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褐飞虱的再迁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学者鹤岗等于1967年7月中旬,在日本附近东海海面的一艘气象船上,首次观察到稻飞虱大量迁飞的事实,并见一些飞虱在降落到海面和甲板上以后能再次起飞,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再迁飞”。我国许多测报站和昆虫工作者,都曾发现往往在某些田块一时降落飞虱很多,但第二天却不见了。黄山高山观察点,一次曾发现大量飞虱降落在甲鱼背的巨石上,但第二天附近草  相似文献   

2.
白背飞虱及褐飞虱生物型的饲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俞晓平 《植物保护》1990,16(4):43-44
  相似文献   

3.
为了给重庆秀山县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综合防治及异地预测预报提供理论依据,利用1990年以来该地区水稻预测圃两种飞虱发生的历史资料,较系统地研究了两种飞虱在该地区的发生及迁出规律.结果表明,该地田间稻飞虱为害呈明显双峰型,前期以白背飞虱为主,后期以褐飞虱为主,前后发生均重.在20世纪90年代,褐飞虱田间发生高峰期主要在8月上、中旬,近10年高峰期集中在8月下旬,白背飞虱在20世纪90年代田间发生高峰日主要集中在7月中旬,近10年高峰日集中在7月上旬;1990年-1999年,褐飞虱长翅型田间发生高峰期主要在8月中旬,近10年高峰期在8月下旬;1990年-1999年,白背飞虱长翅型田间发生高峰期主要在7月中旬和8月上旬,近10年高峰期在7月中、下旬.表明近20年,褐飞虱田间发生高峰期延迟,白背飞虱高峰期提前;褐飞虱迁出峰期延迟,白背飞虱迁出峰期提前.  相似文献   

4.
我国白背飞虱和褐稻虱迁飞路径的气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白背飞虱和褐稻虱的迁飞过程包括成虫迁出、空中水平输送、降落和生境选择等环节。本文就高空水平输送这一环节进行了探讨。根据高空流场的分析,结合各地高山捕虫网及灯诱资料,对全国各季节的迁飞路径进行了分析研究,将造成不同迁飞路径的气流情况初步归纳为春季的北迁、夏季的北迁、秋季的回迁和台风影响等四组共十三个流型。  相似文献   

5.
白背飞虱与褐飞虱发生特点及防治策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白背飞虱与褐飞虱发生特点及防治策略研究徐劲峰吴彩玲杨惠芬(安徽省潜山县植保站246300)包文新(安徽省植保总站)白背飞虱与褐飞虱有许多共同特性,在稻田常混合发生,在防治白背飞虱时习惯性地沿用褐飞虱的防治方法及技术。随着东南亚地区IR系统的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6.
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在抗褐飞虱水稻品种上的行为反应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以ASD7、IR36、粳籼89(JX89)、Mudgo四个抗褐飞虱水稻品种和感性品种TN1为材料,比较了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在这些品种上的行为反应。褐飞虱对抗性品种表现出明显的非嗜好性。褐飞虱自4h、白背飞虱自8h以后,各品种上的着虫量与TN1差异显著,而其它各品种上的虫量无明显差异(Mudgo除外)。白背飞虱选择各抗性品种的百分率明显大于褐飞虱(Mudgo除外);同一水稻品种上的稻飞虱数量无时间上的规律性。两种稻飞虱在抗性品种和TN1上的取食量差异显著。取食同一品种时,白背飞虱在IR36、JX89上的取食量大于褐飞虱,且相互间差异显著。两种稻飞虱在四个抗性品种上的取食痕数量明显多于TN1;两种飞虱在ASD7和JX89上的取食痕数量差异显著,白背飞虱的数量明显少于褐飞虱。在所有水稻品种上的取食痕数量与取食量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
也谈褐飞虱的再迁飞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不少迁飞性昆虫都有再迁飞的习性,如蝗虫、粘虫、小地老虎、稻纵卷叶螟、草地螟、枞色卷蛾等都是通过连续几夜的夜间飞行完成其迁飞过程的。它们在过境区降落栖息、补充营养,然后继续远行。但褐飞虱能否再迁飞还不清楚。梁佳学等根据上灯虫量与田间虫口分析,若干成虫迁入峰后并未出现相应的若虫高峰,推测这些迁入峰的大部分成虫又迁走了。这个问题很值得探讨,因为迁飞昆虫在过境区停留中转,每次再起飞时不同的风温条件都影响下次降落的落点,这就大大增加了异地预测的复杂性。本文就褐飞虱的  相似文献   

