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土高原区、西南土石山区、东北黑土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和体系日趋成熟,为实现流域治理可持续发展,结合黑土区流域治理的经验,分析流域治理存在的问题,以国家扩大内需重点治理项目——老二色小流域为典型案例,探究黑土区小流域可持续经营道路。对老二色小流域进行实地调查,针对存在问题,坚持坡面治理、沟道防护、自然修复、人工维护的原则,对不同坡面和典型沟道采取生物措施治理、工程措施治理、生物工程综合治理的模式。结果表明:老二色小流域治理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改善了小流域生态脆弱和贫困落后的面貌。  相似文献   

2.
泰安市马蹄峪是鲁中南山地丘陵区的典型小流域,在治理中结合当地优越的地理条件,遵循可持续发展规律,以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为基础,开展了乡村生态游建设。即秉承"一区三沟"格局,配置水土保持措施、打造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特色林果产业,构建了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样板,使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与乡村生态游有机融为一体,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3.
闽江上游沙溪流域清流段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通过实施流失斑治理、造水保林和封禁管护,达到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目标,通过实施河道生态修复、巡查步道和亲水平台,提升河道生态景观,增加河道亲水性,以水美乡村助推乡村振兴。本文从闽江上游沙溪流域清流段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选址、设计和组织实施取得的经验成效入手,总结小流域实施的做法,剖析了项目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合理性建议意见,为今后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羊马河建设生态清洁型小流域为例,针对羊马河流域水土流失、面源污染严重以及垃圾废物等环境问题,总结了建设清洁型小流域工程措施总体原则和分区治理理念,探讨了生态修复区、综合治理区和沟(河)道及湖库周边整治区的工程处理策略.研究成果对建设自行生态修复清洁型小流域系统,实现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和农村条件改善之间的协调发展有...  相似文献   

5.
为了能够全面、科学地评价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综合治理效益,以北票市天鹅湖小流域为研究对象,构建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水土流失防治体系,评价综合治理效益.结果表明:通过构筑"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采取工程措施、植物措施、耕作措施与管护措施相结合的办法,具有良好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2020年,增产粮食5.05万...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被摆在了突出位置。近年来,陇西县大力实施“以奖代补”政策,通过引进民间资本参与小流域综合治理促进流域内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分析民间资本主导的陇西县龙泉山小流域治理情况,总结治理成果及经验,并提出了民间资本参与生态修复及产业开发型小流域治理的5项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是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手段,是青岛市保护水源、控制水土流失、实现人水和谐的重要途径。基于生态清洁小流域"生态保育修复区、生态工程治理区、生态农业保护区及人居环境保护区"多重防护区理念,进行措施布局,并按照青岛市不同生态类型区进行了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优化配置研究。  相似文献   

8.
从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的内涵和治理模式出发,根据泽州县长河流域的土地利用现状、水土流失、生态功能等特征,研究构建了生态清洁型流域"三道防线"综合治理模式。以小流域为单元,将长河流域划分为8个小流域,选取典型万里小流域建立"三道防线",以水源保护、污染治理、生态建设、经济发展为原则,按照各防线的治理目标配置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并将此模式推广到整个流域。  相似文献   

9.
根据黄塘溪流域特点,结合流域水土流失和水污染现状,将流域划分为生态修复区、生态治理区和生态保护区,并针对三大区的不同功能因地制宜地分别配置治理措施,突出每个功能区治理措施配置的特点。从山顶到沟谷依次建设“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将小流域建设成有水则清、无水则绿的生态清洁小流域,促进黄塘溪流域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自1995年纳雍县被列为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以来,坚持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指导思想,对水土流失区实施重点治理,全县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取得了较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20年来,28条小流域经过综合治理,成效显著。国债生态修复试点项目、云贵鄂渝世界银行贷款/欧盟赠款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推进了纳雍县生态修复和小流域治理进程。分析了项目实施后取得的成效,总结了20年来的生态建设经验,以期为今后同类项目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从优化土地利用配置入手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是保护区域水土资源、防治生态环境退化的重要途径。在分析构筑小流域"三道防线"与区域水土资源相互关系的基础上,从小流域内土地利用现状、社会发展的空间差异性角度,讨论了在上游区实施生态修复、中游区实施生态治理和下游区进行土地利用配置优化、实施生态保护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改进流域内生态补偿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玉林市苏烟小流域是全国首批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试点。试点工程建设主要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基础,全面做好流域治理、生态修复、区域水环境保护、人居环境改善等工作,使小流域达到了景观优美、自然和谐、卫生清洁、人居舒适的目标。介绍了工程建设中的主要成效与经验。  相似文献   

