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21世纪最受欢迎的保健食品--荞麦食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荞麦的营养特性(1)荞麦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荞麦粉的蛋白组成不同于一般粮食作物的,很近似豆类蛋白质,其赖氨酸含量高达0.67%~1.17%,远远超过大米和白面。(2)荞麦脂肪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占的比例大荞麦脂肪中75%以上为不饱和的油酸和亚油酸,具有稳定性高和抗氧化特点。(3)荞麦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元素如磷、钾、钙、镁等,还含有及较多的微量元素,如铁、锰、锌、铜、硒等,各种维生素含量也很丰富且全面。(4)荞麦中含有独特的生物活性物质如芦丁、荞麦碱、凝聚性丹宁等,对人体极为有益。2.荞麦的保健功能(1)食用荞麦可减少心脑血管疾病荞麦中的芦…  相似文献   

2.
舒守贵  冯波  王涛 《种子》2005,24(12):42-49
荞麦种子蛋白质含量为15%~17%,富含赖氨酸、甲硫氨酸、色氨酸等人体必须氨基酸.蛋白质作为荞麦主要的生物活性成分之一,具有特殊的营养保健与生理功能.本文综述了荞麦种子各蛋白组分清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和谷蛋白,以及一些特殊功能的蛋白质如荞麦蛋白酶抑制剂、变应原、硫胺素结合蛋白的研究现状,并讨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荞麦是一种集营养与保健为一体的粮食作物,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较高,是优良的荞麦蛋白肽来源。通过综述国内外近年来对荞麦活性肽的制备、分离纯化、结构鉴定和生物活性的研究,展望了荞麦活性肽的应用前景,以期为荞麦活性肽的研发和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荞麦种子蛋白组分差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朱新产  王宝维  魏益民 《种子》2000,(6):9-10,14
SDS-PAGE分析表明:荞麦种子蛋白质存在显著的多态型变化,荞麦籽粒缺乏高分子量蛋白质组分,而富含中、低分子量蛋白质亚基,荞麦蛋白是药用价值高,食用营养丰富的优质蛋白资源。  相似文献   

5.
荞麦种子蛋白质组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拥海  俞乐  肖迪 《种子》2006,25(12):31-33
研究了不同品种荞麦种子中蛋白质组分情况,结果表明:养麦种子蛋白质主要由清蛋白、球蛋白、谷蛋白和醇溶蛋白构成。而不同类型蛋白质在总蛋白质中所占比例有明显差异,清蛋白是荞麦种子中的主要蛋白质,占总蛋白质含量的71.4%左右,其中以平荞最高。醇溶蛋白在荞麦种子总蛋白中所占比例较小,平均约为7.4%,榆养2号最高。球蛋白和谷蛋白所占比例非常接近,其中球蛋白平均约占9.1%,最高为日本大粒养。谷蛋白大约占总蛋白的12.1%,以京养1号最高。  相似文献   

6.
荞麦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53,自引:4,他引:53  
张以忠  陈庆富 《种子》2004,23(3):39-42
本文阐述了国内外对荞麦的研究现状,包括国际荞麦研究协会及其活动简介、国际荞麦资源收集保存情况、栽培荞麦起源的祖先种、起源地及其传播情况、荞麦类型与分类、荞麦的生理特性、荞麦的育种等,并对今后荞麦的研究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利用A-PAGE(Acid-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对来源于7个国家的76份栽培荞麦(苦荞54份,甜荞22份)醇溶蛋白遗传多样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荞麦醇溶蛋白位点存在丰富的等位变异,共分离出18条迁移率不同的谱带,每份材料具有6~12条不等,平均9.5条,多态性带占88.89%。材料间平均遗传相似系数(GS)为0.777,变幅为0.389~1.000。在GS为0.63的水平上供试材料可聚为苦荞和甜荞两大类,绝大部分来自于相同或相似生态地理环境的材料聚成一类,表明荞麦醇溶蛋白所揭示的遗传关系与地理来源有较高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31个荞麦品种的经济性状及品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种子》2020,(5)
通过对全国已审(认)定的9个甜荞、22个苦荞共31个品种的经济性状及营养品质进行分析,对各荞麦品种的产量等经济性状以及脂肪、蛋白、黄酮、淀粉含量进行统一鉴定评价,从中筛选出优质、专用荞麦品种,以期满足当前荞麦产业的发展需要。结果表明:甜荞品种中产量最高的是定甜荞1号,苦荞品种中产量最高的是昭苦2号;甜荞品种中脂肪含量最高的是美国甜荞(加拿大温莎),蛋白含量最高的是北早生(日本),苦荞品种中脂肪含量最高的是黔苦2号,蛋白含量最高的是迪苦1号;苦荞中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显著高于甜荞,22个苦荞中黄酮含量最高的是昭苦2号。甜荞中淀粉含量略高于苦荞,含量最高的是平荞2号。  相似文献   

