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侃侃森林拯救地球岳春恩到目前,地球上人类已超过53亿,而世界人口增加速度每天即达25万。由于地球人满为患,而生活在地球上的“万物之灵”又恣意掠夺地球上的自然资源,不择手段地向大自然索取,滥伐森林、过渡放牧、陡坡垦殖,肆意破坏地球的生态环境,只弄得地球...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救救地球”的呼声日益高涨,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大自然中有两个“恶魔”,它们从来没有放过我们。 多年来,旱灾已成为我国的重大灾害,干旱使我们陷入了“贫水”的困境。年缺水量为350—400亿立方米,全国缺水城市占城市总数的三分之二达300多个,同时农村也尚有5000多万人口和大量家畜处于饮水困难之中。 人们这么需要水,可全国还有18个省份频遭水灾,受灾人口超过两亿,受灾农田2.1亿亩。既然水灾,如果有地方装,它何以为患?可  相似文献   

3.
人类在改造地球的同时,也在渐渐地毁灭地球!人类在追求生活条件改善的同时,也在污染着生活环境。 中国的“三北”地区,80%(即262.2万多平方公里)的区域已成了一片荒漠,即全国18个省的471个县,近4亿人口的耕地和家园处于荒漠化的威胁之中。  相似文献   

4.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的一份报告中指出:到2020年全球气温将升高1.8℃左右,这样给传染疟疾的蚊子造成了良好的繁殖条件。 现在地球上大约有52亿人口,由于气温高造成的传染将波及世界人口的半数,此外,由于海平面上升和洪水泛滥,霍乱,赤痢等传染病将大流行。气温的升高导致害虫繁殖,为了杀灭害虫而增施  相似文献   

5.
微生物群是地球是最原始的生命。地球有近45亿年的历史,而微生物独占地球达30亿年。生命需要呼吸,离不开氧气的存在,而大气中氧的形成是在21—17亿年前,这全归功于产氧光合蓝细菌。微生物为地球创造氧气和土壤,为以后生物的出现创造了物质基础。从生命起源和进化的角度来说,微生物是开天辟地的“盘古”。 以下从五方面阐述微生物的多样性对地球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 ,大城市建设规模越来越大 ,人口越来越多 ,楼群林立 ,交通阻滞 ,环境污染 ,空气浑浊 ,噪音干扰越来越严重 ,气温年复一年上升 ,“热岛效应”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 ,要缓解这些“不良效应”的良策之一 ,就是要搞好造林绿化 ,增加植被覆盖率 ,发挥森林和绿地的效应 ,保护好绿色环境。地球上芸芸众生 ,如果没有绿色植物 ,人类就等于灭亡。因为绿色植物是二氧化碳的消耗者和天然氧气的制造者。在地球上 ,绿色植物每年要消耗掉 650 0亿 t二氧化碳 ,并能生成 350 0亿 t的氧 ,所以说 ,没有绿色植物就没有生命 ,也就没有人类…  相似文献   

7.
卷首语     
,全球已有110多个国家,40%以上的陆地表面,10亿以上人口受到荒漠化的摧残影响和威胁。全世界每年因荒漠化而遭受的损失达420亿美元。20世纪,地球上半数湿地被毁,半数河流遭到污染。地下水源面临枯竭,河流湖泊水域在缩减。6月17日“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的来临——荒漠化与干旱问题再度引起世人的关注。防治荒漠化:9  相似文献   

8.
茶余饭后     
“地球村”的趣味数字如果我们把世界均分,你能得到什么?全世界共有60亿人口,如果平均分配地球上的资源,每个人能分到些什么呢?你会分到:●1郾5厘米的珊瑚:全球现有的珊瑚礁总长度约为10万公里,分布在109个国家。如果60亿人口均分,每人只能得到一小块。●33颗星星:最近的统计表明,整个银河系约有2000亿颗星星,地球上的每个人可以分到33颗。遗憾的是,2000亿颗星星中大部分在地球上看不到,可以看到只有约6000颗,南北半球各能看到3000颗,而如果不使用望远镜或天气条件不好,我们能看到的星星只有2000颗左右。●16667个细胞:如果60亿人均分意大利…  相似文献   

9.
1990年起,联合国将每年的7月11日定为“世界人口日”,促进世界各国对人口问题的关注,促进人类与地球的和谐发展,提高人类的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10.
一句话新闻     
4月10日公布的“十二五”人口规划提出,“十二五”是我国人力资源最为丰富的时期,劳动年龄人口总量达到峰值,此后缓慢下行,人口抚养比在经历40多年下降后开始上升。老年人口出现第一次增长高峰。20世纪50年代第一次生育高峰出生人口相继进入老年,“十二五”期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年均增长800万以上,总量将突破2亿。  相似文献   

