- 5.8 days in those that exhibited estrus 2 years after birt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