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裘伯挺  陈幼祥 《食用菌》1993,15(6):18-18
桑枝、蚕粪是蚕桑生产的副产物,资源十分丰富,利用桑枝为主料生产食用菌各地已有报道,是否可利用蚕粪代替麸皮为辅料,扩大培养料来源,降低生产成本,为蚕桑产区进一步开发利用蚕桑副产物,发展香菇等食用菌生产,增加效益,有着深远意义.为此,我们从1990年开始,以桑枝和蚕粪为主要原料栽培香菇,经过两年的试验对比,获得一定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金秀大瑶山的生态保护极为重要,其特定的植被环境、气候条件相当适合于食用菌的周年种植。选择百云6号、台毛一号、金针菇,以桑枝杆为基质进行食用菌周年栽培不失为解决金秀林农经济出路的有效途径,通过几年的规模栽培示范,鲜耳(菇)的生物转化率分别可达125.74%、139.04%、126.24%以上,投入产出比平均达1∶2.89,且菇质上乘。  相似文献   

3.
黄应忠 《食用菌》2012,(2):43-44
2008-2010年,连续三年笔者在那坡县进行了桑枝屑栽培黑木耳试验。夏伐和冬伐600kg/667m2桑枝可栽培黑木耳300袋(每袋2kg干料),平均每袋产干黑木耳0.13kg,总产干黑木耳量约为39kg/667m2,产值约1404元/667m2。桑枝是蚕桑业废弃物,利用桑枝条栽培木耳等食用菌,  相似文献   

4.
《浙江食用菌》2010,(6):35-35
10月下旬,陕西省安康市石泉银桥乡银杏坝村的村民李开山、陆礼清夫妇正在自家投资12万元建成的5万袋桑枝食用菌栽培大棚中采摘长势旺盛的新鲜香菇。据了解,他们家桑枝食用菌种植大棚可连续产菇7个月,每月可采摘新鲜香菇1500余千克,按当地市场价计算,李开山夫妇的年净收入可达12.5万余元。  相似文献   

5.
方国平 《食药用菌》2012,(2):106-107
近年来,桑枝屑栽培杏鲍菇已成为浙江省开化县发展名优新食用菌的推广项目,被列为县生态循环农业特扶项目,其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变废为宝,为开化县食用菌产业发展新增一条渠道。本文介绍的是桑枝屑栽培杏鲍菇的技术要点。1生物学特性1.1水分杏鲍菇菌丝生长阶段培养料含水量以60%~65%为宜,空气相对湿度要求在60%左右;  相似文献   

6.
为充分利用宜宾市丰富的桑枝条资源,2018年至2019年宜宾市农业科学院开始利用桑枝屑栽培香菇,并进行品种比较试验。选择11个香菇菌株,分别进行菌丝生长和桑枝屑栽培出菇试验。结果表明,香菇“808”为综合性状最优菌株,适宜在宜宾市桑枝代料栽培食用菌中进行推广。若以香菇多糖含量为筛选指标,则桑枝栽培香菇“236”为最佳。  相似文献   

7.
黄鹤 《南方园艺》2021,32(3):36-38
桑蚕是河池市农村重要的特色产业,2020年全市桑园面积达5.91万hm2,近年来被国家列为"东桑西移"的重要基地,为实施一带一路、乡村振兴和农民脱贫作出了重大贡献.利用本地丰富的桑枝资源栽培富硒食用菌,不仅解决山区农田废弃物污染问题,而且变废为宝,实现"桑-菌-肥-田"绿色循环利用,促进农民脱贫增收.笔者通过近年来对河...  相似文献   

8.
五节芒,在本地俗称芦苇,属多年生禾本科野生植物,分布于林沿荒山等空地,随处可见,是山区菇农最丰富的菌草资源。为了缓解菌林矛盾,永安市食用菌站从1992年开始引进福建省农林大学菌草技术,几年来已形成规模。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代料栽培菇类达116.2万袋,其中香菇达40万袋,到2010年已代料栽培香菇150万袋,经济效...  相似文献   

