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三匹虎自然保护区森林土壤理化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广西三匹虎自然保护区的森林环境中,于不同的海拔高度带设置了研究其森林土壤理化性质用的9个调查样地,分别采集土样测定其土壤理化性质.结果表明:(1)0~100 cm土层的土壤容重为0.54~1.44 g·cm-3;土壤总孔隙度为53.93 %~72.00 %;土壤通气度为8.28 %~30.55 %;土壤有效贮水量为819.8~1 707.0 t·hm-2.(2)0~40 cm土层土壤的pH值为3.92~4.56;土壤的平均全氮含量和碳氮比分别为1.96 g·kg-1和15.5;土壤的平均全磷和速效磷含量分别为0.62 g·kg-1和1.53 mg·kg-1;土壤的平均全钾和速效钾含量分别为15.25 g·kg-1和97.5 mg·kg-1.(3)三匹虎自然保护区的森林植被在改良其森林土壤的物理特性,提高土壤贮水能力,丰富森林土壤有机质及其N、P、K的含量等,增强土壤涵养水源及肥力上都具有显著的生态功能.  相似文献   

2.
豫东平原农林复合系统土壤有机碳时空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3、9、13、17 a农林间作和5、10、13 a农田林网2种模式的农林复合系统不同层次土壤中有机碳的时空特征及其与土壤pH值、全氦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3、9、13和17 a农林间作复合系统土壤各层的有机碳含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逐渐下降,随着农林间作年限的增加而逐渐增长;0~2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最高,为1.58~2.09 g·kg-1,而40~60 cm层的最低,为0.75~1.51 g·kg-1;5、10和13 a农田林网复合系统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农林间作复合系统有相似的变化规律;3个林龄的农田林网复合系统不同层次有机碳含量的分异表现都为0~20 cm土层(10.67~12.30 g·kg-1)20~40 cm土层(7.89~9.11 g·kg-1)40~60cm土层(6.21~7.60 g·kg-1);2种农林复合系统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pH值存在一定的线性负相关,与土壤全氮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秦岭南坡不同海拔土壤肥力的空间分异规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秦岭南坡土壤肥力状况、空间分异规律及其与海拔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秦岭南坡土壤肥力指标在整个土壤剖面空间分异范围分别为:土壤pH值5.97~6.89,有机质含量6.6~50.1 g·kg-1,土壤全N含量0.5~3.8 g·kg-1,碱解N含量33.6~257.3 mg·kg-1,速效P含量0.81~5.8 mg·kg-1,速效K含量38.9~262.4 mg·kg-1,粘粒含量11.3%~18.1%,阳离子代换量68.5~310.2 mmol·kg-1;其空间分异程度以速效P、有机质和土壤全N含量较大,土壤粘粒含量和土壤pH值较小;随着土层的加深,土壤pH值、有机质、速效P、土壤粘粒含量和阳离子代换量空间分异程度减小,而土壤全N、碱解N和速效K含量空间分异程度增大.土壤速效K、速效P含量和阳离子代换量水平空间分异程度受海拔的影响较大,而土壤pH值和粘粒含量水平空间分异程度受海拔影响较小.随着海拔的升高,土壤pH值降低,有机质和速效P、K含量增大,土壤肥力空间分异程度减小,这可能与随着海拔升高人为干扰强度降低及林分类型趋向单一有关.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不同林龄山杨天然次生林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以辽河源地区山杨Populus davidiana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林龄的林分土壤理化特征及其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随着林龄的增加,山杨在0~100 cm各土层土壤容重(1.07~1.69 g·cm-3)和土壤全K含量(4.32~4.72 g·kg-1)均表现出成熟林近熟林中龄林,而土壤含水量(7.35%~24.39%)从高到低为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土壤全N含量(0.28~2.76 g·kg-1)、土壤全P含量(0.46~1.37 g·kg-1)先增加后降低,即近熟林成熟林中龄林,而土壤p H值(5.03~5.98)变化规律为先降低后增加,表现为成熟林中龄林近熟林。土壤有机质含量(2.64~31.99 g·kg-1)的变化规律较为波动,在0~20 cm土层为近熟林中龄林成熟林,但在20~100 cm土层则呈现出相反的变化规律。(2)各林龄林地土壤容重、土壤全K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土壤含水量、土壤有机质含量、N、P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降低,土壤p H值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3)土壤理化性质各指标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含水量与土壤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土壤有机质、全N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容重与土壤有机质、全N呈极显著负相关;土壤p H值与土壤全K呈极显著负相关;土壤有机质与全N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全K呈极显著负相关;土壤全N与土壤全P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全K呈极显著负相关;土壤全P与土壤全K呈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5.
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郑州市绿博园(枫湖区、展园区、湿地区、背景森林区、绿色生活体验区、休闲娱乐区6个功能区)土壤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郑州市绿博园土壤,0~20 cm土层土壤容重、水解性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和pH平均值分别为1.28 g·cm-3、28.45 mg·kg-1、3.41 mg·kg-1、162.23 mg·kg-1、8.22 g·kg-1、7.7;20~40 cm土层土壤容重、水解性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和pH平均值分别为1.24 g·cm-3、21.26 mg·kg-1、2.07mg·kg-1、138.84 mg·kg-1、6.71 g·kg-1、7.5。0~20 cm土层土壤肥力除了休闲娱乐区处于较差水平外(P<1.0),其他功能区土壤肥力属于中等水平(1.0≤P<1.5);20~40 cm土层各个功能区土壤肥力均处于较差水平(P<1.0)。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毛乌素沙地飞播杨柴林为研究对象,对4种平茬强度(预留盖度10%、20%、30%、40%)及未平茬杨柴林(对照)的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及粒径组成进行研究,了解平茬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为杨柴林分结构调控提供依据。结果显示:(1)预留盖度10%~30%平茬可提高0~20 cm土层土壤全氮含量,预留盖度20%较对照提高了137.50%;预留盖度30%土壤有机质含量较对照提高6.29%;4种预留盖度平茬处理样地土壤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杨柴林土壤养分表现出一定的表聚效应,主要集中在0~5 cm土层。(2)平茬提高了土壤黏粒和粉粒含量,降低了砂粒含量,对0~10 cm土层影响较大,预留盖度20%较对照0~20 cm土层黏粒和粉粒含量提高了205.68%和144.97%,砂粒含量降低了7.65%。(3)基于改善土壤理化性质考虑,建议飞播杨柴林在平茬抚育时选择20%~30%的预留盖度为宜。  相似文献   

