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百合鳞叶细胞形态发生中胚性细胞的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百合鳞叶细胞培养在附加1 ̄2mg/L6-BA的MS培养基上进行器型态发生,在附加2mg/L2,4-D的MS培养基上进行器官发生型形态发生。电镜观察发现:两种不同途径中胚性细胞的超微结构有明显差异。器官型中胚性细胞形态相似,排列整齐规则,核大,叶绿体结构完整,线粒体与淀粉粒在胞质中分布有规律,但在器官发生型中胚性细胞之间形态有差异,排列不整齐,细胞器在胞质中无明显分布规律,但在数量上除淀粉粒外要比器  相似文献   

2.
<正> 1、病因 羊口疮又叫“羊传染性脓疱”,是绵羊和山羊的一种由病毒引起的传染病。羊口疮多于春秋两季群发于3-6月龄羊,成年羊也可感  相似文献   

3.
防治羊口疮,主要应采取以下几条措施:1不从疫区引进羊或购入饲料、畜产品,引进羊须隔离观察2~3周,并清洗蹄部和进行多次消毒,证明无病后方可混入大群.2防止皮肤、黏膜发生外伤.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羊口疮病毒(ORFV) DZ株在不同细胞上的增殖特性,将ORFV-DZ株分别接种犊牛睾丸细胞(BT)和鸡胚成纤维细胞(CEF)2种原代细胞,以及山羊皮肤成纤维细胞系(GSFs)、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系(NIH3T3)、宫颈癌细胞系(Hela)、牛肾细胞系(MDBK)、犬肾细胞系(MDCK)、非洲绿猴肾细胞系(Ver...  相似文献   

5.
1.病因羊口疮又叫“羊传染性脓疱”,是绵羊和山羊的一种由病毒引起的传染病。羊口疮多于春秋两季群发于3~6月龄羊,成年羊也可感染,但发病较少,呈散发性流行。病羊和带毒羊是主要传染源。自然感染主要是因购入病羊的带毒羊传入,或是利用受污染的畜舍及草地而感染。2.症状病羊以  相似文献   

6.
羊口疮是由传染性脓疱病毒感染而引发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病羊和体内隐性带毒羊是本病的传染源,主要通过黏膜直接接触或皮肤、黏膜的伤口进行传播;感染羊以口唇部位、乳房、蹄部和外阴形成大面积的丘疹、脓疱、溃疡灶、结痂等为特征;预防本病需提升羊场的管理水平,保持羊场环境卫生,科学对羊群进行免疫;单个病羊治...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羊口疮的发病特点、临床症状及治疗和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8.
姜艳  贾福英 《农技服务》2008,25(12):93-93
根据羊口疮的发病情况介绍了羊口疮的流行特点、发病原因、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9.
羊口疮又叫“羊传染性脓疱”,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传染病。羊口疮多于春秋两季,群发于3-6月龄羊,成年羊也可感染,但发病较少,呈散发性流行。病羊和带毒羊是主要传染源。  相似文献   

10.
羊口疮又称羊传染性脓疮,由传染性脓疮病毒引起,以羊口唇等处皮肤和粘膜形成丘疹、脓疮、溃疡和结成疣状厚痂为特征。如单纯感染该病,体温一般无明显升高。高死亡率由继发败血症所致,无性别和品种差异。防治时应采  相似文献   

11.
以提取羊口疮痂皮中病毒的DNA为模板,用PCR扩增羊口疮病毒(ORFV)的059基因序列,并进行基因克隆、测序鉴定和生物信息学分析;优化合成059基因编码序列,连接载体pET42a(+),转化Escherichiacoli BL21(DE3);用异丙基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阳性克隆菌,采用免疫印迹检测表达的F1L蛋白,并以His柱纯化蛋白、梯度法复性及Bradford法测定蛋白浓度;将BHK21细胞铺于12孔板中培养至单层,分别作F1L蛋白、山羊痘病毒(GTPV)、先蛋白后病毒、蛋白和病毒混液4种方式孵育,利用荧光定量PCR测定孵育至1.0、6.0h的细胞黏附GTPV的量,研究ORFV F1L蛋白对GTPV黏附BHK21细胞的影响。结果表明:成功获得了ORFV重庆石柱分离株(ORFV–CQsz)的059基因编码序列,其编码的F1L蛋白包含1个结合细胞表面硫酸乙酰肝素受体的结构域,显示出肝素结合活性;该蛋白羧基端有2个跨膜区,不利于蛋白质的表达,但优化DNA序列构建的重组质粒菌,经IPTG诱导后获得对F1L蛋白的高效表达;免疫印迹显示F1L蛋白对ORFV抗体有较好的反应原性;Bra...  相似文献   