8.
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对不同飞虱取食后稻株的选择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3种类型水稻品种上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对不同飞虱取食后稻株和未取食稻株的选择性差异。结果表明,褐飞虱在籼稻浙852和粳稻秀水11上主要选择白背飞虱取食后的稻株,在籼粳杂交稻协优9308上表现为差异不明显;白背飞虱则在浙852上主要选择褐飞虱取食后稻株。对3个品种稻株中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分析结果表明,飞虱取食诱导稻株中游离氨基酸总量上升以及各种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与以后取食的稻飞虱的寄主选择之间无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9.
稻飞虱是我区水稻主要害虫之一,在田间主要以白背飞虱、褐飞虱及其不同虫态造成危害,为准确预测预报稻飞虱对水稻产量的损失提供依据,开展了这项研究。一、研究方法:1、盆栽试验:A、处理:试验设①白背飞虱小若虫(二龄);②白背飞虱大若虫(四龄);③白背飞虱长翅型雄虫;④白背飞虱长翅型雌虫;⑥白背飞虱短翅型雌虫;⑥褐飞虱小若虫(二龄):⑦褐飞虱大若虫(四龄);⑧褐飞虱长翅型雄虫;⑨褐飞虱长翅型雌虫;⑩褐飞虱短翅型雌  相似文献   

10.
系统调查研究了近年白背飞虱和褐飞虱在粤西双季早稻田中的发生动态。结果表明 ,在广东肇庆地区早稻种植区稻飞虱田间种群一般 5月上旬、5月底到 6月初出现 2个发生高峰。近年白背飞虱成为早稻上稻飞虱中的优势害虫。在当地水稻栽培品种中以茉莉新占、山溪占类品种稻飞虱发生数量较高。  相似文献   

11.
杂交稻对褐稻虱和白背飞虱的抗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对我国南方稻区的38个杂交稻组合进行了对褐稻虱和白背飞虱的抗性测定,结果有9个组合兼抗褐稻虱和白背飞虱,仅抗其中1种飞虱的各占6个。采用经过改进的生存率及蜜露测定法,研究了杂交稻组合对两种飞虱的抗性机制,证明:杂交稻多数组合对白背飞虱的抗性机制以耐害性为主,其中部分组合兼有一定程度的抗生性;而对褐稻虱的抗性机制,多数组合表现以抗生性为主。对白背飞虱在某些地区推广杂交稻后上升为主要害虫的原因也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贵州惠水地区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ath),在室内自然变温条件下,1980—1983年饲养结果均可完成6个完整世代,其中1年可繁殖7代。从6010头个体中加权法算出在不同温度下的卵历期6.16—16.67天,若虫期11.17—20.7天,成虫历期变幅较大6.05—36.32天。本试验计算的白背飞虱温度与发育时间的理论公式,验证了惠水4年来多点系统调查的田间实际发生期。根据田间发生规律,一般以第二代为主害代,预报的重点应放在成虫迁入大田高峰期和迁入量,用本理论公式和田间繁殖系数,即可计算出下一代初龄若虫高峰期和发生量,做到准确及时和经济有效地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3.
1978~1982年,作者对两索线虫(Amphimermis sp.)进行了研究,认为是调节当地褐稻虱种群数量的优势天敌。这类线虫分布区域较广,与害虫同一季节发生。感染线虫的褐稻虱寿命缩短,为害力减低,丧失繁衍后代的机能,在自然情况下的控制作用与寄生率(x)基本呈对应的线性关系,y=2.1845+0.9691x,r=0.9751(P<0.01)。因此,两索线虫是影响褐稻虱繁殖的重要因子。研究表明,早秋平均最低气温(x_1)和褐稻虱雌虫的线虫感染率(x_2)与褐稻虱繁殖系数(y)问的关系十分密切,复相关系数 R=0.9146,(P<0.001),y=24.9376+0.1820x_1-0.2823x_2±2.3892。根据此预测模式,可用以中期预测单季稻田穗期褐稻虱地方种群的发生量和发生程度,提高了准确率。  相似文献   