7.
以桉树间种牧草(象草、山毛豆和柱花草)的6种复合经营模式为处理,以桉树纯林为对照,分别于造林初期、中期和后期,测定分析不同土层桉树人工林间作牧草复合经营模式土壤理化性质主要因子的变化规律,并运用灰色系统理论方法筛选出对土壤理化性质改良效果较优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在相同土层相同时期,土壤容重、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田间持水量、有机质、全量N、P、K和速效N、P、K含量在不同模式间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或极显著水平(P0.01)。(2)在相同时期,各模式0~20 cm土层的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田间持水量有机质、全N、速效N、速效P和速效K含量均大于20~40 cm土层,土壤容重反之,全P和全K含量的大小在不同土层间差异不显著。(3)随着造林时期的变化,在相同土层各模式的土壤容重、毛管孔隙度和田间持水量逐渐增加,土壤总孔隙度逐渐减小,而土壤养分含量在不同种植模式不同土层的变化趋势各不相同。(4)在0~20 cm土层灰色关联系数排序为:A2(0.9460)B2(0.7921)A1(0.7404)B1(0.6957)A3(0.6274)B3(0.5620)CK(0.5473),在20~40cm土层为:A2(0.9578)A1(0.7 382)B2(0.7223)B1(0.6624 2)A3(0.6019)B3(0.5581)CK(0.5151)。其中桉树间作牧草的A2模式对改善土壤物理性质,提高土壤养分含量的综合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8.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研究了茂兰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中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与团聚体分形特征。结果表明:同一恢复阶段的同一土层中1 2 mm、0.5 1 mm团聚体质量百分比(4.74%52.37%)与其质量百分比有机碳贡献率(2.87%59.98%)均高于0.25 0.5 mm、<0.25 mm团聚体;相同土层中的相同粒级团聚体土壤有机碳含量(0 10 cm土层23.47 55.82 g·kg-1,>20 cm土层14.36 36.80 g·kg-1)与其质量百分比有机碳含量(0 10 cm土层1.34 22.12 g·kg-1,>20 cm土层0.57 11.93 g·kg-1)均随植被自然恢复呈增加趋势;同一恢复阶段的相同粒级团聚体土壤有机碳含量(0 10 cm土层23.47 55.82 g·kg-1,>20 cm土层14.36 36.80 g·kg-1)与其质量百分比有机碳含量(0 10 cm土层1.34 22.12 g·kg-1,>20 cm土层0.5711.93 g·kg-1)随土层加深呈减少趋势;同一恢复阶段的同一土层团聚体中1 2 mm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16.9053.43 g·kg-1)最低但其质量百分比有机碳含量(5.24 22.12 g·kg-1)最高;随植被自然恢复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在0 10 cm土层(2.01 2.16)呈增加趋势、在>20 cm土层(2.04 2.24)呈减小趋势;喀斯特森林植被自然恢复中土壤结构演化的核心可能是上层土壤细化和下层土壤粗化;喀斯特森林植被自然恢复中土壤结构有所改善;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可以作为喀斯特植被自然恢复中土壤有机碳质量评价的指标;加强保护喀斯特森林使其自然恢复,既有利于土壤结构的改善与减少侵蚀,也有利于土壤有机碳循环和累积。  相似文献   