9.
利用桑枝屑栽培秀珍菇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秀珍菇别名环柄斗菇,学名为黄白侧耳,属担子菌纲,侧耳属。秀珍菇菇形秀小、口感柔嫩、美味爽口、营养丰富,备受广大消费者喜爱,是目前杭州地区栽培规模最大的珍稀食用菌之一。栽培秀珍菇最常用的培养料是棉籽壳和杂木屑。自浙江省省委、省政府提出“蚕桑西进”的发展战略以来,杭州地区的蚕桑生产有了很大发展,桑园总面积已达20多万亩(1亩≈667m2,下同);同时产生了大量的桑枝条等副产品(每年大约有12万吨),成为农村新的环境污染源。若能将蚕桑副产品桑枝条用于栽培食用菌,不仅能将桑枝条变废为宝,还能有效提高蚕桑生产经济效益,促进蚕桑生产的稳定发展。1材料与方法1·1供试菌株杭农1号秀珍菇,由杭州市农科院菌种站提供。1·2试验地点时间杭州市农科院菌种站试验大棚。2008年1月上旬生产菌包,3月上旬出菇,统计前两潮菇产量。1·3试验配方6个配方:①桑枝屑10%,棉籽壳68%,麸皮20%,石膏1%,蔗糖1%;②桑枝屑20%,棉籽壳58%,麸皮20%,石膏1%,蔗糖1%;③桑枝屑30%,棉籽壳48%,麸皮20%,石膏1%,蔗糖1%;④桑枝屑40%,棉籽壳38%,麸皮20%,石膏1%,蔗糖1%;⑤桑枝屑50%,棉籽壳28%,麸皮20%...  相似文献   

10.
利用桑枝屑袋料栽培黑木耳已成为淳安县食用菌的新兴栽培模式,生产规模由2006年的20.5万袋、产值71.75万元,迅速上升到2011年的898.679万袋、产值4 313.66万元。黑木耳采收后的菌渣数量大,若直接丢弃,既污染环境,又造成  相似文献   

11.
郑丽丽 《食用菌》2017,(5):67-68
<正>羊肚菌是一种珍稀的野生食药兼用菌。野生羊肚菌数量稀少,人工栽培成为必然。由于技术、气候、水源和土壤的限制,甘肃省人工大面积栽培羊肚菌尚属空白。笔者从2013年开始在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黄坪乡钟李村进行羊肚菌人工栽培试验,2016年3月出菇试验获得成功,亩(667 m~2)产鲜菇200 kg,产值达2.4万元。2016年11月武都区科技局与武都区欣源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创办  相似文献   

12.
《食用菌》2015,(4)
桑枝是蚕桑产业副产物,资源丰富、价格低廉,其代替传统原料栽培食用菌,能适合多种食用菌的生长。近年来,相关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发展桑枝食用菌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上海设施化栽培食用菌技术应用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食用菌是世界公认的保健食品 ,世界鲜菇产量每年以 6 %的速度递增 ,2 0 0 0年已达 670万t,中国年产量 450万t,占世界总产量的 67% ,总产值仅次于粮、棉、油、果、菜 ,在种植业中居第 6位 ,食用菌已成为农业经济中的一项支柱产业。半个世纪的食用菌生产发展 ,在品种、技术上已取得了长足进步 ,但生产设施和生产工艺依旧处于简陋、落后的状况 ,经济效益较低 ,制约了食用菌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近年来 ,上海正在发展食用菌设施化生产 ,实现鲜菇周年供应 ,提高鲜菇的品质和经济效益。1 国内外设施化栽培食用菌概况1 947年荷兰的Bels等首先在控制…  相似文献   

14.
蔡翠芳 《食用菌》2016,(4):29-30
正福建建阳位于南平市中部,是闽北食用菌主产区之一,食用菌年产值达2.9亿元。建阳推广黑木耳代料栽培已近十年,目前全区年栽培规模约300~400万袋,与其它食用菌品种对比,发展速度偏慢。究其原因,主要是生产稳定性较差,部分菇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部分菇农收益差强人意,有些菇农甚至亏本。笔者根据近年来技术推广和技术指导的实  相似文献   