12.
鸡新城疫病毒感染不同细胞的病变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探讨鸡新城疫病毒(Newscastle disease virus,NDV)感染不同细胞的病变特性,选用NDV强、弱毒株感染鸡胚成纤维细胞(DF-1)、仓鼠肾细胞(BHK-21)和人宫颈癌细胞(HeLa).结果表明:NDV强毒株在DF-1、BHK-21、HeLa上均能增殖,在DF-1、BHK-21、HeLa上产生的细胞病变(cytopathic effect,CPE)以发生细胞融合和形成合胞体为主要特征,在DF-1上增殖速度较快,HA效价也高;NDV弱毒株含10μg/mL胰蛋白酶的DMEM培养基上,DF-1、BHK-21、HeLa可引起细胞变圆、脱落,没有典型的CPE,盲传15代CPE特征未发生改变,血球凝集(HA)效价较低.可见,NDV在其种属来源相同的DF-1中更适宜增殖,DF-1可用作NDV感染的最佳细胞模型.  相似文献   

13.
试验旨在克隆表达羊口疮病毒安徽株023基因,对该基因进行PCR扩增、亚克隆及表达,通过蛋白表达纯化后进行SDS-PAGE和Western blot鉴定,并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该基因编码的蛋白的理化性质、二级结构、信号肽、跨膜结构域等。结果显示,023基因全长819 bp,编码272个氨基酸,蛋白大小约为42 ku,主要以包涵体的形式表达且有良好的反应原性。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该蛋白是亲水稳定蛋白,其中α-螺旋(h)占27.57%,延伸链(e)占17.28%,β-转角(t)占12.13%,无规则卷曲(c)占43.01%,无信号肽区域和跨膜结构域,可能存在30个磷酸化位点,4个B细胞抗原表位,3个CTL表位和3个Th表位。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了解羊口疮病毒023基因的结构与功能,还能为建立快速诊断的检测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感染甘蔗黄叶病毒后甘蔗叶组织超微结构的病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电镜技术对感染甘蔗黄叶病毒蔗叶组织超微结构进行观察表明,韧皮部伴胞及叶肉细胞内的线粒体、叶绿体等细胞器及细胞核都发生了明显的病理变化.线粒体形态异常,有的肿大、内嵴模糊,严重者内嵴消失,空泡化,仅剩未被消解的残骸;叶绿体被膜破裂,严重者被膜完全消解,基粒类囊体和基质片层消失,基质外流.维管束鞘细胞中的叶绿体被膜和基质片层也遭到破坏,淀粉粒增多、膨大;细胞核形态变为不规则,局部核膜破裂,核内染色质分布不均匀,呈降解状.  相似文献   