11.
1990年起,联合国将每年的7月11日定为“世界人口日”。促进世界各国对人口问题的关注。促进人类与地球的和谐发展.提高人类的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12.
地球沙漠化的危险日益增长。目前,沙漠化的影响面占地球陆地面积的25%,受影响的人口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2%。到本世纪末,影响面将扩大到占地球陆地面积的35%,总人口的20%,约有100个国家将受其害。据统计,全世界每年要增加8000万人口,但是,可耕种的良田却越来越少。另据估算,全世界有35亿公顷土地有完全沙漠化的危险。联合国环境计划组织说,每年有2100万公顷土地因砍伐森林、滥放牧群、地力损耗……而变得几乎或完全丧失了生产能力。工业化国家如澳大利亚、美国和苏联等国,也已面临着土地沙漠化的严重问题。沙漠化使大气中尘埃的含量增加(一些城市如达喀尔已开始适应这种漫天黄沙的状况),而它对世界气候的影响还未被人们  相似文献   

13.
生态环境是指生存在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依赖其生存的各种自然条件而形成的一个综合环境。新世纪伊始,全世界人口已达到60亿,地球上供人类生存的自然资源有限,已向人类亮出“黄牌”,提醒人类不能再无休止地去破坏自身生存的环境,不能再无限制地向大自然索取了,而应该大力去保护它、建设它。本文仅就西藏生态环境的管理问题,谈点个人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苏铁、俗称铁树,是地球上最原始的种子植物之一。早在古生代石炭纪就出现在我们这个地球,距今2亿多年,被称为“植物熊猫”,在生物学史研究上有重要的价值,是国内外园林树种中观赏价值很高的种类。同时又是“长  相似文献   

15.
据考证,公元前100万年,世界人口仅为1~2万人。大约1万年前,也只有1000万人。旧石器时代,地球上人口翻一番要用3万年时间,到公元初,只需回000年,到15世纪中期,仅为150年。1830年,地球上人口第一次达到10亿,只经过;300多万年的时间、1930年,突破20亿,100年就相当于300多万年的增长数、1966年达30亿,1975年达40亿,1987年达50亿、每增加10亿人口,时间逐渐缩短为30年、15年和12年。目前,世界人口已达55亿,每秒钟净增3入,每小时净增1.08万人,每天净增25.92万人,每周净增180万人,每月净增770万人,每年净增9300万人。到20…  相似文献   

16.
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主要有二大类,一是大自然的灾变.二是人类活动,后考是最根本原因。据推算,现在每3年将增加人口1亿.人类对地球上的生物和非生物资源的占有欲恶性膨胀,生物系统的初级生产力根本不能满足人口非持续增长的要求,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保护生物多样性优先对象是物种,只有物种存在.生态系统才不致于退化或毁灭。物种受威胁、丧失、灭绝的因素归纳起来有7个方面:一是大面积森林破坏,这对野生物种是毁灭性的。据估算,热带雨林面积占地球陆地面积的7%,却拥有地球生物物种总数的50%以上。现在热带雨林每年以18万k…  相似文献   

17.
据报道,现在全世界每天净增人口23万,中国则每1.3秒钟诞生一个小生命。照此下去,2000年后,地球的人口可达150~200亿。人口的飞速增长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粮食。  相似文献   

18.
印度总统卡拉姆1月8日呼吁印度进行第二次“绿色革命”。他说,印度面临严重的可耕地面积减少、人口增加的问题,只有提高生产率才能解决亿万人的粮食需求。卡拉姆在当天举行第二届国际植物生理学会议开幕式上说,到2020年,印度的可耕地面积将由现在的1.7亿公顷减少到1亿公顷,但由于人口增长,粮食需求量将由目前的2亿吨上升到3亿吨。为使粮食年产量在2020年前达到3亿吨,印度需要建立一个粮食发展综合计划。卡拉姆说,第二次“绿色革命”将涉及农业发展的各个方面,如土壤性能、优良品种、粮食种类、食品加工和市场销售…  相似文献   

19.
土地沙漠化是全球性的灾难,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社会发展。被称为“地球的癌症”。目前,全球陆地面积的1/4和世界六大洲100多个国家近10亿人口和36亿公顷耕地、牧场受到沙漠化影响。沙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每年高达420亿美元。我国是世界上受沙漠化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沙漠、戈壁和沙漠化土地约为165.3万平方公里,其中人类活动导致的现代沙漠化土地约为37万平方公里。我国面临的防治沙漠化任务紧迫而又艰巨。  相似文献   

20.
5.人满之患 唯一持续倍增的种群 在无数物种都加快了绝灭步伐的同时,有一种奇特的生灵却在加速繁殖,持续倍增。它就是人。不过,人类且莫为自已的家丁兴旺而盲目乐观,人类本身能不能幸免于难,是人类面临的严重考勤! 据历史资料统计,公元初世界的人口只有1.5亿,到1830年,人口为10亿,此后每增加10亿的时间间隔是100年,30年和15年。即1930年20亿,1960年30亿,1975年40亿。目前,世界人口以每年2%的增长率繁殖着。这意味着时钟每滴答一声,便有三个婴儿问世;日历每撕去一页,便有20万人降生;地球每绕太阳一周,便又增添七、八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