14.
福建水稻白背飞虱生活史及在杂草寄主上的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74~1975年在福建沙县和1982~1985年在福州等地对白背飞虱生活史和某些特性进行了调查研究。白背飞虱在沙县一年发生7~8代,世代历时夏季气温28~29℃为24~26天,秋冬季气温23~26℃时为32~40天。以卵越冬。一雌产卵量为180~300粒,多者达773粒。白背飞虱在稻株上的产卵部位,随水稻生育期的推延而逐渐上移。分蘖期卵多产在稻茎下部叶鞘组织内;孕穗期多产在稻茎中部;乳熟期多产在稻叶基部中肋组织中。水稻不同生育期长、短翅型成虫、幼龄和老龄若虫在稻株上取食栖息的部位不同。白背飞虱在稻田喜选择稗草产卵,并能取食,完成世代,“拔稗除卵”对防治稻飞虱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王野岸 《昆虫天敌》1990,12(1):40-47
稻虱缨小蜂 Anagrus nilaparvatae 是褐稻虱 Nilaparvata lugens 卵期的重要天敌。褐虱缨小蜂与褐稻虱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褐稻虱种群生命系统中的一个亚系统,在研究其数量控制中有必要分别进行研究。Lotka(1925),Volterra(1926),Thompson(1924)等首先提出了寄生者——寄主(或捕食者一猎物)模型。Nicholson(1933)和 Nicholson and Bailey(1935)进一步提出了寄生(捕食)作用函数的模式,为研究寄生者——寄主(或捕食者——猎物)的相互作用提供了一个基础。作为寄生者作用后的存活率,此函数可看成昆虫种群生  相似文献   

16.
水稻品种对白背飞虱的抗性机理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对水稻品种抗白背飞虱的抗生反应及植株体内化学成分与抗性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在抗生性反应中,抗性品种Ptb33、N22、Mudgo、包选2号、南京14、HA79317使白背飞虱取食量减少、成活率降低、繁殖少、发育慢等一系列不良现象,导致种群数量下降。抗性水稻体内游离氨基酸总量、天门冬氨酸、苏氨酸及可溶性糖等营养成分含量和白背飞虱取食率极相关,相关系数为0.809-0.916。抗、感植株体内单宁、草酸含量没有显著差异,而次生代谢物苯酚含量却差异明显。因此,抗性水稻体内游离氨基酸总量及可溶性糖等含量低和苯酚含量高可能是抗生性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7.
烟盲蝽传播云南烟草丛枝症病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生物学测定方法对烟盲蝽传播云南烟草丛枝症的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烟盲蝽能够传毒的最少头数为1头,传毒效能随带毒虫数量的增加而增加,单株虫量为1-3头时,传毒效能为50%,单株虫量为5-10头时,传毒效能为60%-80%,单株虫量达15头以上时,传毒效能达100%;烟盲蝽成虫或若虫能够获毒的最短取食时间为1h,在1-6h范围内,相同时间内的若虫获毒率高于成虫,获毒时间在6h以上时成虫与若虫的获毒率相同,达90%以上,获毒时间在12h以上时,获毒率达100%;烟盲蝽若虫传毒的最短取食时间为0.5h,成虫传毒的最短取食时间为1h;当取食时间超过最短时间时,传毒率随取食时间的增加而升高。若虫取食时间达12h以上,成虫取食时间达24h以上时,传毒率达100%。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道了用人工饲料和盆栽水稻交替饲养三化螟的方法。用这种方法,每个世代仅需少量水稻就能获得数千头发育整齐的三龄幼虫及数百头可知发育进度的蛹或活力正常的成虫,从而解决了三化螟各项试验中的虫源问题。  相似文献   

19.
胡椒黄化病研究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椒是世界上重要的香辛作物之一,在我国广东、广西、云南、福建等4省区均有栽种。华南热作研究院植保所和华南热带作物学院植保系1976—1980年华南4省(区)热带作物病虫害普查中,曾发现福建省云霄县有胡椒黄萎病发生,当时未鉴定出病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