15.
报道了马铃薯Y病毒两分离物的生物学和血清学特性、病毒粒体形态大小以及它们引起的寄主细胞病变特征等方面的差异.从山东省主要烟草和马铃薯种植区病毒样品中分离到两个马铃薯Y病毒分离物,分别为PVY-T 和PVY-P.两分离物在寄主植物上的症状表现、体外抗性、蚜传特性、血清学以及病毒粒体大小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同时,这些结果与作对照的PVY标准株系PVYN 和PVYO相比较,初步推测分离物PVY-T属于PVYO株系 ,而P VY-P则属于PVYN.通过对受侵染寄主的细胞超微结构观察比较发现,这两种PVY分离物在寄主细胞内的分布特征、内含体以及与寄主互作后所引起的细胞病变也明显不同,这些可能成为区别PVY不同株系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6.
32只1日龄SPF鸡随机分为3个试验组和1个对照组。试验组分别腹腔接种3株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REV-T、REV-DIA和REV-C45),0.5mL/羽;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在不同时期检测感染鸡外周血白细胞数的动态变化。结果发现,各试验组鸡的白细胞总数和异嗜性白细胞百分率及总数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淋巴细胞百分率先降低后升高,而淋巴细胞总数则在接种后第3天显著(P<0.01)高于对照组,第10天起则显著低于对照组。各试验组间白细胞数的变化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7.
SrMV和SCMV侵染玉米的细胞超微病变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超薄切片电镜技术比较观察了高粱花叶病毒(SrMV)和甘蔗花叶病毒(SCMV)侵染玉米叶片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显示:线状SrMV和SCMV粒子分散或成束分布在感病细胞的细胞质内,同时在细胞质中产生大量柱状内含体.SrMV引起风轮体和卷筒体,属于Edwardson等划分的第Ⅰ型,一些内含体分布于细胞壁附近,有的直接与细胞壁胞间连丝相接.SCMV引起风轮体、卷筒体和片层聚集体,属于第Ⅲ型,一些成束的病毒粒子和内含体存在于筛管中.对两种病毒的细胞病理学效应作了比较,并对可能与病毒胞间运动相关的超微结构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目的]摸索棉铃虫单核衣壳核型多角体病毒(HaSNPV)orf101编码蛋白原核表达条件并制备其多克隆抗体。[方法]根据HaS-NPVorf101序列,设计引物,引入适当的酶切位点,利用PCR扩增出基因片段并将其克隆至pGEM-TEasy载体,然后亚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GEX-KG,检测在不同条件下融合蛋白的表达产量及其折叠性质。原核表达产物经SDS-PAGE分离纯化,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多克隆抗体。[结果]在IPTG诱导的条件下,融合蛋白GST-HA101可在大肠杆菌BL21中以包涵体形式高效表达,表达产物的大小为55.8 kDa。制备的多克隆抗体经1∶8 000倍稀释后用于Western Blot分析,获得特异性显色信号。[结论]原核表达蛋白及其多克隆抗体的获得为深入研究Ha101的基因功能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牛蛙肥大细胞超微结构及其与外周神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人类和动物肥大细胞的超微结构已有一些报道。不同进化水平的物种,其肥大细胞的超微和亚微结构具有种属差异性,而且即使在同一机体内,不同部位的肥大细胞其超微结构也可表现不同。在人的肺及胃黏膜中的大多数肥大细胞颗粒均具有独特的亚微结构,其由多个呈旋涡状排列的筒状结构组成,其余组织中的肥大细胞颗粒则主要呈电子致密均质状,前者仅含有类胰蛋白酶的T肥大细胞(MC^T);后者同时含类胰蛋白酶和类糜蛋白酶TC肥大细胞(MC^TC),这种结构特征可以作为区别两类不同表型肥大细胞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20.
以大豆品种冀豆7号和大豆花叶病毒(SMV)株系SC-8、N3分别组成感病和抗病组合,运用电子显微镜比较观察了不同组合中大豆叶片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显示:在抗病组合的叶肉细胞中,侵染早期(接种8~12h),叶绿体膨胀,叶绿体片层结构轻微零乱,核染色质发生凝集现象;接种后24h,叶绿体继续膨胀变形,线粒体结构清晰完整,核变形严重;侵染后期(接种后72 h),细胞核近乎衰败,双层核膜已基本辨认不清,叶绿体结构基本解体。此时线粒体嵴突已发生退化,只有双层膜结构,内部出现空虚状态。细胞中的病毒粒子很少,也没发现柱状内含体结构。在此过程中,叶绿体和细胞核是最早做出反应的细胞器,而线粒体是最后解体的细胞器。感病组合中叶肉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比抗病组合晚了10 h以上,细胞器的结构变化特征与抗病组合相似,但在所观察的整个互作过程中,核、叶绿体和线粒体的衰退是同步的,显示出了细胞被动死亡的特征;且在细胞死亡的整个过程中叶绿体上均有淀粉粒的积累,另外还观察到线粒体的异常增加现象,这可能是为了病毒粒子的增殖和柱状内含体的产生提供能量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