9.
石漠化石灰土与水土保持植物葛藤化学元素含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贵州花溪区石灰土及水土保持植物葛藤化学元素的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石灰土pH值为7.98,有机质含量为56.60 g·kg-1.全N、全P含量分别为3.56,0.64 g·kg-1,N和P有效率低,速效N仅占全N含量的0.47%.速效P仅占全P的1.46%.全K含量为6.92 g·kg-1.属缺K型土壤.全Ca、全Mg含量分别为15.44、2.74 g·kg-1.(2)微量元素含量依次排序为Fe>Mn>Zn>Ni>Pb>Cu>Co>Cd.全Pb、全Zn、全Cu含量均未超过我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中的3级标准,可以作为林地使用.(3)水土保持植物葛藤体内不同元素含量的差异较大,N、K、Ca元素含量在10 g·kg-1以上,P、Mg元素含量为l~6 g·kg-1,Fe元素在1 000 mg·kg-1以上,Zn、Mn、Pb、Cu元素含量为10~100 mg·kg-1,Cd、Ni元素含量<5 mg·kg-1.(4)葛藤对土壤中N、P、K、Ca、Mg元素的积累能力最强,其次是对Zn、Cd,Cu、Pb元素,而对Mn、Ni、Fe元素的积累能力最弱.研究结果可为石漠化石灰土的植被修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荒地为对照,对黄土高原沙棘、刺槐和油松三种人工林0~80cm土壤养分与酶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沙棘、刺槐和油松人工林土壤有机质含量8.1~11.9g·kg-1,全氮含量0.53~0.82g·kg-1,全磷含量1.34~1.75g·kg-1,含速效钾85.5~175.5μg·g-1,碱解氮32.9~66.4μg·g-1,速效磷3.08~5.14μg·g-1。与荒地相比三种人工林林地有机质和土壤养分明显增加。土壤表层(0~20cm)与下层养分含量差异显著,表层以下差异不显著;人工林地表层土壤土壤养分含量相对较高,向下逐渐降低。土壤中过氧化氢酶、转换酶、脲酶和酶活性总体水平表现为刺槐林沙棘林荒地油松林;土壤酶活性与土壤肥力有较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地热采暖有利于改善我国北方的居住环境,因此今后在我国的北方建筑和住宅中将有很好的推广前景。论文探讨了地热采暖对实木复合地板的性能影响,分析了覆铝膜对地板性能的积极作用,为地热采暖地板生产工艺的确定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2.
木荷凋落物分解及对土壤作用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在福建省永春碧卿林场开展的木荷凋落物分解及土壤淋溶试验表明 :木荷人工林凋落物量和养分积累量下坡 >中坡 >上坡 ,养分积累量Ca >N >K >Mg >Fe >P >Zn >Cu ;凋落物分解的失重率Ws与时间t之间存在Ws =34 45 2Lnt -3 0 741(R =0 98)的对数关系 ;木荷凋落物可通过增加土壤有机质 ,提高土壤和下渗液的盐基量 ,提高土壤pH值 ,降低土壤水解性总酸度等途径来缓解土壤的酸化作用  相似文献   

