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植物WRKY转录因子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转录因子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及其对外界环境的反应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典型的转录因子含有DNA结合域,转录调控域,寡聚化位点和核定位信号,转录因子通过这些结构域与相应的顺式元件相互作用调控基因的表达。WRKY转录因子是植物中特有的N-端含有WRKYGQK高度保守氨基酸序列的一种转录调控因子,它能够与(T)(T)TGAC(C/T)序列(W-box)发生特异性结合,从而调节启动子中含W-box元件的调节基因和/或功能基因的表达,参与植物的各种生理生化反应。文章主要论述近年来植物WRKY转录因子的相关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大叶黄杨幼茎愈伤组织诱导的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大叶黄杨的幼茎段为外植体,在添加BA和NAA、IBA、2,4-D不同激素组合的MS培养基上培养,对其愈伤组织进行诱导试验。结果表明:①生长素对愈伤组织诱导的效应为2,4-D >NAA>IBA;②在不同激素组合培养基上均可诱导出愈伤组织,其中MS+BA1.0~2.0 mg/L+NAA 1.0~1.5 mg/L、MS+BA1.5~2.0 mg/L+IBA1.0~1.5 mg/L、MS+BA0.5~1.0 mg/L+2,4-D 0.5~1.5 mg/L等对愈伤组织的诱导效果最好,其诱导率分别为74.3%、65.3%、81.1%。因此,通过科学配制不同激素组合的MS培养基,就能有效地诱导出大叶黄杨幼茎的愈伤组织。 相似文献
3.
小枣发育枝愈伤组织类型及细胞学观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在金丝小枣发育枝离体培养过程中,不同种类和浓度的激素及光照条件对诱导愈伤组织的质量有明显影响。2,4-D和暗培养易诱导出疏松的Ⅱ型愈伤组织,IBA及光照培养则有利于致密的I型愈伤组织形成。Ⅱ型愈伤组织未分化出芽,而I型具有较强的再分化能力。继贷繁殖时2,4-D浓度超过1mg/L将导致Ⅰ型愈伤组织大量转化为Ⅱ型。不同类型愈伤组织的染色体倍体变异明显不同,再生植株无性系根尖细胞染色体倍性则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4.
小麦幼胚愈伤组织诱导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幼胚愈伤组织是目前小麦遗传转化中最常用的转化受体系统。以小麦幼胚为外植体,对愈伤组织诱导中的不同基因型、基本培养基、激素、碳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材料、不同基本培养基的幼胚愈伤组织诱导存在明显差异,其中西农1376和小偃22两个基因型小麦的组培特性较好,MS培养基适于作为小麦幼胚愈伤组织诱导的基本培养基。在MSD培养基中加入1.0mg/LABA或0.2mg/L6-BA能明显改善愈伤组织的生长状态,并以ABA的效果更为显著。将MSD培养基中的蔗糖浓度从30g/L降为15g/L,同时加入15g/L山梨醇,可显著提高愈伤组织的质量。选择适宜的基因型和合理的培养基构成是改良小麦幼胚愈伤组织诱导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VB1和干燥处理对小麦幼胚愈伤组织培养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以14个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浓度维生素B1和分化前的干燥处理对小麦幼胚愈伤组织诱导、分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幼胚愈伤组织的分化率在不同基因型之间差异显著,其中最高的为郑新992(71.9%);在愈伤组织诱导、继代以及分化培养的Ms培养基中添加维生素B1(盐酸硫胺素)10mg/L有利于小麦幼胚胚性愈伤组织的发生,同时对促进小麦幼胚愈伤组织的分化也有显著影响;在转入分化培养基前对愈伤组织进行干燥处理(12h)可有效提高其分化频率。 相似文献
6.
7.
8.
9.
紫草愈伤组织培养中紫草素形成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两阶段培养法研究不同培养基,激素的种类,浓度和各种营养成分对愈伤组织生长及紫草素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改良B5培养为适宜的营养生长培养基,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均为紫草素形成所必要的。6-BA1.0mg.L^-1,IAA0.1mg.L^-1为较佳配比,生长培养基中CaCl2浓度为250mg.L^-1,MgSO4为500mg.L^-1时,愈伤组织生长和紫草素形成均较佳,紫草素形成培养其中CuSO4为M9浓度的3倍时,紫草素产量较高,紫草不形成培养其中添加VB2及更高的FeSO4对紫草素产量的提高没有效果,研究过程中优化了草细胞培养成草草素的方法,为建立完善整的组培生产紫草素体系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0.
为解决唐古红景天种质资源短缺问题,本研究建立了唐古红景天愈伤组织诱导及再生体系。以唐古红景天幼嫩的叶片、茎段和根为外植体,筛选出最优的外植体灭菌处理方法;探索愈伤组织诱导和增殖,不定芽诱导和扩增的最佳激素配比;观测不定芽的生根情况以及再生苗生长状态。结果表明:唐古红景天诱导愈伤组织的最佳外植体为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的培养基为MS0+1.0 mg/L 6-BA+0.1 mg/L NAA,诱导率为85.37%;最佳愈伤组织增殖的培养基为MS0+0.5 mg/L 6-BA+0.5 mg/L NAA,增殖率为62.5%;最佳不定芽诱导、扩增的培养基为MS0+2.0 mg/L 6-BA+0.5 mg/L NAA,诱导率为66.67%;不定芽在1/2MS生根诱导培养基中的生根率为42.5%,再生苗移栽于混合基质(泥炭∶珍珠岩∶蛭石=2∶1∶1)成活率为24.9%。该研究为唐古红景天种质资源的保存及人工栽培提供了有效的技术参数。 相似文献
11.