13.
汉源县先后实施了"长治"工程、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生态修复水土保持项目、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等,且在工程实施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探索制度创新,尤其重视水土保持科技创新。介绍了双溪乡石漠化水利工程治理模式、桂贤小流域红岩子片区坡面水系综合治理、大田乡建设村坡改梯重点片倒虹管喷灌节水措施、桂贤小流域松林五组小流域生态家园试验示范等典型经验和做法。  相似文献   

14.
新村小流域位于辽宁省朝阳县西部木头城子镇境内,是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工程大凌河流域辽宁省朝阳县召苏沟河项目区小流域之一,该流域土壤侵蚀严重,侵蚀类型主要为水蚀.该流域在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过程中,根据当地水土流失特点,注重沟壑治理,利用大自然的力量进行生态修复,从商品生产、集约化经营和早受益出发,充分发挥本地自然资源优势,大力营造水土保持经济林,各项措施相互补充,工程养植物、植物保工程,逐步形成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生态修复措施相结合的立体防治结构,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蓄水保土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5.
按照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的指导思想和治理原则,紧密结合延庆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功能定位,统筹水源保护、新农村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以小流域为治理单元,按照"养山保水、进村治水、入川护水"的思路,上、下游统筹协调,"沟、支、干"统一规划,"点、线、面"综合治理,以水源保护为中心,构筑"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促进流域人口、资源、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认真贯彻"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科学管理、注重效益"24字方针。科学规划,全面治理,坚持生态优先、突出特色、协调发展、综合配套原则,开展综合治理,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提高村民节水意识,提高村民素质,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动农村生产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土石山区选取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平顺县青阳镇白马小流域作为治理单元。应用系统工程学、水土保持学、生态经济学和景观生态学的方法和理论,以"三道生态防线"为主线,开展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型模式治理。结果表明:通过综合治理,不仅提高了社会经济和水土保持效益,而且为探讨我国北方土石山区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7.
长汀县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初见成效,如何巩固现有成效,实现小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是新一轮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的课题。本文结合长汀县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提出了小流域生态经济的观点,例举了一些小流域生态经济的模式:立体生态经济、循环生态经济、崩岗经济、河道生态经济、水土保持生态村建设和生态旅游经济等,为新时期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小流域综合治理是山丘区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的有效途径。以陕西省招贤小流域为例,介绍了该流域"一个争取,四个结合"的治理模式,并分析了3年来取得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提出了贫困地区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资金是关键,必须统筹考虑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发展等多要素,与广大群众做好沟通,以取得支持和参与。  相似文献   

19.
小流域综合治理是山丘区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的有效途径。以陕西省招贤小流域为例,介绍了该流域"一个争取,四个结合"的治理模式,并分析了3年来取得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提出了贫困地区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资金是关键,必须统筹考虑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发展等多要素,与广大群众做好沟通,以取得支持和参与。  相似文献   

20.
小流域是我国进行水土流失治理和发展生产的基本单元。结合英国赠款参与式中国小流域治理管理项目(CWMP),探讨了参与式流域工作方法在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中的应用,进一步摸索出一条优化的小流域治理模式,推动了小流域的综合治理管理,使小流域治理管理的模式更加优化,为今后的小流域综合治理管理起到良好的示范和促进作用。为类似项目的规划实施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