15.
我国一部分食用菌的栽培采用桑枝作为培养基培养的方式。但是目前我国培养基的制备工艺还相对落后,远远赶不上食用菌培养的要求。目前我国桑枝食用菌培养基主要以手工生产的方式为主,这样严重影响了培养基生产的质量和效率。  相似文献   

16.
唐天林 《食用菌》1993,15(5):33-33
新疆处于欧亚大陆腹地,属干旱寒冷气候,冬、春、秋日温差平均达10℃以下。降雨量稀少,空气相对湿度在55%以下,不利于木耳的生长发育。我所从1986年开始进行研究干旱地区木耳代料栽培技术,从实验室到小区栽培,到南北疆大面积推广,累计用棉子壳料栽培木耳200余万袋,生物转化率在120%~150%。亩产鲜耳达20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现将栽培技术介绍如下。(一)栽培期的选择木耳属中温型食用菌,最适  相似文献   

17.
利用桑枝栽培猴头菇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玉文  陈雪凤 《中国食用菌》2011,30(2):25-26,30
为了探索利用桑枝栽培猴头菇的关键技术,实施适合桑枝栽培的猴头菇优良菌株筛选试验,并实施以桑枝为主要原料的猴头菇栽培配方试验,筛选出适合利用桑枝栽培的猴头菇优良菌株,最佳配方为桑枝35%。  相似文献   

18.
以豆壳、稻壳、木屑、桑枝4种农林废弃物为原料,设计4个不同栽培料配方,考察不同配方对大球盖菇生长及营养成分的影响.结果 表明:配方③(桑枝90%,稻壳10%)栽培大球盖菇,鲜菇产量达7.38 kg/m2,生物转化率为73.8%,优质菇比例达48%.  相似文献   

19.
全州县绍水镇从2003年开始大力发展食用菌,2005年,绍水镇委、镇政府把食用菌生产列入农村经济发展的三大优势产业之一,从政策、资金、人力、物力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在重点建立一批示范基地的同时,组建了食用菌协会,并先后引进福建田园公司、煌冠公司、中南产供销公司等落户绍水,提供菌种、生产技术服务、保鲜、销售为一体,实行一条龙服务.2007年,绍水镇食用菌种植户已发展到8 967户,占农户总户数的66 %,栽培面积已达220万m2,销售最高价格10元/kg,每667 m2蘑菇收入在1.5万元以上,其效益是水稻的10倍,同年按照新农村建设及市、县农业部门的要求,在绍水镇豆家底村建立了14 hm2"稻-灯-鱼-菇"高效生态循环农业栽培模式,每667 m2产值达2万元,与单独栽培食用菌效益又有了明显提高,该示范点早稻选用农业部认定的超级稻中浙优1号,在稻田安装诱虫灯,物理防治水稻害虫,稻田放养禾花鱼,待超级稻收割和禾花鱼上市,再在稻田栽培食用菌,最后菌渣、废料全部还田,可减少化肥用量,达到既高效又生态的循环农业的目的.现将"稻-灯-鱼-菇"高效生态循环农业栽培模式与经济效益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0.
蚕桑产业是广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广西也是全国蚕桑大省之一,桑园面积已接近13.3万hm^2,为促进桑树新梢旺盛生长,每年需剪伐桑枝两次,蚕农除将少部分当作燃料烧掉外,大部分废弃在田边地头任其自然腐烂,造成资源极大浪费。笔者作为食用菌工作者,为利用本地的蚕桑下脚料,替代传统原料栽培食用菌,进行了该项试验。目的是降低食用菌生产成本,寻求新的原料资源渠道,使原料本地化,增加蚕农、菇农的经济效益,使蚕桑产业与食用菌产业有机的结合起来而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