9.
荞麦抗旱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荞麦是一种珍贵的药食同源作物,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逐渐重视,荞麦及其加工产品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越发重要。中国拥有丰富的荞麦资源,多种植在干旱或半干旱的冷凉高原山区及边远山区。干旱严重影响荞麦的产量和品质,提高荞麦抗旱性在荞麦生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此,从干旱对荞麦形态特征、抗旱性的生理生化基础、干旱对荞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等方面阐述了荞麦抗旱性的研究进展,并对荞麦抗旱分子机理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荞麦籽粒蛋白质组分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方法研究了荞麦的2个栽培种苦荞与甜荞的总蛋白、清蛋白、球蛋白及谷蛋白特性。试验结果表明,甜荞籽粒总蛋白及蛋白质各组分的谱带具有丰富的多态性,而苦荞籽粒总蛋白及蛋白质各组分谱带的多态性有限;荞麦清蛋白主要由低分子量的亚基构成;甜荞球蛋白组分包含由中等到低分子量范围的5~12种亚基,苦荞球蛋白主要由8种亚基组成;甜荞谷蛋白主要由分子量在43~66.2 kDa之间的3~5种亚基组成,苦荞谷蛋白主要由分子量在31~43 kDa间的2种亚基组成。  相似文献   

11.
EMS诱变剂处理对苦荞种子萌发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不同甲基磺酸乙酯(ethyl methane sulfonate,EMS)浓度对苦荞种子生长发育的影响,加快苦荞品种改良的进程。本研究以‘川荞1号’、‘川荞2号’和‘川荞3号’3个品种作为试验材料,使用EMS对苦荞种子进行诱变。分别设置不同浓度梯度的EMS(0.4%,0.8%,1.2%,1.6%)处理苦荞种子,相应设置空白对照组。每个处理进行5次重复,室内调查萌发指标以及移栽后观察记录诱变植株的田间相关性状。结果显示:EMS除了对苦荞茎粗有一定的促进以外,随EMS浓度的增加,苦荞各品种全生育期延长。EMS对苦荞发芽率、根长、芽长、种苗鲜重、田间成苗率、株高以及产量方面影响显著,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加,各个指标呈递减趋势。说明EMS对苦荞植株的生长发育有明显的抑制效果。结合苦荞种子萌发相关性状、田间生长发育以及产量等方面考虑,综合得出EMS诱导苦荞适宜浓度为0.8%~1.2%。本研究为苦荞EMS诱变提供诱变时间和适宜浓度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为探索提高荞麦产量和品质的施肥技术,运用三因素随机区组设计法,研究了现蕾期和盛花期喷施锌、硼微肥对荞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单施锌、硼肥显著提高了荞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千粒重及产量,显著降低了总黄酮含量,单施锌、硼肥的最高浓度为60和45mg/L,配施锌浓度为60mg/L、硼为30mg/L;适宜喷施时期为现蕾期;锌、硼肥配施对籽粒蛋白质和产量形成具有增效性,对籽粒总黄酮的形成具有拮抗性,有效减轻了总黄酮的降低程度。由此可知,适量的锌、硼微肥配施,可显著提高荞麦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  相似文献   