12.
以穿龙薯蓣的丛生芽为材料,对根的诱导及快速繁殖进行了研究,并利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对根中薯蓣皂苷元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如下:不添加任何激素的1/2MS培养基是诱导生根的最佳培养基,生根率最高达76.7%;MS+0.2 mg/L NAA+0.5 mg/L IBA+0.2-0.5 mg/L PP333为根增殖的最佳培养基,60 d时增殖倍数超过93;快繁过程中根的生长形态发生变化,不同类型的根中薯蓣皂苷元含量差异不显著,平均为0.21% 相似文献
13.
盾叶薯蓣是一种极其重要的经济作物,可作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笔者综述了研究人员对盾叶薯蓣的器官培养、愈伤组织的诱导和培养、细胞悬浮培养的研究进展情况,并指出了盾叶薯蓣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的发展前景(加速优良栽培品种的繁殖、为产生有意义突变和改良建立了良好的选择程序)及其存在的问题(对再生植株的遗传稳定性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盾叶薯蓣组织培养及四倍体诱导技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盾叶薯蓣的茎段、叶柄、叶作为外植体进行离体组织培养,其效果以茎段和叶柄最好。诱导愈伤组织的培养基以MS+2,4-D 2.0mg/L+BA 0.5mg/L为佳;在培养过程中,可用MS+BA 3.0mg/L+NAA 0.2mg/L作为分化培养基,后逐步转为MS+BA 1.Omg/L+NAA 0.2mg/L作为继代培养基;生根培养可使用MS+NAA 1.0mg/L的培养基。在组织培养条件下,对盾叶薯蓣进行了多倍体诱导的研究。结果表明,用0.15%的秋水仙素处理24小时后,诱导率可达50%,效果较好。经秋水仙素诱导的变异株,与正常的二倍体植株相比,植株粗壮,叶片变大变厚,叶色浓绿,部分还出现畸形叶。叶片表皮气孔检测发现,多倍体植株叶片表皮气孔变大,且单位面积下的气孔数目减少;进行细胞学研究发现,正常植株的染色体的数目为2n=2x=20,变异植株染色体数目为,变异植株染色体数目为2n=4x=40,为四倍体。 相似文献
15.
16.
粗毛淫羊藿幼叶愈伤组织的生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正交设计法考察4种激素对粗毛淫羊藿(Epimedium acuminatum Francn.)叶片诱导愈伤组织的影响.得出IBA作用极显著,2,4-D作用显著,6-BA、NAA作用不显著,它们作用大小依次为:IBA>2,4-D>6-BA>NAA.诱导粗毛淫羊藿愈伤组织产生的最佳激素配比为:B5 2,4-D 2 mg/L IBA 1 mg/L.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以勿忘我幼嫩花序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快繁技术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起始培养基附加20 mg/L的苯甲酸钠对抑制污染有一定作用。其最适的芽增殖培养基为:MS+BA1.0+NAA0.1+3%砂糖,交替附加0.5 mg/LGA3的效果为好,诱导生根培养基为1/2MS+NAA0.4+2%砂糖为佳。 相似文献
20.
茄子组织培养与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综述了茄子组织培养与基因工程技术所取得的进展,并对茄子基因工程的发展进行了展望。迄今已利用茄子幼苗子叶、胚轴、叶片、胚、茎等外植体获得再生植株,是茄子离体再生研究最多的一个领域。其再生的关键取决于材料基因型、外植体类型、培养基类型等因素,不同基因型材料的再生能力差异很大,也影响再生的途径。原生质体是比较理想的进行遗传操作的受体,所以在其来源、培养液组成和成苗途径方面都有研究。花药和小孢子离体培养可以获得单倍体植株,节省获得纯系的时间,并有利于获得重组家系,为生产商用F1杂种开辟了一条重要途径。通过幼苗外植体器官再生、花粉(花药)培养、原生质体和小孢子培养已成功地建立了茄子受体再生系统。茄子基因工程技术在提高现有品质和创新种质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农杆菌介化法是茄子转基因常用方法,已在外植体选择及再生、选择压筛选、农杆菌株系和转化浓度、预培养和共培养时间等影响因子方面做了大量的优化工作。转基因技术主要应用于茄子抗虫和单性结实基因工程方面并分别获得了一系列成果。在其他领域如抗病、抗逆等方面应用还很不足。因此作者认为未来的研究工作应集中于:目的基因的标记与克隆、高效受体再生系统的探索、更有效遗传转化方法的应用、扩大遗传转化范围,以提高实际应用水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