13.
文章阐述了林业标准化在广东林业生态省建设中的作用和意义,简要介绍了当前我省林业标准化工作现状,分析了林业标准化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林业生态省建设对标准化的需求,提出了林业生态省建设中的林业标准化发展的对策措施,对今后我省林业标准化工作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以椴木单板为试材,利用紫外灯进行光辐射试验,使用红外光谱仪和分光光度计分析其光变色规律。结果表明,木材受紫外光辐射易发生光化学反应,木质素发生降解,非共轭羰基增加。前10h变化较大,从10-50h则变化明显缓慢,出现变化饱和现象;色度指数变化主要表现为黄蓝度b*显著增加,明度指数L*、红绿度a*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黄土区人工林草植被深层土壤干燥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黄土高原地区深层土壤干燥化(土壤干层)是人工林草植被过度耗水导致土壤水分负平衡的结果。概述土壤干层的研究进展,包括土壤干层的特征、类型、量化指标、成因、分布、危害及其缓减对策,指出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对今后研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孟庆学  雷振建 《森林工程》2001,17(2):40-40,43
本文针对混凝土路面的技术要求,从原材料、施工技术、自然条件等方面阐述了保障混凝土路面质量的因素。对砼路面施工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青藏高原对亚洲季风影响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洲季风系统中存在着3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南亚季风、东亚季风和高原季风.本文简要总结了青藏高原在亚洲季风形成和演化过程中的重要性,并分别讨论了青藏高原隆升对3个子系统的影响,得出如下结论:青藏高原影响亚洲季风爆发的时间、地点;只有青藏高原达到足够的高度才能真正维持现代的东亚季风形势,并且对东亚冬季风的影响远大于对东亚夏...  相似文献   

18.
固定式承载索挠度对弹性模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伟 《林业科技》2001,26(1):53-54,52
假设承载索两端固定装置的弹性变形为零,即两端固定装置为绝对刚性体。考虑承载索挠度弹性变化,从理论上探讨承载索弹性模量的变化规律,推导出承载索弹性模量公式。  相似文献   

19.
鞠秀芝 《绿色科技》2015,(3):312-313
以辽西地区大铃铛枣为试验材料,用减压储藏与常压规储藏做对比,研究了两种储藏方式对果实的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减压储藏能够明显的影响大枣的硬度,抑制大枣软化,同时抑制还原糖量的上升,减缓衰老程度。  相似文献   

20.
半干旱黄土区沙棘的形态解剖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代琼  梁一民  黄瑾  姜峻 《沙棘》2004,17(1):8-13
1994~2002年先后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的安塞、吴旗县进行了沙棘形态解剖学特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沙棘叶具发达的表皮毛、较厚的角质层和发达的栅栏组织细胞,对大气干旱有强的适应性。根的周皮薄壁组织发达,细胞和细胞间隙较大,持水力强。沙棘由于具耐旱和节水型御旱的形态解剖和水分生理生态学特性,使沙棘耐旱、抗寒、耐水湿,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适应性强,并具有较高的生态、经济效益。以上研究为沙棘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大面积荒山抗旱造林,经营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