13.
利用RT-PCR技术从苦荞中克隆出2条漆酶(laccase)基因,运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对2个基因序列进行分析,预测结构域、二级和三级蛋白结构,进行蛋白同源比对及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FtLAC-1基因序列开放阅读框为1695bp,编码564个氨基酸,FtLAC-2基因序列开放阅读框为1707bp,编码568个氨基酸。FtLAC-1FtLAC-2蛋白预测分子量分别为61.41和62.47kDa,理论等电点分别为9.45和9.41,为亲水性蛋白,2个基因序列相似性较低,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不高。qRT-PCR分析出其在苦荞不同组织器官存在差异性表达。结论为进一步探索FtLAC-1FtLAC-2在苦荞薄果壳形成中的功能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以大米、苦荞、黑豆粉、黑芝麻粉和黑米粉为主要原料,麦芽糊精、植脂末和糖粉为辅料,加工制作一种富含芦丁的苦荞复合代餐粉.以感官评分和溶解度指数(Determination solubility index,DSI)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优化苦荞复合代餐粉最佳配方.最终配方为:原料目数为80目,大米粉23.4%,黑苦荞粉25%,黑豆粉5%,黑芝麻粉5%,黑米粉13.3%,植脂末8.3%,麦芽糊精8.3%,糖粉11.7%.所得产品气味香甜,有浓郁的杂粮香味,颜色均匀,口感细腻,溶解度较高.通过对纯苦荞粉与苦荞复合代餐粉营养成分对比发现,苦荞复合代餐粉脂肪和蛋白质含量分别为6.87%和11.34%,均比纯苦荞粉含量高;且总氨基酸含量比纯苦荞粉高4.6%,营养成分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15.
苦荞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保健功能。以苦荞川荞1号为材料,克隆出FtF3GT1基因,其CDS全长为1 401bp,编码467个氨基酸。系统发育分析表明,FtF3GT1与甜荞中的FeUF7GT蛋白亲缘关系最近。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结果表明,FtF3GT1基因在各个组织中均有表达,在根部最低,在茎部最高;MeJA处理苦荞和转pCAMBIA3301:FtF3GT1pro::GUS毛状根中发现,FtF3GT1基因的表达量以及GUS的活性明显受MeJA诱导;转过表达FtF3GT1基因毛状根中,总黄酮含量明显升高,推测FtF3GT1基因可促进黄酮类物质的合成。  相似文献   

16.
甜荞种质资源种子化学成分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来源于不同地区的22份甜荞种质资源种子蛋白质、脂肪及脂肪酸等化学成分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供试种质间的变异幅度较小。聚类分析后,22份供试荞麦种质可分为2类:第一类为粗蛋白、脂肪、Fe含量较高。第二类VE、Se、VP的含量较高;所有供试材料的饱和脂肪酸(硬脂酸)含量均明显低于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棕榈酸和油酸);相关分析表明:蛋白质与面筋质的相关性亦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以两个荞麦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5个施氮水平对荞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水平的增加,两种荞麦品种在产量和品质上均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在施氮量为90 kg.hm-2时表现最佳。其中,苦荞“黑丰1号”的株高、主茎分支数和主茎节数与对照相比显著(P&;amp;lt;0.05)提高,分别增加了23.21%,15.63%,9.80%;甜荞“六桥1号”分别提高了8.48%,15.29%,14.00%。与产量相关的构成要素也有大幅度的上升,90 kg.hm-2施N处理下为最高,产量表现也最高,且品种间产量差异较大。品质方面,90 kg.hm-2处理增加了两个荞麦品种的蛋白质含量、淀粉含量、粗脂肪含量和总黄酮含量,显著(P&;amp;lt;0.05)高于对照。因此,在本试验条件下,适宜的施N量(90 kg.hm-2)对荞麦的产量和品质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Summary Phenolic acid contents were determined in seeds from five buckwheat cultivars grown at three locations in western Canada for four years. Buckwheat contained 12–16 g/kg of total phenolic acids, about 3 g/kg of esterified phenolic acids, and 8–13 g/kg of etherified phenolic acids. The latter represented 70 to 79% of the total phenolics. Variation in phenolic acids was mainly due to cultivar, seasonal effects and their interaction, while growing location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 Phenolic acid contents of buckwheat were independent of seed color and protein content. Esterified phenolic acids exhibited a negative significant association with etherified phenolic acids in buckwheat.  相似文献   

19.
Z. Luthar    S. Rogl    B. Kump    B. Javornik 《Plant Breeding》2008,127(3):322-324
The inheritance of buckwheat (Fagopyrum esculentum Moench) seed storage proteins was investigated by control crosses between accessions containing different SDS‐PAGE protein patterns in the range of 38–48 kDa. Analysis of segregation of individual F1 and F2 seeds obtained by 17 crosses showed segregation of eight electrophoretic bands, from which 12‐banding variants were inferred. Two variants contained one band, nine contained two bands and one variant contained three bands and behaved as a single co‐dominant unit. The segregation of banding variants fits the expected ratios and thus supports the hypothesis of single Mendelian gene inheritance and that alleles are co‐dominant. The results therefore suggest that the genes controlling globulin subunits are tightly linked and inherited as a single locus. The locus was designated Glob‐1 and the twelve segregated protein variants as alleles a‐l. This is the first buckwheat globulin locus identified with multiple alleles, phenotypically expressed as groups of protein bands and thus applicable as a functional marker in buckwheat genomic stud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